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_黄炜
- 格式:pdf
- 大小:581.27 KB
- 文档页数:3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探索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摘要】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背景与意义,以及其优势和挑战。
同时深入探讨了教育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新时代下的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最后总结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经验。
结论部分强调了产学研合作之路的重要性和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展望了未来产学研合作与教育创新的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可以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背景、意义、优势、挑战、教育体系、新时代、探索、实践、经验总结、发展方向、前景、重要性1. 引言1.1 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互相借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也可以为教育提供更为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还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和共享,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取新的技术和创新成果,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产学研合作是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可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则需要教育体系的支持和引导。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和信心。
作为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力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各大高校和企业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产学研合作的视角出发,探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机制。
第一段:产学研合作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是指以实际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快速解决技术难题和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科研方向和内容,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二段:如何推进产学研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需要政策、产业和人才的平衡发展。
政策上,应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展开深度合作。
在产业上,需要优化生态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人才上,应该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引领创新与创业,培养多方面、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跨领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管理的能力等。
为培养这样的人才,要借助现代高等教育资源,注重学科交叉,开设设计、实验、生产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与创业活动。
第四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多家高校和企业已经开展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活动。
比如,浙江大学与华为合作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型课程,引导学生优化智能算法模型,提高华为云服务效率;清华大学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打造人才“双创”基地。
第五段:总结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
产学研合作则是最佳的途径。
通过深入合作,企业可以找到最优秀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并且获得最好的创新型人才,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未来的发展。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升级。
如何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则可以为此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该模式实现了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平衡。
传统的专业硕士课程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而缺乏实践方面的锻炼。
因此,毕业生往往缺乏实战经验,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而产学研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平衡发展。
其次,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并参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学生还可以接触到行业内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
再次,该模式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由于该模式的特殊性,学生在求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真实案例,这有助于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毕业生更容易获得满意的就业。
然而,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实践环节需要较多资源和资金,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支持。
因此,可能会存在资金上的压力。
同时,实践环节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制进度。
此外,由于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受到企业环境的限制,可能会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深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实践环境,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但是要注意将一些和运作过程相关的问题做出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实现良好的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中国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
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
模式。
根据这种模式,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部门之间会联合起来,
共同培养和培育新一代具有实际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这样,人才将在
实践中不断得到磨砺和提升,同时也能够为相关行业的创新发展做出
足够的贡献。
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产业界可以为培养人才提
供实践机会,并提供行业前沿动态、前沿技术及需求指导。
学术界可
以为培养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创新成果。
研
究部门则可以为培养人才提供先进的科技设备和研究平台,指导人才
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要实现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建
立相应的机制和规范。
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规范双方间
的协作流程和分工。
其次,需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提供人才
培训、科研开发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再次,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确保输出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应用需求,进而培育具有实
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需要对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实际应用中成长。
总之,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建立,有望为各
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于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目标,也
能够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炜副教授简介一、基本情况姓名:黄炜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2职称:副教授学位:管理学博士(南开大学)学科专业: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研究方向:1、学术领域:文旅产业、战略管理、品牌营销2、业务技能:影视制作、平面设计、商务策划职务: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吉首大学法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吉首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二、社会服务及社会影响1、社会兼职及荣誉◆湘西州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顾问;◆湘西州委宣传部“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特聘顾问;◆湘西州“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优秀文化企业”评审专家委员;◆湘西州政协“特邀专家团”成员;◆恩施州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吉首市人民政府“吉首市城市发展专家组”长年战略顾问;◆吉首市政协委员;◆湖南省第十届青联委员;◆湖南省行政管理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会会员;◆教育部“全国优秀指导老师”(大广赛);◆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湘西州第三批新世纪132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地方政府委托课题主持地方政府委托横向课题“州府吉首城市品牌整体策划及品牌营销方案”、“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湘西州旅游公路景观设计(2017-2030)”、“吉首市高速公路户外平面广告设计(10幅)”、“永顺县塔卧镇红色旅游基地开发研究”、“重庆市秀山县城市品牌战略研究”、“湘西州文化生态乡村游整体开发策略研究”、“永顺县老司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研究”、“湘西州德夯景区提质开发研究”等近20项。
主持拍摄地方政府委托宣传片“吉首市矮寨景区创‘国家5A级景区’宣传片”、“湘西州非遗项目宣传片(4部:苗鼓、纸扎、接龙舞、跳香)”、“保靖黄金茶《茶韵曲》MV”等影片7部。
另参与南开大学白长虹教授主持的“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教育中心城市整体规划方案”、“新北川重建规划系列方案-旅游产业定位与规划方案”、“天津·五大道小白楼世界级都市风貌功能区发展规划”等政府委托项目多项。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专业硕士教育中,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将产业界的需求与学术界的教育资源、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这一培养模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
本文将对“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产学研三者的相互融合。
产业界提供实际的工作环境和需求,学术界提供专业知识和教育资源,科研机构提供前沿科技和研究成果。
通过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实际的问题和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专业硕士教育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课程,还需要参与实践项目和科研活动。
通过在产业界实习和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激发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这些实践和科研经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和研究内容,培养出更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产业界的创新提供支持和引导。
这种产学研的互动合作可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生、教师和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学生需要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要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和科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需要关注产业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本文从产学研结合视角,阐述了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结合西安外事学院的改革实践,提出探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和小学期制;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根据课程内容,积极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开拓产学研的合作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等多项设想。
标签: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当前是一个很“热”的专业,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而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
本文试结合西安外事学院的实践,对如何创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调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脱离社会实践,没有及时适应市场需求(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适应市场需求。
许多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在没有掌握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情况下,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1](2)课程设计没有适应市场需求。
主要表现为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偏重理论教授,实践教学比例过小。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传统偏重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各高校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等层面的政策,导致许多教师迫于考核晋级压力,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教学方面得过且过。
2、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创建真实意义的知识和环境高等学校作为教学组织虽然具有高效、便捷的优势,但并不具备满足人才培养的一些特殊要求,无法为学生创建真实意义的知识和环境。
3、由于经费有限,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和实验条件文化产业的行业实践要求担任实践类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从业经历。
2013年第01期(总第152期)沿海企业与科技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TECHNOLOGYNO.01,2013(Cumulatively NO.152)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黄炜[摘要]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受到大量的关注和有益的探索。
文章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出发,梳理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当前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项目基金]吉首大学教改课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2J S U JGB57)”[作者简介]黄炜,吉首大学法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湖南吉首,416000[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3)01-0071-0003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及各个高校越发重视对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也将实践教学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而各高等学校也在不断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文化产业对从业人员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要求,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实现从侧重于课堂教学向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当前该专业教学重要的思考命题。
笔者根据近年来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总结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
我国也已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大力发展。
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集中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布局;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号召。
从2006年开始,在我国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报名人数已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
然而,相对照的一个现状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而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人都面临着就业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就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针对这种现状,我国教育界和产业界人士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的共识之一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应该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关于该专业的教育还是传统式的过于侧重理论教学的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部分不足,尚不能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对相应人才的实际需求。
因此,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重要意义又尤显紧迫。
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文化产业内各行业对从业管理人员的需求特点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不断改进的基本面向。
以笔者所在的武陵山片区为例,本区域文化产业主要业态包括旅游演艺、民族节庆会展、户外运动、特色文化纪念品、文化旅游及相关文化服务等,各行业除了要求从业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外,十分注重从业管理人员的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创意与创新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而71脱离实践历炼的纯课堂教学不可能满足产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
因此,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必须遵循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特点的深度契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与人才定位相契合,并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对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行业划分,文化产业所涵盖的行业众多,各高校不可能也不宜以培养适用于所有文化行业的“万能型”人才为目标,而是应根据各高校办学特点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面向特定文化行业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投入比例。
文化产业对从业管理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要求极高,浅尝辙止的“蜻蜓点水”式的实践教学(如实地考察、企业家讲座、政府管理人员访谈等),达不到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因此,针对文化产业特点,我们应科学设置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投入比例,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三、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国外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其中产学研结合度较高的包括美、加等国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技术和继续教育体系)模式等。
这些教学模式对培养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教育成效,而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一)课堂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比例过小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路径依赖的惯性,各高校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课时计算、学科评估等层面,对所有学科均实行简化的“一刀切”评价模式,忽视各学科专业尤其是新兴专业的差异化特点,导致许多专业教师迫于考核晋级压力,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个人申报课题和撰写科研论文中,在教学方面得过且过。
而实践教学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所以,很多教师对实践教学大多采取回避、弱化和减省态度,从而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占专业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大多采取“蜻蜓点水”式的应付办法,致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深度参与实践历练的机会,造成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过小的状况。
(二)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确从2003年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云南大学试点招生第一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以来,我国至今已有70多家高校设置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很多高校并没有解决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问题,因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内容宽泛,导致很多高校均未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虽同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是每个院校的培养目标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宽泛导致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发展的方向也就不清晰。
(三)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时间不长,许多教师还是改行进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他们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提升,虽然近年有部分专业硕士、博士充实到专业教学岗位中,但是师资整体不足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求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践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或有相关兼职。
但是,目前的专业教师要么是改行进入、要么是新毕业不久、要么迫于考核晋级压力无法抽身投入实践,因此,师资队伍整体上的实践积累存在较大缺陷,担任实践教学任务存在一定困难。
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经验,认为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观念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的全面优化。
(一)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关于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有较为丰富的探索,提出了“教学工厂”、“校企72联合办学”、CBE等系列具体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本文根据个人的实践探索,以区域产业特色为专业的定位面向,以刚性的高校考核晋级制度为约束条件,以既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与积极性为目标,提出基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专业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整个教研室教师组成多层次产学研团队,深入与地方政府、文化产业企业合作,包括积极承担地方横向服务项目,努力为地方和企业开展讲座、培训、咨询等,然后带动整个专业师生分模块完成各项实践工作,并以地方政府和企业为理论研究的案例,在实践中深入发现产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最终通过积极申报纵向课题和完成科研论文等方式,同时达到学校考核晋级要求的兼顾式教学模式。
以笔者为例,近年来,首先通过积极参加地方政府文化产业规划的制定和为每年度给地方政府官员开展培训与讲座等机会,逐渐获得多项地方政府委托的横向课题。
笔者带领本专业师生,通过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横向课题,与地方政府建立起紧密而广泛的联系。
然后笔者代表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代表性文化企业沟通,建立起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赢得多个实践学习的平台;之后,地方政府将越来越重大的横向课题委托给笔者及教研室老师们主持完成,每位老师各自在教研室内和专业学生中挑选优秀成员,组成一支又一支专项课题团队,由主持人带领成员们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并完成研究报告,在横向课题结项后,教师们把各新鲜案例作为研究样本,积极申报包括国家级、省级纵向课题,至今除了老师们获得多个省级以上课题并完成多篇科研论文外,近两年来,仅学生就主持了“大学生创新性”省级课题两项,校级课题十余项,撰写完成科研论文近20篇,让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文化创意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每年拍摄微电影和进行平面作品设计、撰写策划方案等,至今已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多项。
笔者又凭借这些获奖作品与地方政府洽谈,将为地方政府进行文化旅游品牌宣传作为合作共赢目标。
从今年开始,获得了地方政府给我专业师生进行微电影拍摄的专项经费资助,这为我专业师生进一步开展实践性教学拓展了广阔空间,从而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格局。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1.有效地均衡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一方面,教师通过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个人考核晋级需求,在国家级、省级课题申报中屡获佳绩,并以真实的实践案例为样本展开深入研究,撰写和发表多篇论文,从而带动了教师们愿意积极承担实践教学的热情度;另一方面,教师们通过为地方政府、企业进行横向课题服务所创造的个人价值,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们主动承担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很好地均衡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改善了过去实践教学不足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