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概括类题目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6.15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现代文阅读概括题型解题对策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能力,在逻辑上属于归纳。
概括又要借助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对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很高。
概括能力是人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因此,以选拔为目的的高考就特别注重对考生概括能力的考查。
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命题者在现代文阅读中纷纷设置各种各样的概括题型,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如: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第2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2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2004年重庆卷《山峦》第2题:“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2005年全国卷Ⅰ《一日的春光》第3题:“‘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2006年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题:“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以上是直接要求“概括”(或概述)的题目。
还有更多的题目,虽非直接要求”概括”(或概述),但要求简明扼要地答题,也必须用概括。
如2006年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第4题:“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那么,如何回答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概括类题目呢?笔者在研究了近年各地高考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勾词整合法。
就是根据题目的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做出答案。
如2006年全国卷Ⅱ《绵绵土》第1题:“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原文不难发现,文中先后出现“极细柔的”(第5段),“暖呼呼的”、“金黄的”、“闪着晶亮的光芒”(第6段),“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第9、12段)等描述性短语,只要将它们找出来,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了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概括型考点答案范文一:大家好,我是一名中考学生,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中的第一种考点:概括型答案相关的作文。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概括型答案。
概括型答案就是在文章中找到一种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整体观点。
在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找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然后简洁准确地概括表达出来。
在进行概括型答案相关的作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全文。
阅读全文是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只有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才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旨。
2.准确表达。
概括型答案不是简单地复制文章中的语句,而是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后表达出来。
在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不能出现表述不清、错误的情况。
3.寻找中心思想。
文章中心思想是全文的灵魂,是考试时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全文,抓住文章中的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到文章中的中心思想。
范文二:大家好,我是一名中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中的第二种考点:相关抽象事物具体化的表达方法。
相关抽象事物具体化的表达方法,指的是将抽象、无形的事物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出来。
这种表现方式可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主旨。
在进行相关抽象事物具体化的表达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形象比喻。
比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形象表达方式,比喻的对象必须是读者熟悉的事物,才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运用适当的形象手法。
如排比、拟人、对比等手法将抽象事物通过形象手法进行具体化,能够增强文章的语言艺术性,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3.尽量使用熟悉的事物。
在进行抽象事物具体化表达时,要尽量采用读者熟知的、熟悉的事物,以便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意义。
以上是我的总体思路,希望大家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能够掌握这两个考点,取得好成绩。
中考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
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要点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要点概括的结果能充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解答要点概括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考虑:一是解题步骤。
首先要分清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语言。
其次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三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
第四要搜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
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
最后要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
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
二是解题技巧。
针对不同的文体和题型,应选择不同的解题策略。
要点概括题的常见类型及其解题策略详细分析如下:1,事件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涉及事件的叙述性文字进行概括。
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人还是物,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
如果是人,可采用“谁+干什么”的句式,如果是物,可采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
例如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题《温暖的扑克》第7题:本文叙述了白衣女孩的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解析:通读全文,就可知道它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中出现了四个人物:我和朋友、老伯、白衣女孩。
根据题干的意思,要求从白衣女孩的角度概括事件,这样很自然地可作出解答,即女孩自己贩卖扑克赚钱看演唱会。
2,主旨概括类。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议论文的主旨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主旨是文章介绍的事物特征或说明的事理,记叙文的主旨是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
现代文阅读“概括题”解答技巧指导一、概括段(层)意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
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概括文意有以下三种常用的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典型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
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
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作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节选自《才子赵树理》)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段主要写赵树理“农民式的幽默”:他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现实中抨击时事,都以富有乡土气息的风趣语言出之。
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之概括类题目分析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去准确表达出阅读材料指定内容的大意。
阅读中出现概括题的频率很高,它是一种“读写结合”的题型,也是一种“大众化”的题型,几乎无卷不在,非常适用于语文读写能力的检测。
一般而言,关于概括类题目的正面出题往往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包括以下几种题型:(1)概括文段的中心或文章的主旨;(2)概括文段、文章的主要内容;(3)概括事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5)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答题模板如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高中语文概括类题目答题技巧嘿,宝子们!高中语文的概括类题目啊,那可是有不少小窍门的呢。
概括题嘛,就像是把一盘散沙捏成一个小沙球。
你得先读懂文章,这可不是走马观花地读。
要像寻宝一样,把那些关键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啥的都找出来。
比如说一篇写人物传记的文章,你得清楚主角是谁,他干了啥大事,在啥时候干的,在哪里干的。
这就像是给这个人物画一幅超级详细的画像,每一个元素都不能少。
要是文章讲的是一件事,那你就得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就像你要把一个故事完整地讲给小伙伴听一样,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行。
在找关键信息的时候呢,你要特别留意那些反复出现的词或者句子。
就像一个小铃铛,一直响一直响,那肯定是有特殊意义的。
比如说一篇文章老是提到“梦想”这个词,那这个“梦想”很可能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词展开的东西可能都要概括进去。
还有啊,有些文章会有一些很明显的总起句或者总结句。
这就像是文章的小帽子和小鞋子。
总起句往往告诉你这篇文章要讲啥,总结句呢,就是把文章的精华都提炼出来了。
要是你能一眼就抓住这些句子,那概括起来就轻松多了。
比如说有个句子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英雄为了民族的独立挺身而出,他们的事迹永远值得铭记。
”那你就大概知道这篇文章是讲动荡年代英雄事迹的了。
再说说长句子的概括。
有些句子老长老长了,像一条长长的毛毛虫。
这时候你就得把那些修饰的部分去掉,留下主干。
就像给毛毛虫瘦身一样。
比如说“在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那个美丽的春天的午后,小明兴高采烈地跑到那片开满鲜花的草地上放风筝。
”你就可以概括成“春天午后,小明到草地上放风筝。
”把那些形容天气、心情、草地样子的部分去掉,这样就简洁多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文章里有很多例子。
这些例子就像是一串糖葫芦,虽然每个糖葫芦都很好吃,但是你概括的时候不能把每个糖葫芦都详细说一遍。
你得把这些例子背后共同的东西找出来。
比如说文章举了好几个科学家坚持研究的例子,那你就可以概括成“科学家们坚持研究”,不用把每个科学家的名字和具体研究内容都写上。
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答题技巧和方法一、概括类题目。
题目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略)解析: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果是记叙文,可以按照“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模式来概括。
2. 首先确定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或事物,然后找出他们的主要行为或事件经过,最后明确事件的结果。
3. 例如这篇文章,主要人物是小明,他在一个下雨天帮助一位迷路的老奶奶找到回家的路,结果老奶奶的家人对他表示感谢。
所以概括为:小明在下雨天帮助迷路的老奶奶回家,受到老奶奶家人感谢。
题目2:概括文章某一段落的大意。
(段落略)解析:1. 对于段落大意的概括,可以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往往是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句子,一般位于段首或段尾。
2. 如果没有中心句,可以对段落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整合。
例如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春天的景色,提到了花朵盛开、鸟儿啼鸣、春风吹拂等,整合起来就是:这一段描绘了春天花朵盛开、鸟儿啼鸣、春风吹拂的美丽景色。
二、理解词语类题目。
题目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静谧”的意思。
解析:1.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根据词语的构成来推断。
2. “静谧”这个词,从上下文看,描写的是夜晚的环境,周围很安静。
从词语本身来看,“谧”有安静的意思。
所以“静谧”的意思是安静。
3. 如果要更准确地作答,可以说:“静谧”形容环境十分安静,在文中指夜晚宁静的氛围。
题目4:文中“这个词(某个有特殊含义的词)”有什么特殊含义?解析:1. 首先要明确这个词的本义。
然后看它在文章中的语境。
2. 例如文中“绿色”这个词,本义是一种颜色。
但在这篇描写环保的文章中,“绿色”代表着环保、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等特殊含义。
通过分析文章中关于环保理念与“绿色”相关的表述,如“绿色生活”“绿色能源”等,就能得出这个特殊含义。
三、理解句子类题目。
题目5:谈谈你对“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句话在文中的理解。
解析:1. 理解句子含义要从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方面入手。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套话+概括段意和层意方法——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掌握概括段意和层意的方法基本要求:第一是扼要。
所谓“扼要”,就是要抓住要点。
第二是简明。
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白。
1.语句摘录法。
即用文段中现成的语句概括内容要点。
例1:人类文明的起源就是从江河开始的。
在印度的恒河平原,在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人类历史上最先绽放文明之花的摇篮,几乎全部诞生在举世闻名的大江大河的身边。
例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例3:昆虫不仅自身产生音乐,而且也使无数艺术家得到创作灵感。
关于昆虫的词牌名有“蝶恋花”,曲牌名则有“扑灯蛾”“粉蝶儿”等。
关于昆虫的曲有:笛曲——《花香蜂舞》,原传于山东菏泽地区,旋律优美,节奏富于跳动,在现了蜜蜂采花飞舞的神态。
唢呐曲——《蜜蜂过江》,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旋律中较多运用了四度、九度以至十二度的音程大跳,加上锣鼓伴奏,显得格外热烈欢快。
琴曲——《蝴蝶游》,意与《庄周梦蝶》相同,常作为其引序。
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双蝴蝶》)的结尾以男女主人公化为一对蝴蝶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故事写成的一曲《梁祝》,感动了全世界不知多少人。
其中“化蝶”一段的旋律更是优美动听,感人肺腑。
例4:从无数事实可以看到,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是经过勤奋的努力,才成就了他们的丰功伟业。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都是在勤奋中度过的,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实验上。
他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被人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初中现代文阅读概括题的答题方法
初中现代文阅读概括题是一种常见的考试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和核心内容的理解能力。
以下是几种答题方法:
1. 首先读文章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结构。
然后再逐段梳理每个段落的主旨和要点,记录关键词和短语。
2. 阅读题目,确定需要概括的内容和要求。
通常概括题目会给出一个主题词或主题句,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并以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
3. 在文章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内容,注意选择与题目直接相关、最能代表文章主旨的部分进行概括。
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避免过多细节和累赘语言。
4. 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注意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文中的线索词,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信息。
5. 最后,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和文章主旨,注意语言是否清晰、准确。
可多做练习,提高答题技巧和速度。
- 1 -。
现代文阅读概括题答题技巧嘿,咱今儿来说说现代文阅读概括题的答题技巧,这可都是我的“法宝”呢!就说上次考试吧,我一看那现代文阅读概括题,心里就乐开了花,为啥呢?因为我有技巧呀!首先呢,通读全文是关键。
就像你要了解一个人,得从头到脚好好打量一番。
我那次读那篇文章,就安安静静地读,把那些生字、难懂的句子都先搞清楚。
这就好比你要进一个迷宫,先得把迷宫的大概样子看明白,不能着急。
我有个同学,一看到题目就直接找答案,文章都没读明白,那肯定不行啦。
读完文章后,就得找关键语句啦。
这些关键语句就像宝藏一样,藏在文章里。
有的在开头,像文章的主题句,一下子就把中心思想给你点出来了。
有的在结尾,总结全文呢。
还有些在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读那篇文章的时候,就发现开头有句话说“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我就知道这篇文章肯定是围绕友谊的珍贵来写的啦。
我就像个小侦探一样,把这些关键语句都圈了出来,这可都是答题的重要线索呢。
然后呢,要学会归纳。
不能把找到的关键语句直接抄上去,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话。
这就好比你摘了一堆水果,不能直接把水果堆在那儿,得把它们做成水果沙拉呀。
我把那些和友谊相关的句子整理了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什么友谊能在困难的时候给人力量啦,能让人快乐啦,这样答案就清晰多了。
还有哦,要注意概括的完整性。
不能只抓住一点,忽略了其他重要的部分。
就像你描述一个人,不能只说他长得高,不说他的其他特点呀。
我有一回答题,只写了友谊能让人快乐这一点,结果丢了不少分呢。
后来我就知道了,得把友谊的各个方面都概括到,比如它的重要性、对人的影响啥的。
再一个技巧就是根据分值答题。
要是这题分值高,那你可得多写点,把内容写详细了。
要是分值低,就简洁点。
就像你去买东西,钱少就少买点,钱多就可以多买点一样。
我看到那道概括题分值还挺高的,就写了好几行,把友谊的各种表现和意义都写上去了,这样才能把分都拿到手呀。
从那次考试之后,我就更明白这些技巧啦。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概括类题目解析
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之概括类题目分析
·朱环·
对于刚进入新学期的初一学生而言,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难度还不算大。
考试阅读文本多为记叙文,考查重点多为概括类题型。
概括类题型是目前现代文阅读中的简单题型,也是初一水平的学生最容易掌握答题技巧的题型。
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去准确表达出阅读材料指定内容的大意。
阅读中出现概括题的频率很高,它是一种“读写结合”的题型,也是一种“大众化”的题型,几乎无卷不在,非常适用于语文读写能力的检测。
一般而言,关于概括类题目的正面出题往往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1)概括文段的中心或文章的主旨;
(2)概括文段、文章的主要内容;
(3)概括事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
(5)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下面,我们用一篇现代文阅读为例来说明以上几种出题方式的区别。
萌芽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一个小男孩吃完葡萄把葡萄核埋到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
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是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他头也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
“知道。
”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
”孩子抬起头,眼里充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净是希望,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
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发现了男孩的古怪。
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男孩正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了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
一出门就看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
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还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和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
”说这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和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是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小女孩在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他走了过去,对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
“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
“知道。
”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
”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
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了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了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
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
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
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绕花盆看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
男孩又说:“他父亲真好。
”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全文的主旨是。
(答案:通过分别记叙小男孩和小女孩用葡萄核种葡萄的不同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不同家长的教育态度的褒贬:孩子的理想、好奇心是需要被呵护,而不能被粗暴地扼杀。
)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段至第13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小男孩因为好奇和充满希望试图尝试用葡萄核种出葡萄,在父亲的粗暴干涉下最终被迫放弃希望的故事。
)
3、小男孩和小女孩种葡萄有什么区别?
(答案:相同点:两个人种葡萄之前都充满希望和好奇心,都细心照顾自己的葡萄;不同点:一
个的理想被父亲扼杀了,一个的理想被父亲呵护了。
)
4、小说两次写到小男孩的“哭”,简要分析这两次“哭”的不同内涵。
(09年绵阳中考原题)(1)孩子看着满地泥土和碎片,哭了。
(2)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
”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答案:(1)父亲摔碎了他的花盆,也摔碎了他的希望,所以他“哭”了;(2)羡慕小女孩,为自己没有这样一个愿意呵护孩子希望的父亲而伤心。
)
5、联系全文,说说男孩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09年绵阳中考原题)
(答案:(1)想用葡萄核种出葡萄;(2)蹲在花盆前发呆,小朋友叫他去玩,他也不理;(3)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几声,没人答应;(4)拿着钱忘记买酱油,甚至父亲发怒心思还在花盆里。
)
6、小说刻画了两个性格迥异的父亲形象,请概括各自的特点,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09年
绵阳中考原题)
(答案:小男孩的父亲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人;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个慈爱、懂得尊重孩子人。
这样写使两个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很好地突出了要保护孩子希望、好奇心和探究欲的主旨。
)
以上的几道题中,第一题和第二题对应的就是第(1)类题和第(2)类题,第三题对应的是第(3)类题中概括相同情节题,第四题和第五题对应的是第(4)类题中概括人物事迹题,第六题对应的是第(4)类题目中概括人物性格题和第(5)类题目中概括写作特点题。
既然已经见识了几种题型的出法,那么我们就介绍一下概括题的解题技巧。
一、提取法:提取文中的题目、中心句、主旨句、结论进行概括。
——适用那些需要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如《牵着母亲过马路》一文,其中有一道题是“文章‘抓拍’了两个不同时空中的‘牵手’镜头:一是:;二是:。
两次牵手相映成趣,牵出了一片浓浓的亲情”。
这道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把题目补充完整或略加调整即可,一是“作者牵着母亲过马路”,二是“母亲牵着作者过马路”。
二、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来进行概括,这些语句是处在文章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语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适用那些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
例如上文《萌芽》中的关键语句孩子“充满了希望”、“净是希望”、“沉浸在他的希望里”都强调了孩子的梦想有多么可贵,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有多么重
大,抓住这几个关键之处,你就能明白,父亲打碎的不仅仅是一个“花盆”,还有孩子的“希望”——孩子关于梦想萌芽的一份希望。
答案中的“希望”一词的反复出现,就是来源于作品中的关键词的重复出现。
结尾处孩子的一句话“她父亲真好”也是一个关键句——为什么她父亲好?她的父亲哪里好?言外之意是我的父亲好吗?哪里不好?把这句话抓住,你其实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图:作者不是仅仅在写两个孩子的遭遇,也从侧面塑造了两个父亲的形象,更多的是要表达对两个父亲代表的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的看法。
三、自写法: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适用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给文章加上标题的概括性题目。
这类题目需要自己组织语言去概括,概括的基本原则就是遵循“谁+做了什么”的原则。
“谁”为主人公,“做什么”的过程中包括“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三个要素,遵循这样的思路,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成问题。
如例文《萌芽》的“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段至第13段的主要内容”一题,也可以遵循以上原则。
“谁”——小男孩;“做什么”——因为好奇和充满希望想要用葡萄核种出葡萄,结果却在父亲的粗暴干涉下被迫放弃希望的事。
另外,还有一些题是从侧面入手对概括能力进行考查,这种题也可视为阅读概括题的变形,如语言运用中的“一句话概括新闻“、“给新闻材料拟标题”、“给几则材料写探究结果”等。
总而言之,概括题是现代文阅读中较为容易的题目,率先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既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也能为后面掌握其它题型的解析打下了较好的思维基础。
概括题既是“入门题”,也是“奠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