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下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2)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
2. 学会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3. 学习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4. 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手段和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我探究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幻灯片:一幅田园风光画)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生: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共同感受他所追求的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幻灯片:题目)(板书)二、了解作者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
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生答)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
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生:“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诗句(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
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生:《五柳先生传》)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我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诗经》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生:二二节拍)。
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生: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生:二三节拍)。
首先,请一位同学将这首诗朗诵一遍。
七年级语文下册《归园田居》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陶渊明的图片,简介其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陶渊明的诗歌,如《桃花源记》、《饮酒》等。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分组朗读,比赛背诵。
3.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讲解难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追求田园生活般的精神境界。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追求田园生活般的精神境界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归园田居》与陶渊明的其他田园诗作进行比较,如《饮酒》、《桃花源记》等,引导学生发现陶渊明田园诗作的特点和风格。
2. 文学鉴赏: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田园诗作,让其他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7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陶渊明,东晋诗人。
《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
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
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 ‘归\\\ ‘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素养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的意境美。
2.通过诵读,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的思想情感。
3.感受作者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合作研讨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懂诗歌大意,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有疑问,可标注在课本上。
2.美文阅读陶渊明,你真“傲”众所周知,陶渊明最喜爱的植物莫过于松与菊。
松菊皆“卓为霜下杰”,有“贞秀”之姿,与陶渊明这身傲骨最是契合不过。
陶渊明是孤傲的,当然这可以说是本性使然。
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少无适俗韵”“与物多忤”“质性自然”,看不惯“应束带见之”这类做作逢迎的把戏。
纵使“生生所资”,匮乏其术,他还是毅然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然,孤傲是有代价的——会有“瓶无储粟”的饥馁,会有“扣门拙言辞”的窘迫,会有“带月荷锄归”的劬劳。
最扰人心扉的还是久久徘徊不去的落寞。
但我们终究得佩服他,因为他真的荷起了锄头,卷起了裤脚。
一个出身于仕宦门庭的读书人抛弃他的阶层,耘籽躬耕,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不过,陶渊明的孤傲并不是弃天下于不顾的清高,而是在乱世中拼尽全力捧在手心的信仰。
他也曾想象着像游侠刺客一样“抚剑独行游”,平暴治乱。
他也曾“猛志逸四海”,跟随桓玄和刘裕安邦定国,扫除叛军。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东晋覆灭和两次篡逆,世界已是“八表同昏”,他根本无法兼济天下,只能坚守本心,独善其身。
孤傲,不仅是他的本性,更是他的抉择。
他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也不能改变自己。
于是,陶渊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田园。
在这里他可以“倚南窗以寄傲”,可以“啸傲东轩下”。
俗世中摸爬滚打的人们常常感慨“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陶渊明却是复得此生了。
他也曾遗憾“邻靡二仲,室无莱妇”,也曾叹息“日月掷人去,猛志不获骋”,也曾愤慨“世与我而相违”,但最终依依炊烟和淳淳美酒安抚了他,荣荣草木和涓涓流水劝服了他,“寓形宇内”和“吾生行休”點化了他。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唐代诗人陶渊明所作。
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为主,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思索,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追求理想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针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主要内容和意境;(3)理解《归园田居(其一)》所表达的田园生活理想;(4)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品味;(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和意境;(2)诗歌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3)田园生活理想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归园田居(其一)》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诗歌;(2)讨论法:以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入地解读诗歌,开展诗歌赏析和讨论;(3)体验法: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诗歌表演等活动,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字、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2.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赏析、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3. 教师邀请有关《归园田居(其一)》的专家学者进行诗歌讲座。
第二节引入课题1.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入《归园田居(其一)》的课题;2.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基本情节,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四节学生表演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表演,展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展开学生间的诗歌交流和互动。
《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材料选择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
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陶渊明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了解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2.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3.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及《归园田居》其他诗歌。
4.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积累陶渊明名句,导入新课。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结庐在人境》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惜时》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惜时》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结庐在人境》5.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拟挽歌辞三首》6.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归去来兮辞》7.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闲情赋》8.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
——《赠羊长史·并序》9.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赠羊长史·并序》10.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九日闲居·并序》二、文学常识:1. 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七年级语文下册《归园田居》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家庭和家乡的热爱,提高他们对家庭和社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生词和难点。
2. 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的材料:教材、参考书、PPT等。
2. 学生准备的材料: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和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帮助学生解决朗读和背诵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翻译和理解:(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解释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和发现。
(2)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归园田居》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诗的结构和韵律。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理解诗中的哲理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读。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理解。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课堂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词语和句子,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 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运用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诗人陶渊明的背景和作品,引发学生对《归园田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 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解释难点词语的意思。
4. 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含义和主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讲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7. 写作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和表达能力的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一、导入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
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语文
归园田居
授课教师:吕冬炜高一年(五)班
2007年1月15日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简介
三、听录音,并朗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题眼——归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B、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五、总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结构图:
1、从何而归?
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