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高三历史(含答案及答题卡)
- 格式:doc
- 大小:8.86 MB
- 文档页数:9
2015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科综合(历史)能力试题2015.1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1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错选、不选得0分.12.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予,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
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
这说明A.宗法制已经崩溃 B.姬括足鲁国的小宗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13.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14.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
据此可知A.均田制已经瓦解 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15.近代以来不同中国人对美国的政治看法不一。
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写在答题卡上,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2.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4.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5.“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
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
高三历史2015.3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和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好歌曲导师周华健连续抢下三位学员后高兴大呼:“连中三元!光宗耀祖!”与这一说法有关的古代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B.察举制和宗法制C.九品中正制和分封制D.科举制和宗法制2.《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
……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
这说明秦律A.细密严苛B.注重规范C.强调等级D.轻罪重刑3.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这反映了,当时的治国理念是A.内儒外法B.外儒内法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4.“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5.《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C.民主进步思潮产生D.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6.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7.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
四川省成都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
试题重点考查:均田制、古代商业发展、民族工业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维新变法思想、海峡两岸关系、梭伦改革、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宋代商业发展、宋明理学、宗法制、儒家思想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1.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5页,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文】1.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这实际上就是A.俸禄制的雏形B.租调制的雏形C.均田制的雏形D.迁都洛阳的先声【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均田制【答案解析】C 解析:“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
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在政治制度的管理上学习汉族,北方长期的战乱导致大量流民出现,土地荒芜,北魏政府将无主的荒地收归政府,招募流民耕种,流民拥有土地成为自耕农,为政府纳粮纳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材料中的“分土定居”“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可分析出这实际上是均田制的雏形。
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均田制”的特点准确理解。
山东师范大附属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体现在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一家”“大一统”.“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2.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B.极力维护宗法制.主张废除分封制D.推崇法家思想3.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
这种变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举制度的成熟.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4.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强化训练。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举制、三公九卿制D.举制、三省六部制5.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男子。
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A.反对轮番而治B.提倡妇女参政.主张人民主权D.宣扬人文精神6.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年一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
……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
”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B.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7.有者指出:所有权概念起于罗马法的“d”一词,原有统治、管辖、控制、支配之意。
2015届高三历史一诊试题(带答案)保密★ 启用前【考试时间:2014年11月1日上午9∶00~11∶30】绵阳市高中2012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文科综合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300分。
政治、历史、地理各100分。
历史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Ⅰ卷5至7页,第Ⅱ卷7至8页,共4页。
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第Ⅰ卷共12题,每题4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 B.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 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③雅典民主的重要条件④罗马法公正至上观念A.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 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
这一措施①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②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③促进蜀地开发,推动民族融合④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对该作品的正确解读是 A.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流行 B. 牛耕逐渐普及到了大江南北 C. 推动中国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D. 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 5. 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
高三历史2015.3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和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好歌曲导师周华健连续抢下三位学员后高兴大呼:“连中三元!光宗耀祖!”与这一说法有关的古代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B.察举制和宗法制C.九品中正制和分封制D.科举制和宗法制2.《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
……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
这说明秦律A.细密严苛 B.注重规范 C.强调等级D.轻罪重刑3.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这反映了,当时的治国理念是A.内儒外法 B.外儒内法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4.“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5.《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C.民主进步思潮产生D.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6.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7.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
201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题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5至6页。
考试时间9O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
试题重点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古代的经济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希腊某某政治、《十二铜表法》、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人文主义、工业革命、卢梭、美国的三权分立、进化论、中体西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三某某义、抗日战争、俄国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两极世界的形成、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文学艺术、李贽思想、圈地运动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O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题文】1.《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方便水利建设B.发展小农经济C.强化中央集权D.遏制诸侯势力【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统一后,采取消除各种军事上的隐患,方便了交通和水利的建设,防止原有六国的军事设施如城郭、险塞等,被各国贵族用来作为反秦的据点或屏障。
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2.《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解析】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秦朝“禁止百姓酿酒”。
成都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1.历史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2页,第Ⅱ卷3至5页,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
这实际上就是()A.俸禄制的雏形 B.租调制的雏形C.均田制的雏形 D.迁都洛阳的先声【答案】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准确解读历史概念的能力。
【解析】俸禄制指政府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租调制指政府征收定额田租(实物)和户税(绢帛或麻);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材料信息说明北魏统治者将人们迁到京城附近,按照人口数授予田地,这是北魏为实行均田制而做的努力,故选择C项。
材料信息与A、B两项无关;据材料不能得出北魏迁都洛阳的信息,排除D项。
2.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 D.地方自治的市镇【答案】B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坊市分离制度,据居民的居住区及商业贸易的地方完全分开的制度,对“市”进行严格管理,所以选择B项。
201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小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C
D B C D B A D C D A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C C
B B D
C C A A C B
D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主要观点:主张朴素的男女平等观念;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承认人的私欲;斥责道貌岸然的假道学。
(4分)时代价值: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具有早期思想启蒙价值。
(2分)
(2)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上,程朱理学严重禁锢人们思想,王阳明心学促使知识分子自我意识觉醒。
(6分)
32.(1)主要特点:总体来说,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人口增长速率不均衡。
(2分)主要因素:经济发展状况;政局状况;政府政策;科技发展水平。
(4分)
(2)基本观点:人口增长是推动人类社会变迁和整体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2分)证明:随着人口增长,社会对农副产品需求大量增加,导致土地规模化经营迅猛发展,由此引起圈地运动。
(2分)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金,并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而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2分)
(3)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会影响人口变化;而人口变化又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或阻滞作用。
(2分)
33.(1)主要特点: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4分)(2)核心观点:当今世界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
(2分)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欧洲有着相似的文化认同感;近代以来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迫使欧洲反思对抗的危害;冷战时期,美苏对欧洲的控制和压迫推动了欧洲联合的步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加剧,同源文化更易联合。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