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
- 格式:pdf
- 大小:65.69 KB
- 文档页数:1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文学风貌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二)文学思潮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文学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
第一,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第二,第二,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丰富了。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节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教学构思:一、概述秦代文学文化专制二、概述汉代文学文学的兴盛(一)政治历史环境(二)文学的基本态势三、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一)政治历史文化环境(二)文学的基本态势一、秦代文学公元前221年,秦最终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
秦始皇在统一文字、法令、衣冠建制的同时,又下令进行思想控制:各国史书,除《秦纪》外一律烧毁;除官方掌管的书籍,民间所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一律交公焚烧;有敢于谈论《诗》、《书》的,概处以死刑,他还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
试图把愚民政策和严刑酷法作为统治国家的基础,但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
秦王朝历时甚短而轻视文化,文学上可说的东西很少,大致只有一部《吕氏春秋》和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多方面继承了秦的制度,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则采取较为简约宽松的政策。
二、汉代文学(一)政治历史环境1、汉代采取比较合理可行的方式控制社会思想文化。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统治思想,并在政治制度上把读经和士人求官谋禄的出路密切结合,使读书人全都成为儒生,有效地结束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历史。
2、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
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
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
3、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君王出于本身的兴趣,大量招揽文士,许多人就是因为有文才而得以在朝廷任职。
如武帝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宣帝时有王褒,成帝时有扬雄等。
自武帝起,创作辞赋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由此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
东汉光武帝、明帝都不好辞赋,但是,兴起于西汉的进献辞赋之风依然在东汉延续,基本上保持了它的连贯性,许多文人就是因文才出众而倍受青睐。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
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
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汉代辞赋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秦散文一书一人,一书即《吕氏春秋》,一人即李斯。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一)吕不韦传奇夏姬(夏太后)华阳夫人秦昭王安国君(孝文王)子楚(襄王)子政(始皇)(邯郸美姬)太后吕不韦(文信侯)(二)《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2、内容“杂家”/新道家/新儒家/阴阳家☼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也逐渐由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3、特色丰富多彩的寓言例如:《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李斯与《谏逐客书》(一)李斯简介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老鼠哲学”赵高太子扶苏胡亥文才高迈而品格不高秦代唯一的作家☺(二)《谏逐客书》解题韩国郑国驱逐客卿奏章(三)《谏逐客书》译释与评点1.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开头仅有两句话,简洁明快,开门见山,鲜明地亮出观点,而对秦王下逐客令的前后因由一字不提,只对逐客发表看法,这样就除掉了许多枝蔓,为下文的展开提出了一个总纲。
2.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的业绩,论述了客卿对秦国的富强、繁荣所作的重大贡献。
3.由历史转入现实。
列举秦王重外物而轻客卿的大量事实,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
4.由论述事实转入论理,从理论上阐述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5.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必将导致秦国的灭亡。
总括全文,与开头呼应。
(四)《谏逐客书》内容剖析(写作特点)1.意理高远,事实典型。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
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
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
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
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
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
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
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秦汉文学概况(前221-190年左右)
1. 秦文学:
(1)李斯
(2)《吕氏春秋》(八览、六论、十二纪)
2. 汉文学:
(1)赋: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散体大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西都赋》、《东都赋》
张衡《西京赋》、《东京赋》)
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2)散文
1. 政论散文: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言兵事疏》
桓宽《盐铁论》
2. 学术著作:张衡《灵宪》、王充《论衡》
3. 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3)诗歌
1. 乐府民歌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