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马克吐温作品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797.50 KB
- 文档页数:40
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共3篇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1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演讲家以及幽默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讽刺和幽默,以及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幽默家之一”。
本文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以了解他不朽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一、马克·吐温的讽刺马克·吐温的讽刺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批评和揭露之中。
他通过揭示名利场上的虚伪和人际关系上的矛盾,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黑暗面。
例如,在《拍卖公主》一文中,他以扭曲的形式描绘了以财富和美貌作为交易筹码的世界,讽刺了财富与自由和人权之间的矛盾。
他深刻揭示了社会虚假与道德沦丧的丑恶现象。
马克·吐温的讽刺也体现在他对政治和官僚主义的批评上。
他认为政治是一桩闹剧,政府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存在。
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他对奴隶制度以及政府无所作为的批评讽刺,直接批判了当时的政治现状。
他以富有幽默感的方式,揭示当时的政治沦为了官僚主义和腐败。
二、马克·吐温的幽默马克·吐温的幽默不仅限于单纯的娱乐,更多地是通过幽默的方式传递他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幽默跟社会现实相关,通过描绘人物、场景、对话等多种方式,揭示了社会的弱点和不平等。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他以温馨的幽默描绘了两个孩子的冒险,不仅让读者笑声连连,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教育价值。
马克·吐温的幽默富有批评性,他常常以逆向思考的方式,打开人们的思路,让人在笑声中思考。
例如,在《百万英镑的笔记》中,他通过诡计,让人们看到了金钱的虚弱性和道德的崩坏。
他的幽默往往以解构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的弱点和矛盾。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内容梗概哈克和汤姆找到强盗藏在山洞里的钱后发了财,钱由萨契尔法官代为保管。
道格拉斯寡妇认哈克为干儿子,并且让他上学,说是要给他一点教化,但哈克不习惯这种规矩的生活,总想溜掉。
一天,哈克的酒鬼爸爸不知从什么地方回来,将他抓到河对岸的森林里,锁在一间木房子里,喝醉了还打他。
哈克趁父亲外出的时候将房子锯出一个洞,从里面爬了出来,还将他爸爸的粮食和猎枪也偷了出来,制造了自己被人杀死扔到河里的去了的假象,然后乘小划子逃了出来。
哈克逃到了河下游的杰克逊岛上,在那里碰上了从寡妇的姐姐华森小姐家逃出来的黑奴吉姆。
他是听到女主人说要将他卖掉而逃跑的。
哈克答应决不将吉姆逃跑的事告诉任何人,他们俩在岛上的一个山洞里躲了起来。
一段时间后,哈克乔装到镇上去打听一下消息,得知人家以为他真的的死了,并怀疑逃跑的吉姆与他的死有关,正悬赏捉拿吉姆。
而且有人怀疑吉姆可能逃到了河中的岛上,正准备到岛上去搜寻。
哈克连忙回到岛上,与吉姆乘木排匆匆逃离了小岛。
他们昼伏夜行,顺江而下,打算先到下游的卡罗镇,从那里到不买卖黑奴的自由州去。
然而河上大雾迷漫,他们错过了卡罗镇。
木排也被大轮船撞到,哈克和吉姆落水而散。
一个叫格兰纪福的人家收留了哈克,但他们家在和另外一个家族的仇杀中死伤大半。
哈克不敢回去,却意外地在河边碰上了吉姆,他们又回到了木排上。
两个自称是国王和公爵的骗子赖在他们的木排上,并到岸上去骗别人的钱。
后来两人又冒充一位死者的兄弟,想骗取人家的遗产,但骗局被戳穿,两人落荒而逃。
国王为了得到赏钱,将吉姆告发。
吉姆被人抓走,但是,骗子们也由于吉姆的揭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为了找回吉姆,哈克冒充汤姆来到了莎丽阿姨家。
两人演出了一场救吉姆的闹剧后,汤姆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吉姆的主人华森小姐在临死时已让他获得了自由了。
研究综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论《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的修辞艺术《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是一篇纪念马克·吐温的专栏文章,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艺术手法来更完美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首先,作者运用了人物比喻。
他将马克·吐温比喻成一面镜子,通过拉伸这个比喻,来说明马克·吐温代表了整个美国人民。
此外,作者运用“升调”和“下裁”手法,来对马克·吐温的哲学、文学风格和爱国精神进行强调。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典型的比喻,如“博大精深”、“源源不绝”等,来表达马克·吐温的伟大作品和影响力。
最后,文章中的叙事刻画震撼人心,令人感动。
作者采取强烈的语调,通过一幕幕生动的情景,表达了马克·吐温对美国历史和文学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美国人民对其的认可,鼓舞了人们继续努力,奋发有为,团结协作,为实现祖国梦而奋斗。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众多修辞艺术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令人深思不已。
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赏析内容摘要:《汤姆·索亚历险记》是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于1876年完成的一部文学杰作。
马克吐温使用他幽默的写作风格向我们展示一个生动形象关于汤姆索亚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
在小说中,马克·吐温写一些关于资产阶级的粗俗主义、保守主义和贪婪、禁忌对中产阶级子女的教育,和宗教。
他还描述了汤姆和他的朋友们在追求冒险、浪漫和幸福的生活来表达美丽的希望和梦想的生活。
在当今众多有关描写少年儿童历险的作品中,著名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可谓其中的佼佼者。
虽然汤姆·索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美国小说中的男性少年英雄,但是并非这本书仅仅适合较小年龄的男生看,而是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去品味,尤其是青少年读者。
那么,这本书有着什么样的特殊魅力呢?它又为何如此符合儿童心理并为年青读者所青睐?本论文主要探究《汤姆·索亚历险记》成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巨作并世代流传下去的原因。
关键词:马克吐温、汤姆索亚、童年、天真与幼稚、好奇心、英雄主义一、对作者马克•吐温的简介马克•吐温(l835~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作品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要内容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
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
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利·芬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
因为害怕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与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
浅谈《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之修辞艺术《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是由德拉古斯·法赫尔所著,记录了伟大作家马克·吐温丰富多彩的一生。
其中包括不同方面的修辞艺术,为文章增添了深厚的文采,更好地宣告了作者传达的主题思想。
首先,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
在书中,法赫尔将马克·吐温比做“天文学家”,用他来比拟文学的天文,他把马克·吐温的作品比作“一本硬币”,既有深度,也有准确性。
他还用他的细腻手法将马克·吐温比喻成“展鸽之郞”,窥探美国本质上的贤德、安全之乡,还有“太阳伴随着每一朵中里蕃茄云”,描述着马克·吐温一路留下的文学脚印,于是,这些比喻使文章叙述更加简洁生动,更容易帮助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
此外,还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排比句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文章的思想,把书关于马克·吐温的评述表达的淋漓尽致。
比如:“他是美国南方的前卫,他深情而温暖,他心思缜密,他尖锐而敏锐……”(摘自陈抗《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这里作者排比出了马克·吐温的几个特点,把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诠释得十分清楚。
最后,书中还有大量的反复使用,反复使用的句子可以更好地引起听众的共鸣。
比如:“……他就像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美国的英明,也反映出美国的悲伤。
”(摘自陈抗《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 这里作者用语言简略而深刻地讲出了马克·吐温的重要地位,为文章增添了更多的思想深度,使文章有更加精彩的读者体验。
总之,《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运用了多种修辞艺术,使文章更加禅意、简练,让读者更快地理解作者想传达的思想。
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句以及反复使用,使文章叙述更加简洁、生动,使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让读者收获更多的文学艺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