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次侵华战争看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近代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少侵略战争有何影响关键词:西方列强;侵略战争;影响从1840年—1919年,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多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列强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这些侵略战争主要有: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等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变,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为扩大侵华权益,英法联合侵华,攻占了北京,进行野蛮的洗劫。
清政府被迫再次大肆出卖国家权益,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以越南为跳板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胜求和,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为实现其"侵韩征华"的狂妄计划而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是多个西方列强共同参与的侵华战争。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瓜分中国,帝国主义国家勾结起来,共同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
从结果来看,历次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以及中国综合国力太弱。
而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破坏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给我的教训09公关A2 钱佳英 094850532近代中国经历了多次反侵略的战争,例如1840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及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以及1937年起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
而在这些反侵略战争中,中国经历了惨痛的失败,除了8年抗日战争经历种种血的教训之后的胜利,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都以种种原因失败告终。
中国近代史是-部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清朝政府,有人将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政治制度。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打倒孔子及传统文化,将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全部归罪于孔子及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人们对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在中国近代,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为中国社会的前进设置了更大障碍,中国只有通过斗争摆脱殖民主义统治,才能走上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
中国在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
对“和”、“战”问题,应当具体分析。
但在外国已经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主和”实际上就是投降卖国。
把“主和”说成“明智”、“爱国”是对历史的曲解。
近代中国农民的自发反帝斗争是以笼统排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带有原始、落后的色彩,但它本质上是爱国的、正义的、进步的,把他们的排外与封建顽固派的排外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同样,对“反排外”也应具体分析,“反排外”的既有积极学习西方,谋求救国自强的先进人物,也有甘心受列强奴役的惧外、媚外之徒,绝不应一概予以肯定。
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
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那么,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摘要: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意识。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不断的觉醒,特别是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与认识并觉悟的自我体认。
大体来说,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之后的国民性反思与觉醒浪潮的涌起,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新的阶段,五四时期的飞跃发展和抗战时期的高峰。
这也是我们民族针砭劣根性、解剖病源,构建新的民族精神即新国民性的过程。
关键词: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民族精神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汇的人是梁启超,与此相伴生的,就是中国这一现代国家概念。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概念,没有受到严重的挑战,直到西方人出现,才向中国传统的国家概念发出致命的挑战和威胁,渐渐的中华民族意识才不断显露出来。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伴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9年间,是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反击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意识,民族精神逐步发展,日益觉醒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在辛亥革命时期,有的人曾把这种觉醒着的民族精神称为“国魂”。
那么,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可以说是研究在一个几乎要亡国灭种的危亟时世中,我们的“国魂”是如何融铸,如何营造的过程。
“国魂”,直白一点说,就是国家的灵魂,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自己的灵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
那么,近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魂是怎样锻铸的呢?这是在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产生,积聚和发展的。
而我们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性反思与觉醒浪潮的涌起,辛亥革命时期的发展,五四时期的飞跃和抗战时期的高峰。
1840-1949年中国先进青年的觉醒奋斗历史导语:1840年到1949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一段屈辱的历史,经过100多年反帝反封建长期斗争,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妥协与斗争相交替的历史。
屈辱且顽强的近代史,让国人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应有的气魄与胸怀!“落后就要挨打。
”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
1840年到1949年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妥协与斗争相交替的历史。
屈辱且顽强的近代史,让国人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应有的气魄与胸怀!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四、近代史民国(1912年到1949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1947年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五、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40年到1949年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妥协与斗争相交替的历史。
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救国运动与民族觉醒1945年,日本在经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后宣布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了,这是中国民族觉醒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一段充满血泪与坚韧的抗日战争史。
中国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救亡运动。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极其艰难的岁月,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民族觉醒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现。
本文将从抗日救国运动与民族觉醒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
一、抗日救国运动抗日救国运动是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的自觉行动,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战初期,中国政府即发动全国人民进行抗战救国的运动。
大规模的国民抗战运动迅速展开,各级政府、军队和人民积极响应,全力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人民抗战救国的意识,从最初的群众纷纷报名入伍,到各地自发组织起来支援前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团结。
1. 组织抗战运动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始终保持团结,共同推动抗战事业的开展。
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积极组织起游击战争,相当一部分力量被转移到了敌后战场,实施敌后游击战。
同时,民间抗战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学生,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抗日义勇军、救亡图存会等抗日组织,积极投身抗战行列。
2. 应对日本侵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施了残酷的统治,他们的残暴行径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手段对抗日本侵略,实施了抗战救国的行动。
其中,抵制日货、封杀日本文化、救济难民等是最为常见的形式。
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制不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反抗,更是一种实际的行动,展现了民族觉醒的力量。
二、民族觉醒在长期的战争岁月中,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共同意识。
这种民族觉醒不仅表现在抗日救国的行动上,还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
1. 民族自尊与自信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与损失,但他们不屈不挠,始终保持着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的民族有了更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他们的觉醒不仅仅表现在抗战战场上,更体现在每个人的灵魂中。
高考历史考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考点】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重要原因: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2)北犯:英军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爱国将领海龄抗英殉国。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社会转型: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案】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面临的两大任务:一是民族独立,这是首要任务;二是社会进步,实现近代化,即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4)美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近代列强六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比较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⑴从原因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他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他们以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他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列强在发动战争之前总要寻找各种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当然,中国的落后是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⑵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⑶从发动者来看,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争夺。
在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
⑷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甲午战争又大大超过了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国家、军队数量上和赔款数目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历次战争。
至于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⑸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制度的腐败。
第8讲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建·时空坐标回顾历史,想一想构·思维导图结合教材,试一试示例如下:历史线索经常脉络阻滞,怎么办?通·阶段特征依据史实,理一理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2.经济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对接一轮固本培元温馨提示: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列强侵华加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深重的民族危机(1)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
2.探索(1)戊戌变法: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中国近现代史上与觉醒有关的提法总结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
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三至二○一四学年度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从历次侵华战争看近代中国人的
觉醒
学生姓名:余军
学生学号:20132520310038
所在学院:旅游学院
年级专业:2013 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任课教师:陶欢英
完成日期:2014年 6 月8 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从历次侵华战争看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余军,2013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内容摘要】泱泱华夏,从不缺乏为中国强大而奋斗不息的人,在风起云涌的近代中国更是如此,一批批的文人,革命家,包括几千年来的地主阶级,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国土与尊严在战斗着。
他们的事迹,是后代永远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百日维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地主阶级的“睁眼看世界”
梭伦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
为了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扩大商品市场,英国先后挫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海上霸王”,在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建立了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在亚洲,继占领印度之后,他的下一个主要的侵略目标就是中国。
然而,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但是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
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牟取暴利及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强迫其殖民地印度种植鸦片,在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加工,然后走私到中国贩卖。
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视线,英国政府迫不及待的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1840年,英国以清政府禁烟损害在华利益为由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足已经取得的利益和特权,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与掠夺经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一些清朝的有识之士开始明白不能再有“天朝上国”的思想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
最早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主,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及早期的维新思想。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清朝统治阶级的一批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关系更密切的买办化官僚产生了,即所谓的洋务派。
他们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扩大本集团的势力,开展各种洋务活动。
前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官僚军阀,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式的军事工业,即所谓的“自强新政”。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立“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
“上海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高昌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由英国人马格里督办的金陵制造局。
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还训练新式陆军和建立新式海军(及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
)后期,从70年代初期开始,洋务派从军事工业转而举办一系列民用企业,以供应军用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运输、以“求富”。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72年在上海创立的轮船招商局,1876年筹办的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洋务派所办新式企业均为官僚商办企业,也是北洋系买办官僚锁屏界的经济体系。
洋务派兴办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实际上就包含着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
”中国的资本主义在这些企业中缓慢的成长。
早起维新思想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并且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开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传统的“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二:中日甲午战争与维新运动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进兵朝鲜,并且违背与清政府共同退兵的约定,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甲午战争以清廷失败而告终,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马关
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清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签订《马关条约》对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维新派开始出现并向清朝政府提出改革。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把学习西方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上述措施也没能实施,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亥革命
1900年8月14日,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的义和团运动,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样,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清廷被迫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
《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此次战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名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也不断壮大。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激进的革命派深刻的认识到了清朝统治的腐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走出了一条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每次的欺辱,都会伴随着觉醒,只有知道站起来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