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七章群体空间的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6.89 MB
- 文档页数:45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老先生的代表作。
在书中,他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建筑空间的很多基本知识。
作为学习环境艺术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既不会那么的深奥难懂,又能给我们很深的教育与影响,应该是我们的必读书之一。
全书分成了八章,分别是:1总论、2功能与空间、3空间与结构、4形式美的规律、5内部空间的处理、6外部空间的处理、7群体组合的处理、8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
我重点分析一下第三章的内容。
把符合于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适用空间,把符合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之为视觉空间,把按照材料性能和力学的规律性而围合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而空间需要与结构结合起来。
结构主要是空间的围合结构。
第一种结构是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一类构件是墙柱,另一类构件是梁板。
墙柱承受的是垂直的压力,梁板主要是承受弯曲力,墙柱是形成空间的垂直面,梁板是形成空间的水平面。
这种结构的好处就是在围合空间的构件同时起到了承重和围合空间的作用,这种结构应用十分广泛,从古到今都是常用的体系。
第二种是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与第一种结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框架结构是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围合、分隔空间的墙面明确地分开,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利用多种建筑材料的优良特性,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并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国古代的建筑最擅长运用的木构架体系也是属于框架体系的一种,由梁架承担着屋顶的全部荷重,而墙仅仅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做到“墙倒屋不塌”。
而钢筋混凝土的问世,使得近代框架体系得到极大的发展。
其中近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到的新建筑五法中的底层透空就是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出现。
第三种是大跨度结构体系。
大跨度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筒形拱、交叉拱等拱类、穹窿结构、近代大跨度金属结构、衍架结构、钢筋混凝土钢架、拱形结构、壳体结构、折壳结构和悬索结构等等。
多种多样的大跨地结构都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的室内空间而产生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材料应运而生,使得巨大的空间成为可能。
作者介绍:彭一刚,1932年9月生于安徽合肥市。
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5年担任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
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经彭一刚教授设计的建筑有天津大学建筑馆、天津水上公园熊猫馆、山东刘公岛甲午海战馆、平度市现河公园、伦敦中国城等等。
山东甲午海战馆个性鲜明,并富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得到建筑界的赞誉。
彭一刚教授在尽心教书育人、设计创作的同时,还致力于建筑理论的研究。
他撰写的《建筑空间组合论》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此外他还撰写了《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创意与表现》等六部专著,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
他在国内外发表了30多篇论文,被学术界认为处于建筑理论研究的前沿。
内容介绍:本书的重点是讨论建筑形式的处理问题。
但形式是不能凭空出现的,它必然要受到功能、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书的第二、第三章部分别说明功能、结构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介绍了形式美的规律。
第五、第六章分别讲了内部空间、外部体形的处理方法。
第七章则在前几章的基础上介绍了群体组合的处理。
第八章讨论了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
除说明观点外,本书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及钢笔速写插图来说明原理,使所讲内容真实直观,读者容易接受。
我在阅读本书时,发现作者在说明某个观点,经常用不同功能的建筑进行比较说明,我想在此进行归纳。
我认为这不仅能让我了解不同功能建筑的基本情况,使我这样的初学者对建筑有一些初步了解,而且对今后自己设计也有参考价值,不至于设计时没法入手或者设计的建筑在本质上就不符合要求。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建筑在体现建筑形式时的一般处理方法和一些观点,有的是摘抄,有的是自己总结的,是安书本章节顺序进行归纳的。
可能有重复提到,也可能有遗漏,但通过这样的归纳,我脑子里已经有了对建筑学概念的最初印象!建筑发展的本质联系: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学校、医院、办公楼一类建筑,按照功能特点一般适合于以一条公共的走道来连接各使用房间;可是对于展览馆火车站等建筑来讲,往往则以连续贯穿的形式来组织空间,才能适合于它们的功能要求;至于影剧院建筑、体育馆建筑,按其功能特点则又有独特的空间组合形式…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如果单纯从使用观点来看即使把它的高度降低一半,也不会妨碍人们在里面就餐,然而如果是这样就会使人感到和建筑的性质很不相称。
群体空间组合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以下是一些群体空间组合的原则和主要手段:
1. 功能分区明确: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将不同功能的空间划分开来,以保证使用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2. 流线组织合理:合理组织人流、物流等流线,避免交叉干扰,提高交通效率。
3. 空间层次丰富:通过设置不同高度、大小、形状的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美感。
4. 视觉联系紧密:在群体空间组合中,要保证各个空间之间的视觉联系紧密,形成一个整体。
5. 比例协调:在空间组合中,要注意各个空间的比例关系,使其协调统一,避免出现不和谐的感觉。
6. 对称与均衡:采用对称或均衡的手法进行空间组合,可以增强空间的稳定性和美感。
7. 对比与变化:通过对比不同空间的大小、形状、高低等,形成空间的变化,增加空间的动感和活力。
8. 色彩与材质:合理运用色彩和材质,可以增强空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9. 景观与环境:将群体空间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以上是群体空间组合的一些原则和主要手段,设计师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创造出更加舒适、美观、实用的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本站推荐)第一篇: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本站推荐)建筑空间组合论建筑空间组合论由建筑设计大师彭一刚著,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本书在总论中讨论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了新的功能要求,而且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更新的高度发展。
空间形式和功能一起构成了建筑发展的两个环节,正是由于这两个环节互相推动和作用,才能促使建筑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本书共有九章,讲的是空间空的内部——应当是建筑的“主角”这毕竟是合乎规律的,建筑不是单式艺术,它不仅是对生活的认识的一种反应而已,也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写照而已;建筑师是生活环境,是我们生活展现的舞台。
这九章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章功能与空间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量的规定性:即具有合适的大小和容量足以容纳物品;形的规定性:即具有合适的形状以适应盛放物品的要求;质的规定性:所围台的空间具有适当的条件以防止物品受到损害或变质。
就单—空间——房间——而言,如果它所具有的空间形式在量、形、质等三个方面部能适合于功能要求,那么应当说这样的房间是适用的。
住宅中的居空、厨房、卫生间是这样,其它类型的房间也不例外。
这章分为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和对于多空间形式的规定性。
其实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既要尊重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要充分利用它的灵活性。
无视规定性而随心所欲地杜撰形式必然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反之,过分的拘泥于规定性也可能会使建筑形式缺少变化而流于千篇一律。
因此只有把规定性和灵活性辩证的统一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创作既适用经济、又有生动活泼的形式!第二篇: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一.对称无论是对于单体建筑的处理或是对于群体组合的处理,对称都是求得统一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不过在群体组合中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
为什么通过对称可以到达统一呢?这是因为对称本身就是一种制约,而于这种制约之中不仅见出次序,而却还见出变化。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群之所以采用对称形式的布局,正说明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对称所具有的这个特点。
在群体组合中,以对称而求得统一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的某些新建筑,上图所示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就是一列。
上图中,整个展览馆由中心形成对称,整个建筑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轴线轴线也许是建筑空间和形式组合中最原始的方法,空间中的两点连成一条线,以此线为轴将形式和空间分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排列。
轴线的特点:a.轴线是可以想象的,并不能真正看见,但他却是强有力的支配全局的手段。
b.轴线的本质是线性状态,因此它具有长度和方向,并引导人们沿轴线运动和观赏。
c.沿轴线布置形式和空间,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但一定是均衡的。
在没有对称的情况下可以存在轴线,而在没有轴线或中心来建立起组合的情况下,对称却无法存在。
如上图的严岛神社,通过中间的轴线,使整个空间达到均衡统一。
三.向心在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如果把建筑物环绕着某个中心来布置,并借助于建筑物的形体围合成一个空间,那么这几幢建筑也会由此而显现出一种秩序感和相互吸引的关系,从而结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如上图采用周边式布局的住宅街坊。
从组合的基本原则来讲,也可以说是通过向心而达到统一的。
四.与地形结合在群体组合中,可以达到统一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前述的几个方面外,与地形的结合也是达到统一的途径之一。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互相制约着的因素,都必然具有某种条理性和秩序感,而真正做到与地形的结合—也就是把若干幢建筑置于地形、环境的制约关系中去,则同样也会摆脱偶然性而呈现出某种条理性或秩序感,这其中自然也就包含有统一的因素了。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张坤30820122201533这本书是国内著名建筑师彭一刚的作品,我所阅读的是最早的1993年出版的版本。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对建筑的认识,感悟并对一些建筑空间结构形式进行了分类分析,语言并不晦涩难懂,像我这样的初识建筑的人也能读懂大部分。
全书共有七章,从各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了分析概括,并在后面附了大量的图片示例说明,读起来更易理解。
第一章是总论,主要分析了建筑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两者对于建筑同样重要,建筑最基础的作用是给人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
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
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
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
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建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
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都给建筑带来了新的发展。
最后对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辩证法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建筑:“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经过否定之否定,虽然从形式上看又回复到了原点,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二十螺旋形式的上升。
”对中国的建筑发展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展望。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主要从功能这一要素入手,分析了不同功能要求下对空间的量、形、质的规定性。
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空间形式,但是又不能说空间形式就是有建筑功能决定的,但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一、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
现实生活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设计的依据,根据使用要求的的不同面积要随之发生变化。
二、功能对于空间形态方面的规定性。
在确定了空间大小和容量之后就是确定空间的形态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椭圆等等,根据不同的功能而进行选择。
例如教室、剧院、体育馆不同的功能要进行不同的选择使其能够满足需求。
第七章群体组合的处理美国建筑师查尔斯·莫尔(charlesMoore)在他所著《度量·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一书中有趣地指出:“建筑师的语言是经常捉弄人的。
我们谈到建成一个空间,其他人则指出我们根本没有建成什么空间,它本来就存在那里了。
我们所做的,或者我们试图去做的只是从统一延续的空间中切割出来一部分,使人们把它当成一个领域”。
其实,不仅被切割出来的那一部分建筑空间被人们当成一个领域,如果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就是在它之外,并包围着它的统一延续的空间——环境——又何偿不是一个领域呢?当然,这两种领域从性质上讲是不尽相同的,前者既然是按照人的意图被切割出来的,它理应属于人工创造的产品,后者则仍然属于自然形态的东西,这两者并不天然就是和谐共处的。
群体组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只有使它们巧妙地相结合,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求得统一。
当然,群体组合并不限于环境处理这一方面的问题。
相邻的建筑,尽管都是人工产品,但是如果没有全局现念,每一幢建筑只是顾及到自身的完整统一而“独善其身”,这也不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达到统一。
——例如在一个统一延续的空间中,各人都从自己狭隘的观念出发来“切割”空间,那么剩余的部分必然会像“下角料”一样,因为失去了限定而变为残缺不全,不成体系的纯偶然性的东西。
群体组合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摆脱这种偶然性,而使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起一种秩序。
任何建筑,只有当它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并和周围的建筑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
如果脱离了环境、群体而孤立地存在,即使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失去了烘托而大为减色。
群体组合涉及的问题是广泛和复杂的,在这一章中拟分以下五个方而的问题来作讨论。
一、建筑与环境[图123]任何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
为此,在拟定建筑计划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建筑地段。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总论功能与空间空间与结构形式美的规律内部空间的处理外部体形的处理群体组合的处理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个要求一个手段两个要求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功能不同,形式不同。
功能对空间形式有规定性和灵活性。
功能对形式的决定性作用,形式对功能的反作用。
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对称与不对称三种类型的建筑在物质功能与精神感受的要求不同。
形式美与艺术性的区别建筑艺术,立意为先建筑的个性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功能对结构的推动,结构对功能的反作用从建筑发展趋势来看: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建筑和容器有着惊人的相似,建筑是一个装人的容器.物品对于容器的空间形式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量的规定性:具有合适的大小和容量二、形的规定性:具有合适的形状以适应盛放物品的要求三、质的规定性:所围合的空间具有适当的条件(温度、湿度等),以防止物品受到损害或变质。
功能对于空间的规定性:一、量:大小的差别是功能对于空间量的规定性的反映。
二、形:形状的差别是功能对于空间形的规定性的反映。
三、质:门窗设置和朝向要求涉及到交通,日照,采光,通风等条件的优劣,实际上是功能对于空间质的规定性的反映。
明暗也是一种形式。
功能对于多空间组合形式的规定性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各使用空间围绕着楼梯来布局的空间组合形式。
以广厅直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一个展厅可以不被穿行;观众既可以逐一地进入所有展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有选择地进入任何一个展厅。
使用空间互相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 1、串联式的组合形式;2、在一个完整的大空间内自由灵活地分隔空间;3、在一个大空间内,沿柱网队空间进行分隔;空间与结构结构的不同形式既能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也会有其独特的表现力。
即,结构能满足建筑的功能与审美要求。
空间组合论一.总论建筑发展中的本质联系(两个要求一个手段):一是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二是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要求;三是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的两个方面(一)从使用功能看建筑形式是指它的内部空间和外部体形。
功能对建筑形式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
建筑作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必须首先满足统治阶级对它提出的功能要求(二)从精神与审美要求看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按照使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恰如其分地处理好空间和体形,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而使之符合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等形式美的基本原则。
形式美与艺术性是不同的,凡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必须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反正凡是符合形式美规律的建筑不一定具有艺术性。
形式美和艺术性的区别在于,前者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只限于外部形式本身是否符合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等与形式美有关的法则,而后者要求通过自身的艺术形象表现一定得思想内容建筑艺术只能运用一些抽象的集合体形,运用线。
面,体各部分的比例,均衡,对称,色彩,质感,韵律等的统一和变化而获得一定得艺术气氛诸如庄严,雄伟,明朗,优雅,忧郁,沉闷,神秘,恐怖,亲切,宁静等的统一和变化而获得一定的艺术气氛一切艺术都是立意在先的,建筑表现与性格特征,建筑的共性表现风格特征,风格可分为时代的,民族的,地区的和个人的,建筑艺术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三)从物质技术手段看功能结构式形成建筑的手段,功能与空间形式的矛盾,某种意义上讲表现为功能与工程技术,特别是与结构的矛盾。
功能对建筑结构促进工程结构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新结构有优越性,新结构更符合力学规律性自身必然有内在的和谐统一性,反应在外部形式上必须符合均衡,稳定的原则。
古典建筑的形式是美的,它的美体现了上述各方面的和谐哦拿故意,但是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当时的材料和结构方法的基础之上的。
不同地区民族其建筑形式仍然保留着民族特点的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对材料结构的处理方法不同(四)从建筑发展趋势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08051039陈思焕第一章总论建筑种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建筑发展总本质的联系:一、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
二、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
三、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达到前述的要求方面的要求。
功能使用要求:空间——建筑的起源。
功能在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
形式——包含康健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门窗设置,而它们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
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最为活跃的因素。
精神和审美的要求:除功能外,还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建筑所提出的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师应以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两方面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而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而这两种要求地位并非完全相等。
一般性建筑,甚至包括某些大型建筑,尽管要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但也不否认物质功能在决定空间体量放面所处的主导地位。
形式美和艺术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建筑中凡是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比喻符合形式美的规律。
反之,凡是符合于形式美规律的建筑却不一定具有艺术性。
建筑艺术虽然也能反映生活,但却不能再现生活。
由于它的表现手段不能脱离具有一定使用要求的空间、体量,故而,一般来说,他只能运用一些比较抽象的集合形体,运用线、面。
体各部分的比例、均衡、色彩、质感、韵律…等的统一和变化而获得一定的艺术气氛——诸如庄严、雄伟、明朗、优雅、忧郁、沉闷、神秘、恐怖、亲切、宁静….等。
这就是建筑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地方。
物质技术手段功能与空间形式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又表现为功能与工程技术,特别是与结构的矛盾。
由于功能是要求,工程接口是为了达到要求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因而,这种矛盾关系又可以说是目的与手段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一下方面:一、功能对结构的发展其推动作用。
二、结构发展的独立性:1、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2、另一方面拒绝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
河 北 科 技 大 学 教 案 用 纸第 1 次课 2 学时河北科技大学教案用纸第一章绪论一、空间的概念:空间的产生是人类为了避风雨、御寒暑和防止其他自然现象和野兽的袭击,构筑的栖身场所。
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强调真正使用的是“空”间。
因此空间设计的重点也在于“空”间部分。
建筑的功能:建筑物建造的目的和其满足的使用要求。
空间与功能有密切的联系。
二、空间的特征: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空间中的开口设置、空间的相互联系所有的特征都满足使用要求,组合合理,才能成为功能空间。
三、影响空间设计的因素:1、物质要求: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如:住宅、剧场、教室等不同功能空间所要求的面积、形状、外观特征均不同。
2、精神要求:①心理感受:不同形状、大小、色彩、质感、韵律、比例关系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②地域特色:不同地区、民族拥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及使用习惯。
举例:南方、北方差异。
③宗教特色:佛教、回教、藏传佛教有不同的设计思想和禁忌。
④文化特色:东方文化:中国、印度、日本。
西方文化:欧洲、北美。
3、科技水平:社会发展经历农业、手工业、工业化几个历史时期,科学技术水平不同,形成的空间不同。
主要形式从单层到多层到高层;由小空间到大空间到超大型空间;由水平空间到垂直空间体系。
总结建筑的三重属性: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
(实用、坚固、美观)四、空间的发展趋势:空间封闭(回避自然灾害、其它氏族和野兽的袭击)——空间开放(接纳更多的阳光、通风,并显示大工业的科技手段)——空间封闭(节约能源、生态设计)设计要求最多的自然通风、采光(技术局限性)——人工照明、机械通风设备(技术条件成熟、玻璃幕墙大量使用)——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各种自然资源(生态设计、保护环境)第 1 次课 2 学时第二章功能与空间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量(大小、容量)形(形状)质(采光、通风、色彩、质感、材料、温度、湿度、隔音、隔振等特殊要求)1、大小、容量:居室空间15-20平方米教室50平方米以上影剧院观众厅0.75平方米/位2、形状:常用空间形状:正方形、矩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扇形、不规则形状功能与形状的关系:①教室空间为了满足视听要求,最好使用矩形平面。
——建筑中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二、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三、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凹、从建筑发展趋势方面来霜第二窜功能与空间——…—……—、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二、功能对于多空间组合形式的规定性第三童空间与结构———————一、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三、大跨度结构体系…………………—四、思姚结构体系……………………—五、其它结构体系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二、主从与重点………………….二、均衡与稳定………………….四、对比与微差…………………—丘、韵律与节奏…………………—六、比例与尺度…………………—第五章内部空间的处理——一、单·空间的形式处理……….二、多空间组合的处理…………..第六章外部体形的处理——一、外部体形是内部空间的反映—二、建筑的个性与性格特征的表现二、体量组合与立面处理第七章群体组合的处理一、建筑与环境……………。
二、关于结合地形的问题…—三、各类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四、群体组合中的统一问题—五、外部空间的处理………—第八章从古典建筑的构图原理到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的历史与社会根源…—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的哲学倾向…………*走向多元化……………………………………..局限与启边功能与空间两干多年以前,罗马伟大的建筑家维持鲁维斯在论述建筑时,就曾把“适用”列在建筑三要素之一。
嗣后备个历史时期,尽管所强调的侧重时有不同,但是谁都不能抹煞功能在建筑中所处的地位。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又再一次强调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由功能而来”的看法,正是这种观点的一种集中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容和形式看成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事物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