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杀伤拦截器
- 格式:docx
- 大小:22.54 KB
- 文档页数:8
动能杀伤拦截器(KKV)技术资料辑KKV, 动能, 拦截器, 大气层, 技术大气层内飞行的KKV关键技术分析综述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1999年第21卷第10期 Vol.21 No.10 1999万自明陈定昌殷兴良摘要介绍了国外Kinetic Kill Vehicle(KKV——动能杀伤拦截器)的最新发展情况,论述了导引头安装方式与KKV独立飞行空域的密切关系;随后介绍了大气层内的KKV关键技术问题,并重点分析讨论了光学窗口与气动光学、喷流干扰效应、复合力控制等技术研究内容。
主题词大气层导弹武器系统+动能杀伤拦截器(KKV) Analysis of Key Problems to Endo-Atmospheric KKVWan Ziming Chen Dingchang Yin XingliangCASC,Beijing 100854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KKV and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ounting form of homing head and the KKV#39;s flying area,then the key problems to endo-atmospheric KKV are discussed.The window and aero-optical technology,jet interaction, composition control technology of varied forces and so on,are emphatically discussed.Keywords Atmosphere Kinetic kill vehicle Key technology1 KKV发展情况综述美国在KKV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这些进展成为先进防空导弹及“战区导弹防御”技术的主要进步点。
新概念武器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一说到祖国的军事就有很多人不以为然,总觉得我们的军事实力无法和美日等军事强国相抗衡。
的确,尽管我们的军事实力从总体上看还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军在一些关键的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进展,只是由于战略上的考虑,暂时不公开罢了。
大家还记得前苏联解体之后,大量的军事专家失业的事情吧,当时邓小平就派人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专家高薪聘请带回了祖国,现在我们取得的很多军事成就都有他们的功劳。
还有我国出了一个世界级的天才人物,他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祖光,他为我国军事高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可以说比从俄罗斯购买100架战斗机都大。
因此,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目前我军的高精尖武器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完全可以和世界发达国家相媲美。
那么这节课,我就给大家说说兵器世界的新宠儿——新概念武器一、新概念武器的涵义及类型什么是新概念武器呢?新概念武器是指与传统武器相比,在基本原理、杀伤破坏机理和作战方式上都有本质区别,尚处于研制或探索之中的一类新型武器。
新概念武器的出现和陆续实用化,必将对21世纪的军事理论、作战方式、军队体制编制等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影响。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探索和发展中的典型新概念武器主要有: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动能拦截弹、电炮、环境武器、次声波武器、非致命性武器等。
这些与传统武器具有本质区别的新概念武器为武器装备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武器装备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这些武器的使用也必然对作战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可以预测,在未来战争中,动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将成为防空、防天和导弹攻防作战的利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高能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作为未来信息战的重要软、硬杀伤武器,将成为攻击敌方信息链路或节点的主要手段之一;计算机网络攻防武器将成为夺取信息优势的重要作战手段;智能化武器将成为各种战场目标防不胜防的巨大威胁;不知疲倦的智能化机器人将代替士兵担当起战场侦察、进攻、防御、作战保障、毁伤评估等重要作战使命;针对自然环境的气象武器将成为不战而胜的隐形杀手。
动能杀伤拦截器KKV
刘真
【期刊名称】《地面防空武器》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动能武器(KEW)是指利用非爆炸性的高速飞行器所具有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碰撞(或加辅助杀伤装置)的方式来摧毁来袭目标的武器。
为区别于通常所指的爆炸性弹头.将动能武器所载的这种自带动力系统的自主寻的飞行器称为动能杀伤拦截器(Kinetic Kill Vehicle),简称KKV。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刘真
【作者单位】空军装备研究院防空所三室助理工程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761.7
【相关文献】
1.导弹防御新利器——动能拦截器(KEI)与多重杀伤载具(MKV)
2.动能杆杀伤增强器杀伤概率计算
3.空间拦截器对目标卫星的杀伤概率模型研究
4.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大气层外杀伤拦截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5.直接碰撞杀伤动能拦截器对子母弹头毁伤分析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概念武器一、高能激光武器二、高功率微波武器三、粒子束武器四、动能武器五、非致命武器六、其它新概念武器新概念武器的工作原理与杀伤机制不同于传统武器,具有独特作战效能、正处于研制或探索之中、尚未大规模用于战场的一类新型高技术武器。
正在探索和发展中的新概念武器主要有: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非致命武器、气象武器、基因武器等。
美国的新概念航空武器一、高能激光武器美国、俄罗斯、西欧各国和以色列的高能激光武器研究试验早已进行了多年,将在2010年前后成为反导弹、反卫星的重要手段。
(一)高能激光武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高能激光武器的基本概念–又叫强激光武器或激光炮。
是利用高能激光束摧毁飞机、导弹、卫星等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主要由激光器、精密瞄准跟踪系统和光束控制与发射系统组成;–激光器连续束流功率在2万瓦以上。
美国研制和装备的车载激光武器2、高能激光武器的分类(1)按军事用途分类➢战术激光武器--打击距离在数公里至20公里之间,用于地基、车载、舰载或机载,对付战术导弹、低空飞机、坦克等战术目标。
➢战略激光武器--一般具有天基部件(距地面1000公里以上的太空),主要用于远程战斗,打击距离近则数百公里,远达数千公里。
主要用于破坏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及反洲际弹道导弹。
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美国空军设想的天基激光武器系统(2)按部署方式分类➢天基高能激光武器--空间防御和攻击➢地基高能激光武器--地面防御和攻击➢机载高能激光武器--空中防御和攻击➢舰载高能激光武器--海上防御和攻击➢车载高能激光武器--攻击敌人的坦克群或者火炮阵地。
美国80年代“星球大战”计划中的激光武器车载高能激光武器(二)高能激光武器的特点1、攻击速度快2、命中精度高3、稳定性能好4、污染程度低5、抗干扰能力强6、使用成本低美国空军正在研制的机载高能激光武器(三)高能激光武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主要采用化学激光器2、战术上主要用于防空和反导3、战略上主要用于反导和反卫星美国空军机载激光武器美国用于激光反卫星试验MSTI -3卫星二、高功率微波武器(一)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基本概念又称射频武器,指峰值功率在100兆瓦以上,频率在1--300吉赫之间,利用高功率微波发射机和高增益定向天线发射高强度、能量集中、具有方向特征的微波射束来毁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一种定向能武器。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器(EKV)末段制导控制问题。
EKV在拦截大气层外来袭的弹道导弹时,需要针对目标的机动突防做出快速的反应,并最终用动能碰撞的方式杀伤目标。
这就对EKV的导引律设计和姿态控制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EKV在末段拦截过程中,其姿控推力是由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组提供,在设计姿态控制系统时,应充分考虑这种推力形式带来的影响。
基于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器的特点,结合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首先,建立了动能拦截器仿真分析的六自由度模型,并建立了EKV轨道控制发动机和姿态控制发动机的模型。
其次,研究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在动能拦截器末段导引律设计中的应用,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滑模变结构导引律(ASMG)容易造成视线角速率抖振的现象,本文引入模糊神经网络系统对滑模变结构导引律的变结构项参数进行优化来削弱抖振。
为了避免神经网络系统在线学习速度慢的缺陷,采取应用大量先验数据对模糊神经网络系统进行离线训练的方式,使得在线学习时神经网络系统可以快速得到最优的滑模变结构项参数。
再次,针对EKV姿态控制中出现的三通道强耦合、非线性的特点,应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了EKV姿态控制器,为了消除抖振的影响,减少姿控发动机消耗,本文为滑模姿态控制器设计了智能控制规则,对不同的控制误差选择不同的控制力矩,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削弱抖振。
同时,针对EKV特有的姿态控制执行机构——分布式脉冲火箭发动机组,设计了补偿点火算法。
仿真分析表明,智能滑模姿态控制器与补偿点火算法相结合可以完成动能拦截器末制导段的姿控任务。
最后,将质心漂移和推力偏心对动能拦截器末段控制的影响引入了六自由度仿真系统。
在考虑动能拦截器姿轨控耦合的情况下,对不同机动形式的目标进行了模拟打靶试验,并分析了不同机动形式对脱靶量造成的影响。
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末段导引律、姿态控制器以及姿控发动机系统点火算法可以满足动能拦截器的工作要求。
44 / 军事文摘 / 2013.08全球天基平台武器装备与发展聂敬峰 闫 彬美国已研制成功的天基激光器外形天基平台武器装备是指以卫星、飞船、空天飞行器等位于地球轨道空间或临近空间上的飞行器作为运载平台和发射平台的武器装备,是争夺“制天权”、实现“以天制天”的关键武器。
与陆基、海基和空基发射平台相比,天基平台具有打击范围广、反应速度快、生存能力强、保障需求低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很高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的作战平台。
目前,多个军事强国都在争夺“制天权”,天基平台武器装备是其中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但其具体携带的武器种类、打击目标种类、作战方式等始终没有较为成熟的标准。
天基平台武器装备现状目前,天基平台武器装备主要包括天基定向能武器、天基动能武器和天基对地打击武器三类。
天基定向能武器 定向能武器是指通过高能量的射束向一定的方向发射、杀伤和摧毁目标的武器系统。
其特点是速度快,可以达到或接近光速,能在瞬间击毁数千公里以外的目标。
原战略防御协议主要研制4种定向能武器,即高能激光、粒子束、等离子炮和强微波射频武器,近几年来在武器输出能量、光束质量、精密跟踪与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以天基激光武器为例进行介绍。
天基激光武器是把激光器与跟踪瞄准系统集成到天基平台上而构成的一种部署在空间的定向能武器,利用高功率激光束与目标作用产生高热、电离、冲击和辐射等综合效应,摧毁飞机、导弹、卫星等目标或使之失效。
激光武器具有攻击目标速度快、抗干扰性强、杀伤效率高、没有后坐力、不产生空间垃圾等显著优势,非常适合作为天基反卫星武器,也可用于战略、战术导弹的助推段拦截。
按照美国的规划,天基激光武器由空间平台、传感器系统、高能激光器、光束控制系统及跟踪系统、瞄准系统及发射控制系统组成。
每个天基激光器的质量为3500千克,总的作战时间为200秒。
天基动能武器 动能武器是指利用弹头超高速运动所具有的动能直接碰撞摧毁目标的武器,是最早演示和试验的一类反卫星武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射程远、机动能力强、杀伤力强、直接命中等特点。
1引言信息融合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数据处理技术,亦称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它可对多类、多源和多平台传感器所获取的信息自动地进行综合分析,与其它数据处理技术相比,更能快速、准确、连续和全面地提供战场环境态势的综合性结论。
随着战场目标的变化,未来导弹所对付的目标,将由原来的以攻击地面、海上目标及反飞机为主转向地表攻击、反飞机、反战术导弹和卫星并重的格局。
相应地,武器也从能量型向精度型转变。
前三代防空导弹武器杀伤目标靠爆炸战斗部产生的能量,而第四代导弹武器是精确制导武器,有些则采用直接碰撞动能杀伤,而且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
因此,相应地发展精确探测、精确控制、精确导引技术,响应时间很短的直接侧向力控制,红外双色成像导引头,毫米波导引头以及姿控/轨控发动机等,是第四代导弹武器系统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
现代战场条件下,不仅信号密度高而且信号形式种类繁多。
就各个传感器而言,其数据率高低不一,即使同一类型的传感器,其探测精度也参差不齐,不同类型传感器对探测目标信号诸特征的响应也不同。
另外,对同一威胁目标而言,各个传感器所处的相对位置(距离和观测角度等)不同,获取的目标信号特征亦可能大相径庭。
为获取可靠的目标精度,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进行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
2信息融合的原理及基本方法2.1信息融合的发展概况近年来,多传感器数据(信息)融合技术在军事和非军事领域受到巨大关注,数据融合技术综合从多个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和关联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实现比单传感器信息更高的精度和更准确的推理结论。
随着新型传感器的出现以及数字信号高级处理技术和硬件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在工程上实时实现数据融合的可能性。
现在,数据融合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目标跟踪,自动目标识别和有限自动推理中。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应用十分广阔,军事应用包括:自动目标识别(智能武器),自主飞行器的制导,遥感系统,如敌我辨识中枢系统(IFFN);非军事应用包括制造过程的监控,复杂环境的维护维修,机器人,医用系统,空中交通管制,智能车辆高速公路系统。
动能拦截弹与SM-3基础知识简介一、动能拦截弹技术动能拦截弹是指由动能杀伤器和火箭推进系统组成的一种高技术武器。
它利用有高级自动寻的能力的动能杀伤器高速飞行中产生的巨大动能,以直接碰撞方式摧毁目标,主要用于拦截弹道导弹和攻击其他军用目标。
动能拦截弹技术发展起于美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
30多年来,美国前后实施了十几项重大的动能导弹防御计划,推动了该技术的发展。
目前,动能拦截弹技术已日趋成熟,在研的动能拦截弹,包括地基拦截弹、标准- 3导弹、末段高层区域防御拦截弹、爱国者先进能力3导弹等已逐步进入部署阶段或已具有初始作战能力,成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弹道导弹防御领域的主导武器。
动能拦截弹先进而有效的反导能力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它的出现使弹道导弹防御从核防御时代步入非核防御时代。
动能拦截弹,又称动能杀伤武器,依照不同的打击目标,可分为动能反导武器、动能反卫武器和动能反装甲武器等。
就动能反导武器而言,依照不同的发射地点,可分为地面发射的地基拦截弹、海上发射的海基拦截弹、机载发射的空基拦截弹和空间平台发射的天基拦截弹等;依照对弹道导弹拦截的不同时序,可分为助推段(包括上升段)拦截弹、中段拦截弹、末段拦截弹等。
动能拦截弹的关键技术包括: 精确捕获目标特征信号信息的导引头;处理导引头信息的高速信号处理机;确定动能杀伤器自身速度和姿态的惯性测量装置;用于动能杀伤器制导计算和飞行路线修正计算的高速数据处理机;使动能杀伤器快速机动的姿轨控系统;大推力、高加速度的助推火箭。
其中前5项为动能杀伤器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王静.动能拦截弹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现代防御技术,2008.8,36(4)二、标准-3动能拦截弹SM-3是美国海基中段拦截系统,包括SM-3基本型、SM-3 Block1型系列(1型、1A型、1B型)和Block2型系列(2型和2A型)。
目前,美国已经部署了少量的SM-3 Block1型拦截弹,正在研制Block1B型以及Block2型系列。
第35卷,增刊、,01.35Su pp I e m e n t红外与激光工程I n厅ar ed a nd Las er E n gi n eer i ng2006年l O月O ct.2006对外大气层动能杀伤拦截器EK V的突防方法研究冯小荣,樊秋林(东北电子技术研究所,辽宁锦州121000)摘要: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 M D)中外大气层动能杀伤拦截器(E K v)是一个靠直接碰撞杀伤的拦截武器,它自身具有红外探测和可见光探测能力,,是拦截弹道导弹的高可靠有效工具,根据外大气层动能杀伤拦截器EK v的特性和工作原理,归纳了弹道导弹对外大气层动能杀伤拦截器EK V突防可采用的5种方法,有太空伞技术、隐身技术、伪装欺骗、多弹头技术和拦截E K v拦截器技术,并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采用5种方法的必要性和可实现性。
关键词:弹道导弹;地基拦截器;太空伞;隐身技术;伪装欺骗;高空诱饵中图分类号:T J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76(2006)增A.0052.04B r eakt hr ough m et hod t o E K VFE N G X i ao-r ong,FA N Q i u-l i n(N o埘l∞豇R∞car ch I ns t“u t e of E I c“m ni c T e cl l l l ol o gy’Ji nz IIo u12l O∞,C hi m)A bst阳ct:EK V j Il N M D i s粕i nt erc印t i ll g w eap l on d印end协g on di r ec t l y col l i di ng f or ki l Ji ng.I t i s a hi g h r e l i a bl e aI l d aV ai l a bl e t ool t o i nt e r cept bal l i st i c m i s s i l e,w hi ch h弱洒疗a r ed嬲d V i si bl e det ec t i ng abi l i t),.B ased on char act er i st i c s and w or ki I l g p订nc i pl e of E K V f i Ve m et h ods of space啪brel l a t echnol ogy'hi di ng t e chnol ogy,c帅叫f l age,m ul t i-w ar head t e chnol ogy锄d E K V i11t er c ept i ng t echn ol ogy ar e i n仃oduced,w hi ch c an be adop t ed t o bre棚l rougl l by bal l i st i c m i s si l e t o E K V I n t lle end,nec ess埘锄d r eal i zabl i妙of f i ve m et h ods ar e锄a l yzed det ai l e dl y i n t he paper.K ey w or ds:B a l l i st i c m i ssi l e;G r ound-b觞ed i nt er cept or;Space删曲rel l a;H i di Il g t ech nol og)r;C锄ounage;H i gh al t i t ude bai tO引言自从弹道导弹问世以来,世界军事大国就一直在寻找对付弹道导弹的技术途径,尤其是俄罗斯等国正在积极发展反导防御系统:先进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出现和发展是军事斗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动能拦截器多目标模糊识别方法作者:赵敏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4期摘要:在现代防御战争中,往往存在真假目标并存的情况。
基于碰撞杀伤技术的动能拦截器必须准确命中真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这就使真假目标识别成为关键。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多目标识别方法,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模糊神经网络多目标识别动能拦截器一、引言在大气层外拦截中,动能拦截弹从地面发射以后,经过初始制导和中制导过程将其携带的动能拦截器(Kinetic Kill Vehicle, KKV)送入预定拦截区域,在距离目标较近的范围内测量其视线角信息,通过控制轨控发动机开关机,来调整KKV的飞行轨迹[1]。
整个过程中,弹目视线角及其角速率是设计KKV制导导引律的关键参数。
在现代防御战争中,往往存在真假目标并存的情况。
假目标可分为轻型假目标、重型假目标和集群假目标[2]。
轻型假目标用于大气层外,在进入大气层后很快被烧毁,如气球诱饵、金属平板、角反射器等。
重型假目标与真目标同速伴飞,具有与真目标相近的雷达信号反射特性和红外辐射特性。
集群假目标是指在弹头上有偶极子、角反射体及壳体碎片等组成的假目标群,会造成雷达需同时处理上百个目标,可迷惑雷达或使其饱和[2]。
假目标模拟真目标的物理特征信号,与真目标一起形成多目标,会吸引防御方的探测器,为真目标袭击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多目标来说,拦截器完成真目标识别后要重新计算、预估遭遇点、瞄准目标机动飞行等操作,会导致脱靶概率的增加,更严重的情况是丢失目标。
因此,若能在较短时间内准备地识别出真目标,将会大大提高KKV的目标拦截效率。
本文利用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运用模糊神经网络来识别目标,在KKV飞行过程中不断更新目标特征权值,能较快地完成真目标的识别。
二、模糊神经网络设计模糊神经网络(Fuzzy Neural Network,FNN)将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相结合,能充分发挥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自适应学习和模糊推理对人的知识进行决策的功能[3]。
第35卷,增刊、,01.35Su pp I e m e n t红外与激光工程I n厅ar ed a nd Las er E n gi n eer i ng2006年l O月O ct.2006对外大气层动能杀伤拦截器EK V的突防方法研究冯小荣,樊秋林(东北电子技术研究所,辽宁锦州121000)摘要: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 M D)中外大气层动能杀伤拦截器(E K v)是一个靠直接碰撞杀伤的拦截武器,它自身具有红外探测和可见光探测能力,,是拦截弹道导弹的高可靠有效工具,根据外大气层动能杀伤拦截器EK v的特性和工作原理,归纳了弹道导弹对外大气层动能杀伤拦截器EK V突防可采用的5种方法,有太空伞技术、隐身技术、伪装欺骗、多弹头技术和拦截E K v拦截器技术,并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采用5种方法的必要性和可实现性。
关键词:弹道导弹;地基拦截器;太空伞;隐身技术;伪装欺骗;高空诱饵中图分类号:T J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76(2006)增A.0052.04B r eakt hr ough m et hod t o E K VFE N G X i ao-r ong,FA N Q i u-l i n(N o埘l∞豇R∞car ch I ns t“u t e of E I c“m ni c T e cl l l l ol o gy’Ji nz IIo u12l O∞,C hi m)A bst阳ct:EK V j Il N M D i s粕i nt erc印t i ll g w eap l on d印end协g on di r ec t l y col l i di ng f or ki l Ji ng.I t i s a hi g h r e l i a bl e aI l d aV ai l a bl e t ool t o i nt e r cept bal l i st i c m i s s i l e,w hi ch h弱洒疗a r ed嬲d V i si bl e det ec t i ng abi l i t),.B ased on char act er i st i c s and w or ki I l g p订nc i pl e of E K V f i Ve m et h ods of space啪brel l a t echnol ogy'hi di ng t e chnol ogy,c帅叫f l age,m ul t i-w ar head t e chnol ogy锄d E K V i11t er c ept i ng t echn ol ogy ar e i n仃oduced,w hi ch c an be adop t ed t o bre棚l rougl l by bal l i st i c m i s si l e t o E K V I n t lle end,nec ess埘锄d r eal i zabl i妙of f i ve m et h ods ar e锄a l yzed det ai l e dl y i n t he paper.K ey w or ds:B a l l i st i c m i ssi l e;G r ound-b觞ed i nt er cept or;Space删曲rel l a;H i di Il g t ech nol og)r;C锄ounage;H i gh al t i t ude bai tO引言自从弹道导弹问世以来,世界军事大国就一直在寻找对付弹道导弹的技术途径,尤其是俄罗斯等国正在积极发展反导防御系统:先进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出现和发展是军事斗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图1.1NMD陆基系统示意图根据对资料的分析,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是:(a)、主动段的探铡与跟踪:由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高轨道(SBms-mgh)卫星从导弹发射开始即对主动段(助推段)发动机尾焰进行探测、跟踪,并将获取的信息传送给指挥中心计算机系统(BM/Cb,完成防御预警和弹道初步估计。
同时,天基红外系统的低轨道(SBIRs-low)卫星持续对弹头组合件进行跟踪,实时将数据传送给指挥中心计算机系统,完成对来袭目标的弹道估计预报.@、自由飞行段探测跟踪与识别:BM/C3系统引导地面预警雷达(BMEWS)对来袭目标的搜索、跟踪,引导地面火控雷达(XBR)对弹头组合件进行搜索、跟踪和识别.(c)、拦截;根据地基雷达(XBR)对来袭目标群的识别和跟踪数据进行火控解算,发射拦截弹.为保证一定的拦截概率,一般采用齐射方式(salvo-launch).这里的齐射方式可以是从相同或不同基地同时或者间隔很短地发射多发拦截弹.此后.拦截弹在初制导段向预测拦截点转弯飞行;在中制导段,根据地基雷达更新的预测拦截点数据,弓『导拦截弹修正初制导段的制导误差,向更新的预测拦截点飞行,在此过程中,动能杀伤拦截器EKV被释放并进行星光定位以校准自身的姿态;然后,当拦截器飞行到距弹头一定距离时打开导引头,对来袭目标进行搜索、识别和跟踪,当满足中末制导交班条件时,转入末制导;此后,根据末制导律进行机动以修正其空间位置实现直接碰撞拦截.(d)、杀伤评估:拦截过程结束后,由地基火控雷达(XBR)对拦截结果进行观测和评估.若发现弹头并未被摧毁,则准备进行第二次拦截.这就是所谓的。
射击—观察一射击”(shoot-look-shoot)拦截模式.整个系统的核心技术体现在EKV上,它是一种灵巧的、非核的、靠直接碰撞杀伤的拦截器.地基拦截弹从发射井发射后。
助推器将EKV推进到实现拦截的阵位.在来袭导弹高速飞行的弹道中段,拦截器EKV将同助推器分离,利用自身的推进系统,高速冲向敌方导弹,以巨大的动能撞击来袭弹头,将其摧毁.图1.2EKV结构简图EKV的结构如图1.2所示,弹体装有红外导引头、数据处理制导系统、姿控装置和轨控装置.值得一提的是,其底端携带着装有液态氮的器皿,液态氮气化时会使得弹体的温度降低,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弱自身的红外信号,降低被来袭弹头探澳4和识别的概率.另外,俄罗斯、欧洲各国以及周边国家与地区也都开展了相应的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虽然规模及防御性能均不及美国,但也说明这个闯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1.1.2导弹突防技术的发展矛和盾历来都是在对立中发展起来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了谁都难以发展和完善.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展也是如此,一型新导弹刚刚服役,一套新的反导防御措施便接踵而至.如何突破对方布设的天罗地网,侵导弹快速准确地命中目标?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导弹突防问题.目前,战略导弹突防技术可分为战略层次和战术层次.战略层次的突防技术相对较难,只有实力强大的国家才可以考虑.主要包括:(1)以核攻核.战略导弹采用核弹头,利用核爆炸杀伤敌人,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如何突破拦截弹的拦截。
本文2008-08-29收到,作者分别系空军装备研究院防空所助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新概念动能拦截武器的发展及关键技术李 薇 林干图1 米达斯阿方案摘 要 介绍了动能拦截武器的概念及发展,重点介绍了动能拦截武器的识别技术、导引头技术、惯性测量技术等关键技术。
关键词 新概念武器 动能拦截武器 防御引 言在新军事变革的激烈竞争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式武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概念武器在作战方式和作战效能上与传统武器有明显不同,对未来战争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动能拦截武器(K i n etic K illVeh icle ,KKV )是新概念武器的一种,是一种轻小型化、自动寻的、利用非爆炸性高速飞行所具有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碰撞方式精确命中来袭目标的武器。
KKV 又被认为光电技术、信息技术高度密集的智能武器,能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中自动识别和选择目标,并实施摧毁性打击。
一个典型的KKV 主要由探测系统、制导与识别系统及动力系统三部分组成。
KKV 技术是现代空天防御战争中颇受重视的一种拦截杀伤目标的方式,是在导弹技术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1 发展现状美国的第一代KKV 为拦截弹上的弹头或动能拦截器,质量为40kg~200kg ,基本上采用单模红外寻的导引头,机动能力小,助推器的质量和体积较大,不具有真假目标识别能力,对外部设备依赖性较强,因此第一代KKV 未能投入使用。
第二代KKV 以地基中段拦截系统上的大气层外拦截器、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动能拦截武器和海军标准-3拦截弹上的大气层外轻型射弹为代表,是国家导弹防御(NMD )和战术导弹防御(TMD)系统的核心技术。
第二代KKV 向模块化、多用途的方向发展,侧重研究供战术导弹防御用的多种拦截弹方案。
第三代KKV 是一种超级灵巧、能自主识别真假目标、高度智能化的先进KKV 。
质量小、成本低,有独立作战能力,采用复合导引头。
目前,国外仍在继续谋求微小型KKV 的发展和应用,新概念的KKV 研究主要包括:1)针对弹道导弹中段可能释放大量带有诱饵的真假弹头提出的/多对多0拦截策略。
动能杀伤拦截器(KKV)技术资料辑KKV, 动能, 拦截器, 大气层, 技术大气层内飞行的KKV关键技术分析综述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1999年第21卷第10期 Vol.21 No.10 1999万自明陈定昌殷兴良摘要介绍了国外Kinetic Kill Vehicle(KKV——动能杀伤拦截器)的最新发展情况,论述了导引头安装方式与KKV独立飞行空域的密切关系;随后介绍了大气层内的KKV关键技术问题,并重点分析讨论了光学窗口与气动光学、喷流干扰效应、复合力控制等技术研究内容。
主题词大气层导弹武器系统+动能杀伤拦截器(KKV) Analysis of Key Problems to Endo-Atmospheric KKVWan Ziming Chen Dingchang Yin XingliangCASC,Beijing 100854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KKV and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ounting form of homing head and the KKV#39;s flying area,then the key problems to endo-atmospheric KKV are discussed.The window and aero-optical technology,jet interaction, composition control technology of varied forces and so on,are emphatically discussed.Keywords Atmosphere Kinetic kill vehicle Key technology1 KKV发展情况综述美国在KKV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这些进展成为先进防空导弹及“战区导弹防御”技术的主要进步点。
近十多年来,国外(主要是美国)研制了多种类型的KKV或动能拦截弹,进行了数十次各种KKV的悬浮试验,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反TBM实弹拦截试验,充分验证了KKV反卫星与反TBM的各项技术(现部分型号已转入工程研制及生产装备阶段);在KKV的轻小型化与智能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关键部件的轻小型化已使KKV技术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使KKV的尺寸、质量成倍下降,而且有识别能力的KKV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计划在2001财年进行首次演示试验;另外,美国1995年初已完成KKV通用化的第一阶段研究,计划发展通用的KKV,来满足各军种导弹防御的要求。
目前,国外已发展和研究了三代KKV技术。
第一代是美国SDI计划最初研究的几种拦截弹(如SBI、ERIS、HEDI)上的弹头或动能拦截器,质量为40~200kg 不等,基本上采用单模红外寻的头,KKV机动能力小,导引头视场也小,要求外部的目标探测跟踪系统的探测精度达到200m左右。
第二代 KKV的典型代表是LEAP射弹,与第一代KKV的最大区别是微小化,质量比第一代KKV小近一个数量级,并将KKV推向模块化、多用途的发展方向。
目前正研究的第三代KKV技术,即所谓“有识别能力的拦截器”技术,应是一种超级灵巧、能自主识别真假目标的、高级智能化的先进KKV,而且必须低成本、轻质量。
当前,美国在重点研究三类动能拦截弹或KKV,向通用化方面进军:一是PAC-Ⅲ型动能拦截弹与海军的标准-2ⅣA导弹;二是可在大气层高空与大气层外实施拦截的THAAD拦截器与“大气层拦截器技术”(AIT);三是“大气层外轻型射弹”(LEAP)与“大气层外拦截器”(EKV)。
目前,这三者之间仍无法互换与通用,但可在各自的高度范围内提供给各军种通用,一起构成了通用KKV与动能拦截弹技术的基石。
美国在KKV的发展中,共研制出十多种KKV样机。
这些样机的导引头绝大部分采用捷联安装方式,其KKV也仅能在大气层外或稀薄大气层中独立飞行与作战;也有几种样机导引头是随动平台安装,能在大气层内飞行与独立作战。
导引头安装方式与KKV独立飞行空域(大气层内/外)密切相关,是KKV总体方案选择中首先遇到的两个主要问题。
2 KKV导引头的安装形式及特点美国曾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各种动能拦截弹或拦截器,一是曾经想部署在空间并在空间拦截目标的“天基拦截弹(器)”,二是部署在地面但能被运载到大气层外杀伤目标的“地基拦截弹(器)”,三是部署在地面(或海上)能在大气层内或大气层边缘作战的动能拦截器或拦截弹。
综合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表明,只能在大气层外拦截目标的KKV,其导引头一般采用捷联安装方式,而需要在稠密大气层内或大气层高层边缘作战的KKV,其导引头一般采用平台安装方式(参见表 1)。
因为大气层外KKV飞行时,攻角并无限制的必要,所以可以保证KKV速度矢指向预测命中点,而与弹体捷联的导引头视场中心线指向弹-目视线方向;KKV在大气层内(尤其是稠密大气中)飞行时,攻角要按需用过载来调节,难于保证同时满足速度矢与导引头指向的要求,宜采用平台安装导引头系统。
表1 KKV导引头的安装方式序号 KKV或拦截弹名称导引头波段导引头安装方式1 天基拦截弹SBI(马丁公司与罗可韦尔国际公司两种) 中波捷联安装2 “智能卵石”(BP) 中波、长波捷联安装3 休斯公司的LEAP(大气层外轻型射弹) 红外捷联安装4 大气层外弹头拦截系统(ERIS) 长波、红外捷联安装5 地基拦截弹GBI(波音与休斯公司两种) 红外捷联安装6 动能反卫星(KEASAT)拦截器可见光捷联安装7 大气层内高空防御(HEDI)拦截弹红外平台安装8 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拦截弹中波平台安装9 “标准-2”ⅣA型拦截弹红外平台安装10 PAC-3(ERINT)拦截弹毫米波平台安装不难看出,除早期采用单轴自旋(导引头亦是捷联安装)使KKV轻小的空基发射反卫星动能拦截器(MHV)外,现在的KKV均为三轴稳定,为使KKV更轻小(大气层外拦截时KKV的轻小要求更高),在能满足作战要求的情况下,首选引头捷联安装方式。
此方式的特点是KKV结构简单,体积与质量能更轻小,但因无导引头随动跟踪回路,要解决导引头隔振与稳像问题,而且无法独立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除非导引头有10°以上的宽视场);随动平台安装方式则使KKV能在大气层内外独立飞行,但有导引头随动跟踪回路,结构要复杂些。
3 大气层内KKV关键技术问题美国大气层内拦截器技术(AIT)计划,由ENDO-LEAP(大气层内轻型射弹)引伸过来。
重点是研究大气层内轻型拦截器及其先进导引头、直接命中制导控制技术等,以对付大气层内TBM威胁,扩展KKV的作战空间。
由于大气与再入弹头的相互作用为真假目标识别提供了天然特征(亦称大气层过滤),因此KKV大气层内作战仍十分必要,但与大气层外飞行的KKV相比,会引出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
大家知道,大气层外的KKV需解决直接碰撞的末端寻的制导控制技术、质心静态偏差与动态漂移控制技术、KKV轻小型优化设计与集成技术、悬浮试验验证等系统技术问题,并需要对KKV的凝视成像导引头、轻小高性能光陀螺、高推质比的姿轨控发动机等分系统进行攻关研制。
原则上讲,大气层内飞行的KKV,除解决上述关键技术外,仍需解决下述大气层内特有的技术问题:. 气动光学问题;. 喷流干扰效应与复合力控制问题;. 大气层内直接命中(或辅助杀伤装置)问题;. 视线稳定跟踪问题;. 整流罩高速抛罩问题;. 气动加热与光学窗口冷却问题。
AIT原定的作战范围为10~60km,大约15km以下的低空可完全利用气动力机动,15~25km的区域需气动力与侧向力混合产生机动,以减少末端脱靶量。
对上述技术问题,美国在理论计算、实验室试验与风洞吹风中作了大量的研究,许多技术成果已转移应用到型号上。
如以HEDI模型在9号风洞中开展的气动光学、气动热与窗口制冷、喷流交互干扰与稳定性试验、整流罩分离四方面的风洞试验结果全部用到THAAD拦截器的设计中(具体试验项目参见表2~表5),确保THAAD能在40km左右高度的大气层内工作(THAAD的拦截器亦开展了上述四方面少量验证性的风洞试验,但未看到具体技术报道)。
另外,美国还在AEDC 的风洞C设备、AOEC的96英寸高超声速激波风洞上装有配套的气动光学测量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气动光学风洞试验,获取了大批的气动光学测量数据。
而且“箭-2”与“标准-2”ⅣA型拦截弹均使用窗口薄膜制冷技术,PAC-Ⅲ采用末端直接侧向力强迫控制与辅助动能杀伤技术。
表2 气动光学试验年份项目主持单位说明1978 边界层辐射 BMD-ATC 马赫数14;边界层红外辐射;使用CO2和CF4吹风1985 HEDI凹窗气动光学 HEDI项目办公室马赫数10;采集了视线偏差和像模糊数据,该数据包含了振动和光源的影响1986 HEDI平窗气动光学 HEDI项目办公室马赫数10;采集了视线偏差和像模糊数据,解决了振动问题。
成功地获得了一维气动光学数据1987 泰勒德尼-布朗公司气动光学试验 SDC-KEW 马赫数10;使用泰勒德尼-布朗公司的模型与光学设备;获取了二维气动光学数据1989 HEDI气动光学试验 HEDI项目办公室马赫数10;全尺寸HEDI头部;使用了改建的泰勒德尼-布朗公司的光学测试系统。
表3 气动热试验年份项目主持单位说明1985 HEDI凹窗头部窗口制冷 HEDI项目办公室马赫数10;优化了冷却流1986 HEDI平窗头部窗口制冷 HEDI项目办公室马赫数10;优化了冷却流1987 泰勒德尼-布朗公司窗口制冷技术 SDC-KEW 马赫数10;优化了冷却流1989 HEDI窗口制冷 HEDI项目办公室马赫数10;全尺寸的HEDI头部模型,按飞行状态优化制冷方案表4 喷流交互干扰与稳定性试验年份项目主持单位说明1982 高高度机动控制 BMD-ATC 马赫数14;双锥体模型,发动机安装在质心处1985 侧向推进试验Ⅰ BMD-ATC 马赫数10与14;双锥体模型,轨控发动机安装在质心,姿控发动机安装在尾部1986 侧向推进试验Ⅱ BMD-ATC 马赫数10与14;试验Ⅰ的延续1987 HEDI喷流交互干扰 HEDI项目办公室马赫数10;获取了发动机高频脉冲工作时压力与热传输数据;使用缩比HEDI动能拦截器模型1987 HEDI动能拦截器稳定性 HEDI项目办公室马赫数10与14;动能拦截器与带二级助推器的动能拦截器两种模型状态;获取了力、力矩、压力与热传输数据表5 头罩分离试验年份项目主持单位说明1987 HEDI头罩分离 HEDI项目办公室马赫数10与14;缩比模型1991 HEDI头罩分离 HEDI项目办公室马赫数8;全尺寸HEDI头部模型;飞行状态验证试验4 大气层内KKV关键技术分析对前述的六个方面的大气层内关键技术问题,我们选择光学窗口与气动光学、喷流干扰效应、复合力控制三个重点问题分别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与讨论,需要了解相关细节的读者,可分别去参阅参考文献[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