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46 KB
- 文档页数:3
大体积混凝土常见裂缝的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是指体积较大(通常指单个构件的体积超过25m3)、混凝土强度较高(通常指等级为C50及以上)、使用时自流性较差的混凝土。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其体积和强度的特性,通常会遇到一些裂缝问题。
本文将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常见的裂缝问题进行分析。
1.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差异大,随着混凝土的加热和冷却,内部应力产生变形,从而导致表面开裂。
在混凝土浇筑后,由于太阳辐射、气温等因素的影响,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将高于内部温度,这会使得混凝土产生“温度梯度”,从而导致表面裂缝。
尤其是在炎热或干燥的气候环境下,混凝土的温度差异更加显著,加剧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问题。
为了减少混凝土的温度裂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设计混凝土结构形状和节距,避免出现太长或太窄的结构,以减少混凝土的应变,从而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
(2)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尽量保持浇筑面温度均匀,避免混凝土表面受热过快、过高,导致表面温度差异过大。
(3)在施工现场进行充分的阴凉、通风,以减少环境温度和辐射热对混凝土的影响。
2.收缩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自身的收缩性。
混凝土在水分与水泥发生反应后,会继续使水分蒸发而产生干缩。
同时,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在混凝土内部产生了一些微小的应力,形成了内部应力状态。
这样的应力状态在干缩时就会被破坏,于是就会出现裂缝。
为了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裂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控制混凝土中水泥含量和水灰比,以降低混凝土的收缩性。
(2)增强混凝土中的骨料,在混凝土中添加纤维等反应剂物质来减小混凝土自身的收缩性。
(3)在混凝土浇筑后,加强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以减少混凝土干缩。
3.裂缝松动由于混凝土施工不均匀或外界因素的影响,混凝土构件表面容易出现裂缝,此时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处理,可能会导致裂缝松动。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混凝土为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建筑材料,具有耐久性强、抗硬度高、施工简便等优点,但同时也会存在裂缝的问题。
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裂缝的可能性更大,为了减少裂缝的发生及其影响,应当采取一定的排水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混凝土渗水缝及不良施工状态。
1、水泥抗剪强度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主要是混凝土中存在水泥强度低的原因,如果水泥强度不佳,在混凝土中就会产生弱虫,从而造成混凝土的裂缝。
2、混凝土表面张力大:混凝土表面也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之一,空腔的裂缝可能由于混凝土愈风化、抗张强度减小、孔隙结构变化等原因引起表面张力上升,导致一定裂缝生成。
3、温度变化大:环境温度较大时,混凝土表面易产生蒸发,影响混凝土结构,导致裂缝的形成。
同时,如果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也会使水泥的强度下降,从而产生裂缝。
4、施工环境差:混凝土的施工环境也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如果施工环境潮湿,容易导致混凝土的表面渗水失控,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较大,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
二、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1、混凝土应采用优质水泥:使用优质水泥可以提高混凝土中水泥的强度,从而减少水泥抗剪强度低引起的裂缝产生。
2、防护混凝土:在混凝土面层的施工前,应当先做好混凝土的基础防护,在混凝土表面布设抗渗布,避免混凝土渗水缝的出现,从而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施工状态,有效地防止裂缝的出现。
3、层间渗水缝的及时排放: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应当及时清理层间渗水缝,使其保持干燥。
同时,在混凝土凝结后,应当谨慎排水,防止混凝土内部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
4、混凝土的定期检查:表面混凝土应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裂缝隐患,以及其他产生潮湿的隐患,避免混凝土损坏。
总之,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应当注意混凝土施工中水泥强度、温度变化以及混凝土表面张力变化等因素,采取相应施工防护和维修保养等措施,有效的排除混凝土裂缝的出现,维护混凝土的性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检测与处理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大型基础、桥梁墩台、大坝等。
然而,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体积较大,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内部温升快,以及混凝土内外温差大等原因,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
这些裂缝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还可能降低其承载能力、耐久性和防水性能,从而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检测与处理至关重要。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成因(一)收缩裂缝收缩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中最常见的裂缝类型之一。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的蒸发和水泥的水化反应,体积会逐渐缩小。
如果收缩受到约束,就会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通常表现为表面性的、较细的裂缝,且分布较为均匀。
(二)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的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
这种温差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通常较宽,深度也较大,往往贯穿整个混凝土结构。
(三)荷载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承受外部荷载时,如果荷载超过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就会产生裂缝。
荷载裂缝的形状和分布与荷载的类型、大小和作用方式有关。
(四)施工裂缝施工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也可能导致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例如,混凝土浇筑不连续、振捣不均匀、拆模过早、养护不当等。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检测方法(一)外观检查外观检查是最直观、最简单的检测方法。
通过肉眼观察混凝土表面是否有裂缝,以及裂缝的形态、宽度、长度和分布情况等。
对于较宽的裂缝,可以使用塞尺或裂缝宽度测量仪进行测量。
(二)超声波检测超声波检测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来判断混凝土内部是否存在裂缝以及裂缝的位置、深度和走向等。
超声波检测具有检测精度高、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对于细小的裂缝检测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是指体积较大、重量较重的混凝土结构,例如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收缩、温度变化、荷载作用等原因,往往会出现裂缝现象。
裂缝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耐久性和美观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裂缝分析和控制。
裂缝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混凝土收缩:混凝土在初凝和硬化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导致内部应力集中,易于形成裂缝。
2. 温度变化:混凝土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会发生热胀冷缩,引起表面或内部的应力变化,进而形成裂缝。
3. 荷载作用: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承受各种荷载(如重力荷载、风荷载等),超过一定的承载能力时会造成破坏和裂缝的产生。
4. 施工工艺不当:不合理的施工工艺,如振捣不均匀、浇筑温度过高或过低等,都会引起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为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需要进行裂缝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1. 设计上的控制: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要合理设置伸缩缝、猛缩缝等,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力。
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降低裂缝的发生。
2. 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通过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例如添加控制收缩剂、扩散剂等,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3. 控制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规范化的操作,确保混凝土的浇筑、振捣等工艺符合要求。
控制浇筑温度和湿度,避免过早脱模以及温度快速变化等不合理操作,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4. 加强养护管理:混凝土在初凝和硬化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养护,以避免干燥、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裂缝。
加强水养护、覆盖养护等工作,可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和控制是重要的工作,需要在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治理。
只有全面、科学地分析和控制裂缝,才能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稳定和美观。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大型基础、大坝、桥梁墩台等。
然而,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体积大、结构厚实、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等特点,容易产生裂缝,这不仅影响结构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可能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防水性能,给工程带来严重的隐患。
因此,深入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1、水泥水化热的影响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断面较厚,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升高。
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由此产生的温度应力可能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引起裂缝。
2、混凝土收缩变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收缩,包括化学收缩、干燥收缩和自收缩等。
大体积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较大,收缩变形相对更为显著。
如果收缩受到约束,就会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3、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混凝土的开裂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气温骤降时,混凝土表面温度迅速下降,而内部温度变化相对较小,从而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引起温度应力,导致表面裂缝。
4、约束条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变形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约束,如基础的约束、相邻结构的约束等。
当混凝土的变形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约束应力,当约束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引起裂缝。
5、施工工艺及养护不当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浇筑顺序不合理、振捣不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不均匀,从而产生裂缝。
此外,养护措施不到位,如养护时间不足、养护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等,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增加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减少水泥用量,适当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优化骨料级配,采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和中砂,以减少水泥浆用量;合理控制水胶比,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水量。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材料,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裂缝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结构的美观性,更可能对工程的使用和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原因和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问题。
1. 施工技术问题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人为因素可能是导致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恰当的浇筑工艺会产生内部应力过大,混凝土收缩不均匀,从而导致裂缝的出现。
2. 混凝土质量问题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也是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混凝土的配比不合理、材料质量不达标或者掺杂了大量的外来杂质,都会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下降,使其易产生裂缝。
3. 外部环境影响温度、湿度和风力等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产生。
在高温季节,混凝土由于膨胀变形导致裂缝产生;在干燥季节,混凝土由于缺水过度收缩也会产生裂缝。
4. 基础土壤问题建筑物的基础承载层的土壤质量不良或者基础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当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1. 加强施工管理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管理,确保施工操作规范、合理,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并通过科学的浇筑工艺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和内部应力。
2. 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比在混凝土的配比中,应根据工程要求选用合适的原材料,合理控制水灰比和砂浆配合比,确保混凝土质量达标,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3. 控制混凝土收缩通过添加混凝土膨胀剂或者使用外加剂来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减少混凝土收缩带来的内部应力,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4. 合理设置伸缩缝在混凝土结构中合理设置伸缩缝,使得混凝土结构在变形时可以有足够的伸展空间,避免因不同部分的变形而产生裂缝。
5. 加强基础处理对于基础土壤较差或者与基础之间接触不良的情况,需要通过改良土壤、加固基础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基础土壤问题,确保基础的牢固性,避免因基础问题导致的混凝土裂缝产生。
通过以上措施的采取,我们可以有效地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并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和美观。
简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浇筑方案摘要: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1.温度变化2.收缩变形3.应力集中4.施工不当二、浇筑方案1.选择合适的浇筑时间2.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3.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4.施工后的养护措施正文: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建设过程中,裂缝问题是工程师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裂缝的出现不仅影响结构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结构性能的下降,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本文将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浇筑方案,以期为混凝土结构施工提供参考。
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浇筑、硬化、养护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和收缩,可能导致结构内部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引发裂缝。
2.收缩变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分蒸发导致体积收缩,若收缩变形受到约束,将产生裂缝。
3.应力集中:混凝土结构在承受荷载过程中,可能由于局部构造原因,如钢筋配置不均、转角处过度圆滑等,导致应力集中,从而引发裂缝。
4.施工不当:混凝土浇筑、养护过程中,施工措施不当也可能导致裂缝产生,如浇筑速度过快、养护不到位等。
二、浇筑方案1.选择合适的浇筑时间:避免在高温、干燥、大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混凝土浇筑,以减小温度变化和收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
2.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条件,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采用预冷措施,如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使用冷却水等,以降低混凝土温度应力。
4.施工后的养护措施:及时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充分湿润,以减小收缩裂缝的产生。
综上所述,要预防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需从多方面入手。
通过合理选择浇筑时间、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浇筑过程中的温度以及加强施工后的养护措施,可以降低裂缝产生的风险。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是指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的现象,其裂缝长度大于0.1mm。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下面将结合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及相应的措施。
一、材料因素:(1)混凝土材料质量不达标: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骨料、掺合料、水泥掺量等不合理或质量不达标,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措施:选用质量合格的混凝土原材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材料的配制和试制,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二、设计因素:(1)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构的刚度不足或刚度分布不均匀、变形不协调等问题,会引起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措施:在设计阶段,要根据结构的使用和受力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结构的形式、尺寸和构造,尽量保证结构的刚度和变形能满足使用要求。
三、施工因素:(1)浇筑不均匀: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果浇筑速度不均匀或有停顿,容易产生裂缝。
措施:加强浇筑过程中的施工管理,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浇筑,避免停顿和快速浇筑等情况的发生。
(2)温度控制不当: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易造成温度差异,进而产生裂缝。
措施: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气温、配合比等因素,合理控制混凝土的凝固温度,避免温度差异引起的裂缝。
(3)养护不到位:混凝土在早期水化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养护,以保持水分和温度,如果养护不到位,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措施:加强对混凝土养护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及时覆盖养护层、保持湿润、定期喷水养护等措施,保证混凝土的养护质量。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因素。
为了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和控制,确保混凝土质量和施工质量,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分析1.混凝土本身原因:混凝土在混合、浇筑、养护过程中,如果配合比不合理、水胶比过大、设计强度不符合实际要求等,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含有大量的孔隙和缺陷,这些孔隙和缺陷会使混凝土具有较低的抗拉强度和抗裂能力,容易出现裂缝。
2.温度变化影响:混凝土具有较大的体积膨胀和收缩系数,当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会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变形,如果没有做好伸缩缝的设置,混凝土会受到约束,容易发生裂缝。
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混凝土受高温热源的影响,温度变化大,更容易产生裂缝。
3.荷载作用: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荷载作用,如自重荷载、活荷载、温度变形等。
如果结构设计不合理,荷载分配不均匀,超过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范围,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4.地基沉降:地基沉降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一个常见原因。
当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或地基不平均沉降时,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变形,从而引起裂缝。
特别是在软土地区或者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地基沉降问题更为突出。
5.建筑施工不当:如果混凝土的浇筑不均匀、养护不到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等因素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此外,如果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比如加大了混凝土振捣和挤压等操作,也容易引起混凝土内部应力集中,导致裂缝产生。
针对以上产生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裂缝的产生:1.合理设计配合比和抗裂措施:根据工程实际要求和环境条件,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同时,在混凝土浇筑前,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纤维材料,如聚丙烯纤维、聚酯纤维等,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2.设置伸缩缝和控制收缩裂缝:在混凝土结构中合理设置伸缩缝,允许其在收缩膨胀变形时自由活动,减小了混凝土在温度变化下的内部应力,从而减少了裂缝的产生。
3.加强地基处理:在建筑施工前,可以通过地基加固、地基处理等方式,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造成的变形和裂缝。
4.进行严密施工管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确保混凝土的浇筑均匀,养护到位,避免浇筑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和不当。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裂缝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了解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原材料问题混凝土质量的差异可能导致混凝土中存在空鼓等问题,这会在使用过程中引发裂缝。
材料中含有过多的气孔和流动性差也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性,从而加剧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而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对混凝土产生影响。
当混凝土中的收缩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不匹配时,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应力过大,从而引发裂缝。
3. 设计缺陷如果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设计缺陷或者施工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也有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裂缝。
4. 荷载变化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荷载的作用,比如温度荷载、湿度荷载、机械荷载等,这些荷载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变化,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5. 施工工艺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不当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浇筑过程中的振捣不足、养护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空鼓和裂缝。
以上就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一些主要原因,深入了解这些原因,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选材在混凝土的选材过程中,应该选择质量好、掺合比适宜的原材料。
并且要求混凝土的含水量和流动性要符合设计要求,这样有利于减少混凝土中的空鼓和气孔,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2. 设计优化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收缩性和环境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从而在设计阶段就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集中,减少裂缝的产生。
4. 预留伸缩缝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该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少混凝土结构内部因为温度变化和应力变化而引发的裂缝。
5. 养护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其裂缝问题却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难题之一。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不仅会影响结构的外观,还可能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
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首先需要了解其裂缝的类型。
一、表面裂缝表面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裂缝类型。
这种裂缝通常出现在混凝土的表面,深度较浅,一般不会延伸到混凝土内部深处。
表面裂缝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表面水分蒸发较快,而内部水分散失相对较慢,导致表面收缩较大,内部收缩较小,从而产生表面拉应力。
当这种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表面裂缝。
其次,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初期养护不当,未能及时覆盖保湿,也容易导致表面裂缝的产生。
此外,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或大风天气条件下,混凝土表面温度骤降,也可能引发表面裂缝。
表面裂缝虽然相对较浅,但如果不加以处理,裂缝可能会进一步扩展,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外观质量。
二、深层裂缝深层裂缝是指裂缝深度较大,已经深入到混凝土内部一定深度的裂缝。
深层裂缝的产生通常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和约束条件有关。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当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峰值后,又会随着时间逐渐下降。
在这个温度变化过程中,混凝土内部会产生温度应力。
如果混凝土受到外部或内部的约束,无法自由变形,温度应力就会不断累积。
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深层裂缝。
深层裂缝对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有较大影响,可能会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贯穿裂缝贯穿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它贯穿了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横截面。
贯穿裂缝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过大,超过了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另一方面,混凝土结构可能存在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等问题,导致结构的整体性和抗裂能力不足。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一、引言大体积混凝土在建造和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但裂缝的产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措施。
二、混凝土裂缝的分类1. 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体积变化,可能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
具体原因包括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中内部温度梯度以及热应力等。
2. 龟裂:龟裂是由于混凝土表面附近的收缩引起的,主要是由于水分蒸发、过早干燥或者混凝土收缩等原因造成的。
3. 弯曲裂缝:当大体积混凝土在受力或者施工时存在偏差或者不均匀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弯曲裂缝的浮现。
4. 压裂缝:压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压力超过其抗压强度而导致的。
5. 其他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可能导致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比如材料质量问题、施工工艺不当等。
三、裂缝产生原因的详细分析1. 温度裂缝产生原因的分析a. 环境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导致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温度变化较大时,混凝土的体积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造成裂缝。
b. 内部温度梯度: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是另一个导致温度裂缝的重要原因。
不均匀的温度分布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应力集中,进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c. 热应力:热应力是由于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不能充分自由膨胀或者收缩而产生的。
这种应力会导致混凝土的破坏,从而形成裂缝。
2. 龟裂产生原因的分析a. 水分蒸发:当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速度大于供应水分的速度时,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变干,从而引起龟裂。
b. 过早干燥:混凝土在初凝和硬化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过早干燥会导致混凝土表面龟裂。
c. 混凝土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如果收缩较大,则会导致龟裂的产生。
3. 弯曲裂缝产生原因的分析a. 受力不均匀:当混凝土在施工或者受力过程中存在不均匀受力时,会导致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引起弯曲裂缝。
b. 延期应力释放: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自身的收缩,如果延迟应力的释放,则可能导致弯曲裂缝的产生。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
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裂缝,会对结构的耐久性、稳定性等造成影响,甚至会危及人员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和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1.骨料选择不当:如果使用的骨料不符合工程要求,骨料内部含有裂纹、沥青层或者含水率过高的石头等问题,就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2.配合比不当:配合比不合理,材料比例失衡,工作性能差,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比如水泥的含量过多,水泥的水化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引起混凝土的裂缝。
3.浇筑施工不当:如果浇筑施工不正确,会有过早干燥和过快加载等因素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4.初始强度不足:当混凝土的初始强度不足时,就会因受到剪力、扭转或者拉伸力而产生裂缝。
1.选择合适的骨料:可以根据工程需要,从质地、压缩强度、端部破碎率等因素选择骨料。
2.配合比合理:混凝土配合比合理,可以从水灰比、砂料、石料、粗集料等方面进行精细化把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品质和性能。
3.浇筑施工规范:对于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混凝土干燥过快或者加载过快的问题。
4.养护措施得当:混凝土浇筑后,需要正确的养护措施,包括湿润、覆盖等方面,以使混凝土在最初阶段获得良好的强度和稳定性。
以上措施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稳定性。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影响: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并伴随收缩。
如果控制不当,温度差异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应力,从而使混凝土发生裂缝。
3. 荷载影响:外部荷载对混凝土的作用也是引起裂缝的重要原因。
如果荷载过大或者不均匀分布,会导致混凝土受到过大的应力,从而使混凝土发生裂缝。
4. 设计施工影响:设计和施工不合理也是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模板和支撑系统不稳定、混凝土浇筑不均匀等。
1. 减少温度差异:可以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施工温度,采取隔热措施,避免温度差异过大。
2. 控制混凝土收缩:可以通过调整配合比、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水灰比等方法来控制混凝土的收缩。
3. 合理设计荷载: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合理估计荷载的大小和作用方式,遵循工程结构的设计原则,并合理选择施工方法。
4. 优化设计施工:在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避免设计、施工等方面的不合理。
5. 加强质量管理: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问题,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要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需要从温度、收缩、荷载和设计施工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加强质量管理和施工规范的执行,也是防止混凝土裂缝的关键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混凝土裂缝是指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或施工期间出现的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常常用于大型基础工程或混凝土结构中,因此其裂缝问题对结构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一些常见原因及相关措施分析。
1.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同时受到外界的温度变化影响,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从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冷却过程中的悬浮颗粒沉降也可能会导致裂缝。
解决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料比例,并在固化过程中及时进行温度控制,采取降温措施,如加水养护或覆盖凉席等。
2. 不均匀收缩: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条件不一致,可能会导致不均匀的收缩,从而产生裂缝。
解决措施:合理设计施工工艺,尽量减少混凝土面积的不均匀收缩;采取预应力或张拉筋等措施,增加混凝土的抗张强度;加入纤维增强材料,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 负荷加载: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承受来自外界的荷载,如自重、地震、温度变化等,会导致混凝土的应力超过其强度,从而产生裂缝。
解决措施:合理设计结构,确保强度储备量足够;根据实际荷载情况,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配筋率;采用防护层、抗震构造等措施,提高整体结构的抗裂能力。
4. 混凝土质量:混凝土的材料配比、制备过程和养护条件等因素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质量不过关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从而导致裂缝产生。
解决措施: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选择优质的水泥、骨料等材料;确保混凝土的配料比例和施工工艺符合规范要求;加强养护措施,保持混凝土的湿润和温度适宜。
5. 施工工序:不正确的施工工序或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混凝土的裂缝产生。
解决措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工序的顺序和方法正确;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及时处理施工中发现的问题,避免问题扩大。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从温度变化、不均匀收缩、负荷加载、混凝土质量到施工工序都可能是其原因。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是指混凝土结构中长度大于0.3mm的开裂现象。
裂缝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度不足:混凝土的强度不足是造成裂缝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混凝土受到较大的外部或内部力作用时,其强度不足以承受这些力,就会产生裂缝。
在混凝土初凝前施加大荷载、负温度和湿度效应等,都可能引起强度不足造成裂缝。
2. 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混凝土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
混凝土具有较大的体积收缩和膨胀系数,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会出现收缩或膨胀,从而产生应力,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3. 干缩变形:在混凝土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的蒸发和水泥水合反应,会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从而产生应力和裂缝。
尤其是在高温和低湿度环境下,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会更为明显。
4. 沉降和变形不均匀:混凝土结构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的作用,地基沉降的不均匀等原因,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变形不均匀,从而产生应力和裂缝。
为了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计合理: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要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和使用环境,合理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材料,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并结合开裂控制的要求进行设计。
2. 施工管理: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工艺等满足设计要求。
严格控制浇筑和养护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减少温度应力和干缩变形。
3. 使用温度控制措施:可以采取降低混凝土温度的方法,如使用冷却剂、冷却水等进行降温处理。
对于大块混凝土结构,可以通过分段浇筑、分段养护等方式控制温度应力。
4. 控制荷载: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布置和安排荷载,避免过载或集中荷载对混凝土结构造成过大的应力,引起裂缝的产生。
5. 增加控制缝: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控制缝,可以使混凝土在收缩和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在控制缝上,减少裂缝的产生。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要从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裂缝的产生,保证结构的稳定和耐久性。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措施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较宽较长的裂缝。
这些裂缝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强度问题:如果混凝土配比设计不合理,材料的强度不足以承受荷载,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2.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变化,当温度变化较大时,会引起热应力或冷却收缩应力,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3. 施工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如果混凝土浇筑不均匀、养护不当或者震捣不充分,就会导致混凝土中存在缺陷,进一步引发裂缝。
4. 荷载变化:当混凝土结构承受荷载时,如果荷载过大或者荷载作用频繁,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在混凝土配比设计时,应根据工程要求确定合适的配方,并确保混凝土的强度、流动性等性能满足要求。
2. 进行合理的温度控制,可以通过采用防护措施,如使用遮阳网、覆盖保温材料等防止混凝土过早脱水和快速冷却,从而减少温度应力的产生。
3.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防止混凝土过早脱水和干缩,同时还要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浇注和有效震捣。
4. 如果施工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荷载变化,可以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合适的密封、抗裂剂等措施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可以通过优化混凝土配比、合理控制温度、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以及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修复等方式来减少或避免裂缝的产生。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监测和检验,及时发现和处理裂缝问题,确保结构的安全和持久性。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需求不断增加。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其自身特点,容易发生裂缝,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本文将探讨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以及如何进行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变化:混凝土由于热胀冷缩,容易发生裂缝。
尤其是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更加显著。
2. 干燥收缩:在混凝土固化过程中,水分会逐渐蒸发,导致混凝土体积缩小,从而引起干燥收缩裂缝。
3. 内部应力: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匀,易引起裂缝。
浇注混凝土时的振捣力和龙骨支撑等都会产生内部应力。
4. 外部荷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承受的外部荷载较大,容易引起裂缝。
地震、车辆荷载等都可以导致混凝土裂缝。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温度变化:可以通过降低混凝土的凝结温度、增加混凝土的导热系数等方式来减小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
在混凝土浇注和固化过程中,可以采取降温措施,如覆盖遮阳网、喷淋冷却等方式来控制温度变化。
2. 加水养护:在混凝土固化过程中,及时加水养护可以减少干燥收缩引起的裂缝。
尤其是在干燥环境中,要加强养护的频率和时间。
3. 控制浇注质量: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控制好浇注质量,尽量减少振捣力,避免过于强烈的震动引起的内部应力。
在浇筑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浇筑速度和温度,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温度变化。
4. 设计合理: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要合理考虑外部荷载的作用,在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荷载的影响。
在结构的布置和连接方式上,要采取合理的设计措施,减少外部荷载对结构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控制。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可以减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发生,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方案一、前言。
大体积混凝土就像个“大胖子”,一不小心就容易这儿裂那儿破的。
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才能让这个“大胖子”健健康康,不出现那些烦人的裂缝呢。
二、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温度方面。
1. 水泥水化热。
大体积混凝土里用了不少水泥,水泥在水化的时候就像在体内烧了一把小火,产生好多热量。
这热量出不去,混凝土内部温度就蹭蹭往上升,跟外部的温差越来越大,就像一个热胀冷缩的气球,很容易就把混凝土给撑出裂缝了。
2. 外界温度变化。
天气有时候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
要是混凝土施工的时候正好赶上气温骤降,外面冷里面热,这一冷一热的刺激,混凝土也受不了,就可能出现裂缝。
# (二)收缩方面。
1. 塑性收缩。
混凝土在还没完全硬化的时候,就像个没长大的孩子,水分蒸发得快。
如果这时候不及时补水,混凝土就会收缩,就像皮肤干燥起皱一样,产生裂缝。
2. 干燥收缩。
等混凝土硬化了,它里面的水分还会慢慢散失到空气中去。
这就好比一个海绵慢慢变干,体积变小,一收缩就可能把混凝土拉裂了。
# (三)约束条件。
混凝土周围的地基、钢筋或者其他结构就像一个个“小管家”,会限制混凝土的自由变形。
当混凝土内部产生的变形力超过它自身能承受的范围时,就只能以裂缝的形式来释放这种压力了。
三、裂缝控制措施。
# (一)原材料控制。
1. 水泥。
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就像给混凝土内部的小火炉降降温。
比如矿渣硅酸盐水泥,它产生的热量相对少一些,这样混凝土内部温度就不会升得那么高了。
控制水泥的用量,不能让它在混凝土里“称王称霸”。
根据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和施工条件,合理确定水泥的用量,避免因为水泥太多而产生过多热量。
2. 骨料。
粗骨料要选粒径大一点的,就像给混凝土搭个结实的骨架。
大粒径的粗骨料可以减少水泥浆的用量,从而减少水化热。
而且要保证骨料的级配良好,这样混凝土才密实,不容易出现裂缝。
细骨料要用中砂,中砂就像混凝土里的细沙画,粗细适中。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
摘要:随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而
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优良性直接关系到主
体的使用年限、使用安全,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作为首要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所
以我们要从根本上分析它,来保证我们的工程质量。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工程质量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简述
现代建筑中经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基础,
水利大坝等。
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大,一般实体最小边尺寸大于或者
等于1米。
它的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温升较快。
混
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
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种类
建筑物的破坏和渗漏通常开始于裂缝的出现,裂缝可以看作是危险将要来临
的征兆,并且多年来通过大量的研究与探索证明了在未受荷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板上存在肉眼不可见的裂缝。
因此可以说混凝土出现裂缝是绝对的,没有裂缝是
相对的,所以“裂缝控制”就是通过技术手段防止建筑物出现有害裂缝,使建筑物
的质量得到保证。
1、微观裂缝
1.1粘着裂缝:是指集料水泥石的粘结面上的裂缝,主要沿集料周围出现。
1.2水泥是裂缝:是指水泥浆中的裂缝,主要出现在集料与集料之间。
1.3集料裂缝:是指集料本身的裂缝。
这三种裂缝中,前两者较多,混凝土的微裂缝主要指粘着裂缝和水泥石裂缝。
微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基本性质,比如变形、结构刚度、各种强度、徐变、
弹塑性、柏松比、化学性质等都产生重要影响。
2、温度裂缝
混凝土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膨胀、收缩,从而引起的裂缝称为温度裂缝。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阶段,裂缝是由于温度变形而引起的可以称为初始裂缝和
早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按深度分,一般分为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
裂缝三种。
表面裂缝虽然不属于结构性裂缝,但在混凝土收缩时,由于表面裂缝
处断面削弱且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能促使裂缝进一步开展,深层裂缝部分切断了
结构断面,也有一定的危害性。
贯穿裂缝将结构断面切断,可能破坏结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影响正常使用,危害严重。
三、裂缝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本身的影响
1.1混凝土体积的稳定性
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是指混凝土在抵抗物理、化学作用下产生变形的能力,
当体积稳定性不好时,混凝土容易出现开裂,抗渗性等物理化学性能降低,耐久
性也会下降。
1.2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所固有的一种重要性质就是收缩,无负荷状态下,混凝土往往由于收
缩变形而导致开裂,混凝土收缩变形主要表现为自收缩、干燥收缩、塑性收缩、
温度收缩、化学减缩、碳化收缩、沉降收缩等。
1.3混凝土的徐变
徐变是混凝土在某一不变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其应变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
徐变变形比瞬时弹性变形大一到三倍。
大体积混凝土中,徐变能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减少收缩裂缝在结构应力集中区和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局部应力的结构中,徐变能削弱这类结构的应力峰值,有时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结构施工中可在保持强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徐变来减缓结构裂缝的目的。
徐变也有不利的一面,他会使结构的长期变形不断加大,会减少预应力的结构中预应力的损失等。
所以应该综合考虑徐变的影响。
1.4骨料与水泥石的界面
混凝土中水泥石与骨料接触的是混凝土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在骨料界面处常由于水膜层或气孔的存在造成局部的结构疏松,形成孔隙与水化晶体的富集与定向排列。
在存在荷载的情况下,由于骨料和水泥石弹性模量的差别不一致,界面处应力集中。
在微型裂缝的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由于原生孔缝和次生缝互相连通而发生破坏,混凝土中最容易被侵蚀的部位就是截面区,界面区的薄弱连接使混凝土的强度和性能下降,因此提高混凝土结构和耐久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改善混凝土的界面结构。
2、结构设计因素
裂缝由荷载引起的我们都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裂缝控制,通常采用构造设计来进行由于变形引起的裂缝的控制。
结构计算之前先对受力体系进行假定,很多常规计算的模型与实际的工作状态有一定的出入,使得内力计算的结果与实际不符,假定因素外的内力通常会引起裂缝。
此类裂缝不仅与强度、应力有关,还与结构的刚度有关。
对于由温度、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变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裂缝,结构要求变形时得不到满足从而引起应力,而应力的大小与结构的刚度有关,当应力超过一定数值时就会引起裂缝,裂缝出现后变形得到满足同时刚度下降导致应力发生松弛。
3、施工方面的因素
3.1施工不当
由于混凝土罐车路程较远或者路程堵塞,混凝土运输到现场时塌落度损失过多混凝土流动性差,工人为了方便施工私自向泵车内加水从而提高塌落度,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加水的混凝土与原强度的混凝土配合比不同造成了凝缩裂缝和干缩裂缝。
工人施工未按照技术方案未对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等。
3.2振捣方式不合理
振捣方式不当会造成混凝土分层离析、表面浮浆而引起混凝土开裂,或造成混凝土不均匀沉降收缩而在结构交接处出现裂缝。
在夏季混凝土表面凝结速度比内部快,表面达到了凝结内部还没有达到初凝,此时如果不进行二次振捣和多次抹面,混凝土表面很快就会出现裂缝,可能从浅表性的扩展成贯穿性的裂缝。
3.3养护不当
混凝土养护期间养护不当造成混凝土早期失水收缩量过大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气温相对高、湿度低、风速大的情况下浇筑的混凝土更容易发生干缩开裂。
很多施工现场浇筑的混凝土都不能得到及时的覆膜保温养护,通常在最后一遍收光结束后才进行覆膜,应当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一次抹面后就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不让水分蒸发,当第二次抹光时揭开薄膜,抹光后进行及时覆盖。
4、环境方面的因素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外界环境气候因素对混凝土的开裂有着重要
的影响。
外加气温越高,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就越高,外界气温下降会增加混凝土
的降温幅度,特别是在外界气温骤降时,会增加内外部混凝土的温差,此时的大
体积混凝土及其容易开裂。
混凝土温度应力是温差所引起的温度变形造成的,温
度应力随着温差的变大而变大。
且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高温持续时间长不易散热。
结论: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表面裂缝和收缩裂缝为其表现的主要
形式,严重的混凝土裂缝会使混凝土结构发生破坏,混凝土自身性质、设计因素、施工工艺方法、外界的温湿环境因素等都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有关,其中
施工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在诸多影响因素中
应着重研究及强化施工方面的工艺做法与管理。
参考文献:
[1]GB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S].2009
[2]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裂[J].戴镇潮混凝土.2001(09)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50666-2011
[4]《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4混凝土运输与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