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
- 格式:doc
- 大小:14.53 KB
- 文档页数: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经典格言。
这句话既是孔子对学习和思考的深刻观察,也是对人们日常学习和思考方式的一种警示和规劝。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引导人们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但如果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模仿和从众心理中,使自己进入一种“罔”的状态。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消化,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才能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二、思而不学则殆然而,如果只是纯粹地进行思考而不进行实际的学习和实践,那么也会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被动状态中,使自己陷入“殆”的境地。
我们在进行思考的也要注重积极的学习和实践。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
学而不思是一种盲目的学习行为,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财富。
思而不学则是一种停滞不前的被动状态,只有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两种特殊的学习与思考方式的最好诠释。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一些人在学习中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这就是学而不思的表现;而一些人则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只是纯粹地进行空洞的思考,而忽略了实际的学习和实践,这就是思而不学的表现。
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警示,注重理论通联实际的学习方式,培养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创新,这就需要学者们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真理,积极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形成新的理论观点,促进学术领域的不断发展。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的“思”主要是指()
A. 要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B. 要有沉思的习惯
C. 要勤奋,善于学习
D. 要勤奋,善于努力
答案:
A
分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这里面的思是要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意思,A是正确的,其他B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本题考查了课本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知识点,依据课本和材料从而得出结论.
此题要准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本中有完整的答案,要学会准确运用.。
学而不思则罔原文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解释:
•字词解释: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有害。
这里表示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句子翻译: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学习包括对知识的吸收,如阅读经典、聆听教诲等诸多方式,但如果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对这些知识进行思考,就难以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在面对实际问题或者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就会感到困惑。
而如果只是自己一
味地思考,脱离了学习这个基础,就会缺乏足够的知识素材,容易进入空想的状态,产生疑惑,而且这种思考也是没有根基的,很难有实际的收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典出《论语·为政》,意思是,只一味地读书学习而不主动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钻研、积累知识,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出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翻译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注释
①罔:迷惘,没有收获。
②殆:疑惑。
这句话的道理
孔子此则说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并重,才会成就学问。
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曾说: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就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只有望尽无穷的书海,才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扩展思路。
第二境就是用心思考,只有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自己脑子的过滤,扬长避短,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才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发展和进步,获取成功。
第三境讲的是,经过刻苦学习和用心思考,知识融会贯通,心中有所悟所得时的喜悦。
因此只是一味的学习前人的东西,不进行思考改进创新,就是因循守旧的死学,只是闭目思考而不学习别人经验的话,会造成自己孤陋寡闻,知识短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典出《论语·为政》,意思是,只一味地读书学习而不主动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钻研,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这句话提倡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成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句出自《论语》的成语,意思是指学习应当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如果只是空谈理论而不进行实际学习,也会陷入危
险境地。
这句成语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相辅相成的重要性,表明了
学习者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总结,而不是机械地
接受知识。
从这句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需要辩证地看待,既
要注重获取知识,又要注重运用知识,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学有
所成。
这句成语在教育和学习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人们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句古语,意思是学习而不反思则会迷失,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这句话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学而不思会迷失,思而不学会陷入危险呢?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思考和学习方法。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思考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学而不思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萍蓬,没有根基,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和其他思想所左右。
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就很容易被忘记或者被曲解。
没有思考的学习就像是积木拼图,只是简单地堆砌而没有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和框架。
相反,思考而不学习更容易让我们陷入危险。
思考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可以推动我们超越现实,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的解决办法。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没有通过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我们的思考就会受限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这种思考方式容易导致知识的滞后和思维的僵化,进而使我们陷入被动和困境。
那么,如何避免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自我驱动力。
我们应该有持续学习的心态,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追求学历。
学习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求,而不是外部的约束。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思考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思考的质量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入分析和反思,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获取信息来提升。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观察、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梳理,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框架。
同时,我们要主动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成果。
最后,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和思考。
学尔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由老子所著,共有81章。
其中第六章
提到了“学尔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学习而没有思考,那么你将一无所获;而如果你只是思
考而不进行学习,那么你将遭受危险。
换言之,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单纯地进行学习而没有思考,就像是机械地
接受知识,而没有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
而只是思考而不进行学习,意味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实践和经验的支持,这样的思考是缺乏实际意义的。
因此,《道德经》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思考,思考的同时也要进行学习。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翻译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被知识的表象所迷惑,就会茫然无所得;光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则无所依据,疑惑不觉,更加危险。
罔,意思是迷惑无所得,被蒙蔽,欺骗,被愚弄;殆,本意是危险。
《公羊传》的解释是:殆,疑也。
思而不学,则无所依据,故疑而不决。
孔子曾经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思而不学,就是想致富却不修路,想上北大清华却不努力学习,想当总经理却整天追剧。
终日沉醉在白日梦里而不自觉。
学而不思,好比天天瞎忙活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从不思考人生的意思和人生的方向,终日劳碌不知所求。
如果说‘思而不学’是整日做白日梦,那‘学而不思’就是没梦可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就是我们既要有梦想、有诗和远方、有方向;还要有当下的思考。
如果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是学,那思就是:归纳总结,认真的反思,以怀疑论进行推导,辨别是非黑白,分析比较,参禅悟道。
学是思的基础,学是思的原材料。
要不然孔子为什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就像开车去旅游,目的地是方向,燃油是原材料,只有有了原材料,然后汽车才能发动,然后才能转化成前进动力。
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整天思考,凭借着自己主观意向来判断一些事情,无所依据,所以你判断出来定有偏差,错误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个人的认知毕竟是有限的,有局限性,所以我们整天思而不学,无益,不如学也。
我们就得不断的增加新的认知,不断的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学习前人的智慧,然后加以运用。
《中庸》完整地揭示进学的全部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通达地学习、广泛的学习,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审问,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慎思,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
【语文知识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及注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典出《论语·为政》,意思是,只一味地读书学习而不主动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钻研、积累知识,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①罔:迷惘,没有收获。
②殆:疑惑。
孔子此则说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并重,才会成就学问。
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曾说: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就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只有望尽无穷的书海,才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扩展思路。
第二境就是用心思考,只有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自己脑子的过滤,扬长避短,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才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发展和进步,获取成功。
第三境讲的是,经过刻苦学习和用心思考,知识融会贯通,心中有所悟所得时的喜悦。
因此只是一味的学习前人的东西,不进行思考改进创新,就是因循守旧的死学,只是闭目思考而不学习别人经验的话,会造成自己孤陋寡闻,知识短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注】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殆:有害(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却(但是)。
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
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解释】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学家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
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学与思想结合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
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
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贵正确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难免陷入迷惑之中了。
怎么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如果只是学习而不思考,那么学到的知识无法内化,人会感到迷茫;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么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面临危险。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依存关系。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思考是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创新的过程。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思考也是学习的驱动力,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释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经典名句,出自《论语·学而篇》。
这句话表达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首先来看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但光有学习而缺乏思考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只机械地学习,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思考,那么所学的知识将变得空洞无力,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
就像一个人只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却不能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表面的学习而缺乏深入思考,那么所学的知识将变得虚无缥缈、无所适从。
因此,学习应当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能发挥学习的真正价值。
而思而不学则殆,是指单纯地思考而不进行实际学习,也同样是一种错误。
思考是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光有思考而没有学习的支撑,思考中的观点和结论可能会变得前后矛盾、不靠谱。
就像一个人只是自己的主观臆想,没有实际知识和学习的基础,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而且,没有学习的基础,只凭借思考,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往往只能局限在个人经验、眼界有限的范围内,无法得到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认知。
因此,思考应当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来拓宽思考的边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得出更深入、更全面的结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释义中,可以看出学习和思考的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既进行学习又进行思考,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
学而不思罔则表示,单纯灌输知识而没有思考,所学的知识将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
思而不学则殆表示,单纯进行思考而没有学习的支撑,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是片面和错误的。
那么,如何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呢?首先,学而不思则罔,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注重思考。
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要进行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
不仅仅是把知识点背下来,更要理解其中的原理和逻辑,思考它们和其他知识的关系,从而形成更完整、更有意义的知识框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1. 嘿,各位同学,今天咱们聊一个特别接地气的话题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白了就是光学不动脑子不行,光想不实践也不成。
这话听着文绉绉的,但其实跟我们的日常学习可贴近啦!2. 记得我上次物理考试,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则罔"。
题目背得滚瓜烂熟,公式记得比谁都清楚,可一到考场上遇到新题型,脑子就跟浆糊似的。
老师说我就像个装满了水的水桶,可惜桶底是漏的,什么都留不住。
3. "思而不学则殆"也是个坑,我有个同学小王就是这样。
整天幻想自己是个发明家,成天琢磨些稀奇古怪的点子,可基础知识一点没掌握。
结果倒好,连最基本的实验报告都写不明白,想法再天马行空也是空中楼阁。
4. 我们班有个学霸张小美,她的学习方法特别值得学习: "上课认真听讲,把知识点都记下来,课后自己琢磨透彻。
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光问老师,还要自己思考为什么。
"5. 学习就像打游戏升级,你得先掌握基本操作学,然后才能开发各种高端连招思。
光有操作没战术,那是莽夫;光有战术没操作,那是纸上谈兵。
6. 有次我做数学题,死活想不明白,翻书找答案。
我妈看见了,说:"你这不就是学而不思吗?先自己想想,实在不行再看答案,这样才能真正学会。
"7. 现在回想起来,这句古话简直就是学习界的黄金法则。
就像做菜,光看菜谱学不懂得变通思那就只能做出千篇一律的味道;光想着创新思却连基本功都没练好学,那可能连最简单的炒青菜都会糊。
8. 我们班主任经常说:"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
学习不是填鸭子,而是要学会消化理解,把死知识变成活本领。
"9. 有时候做作业,我会把课本合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学过的内容。
要是能说清楚,说明是真懂了;要是说不清,那就得回去重新琢磨。
10. 前几天听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比喻:学习就像盖房子,知识是砖头学,思考是水泥思。
《论语⼗则·学⽽不思则罔》译⽂及赏析《论语⼗则·学⽽不思则罔》译⽂及赏析⽂/⼩儒丸⼦【原⽂】⼦⽈:“学⽽不思则罔(wǎng),思⽽不学则殆(dài)。
”(《为政》)【译⽂】孔⼦说:“天地知错杂其变,谓之‘他⼭之⽯,可以为错;他⼭之⽯,可以攻⽟’。
只读书却不思考“杂佩以赠之,杂佩以问之,杂佩以报之”的道理,书越读越迷茫,即算能游于百艺,‘亦泛亦流,如有隐忧’。
为什么这么说呢?失据于德,失志于道,你终将失去读书之本、为⼈之本,此谓之进退失据。
只是空想⽽不读经典,不学做⼈,乱错杂其变,更会导致‘位⾼⽽德薄,志⼤⽽谋⼩,任重⽽智⼒浅薄’的结局,终将害⼰害⼈。
”【赏析】“学不⾔⾼,习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
”如果说‘学不⾔⾼,习不厌深’是‘学’,‘周公吐哺,天下归⼼’就是‘思’;如果说‘学不⾔⾼,习不厌深’是‘德’, ‘周公吐哺,天下归⼼’就是‘道’;如果说‘学不⾔⾼,习不厌深’是‘⽅法论’, ‘周公吐哺,天下归⼼’就是‘道德’;如果说‘学不⾔⾼,习不厌深’是‘道’, ‘周公吐哺,天下归⼼’就是‘本’。
杜甫说⽂法的、思维⾓度的‘流连戏蝶时时舞’,就是如此变幻莫测的。
谈到‘黄裳元吉’的易理,杜甫说“黄四娘家(黄裳元吉)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豫卦)。
流连戏蝶时时舞(时时悟),⾃在娇莺(娇⾳)恰恰啼”。
孔⼦问⼦贡,你的学问与颜回⽐,如何,⼦贡说颜回可以“以⼀知⼗”,我顶多 ‘以⼀知⼆’,我不如颜回,孔⼦说我也认为你⼦贡不如颜回。
这就是⽂⾔‘抱残守缺’的基本特征。
读春秋笔法制作的⽂⾔,有知进退、⽣死存亡之说,⼦⽈“⽂不当,吉凶⽣。
”此之谓也。
既然谈到春秋笔法的⽂法,索性多谈谈思维⽴意的具体⽅法论。
“学⽽不思()则()罔”,实在是抱残守缺⽂法。
括号⾥⾯的‘缺’正虚席以待,孔⼦在《诗经·⼦衿》中说要知道填空,你知道如何填空,我的儒术、⽅法论就找到了,你找到了正确填空的字眼,就等于找到了我,原诗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释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释义】一、概念解释1.1 学而不思:学而不思,即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未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这种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知识的薄弱和表面性,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1.2 思而不学:思而不学,指的是只是空谈理论、纸上谈兵,而缺乏实际的学习和实践。
这种方式容易使人陷入理论空谈的泥淖中,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所思考的内容。
1.3 罔和殆的含义:在这句箴言中,“罔”指代迷失和无益,“殆”则表示危险和未来隐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警示人们学习和思考时需要兼顾,避免陷入迷失和危险之中。
这也是这句箴言的重要价值所在。
二、深入探讨2.1 学而不思的危害:学习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缺乏思考与思考习惯。
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导致知识的流失和遗忘,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
2.2 思而不学的盲点:纸上谈兵,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将思考付诸实践。
这种方式会导致实际问题无法解决,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2.3 如何避免罔和殆: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理解,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达到某个目的而学习。
思考的过程也要和实际学习相结合,将理论付诸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三、总结回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箴言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思考,多次回顾总结所学内容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至于落入迷失和危险之中。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时刻牢记这句箴言,不断反思和学习,才能不断前行,不至于被罔和殆所困扰。
结束语:学习和思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释义在今日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希望每个人都能将这句箴言铭记在心,不断努力学习和思考,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箴言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不仅仅适用于个人学习,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团队、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学习和思考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古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赏析文言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勤于反思,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以下案例是笔者在高二政治教材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案例: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理念,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
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①在知识的传授上,注意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哲学知识。
教材案例是“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本原问题的探索”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用师生对话法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并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当学生议论纷纷时,可以继续发问:“如果有人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你会怎么想?”很多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会认为这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于是就可以继续引导而这个问题的提出和给出结论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
可继续引导让学生自觉意识到哲学的可贵之处:不但表现在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常识中提出问题,而且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上。
②虽然已是高二的学生,但对物质的含义并不一定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教学中要广泛搜集素材,并且要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删减,力求把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展现给学生。
如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物质,看不见、摸不着的是物质吗?黑洞、反物质是物质吗?启发学生去思考,真正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③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了解还不够,更不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哲学现象。
例如,运动的哲学含义与物理教材上对运动的理解不同,静止的哲学含义也与物理教材上的理解不同,等等。
这就学要我们给学生充分的指导,对教材的知识要点要进行更深入的剖析,这正是新形势下“因材施教”的深刻内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学相长,学生学习是如此,教师的教学同样如此。
从教学的第一天起,老教师就教导我们:“教学是一门后悔的艺术”,直到今天,我们才真正领会到这句话,教学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一堂课,无论备到什么程度,到了课堂上,总感觉似乎还有一些缺憾,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似乎有备不完的问题,一堂课下来,除了教学之后的兴奋之外,往往会感到这里或那里的不足,总感觉有些许缺憾,如果我们换另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会不会更好,学生是不是会更乐于接受?……总感觉有的地方发挥的还不够完美。
我时常问自己,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完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通过不断反思,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价值、效果。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进行研讨活动,并且每次活动都有详细的内容和记录,做到每次研讨都能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探索,去审视、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解决的效果,克服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标准。
教师要关注教学效益,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
而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
教师的经验是培训活动无法超越的,而反思能力可以通过反思性学习得到加强。
反思性学习是以教师经验、审察、认知为媒介的“学会教学”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新一轮课改,对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学生还不具备利用现有教材进行预习、上课以及复习,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也难以吸引学生对哲学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还要把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掘教学资源,努力找到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