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学习材料-精选版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31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平安、建立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开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开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立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开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根底。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开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给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开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开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引言: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战略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本文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和影响,并着重讨论制造业的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供应链优化以及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
概述: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通过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型。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2025在制造业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供应链优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正文内容:一、制造业升级1.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2推动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1.3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转移和转化1.4建设创新平台,培育高技术企业1.5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二、智能制造2.1建设智能制造生态系统2.2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2.3推广工业互联网应用2.4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和认证体系2.5培养智能制造人才,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三、绿色制造3.1推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3.2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产品3.3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3.4建立绿色供应链和循环经济体系3.5培养绿色制造专业人才,提高环保意识四、供应链优化4.1优化供应链运作模式和流程4.2提升供应链信息化水平4.3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4.4推动供应链协同和共享4.5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灵活性五、人才培养5.1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5.2强化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5.3鼓励人才流动和创业创新5.4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5.5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总结: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
通过制造业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供应链优化以及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仍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策落地和执行力度,促进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第一板块读书笔记——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一、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五十”。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即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所谓“二”,就是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
所谓“三”,就是三步走的战略:到2025年,缩小差距,重点突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巩固地位,提升层次,整体居于制造强国中位;建国100年,综合实力迈入制造强国前列。
所谓“四”,就是四项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提高,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所谓“五五”,第一个”五“即五条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第二个“五”即五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所谓“十”,就是具有针对性的十大领域。
二、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制造2025》1、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
2、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
3、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产能供给不足的问题并存。
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
5、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三、如何贯彻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机制。
2、五大工程的实施。
3、地方抓落实的着力点。
4、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
5、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四、智能制造的内涵和发展愿景智能制造——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系统工程,要从产品、生产、模式、基础四个维度深刻认识,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以用户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主题,以CPS和工业互联网为基础。
五、如何实现向智能制造的转变(一)、智能生产是“智能制造工程”的主战场1、设计技术创新:设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2、生产技术创新: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3、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4、智能化集成制造系统(二)、产业模式转变1、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2、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三)、智能制造的基础建设1、构建信息-物理系统(CPS)2、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3、强化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动力六、中小企业转型诊断和顶层设计1)全面的需求分析。
中国制造2025书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的行动纲领,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此计划是在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改革需求的背景下制定的,旨在加快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实现从“大国制造”到“强国制造”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由此引发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以及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等因素。
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快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应对这些挑战。
因此,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时,政府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作为关键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在10年的时间里,实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
通过整合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培养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企业环境等措施,政府希望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战略举措,包括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绿色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等。
通过这些战略举措,中国将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制造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然而,中国制造2025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技术创新的难度、资源和环境压力、企业转型的困难等。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制造2025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取得更大的成果。
总而言之,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
它旨在加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从“大国制造”向“强国制造”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平安、建立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开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开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立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开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根底。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开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给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开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开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公务员面试复习资料: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小编为大家提供公务员面试复习资料:中国制造2025,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公务员面试复习资料:中国制造2025【背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题目预测】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领导人力推的高科技产品。
李克强总理访泰,签订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泰农产品合作谅解备忘录》,重启中泰两国“高铁换大米合作”。
对“高铁换大米”合作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高铁换大米”本质为技术输出,通过输出高科技,提升民族品牌自信,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我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高铁换大米有利于平衡中泰贸易,这种农业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泰国跟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国都有自己的农业优势,通过农业合作,将各方优势输出,相互学习跟借鉴,达到双赢;另一方面,此种做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装备走出去,提升中国品牌自信。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特别是在装备技术领域,此次将我国先进的装备技术输出体现了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成果,也是对我国产业的警醒,带动产业进一步的转型升级,更是希望世界看到我国制造业的成果,树立起品牌竞争优势。
浅谈中国制造2025(5篇)第一篇:浅谈中国制造2025浅谈中国制造2025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所谓“中国制造2025”,指的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该《纲要》又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
即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背景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
(1)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2)一条主线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3)八项战略对策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对中国制造2025的看法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
大成集团推进“中国制造2025”汇报材料尊敬的许司长、于处长及工信部、省工信厅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长春大成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秋。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能在百忙中听取我们的汇报,并希望领导能够给予我们集团更多的指导和建议。
作为国家级玉米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大成集团在生物化工制造领域深耕20年,自主研发并规模化生产了赖氨酸、化工醇等众多优质产品,弥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并打造成为抗衡国外顶尖企业的民族品牌。
一直以来,大成集团的整体发展与国家的宏观战略、经济形式紧密相连。
当前,国家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给予大成集团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目标。
一、大成集团的发展历程大成集团成立于1996年,2001年在香港上市,现有大成生化和大成糖业两家上市公司。
在长春、德惠、哈尔滨、锦州、上海等地建有生产基地。
主要有赖氨酸、淀粉、淀粉糖、植物多元醇等几十种产品。
年处理玉米能力380万吨,行业规模亚洲第一、全球第三,是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基地。
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大成集团。
"大成"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2年起,大成集团连续三年出现巨额亏损,负债高达130多亿元,多个工业园区陆续停产,2015年3月集团全面停产。
2015年4月,吉林省政府确定由吉林省交通投资集团对大成集团进行重组。
10月8日大成生化在香港特别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增发议案,10月15日完成了全部增发交割,标志重组工作完成。
重组后,新的管理团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从2015年10月29日起陆续启动恢复生产,截至2016年3月底,已加工玉米47.46万吨,实现产值近20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
二、大成集团成败得失大成集团20年发展历程中有过辉煌的业绩。
其巨大的成功来源于:一是大成集团创始人徐周文同志满怀产业报国的崇高理想,敏锐发掘到赖氨酸市场的国际国内需求和东北丰富的玉米资源,以解决农民卖粮难为契机,及时打造了玉米深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