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分析《立春》
- 格式:doc
- 大小:416.00 KB
- 文档页数:5
作者: 张君
作者机构: 中国美术学院高职学院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36-36页
主题词: 《立春》;画框中的画框;视觉语言;细节设计
摘要: 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立春》电影视觉语言的细节设计。
片中如透过门、窗、镜框去拍摄的人物或景象,有意无意地运用了'画框中的画框'这一视觉细节,这一细节诠释了本片的思想甚至表达情感,使得影片的影像世界充满着哲思和隐喻色彩,犹如给影片增添了神来之笔。
这种镜头语言的展示和运用成为这部影片的重要艺术表现。
立春之殇——浅析影片《立春》《立春》是编剧李樯与导演顾长卫合作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它通过对主角王彩铃(蒋雯丽饰)命运的讲述,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命运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追梦者的逐梦、梦碎、梦醒的故事。
应该说在《立春》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影片,在近乎于对于生活白描式的叙述中,用淡然的心态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夹在这二者之间的无奈与心酸表现表现的淋漓酣畅。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每一位《立春》的观众心中也有一个不同的王彩玲,一个不同的现实与梦想交织错落的人生。
敢问谁的人生没有奢望的梦想?谁的人生又没有尴尬的遗憾?谁的人生又没有一次次无奈的妥协?——命运之前,现实当中,我们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结合影片的主题,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这部影片的片名是难得的点睛之笔,它是对于全片主题的一种诗性的解析。
立春,春天虽然来临,但依然很冷,没有任何春的气息。
这就如同导演在影片中对于的梦想的表达,梦想虽然尽在咫尺,虽然你的指尖曾经轻轻地将它的触摸,但现实依旧是冰冷的,依旧是冬天的气息。
这就是一种对于春的无奈,是一种温暖的梦想被冰冷现实划破的无奈。
——“立春”,当一只脚踏入春天的时候,我们的全身还要忍受冬的寒冷。
其次,在画面的色彩使用上,大多使用偏清冷的色调,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寒意。
这是与影片整体的主题相吻合的,是在色彩上对主题的一种强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胡金全向王彩铃要求假结婚被拒绝之后推车走在雪地里的那个场景,整个画面的色彩都是映在蓝色当中,外加积雪反射出的煞人的寒光,把冷色用到极致。
这种冷,是与胡金全内心的悲凉相对应的,是他脸上伤痛的泪水外化的写照。
再次,在画面的构图上,曾经被称为“中国第一摄像师”的顾长卫更是可圈可点,在严守着长镜头美学理念的同时,《立春》的用冷静的动态构图,打破常规,塑造了一个个寓意丰富的电影镜头。
例如,王彩铃酒吧醉酒吹牛后在车站的那场戏,连用了连个不符合构图常规的镜头,分别为一个远景和中景,王彩铃处于画面的右边,而视线也朝向右边。
谈电影《立春》中艺术歌曲、咏叹调对电影主题的烘托作用一、电影《立春》故事内容、人物、主题“立春一过,其实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
但风就真的不一样了。
风一夜之间变的潮湿温润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感动了”。
当王彩玲在片头将这句话慢慢读出的时候,镜头随着她的眼光俯瞰衍射到整个小城。
即将迎来春天的北方小城。
在那里我们总是设想立春后会发生点什么,但终究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唯一发生的就是麻木的生存和梦幻的破碎。
《立春》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个小县城的故事。
王彩玲是一名音乐老师,对外国艺术歌曲和意大利歌剧很着迷。
可是,小县城的百姓压根就不懂,对外国的古典艺术不接受。
她的歌艺没有人欣赏。
她的性格清高,歌唱技术及音乐修养很好,她心比天高才华出众,但出身卑微、相貌丑陋。
为了离开小城镇,她四处求人买北京户口,还对外宣称很快就要调到北京歌剧团了,哪怕被一次次地拒绝:面对周瑜的追求,她毫不动心,坚持“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的人生信条:碰到同样热爱艺术的黄四宝时,相逢一场的最终结局也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拿出为自己买户口的钱为身患“癌症”的女孩赴北京参加比赛,却发现这不过是一次“善意的谎言”:身心疲惫的她穿上一生最爱的演出服爬上高楼想做个了断,结果只是摔断了胳膊和腿……。
希望与失望、灾难与梦想、世俗与卑微在她身上不断地轮回,影片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深层苦衷,在结尾又把一个光明的梦想还给了她。
影片让我们看到的是王彩玲身上的倔强。
她就像是为了艺术而生的人,正如她所说的“我一贫如洗。
又不好看。
老天爷就给了我一副好嗓子,除了这,我是个废物”,她清楚自己的艺术价值,所以,她想尽办法要把自己弄到北京去,要唱到巴黎,第一步就是要唱到北京。
她一次次来到歌剧团,来到音乐学院,她祈求可以进艺术团体,甚至只要是留在学院干杂工也可以。
这里毕竟是离艺术的殿堂比较近的士也方。
可是,又一次次的失败,可怜的王彩玲。
电影立春剧本【篇一:视听语言分析《立春》】一、分镜头剧本二、机位图*m为镜子三、段落分析无关悲剧“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
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
”这是影片开始王彩玲的一段独白,她用方言满含理想与希望的说着,这不仅是她内心的独白,更隐含着导演对“立春”的联想——立春,总是让所有人都不自觉的对未来充满了微微的希望,期待着发生些什么。
《立春》发生在1988年至1998年这十年,这个年代正是东西方思想交汇、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生长在包头这个西北小城中的王彩玲就像是那个年代所有追求理想的青年们的缩影。
她有着才华,所以自视清高不甘平庸,梦想离开这个小城去北京去巴黎,可现实却是她在北京连立足之地也没有,只能不断地在拥挤的火车上颠簸着回到漫天尘土的西北小城。
她沉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一遍遍唱着《为艺术为人生》,然而又总是昂着头重复着一个谎言——“中央歌剧院要调我”——她的虚伪不比周围的人少。
后来王彩玲遇到了黄四宝——一个有着与她相似的灵魂,梦想着考入中央美院的青年,于是她相信孤独困苦的生活要有什么改变,她期待着。
黄四宝屡考美院而不中,而且可悲的是他有一个视艺术为垃圾的母亲,几乎没有得到过那种艺术上的认同感,更不要说是来源于异性的赞赏和理解,所以王彩玲对他而言是在这个闭塞的小城中唯一能理解他的人。
但正如在第一次见面时他对王彩玲的评价:“那么美的声音,会是从这么丑的人嘴里唱出来的?”这是他作为一个男性对一个女性的评价,即使在精神上再有共鸣,上升到爱情时他也会回避,所以王彩玲才会做出“因为我丑就把我当哥们?男女之间最深的感情只可能是爱情!”的回击。
两个人不同的微妙感情在王彩玲为黄四宝做人体模特的这场戏中,通过镜头构图等有所表现。
王彩玲为黄四宝做人体模特,这一段让我想到了《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为萝丝画人体肖像的那段镜头。
一、分镜头剧本镜号画面景别摄法内容音响音乐时间1a 1b 中近景平摇王彩玲做人体模特,黄四宝在画她王彩玲:……黄四宝:……画画声32’2 特写固定黄四宝画画手的特写镜头画画声3’3 中景固定王彩玲扭头看向黄四宝王彩玲:……画画声,隔壁呻吟声7’4 近景固定黄四宝抬头看呻吟声渐大4’5 中景固定王彩玲抬眼看呻吟声渐大5’6 近景固定黄四宝扭身打开录音机黄四宝:……呻吟声清晰音乐起12’7 中景固定王彩玲与黄四宝对话王彩玲:……黄四宝:…………音乐21’8 近景固定黄四宝抬头黄四宝:……音乐6’9 中景固定王彩玲看着黄四宝王彩玲:……黄四宝:……音乐7’10 中景固定黄四宝看着画布黄四宝:……音乐9’11 中景固定王彩玲看着黄四宝王彩玲:……音乐6’12 近景固定黄四宝看着王彩玲黄四宝:……音乐2’13 中景固定王彩玲看着黄四宝王彩玲:……音乐3’二、机位图*M 为镜子14近景 固定 黄四宝看着王彩玲音乐2’ 15中景固定 王彩玲看着黄四宝王彩玲:……音乐5’ 16近景 固定 黄四宝看着王彩玲音乐3’三、段落分析无关悲剧“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
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
”这是影片开始王彩玲的一段独白,她用方言满含理想与希望的说着,这不仅是她内心的独白,更隐含着导演对“立春”的联想——立春,总是让所有人都不自觉的对未来充满了微微的希望,期待着发生些什么。
《立春》发生在1988年至1998年这十年,这个年代正是东西方思想交汇、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生长在包头这个西北小城中的王彩玲就像是那个年代所有追求理想的青年们的缩影。
她有着才华,所以自视清高不甘平庸,梦想离开这个小城去北京去巴黎,可现实却是她在北京连立足之地也没有,只能不断地在拥挤的火车上颠簸着回到漫天尘土的西北小城。
她沉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一遍遍唱着《为艺术为人生》,然而又总是昂着头重复着一个谎言——“中央歌剧院要调我”——她的虚伪不比周围的人少。
电影《立春》意识形态分析电影《立春》是一部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为舞台背景的历史剧情片。
该电影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欧洲文化在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也呈现出了对于立春这个时节的独特理解和意识形态的诠释。
本文将从电影中呈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立春》的意识形态特点。
首先,政治方面是电影中重要的意识形态表现。
电影从忠诚、背叛与权利等主题入手,通过展示主人公瓦伦蒂诺与罗德里戈的多次对决,展现了长达几十年的意大利内战,呈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和其他世俗势力之间竞争、交锋,描绘了当时欧洲宗教舆论和政治动荡的真实情况。
瓦伦蒂诺与罗德里戈之间的纷争反映了教皇权力对于世俗势力的影响力,两者的不断对抗彰显了权利、博弈的关键性,也暗示了人类本质中欲望、野心的贯穿力量。
在电影《立春》中,政治力量的斗争表现出明显的末世论色彩,情绪尤其暗涌于欧洲的命运与前途。
这种意识形态还体现为政治势力之间多次较量的结果,如教皇马丁五世的掉落。
其次,经济方面同样是电影中被强调的重要意识形态表达。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状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权利、金钱、财富的渴望也开始渐渐明显。
电影中瓦伦蒂诺充分证明了人类追逐财富的渐进性和破坏性。
瓦伦蒂诺是一个魅力十足的商人,他懂得经营和赚钱的精髓,但又在追求利润时不择手段,甚至远离家人和同情心。
电影呈现出一幅欲望膨胀的画面,隐喻了贪欲削弱人性的典型例证。
而在与此相反的反面,电影也传递着提供慈善、为他人付出的信息。
例如,在瓦伦蒂诺策划自己落魄时,他的外甥尼克罗却选择了将自己的资产慷慨地献给了教皇,这种对金钱厌倦的类型更深刻地影响了瓦伦蒂诺。
最后,电影《立春》中的文化意识形态表达也相当鲜明。
文化多元的背景下,电影呈现了宗教美和人文美之间的深层次冲突。
意大利文艺复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启迪,为人类艺术、科学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人文复兴运动的开端和强烈的个人主义倡导,通过对那些艺术家和文艺复兴穷学子的刻画和描绘,电影呈现出了人文主义的情调和灵魂寄托。
电影立春影评立春影评立春影评(一)故事的女主角,王彩玲,一个如此普通土气的名字。
故事中的她长的奇丑无比,却梦想着自己能一直唱到巴黎。
这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戏剧反差对比。
在影片的前半段,导演很巧妙的用窗子这个意象去视觉化了她的梦想。
在她对周瑜讲述自己的远大抱负后,两人不约而同把脸转向了窗外,镜头里是暮春时熹微的阳光,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色调里。
而她对黄四宝的爱也酝酿在她对未来的梦想中,我觉得有时候,她把黄四宝想象成另外一个自己,同样追求梦想献出灵魂的人。
她对黄四宝一见钟情的那场戏也被导演意象化在窗外,窗外的黄四宝半蹲着,手中玩着看似儿童才会玩的东西。
同样光线,同样美好的色调。
如果说窗外对于王彩玲象征着最纯真的梦想,那屋子里面便是现实。
从那一场戏中便可以预想到王彩玲拒绝周瑜的必然结果,周瑜是彻彻底底踩在现实的一端,而这正是王彩玲所鄙夷的。
在经历了与黄四宝的种种爱恨纠葛后,他们退出了王彩玲的生命舞台。
影片推向第二个小分章。
这一段的故事是触动我的,舞蹈老师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同性恋而强奸了自己的女学生。
我惊讶舞蹈老师做出这样极端的选择的同时也深深为之所感动。
这是一个坚持理想的艺术家与现实最激烈的碰撞,我们看到他的选择中只有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喜欢那场在雪地里的戏,一个特写镜头是舞蹈老师推着自行车向前走,舞蹈家特有的身段和步法,每一步都无比沉重肯定,而镜头一摇观众才看到老师早已泣不成声,大雪中他没落的身影却如此坚定,他是下了多少的决心啊~当胡老师强奸完自己的女学生后,他只是拍拍身上的衣服,无比从容淡定,缓缓走向灯光下专心跳完最后一支舞,灯光下最后那个远景镜头,小小人物最后一个定格造型,导演让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这个孤独艺术家最后的坚持。
在看到身边的这些事情,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挫折,王彩玲也不得不对现实而屈服,她走进了婚介所,开始寻求平凡人的正常生活,这里她再一次碰到了黄四宝,在走出婚介所过马路的时候,仅仅几秒钟的对视。
试论电影《立春》中声乐艺术的运用【摘要】在电影《立春》中,声乐艺术被巧妙地运用,为观众呈现出一场音乐与影像交相辉映的视听盛宴。
本文将从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历史渊源开始探讨,分析其在《立春》中的角色定位及与情节发展的关系,探讨声乐艺术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和对电影氛围的营造的影响。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电影《立春》中声乐艺术的创新之处,以及声乐艺术对电影表现形式的启发和在电影中的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对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声乐艺术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声乐艺术在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电影《立春》, 声乐艺术, 运用, 历史渊源, 角色定位, 情节发展, 角色性格, 电影氛围, 创新, 表现形式, 启发, 未来发展1. 引言1.1 电影《立春》中声乐艺术的运用声乐艺术在《立春》中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
通过歌声的高低、快慢以及音色的变化,可以将人物的情感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角色定位也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不同角色的声音特点和唱腔来刻画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走向。
电影《立春》中声乐艺术的运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探索。
它将电影表现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更拓展了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前景。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电影作品能够充分发挥声乐艺术的潜力,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2. 正文2.1 《立春》中声乐艺术的历史渊源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追溯至很早以前。
在电影产业的发展初期,声乐艺术就被广泛运用在电影中,帮助角色表达情感和思想。
声乐艺术的历史渊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论。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追溯至无声电影时代。
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制作技术并不发达,观众无法听到角色的对话声音,因此声乐艺术成为了角色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通过配乐和歌曲的运用,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评电影《立春》中的人物形象电影《立春》是顾长卫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它与《孔雀》样,反映的都是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一群普通小人物在小城市的生活状态。
《孔雀》讲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故事发生在安阳,《立春》讲的是九十年代,发生在包头,剧中以主人公,一个边陲小城的音乐老师王彩玲作为整部电影的主线,和她生命中出现的同样追求艺术之梦而不得志的几个人:多次报考中央美院却屡次落败的黄四宝,想要学习歌剧的工人周瑜,痴迷芭蕾却被人误以为同性恋的胡金泉,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想要成名的高贝贝。
向观众展示了他们追逐自己梦想和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
、王彩玲对唱歌痴迷的偏执女人影片的一开始,是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骑着自行车的景象,这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真实反映,这种景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人群中的一位男子忽然缓缓停下车子, 叭,走向喇听着广播中优美的嗓音,出神了。
听着介绍,王彩玲以声音的方式出场了。
接下来,在周瑜和黄四宝的讨论当中,王彩玲的形象映入观众眼帘。
她奇丑无比,但却自信无比,抬头挺胸的迈着八字步向前走着,一副艺术家的样子。
当周瑜要拜王彩玲为师学唱歌时,她坚定地告诉他,她马上要去中央歌剧院,不会在这里久待。
下一个镜头,她低声下气的去跟别人买北京户口。
孔雀》里的姐姐与《立春》里的王彩玲都是理想主义者。
他们都是坚持自己梦想,并固执坚持的人。
但王彩玲并不是空想主义者,宁折不弯的人,她也懂得在现实面前变通,她去歌剧院碰了钉子,转身走向中央音乐学院想找一个工作,什么都可以,哪怕是杂工。
但人家问她有没有北京户口时,这也道出了她为什么愿意砸锅卖铁去买户口的原因。
她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一心只想着唱歌的疯狂女人。
当她碰到黄四宝,她尝试着愿意为黄四宝放弃北京户口。
在他们俩一同去北京的火车上,她温情脉脉的看着黄四宝,把杯子递给了他,然后问他:“你会爱我一辈子吗?”当她听到的不是自己心里所想的答案时,她一把夺过杯子,这样的小细节,表明了她也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同样渴望爱情,就像对生活的期许一样,渴望一份不平庸的爱情,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立春作品【篇一:立春影评】《立春》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偏远小镇的年轻人追求艺术的故事,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波澜,通过演绎这些追求艺术的青年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探讨在艺术天堂里徜徉和在残酷现实地狱挣扎的青年们应该如何继续,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实现梦想,但他们最终都被现实吞噬,从而给人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影片中我印象深的地方是影片的服装、音乐、构图、道具、景别。
《立春》的服装运用非常能凸显人物心理和地位。
全篇王彩玲灰暗土气的衣服贯穿始终,让人感到她是一个外表丑陋的人,但是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丑,我只是有点古怪。
”让人更加关注王的精神世界,反衬出王彩玲的内在美。
其中有一个片段,王彩玲去北京合唱团找老师要求加入的时候,老师穿着鲜红色的裙子,王彩玲一身肮脏丑陋的打扮,体现了王彩玲的卑微,老师的傲慢轻视以及两位地位的悬殊。
还有一处,在演唱《慕春》这首曲子的时候,王彩玲破天荒的在脖子上系了一条嫩黄色的围巾,很好地体现了王彩玲欢快的心情,表现了她陷入了爱情的喜悦。
也贴合了《慕春》这首歌向往春天,追求美好的主题。
随后王彩玲在受到黄四宝的羞辱后,悲愤地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华服,从楼台跳了先去,表现了她宁可怀着圣洁的理想死去也不怀着卑微的心活着。
音乐在片中的使用也独具匠心。
影片开头一段抒情性音乐,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微风轻吹的感觉,如王彩玲自己所说,每当这时候,她自己都要被自己感动了。
而歌剧一直是高雅的象征,每当王彩玲吟唱起美妙动听的歌剧时,都可以观察到屋内陈旧的家具,污浊的环境,高雅和庸俗在片中奇妙的调和,对比出王彩玲追求的崇高和悲壮。
在表现王彩玲所在的小学校时,采取的构图是对称式构图,营造出压抑封闭的感觉,体现了王彩玲困居在小环境迫切需要出去的心理,她想要飞往北京,一路唱到巴黎歌剧院。
王彩玲和胡金泉表演时,采取的景别是特写。
王彩玲忘情的演唱歌剧时,看到周围毫无文化修养的观众一个个张哈欠,伸懒腰的动作时,脸上变了色,体现了他们曲高和寡的无奈,不被众人理解的痛苦。
从《立春》谈声乐艺术对影视主题的演绎在电影艺术中电影音乐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分量,影片的主题思想需要通过电影音乐来烘托。
但电影音乐的创作需要以影片中的地域风情、人物形象、场景氛围、节奏律动、周围环境、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等为基准,还要与人物对白、影片整体音效互相配合、协调,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为影片的总体视听服务。
此外,电影音乐有着一个独特的规律,即会适时与电影画面一同出现,但电影画面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规律性,所以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需要相互协调,实现不同的组接形式,使视与听的结合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要么相互渗透与补充,达到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效果,要么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差异性,进而达到戏剧性的冲突效果。
一、电影《立春》的主题与电影里的声乐艺术著名导演顾长卫在电影《孔雀》中获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立春》是他的另一部优秀作品,延续了《孔雀》中的题材,讲述了一个理想与现实命运相碰撞的故事。
蒋雯丽在影片中饰演一个在小县城教学的音乐老师王彩玲,尽管她并没有姣好的容貌,但她天生有一个优势就是嗓音出众,她极其迷恋歌剧,但生活在封闭、落后小县城中的普通百姓并不能领略出歌剧的魅力。
于是抑郁而不得志的王彩玲希冀着能够脱离小县城,到北京展现她的歌喉魅力,实现歌唱家的梦想。
但在北京时王彩玲曾屡次受挫,这些失望让她犹豫不决,此时张瑶扮演的高贝贝来寻求她的帮助,高贝贝对王彩玲说她得了绝症,希望王彩玲能够帮助她实现参加全国歌手大赛及获奖的心愿。
于是,王彩玲决定放弃北京圆梦的机会转而去帮助高贝贝,将原本用来去北京的钱帮助高贝贝疏通关系,只是不想王彩玲却因善心而陷入了预谋的谎言陷阱中。
在雪花、鞭炮、祝福声中新的一年来到了,王彩玲意识到春天即将来临她生命的冬天也即将过去,立春时她在孤儿院里领养了一个女孩小凡,将其当作亲身女儿来爱护和教育,在天伦之乐的享受中王彩玲又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寄托。
在《立春》中,对人物的刻画顾长卫导演不仅发挥了他运用镜头语言的特长,同时还运用电影音乐来进行烘托,将其独特的视角与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立春》的影评我是不喜欢看讲述生活故事之类的电影的。
个人比较喜欢看有激烈打斗的电影,所以在刚开始看《立春》时,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很无聊。
但看了不久之后,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它能给人带来发自内心的触动!其中其实对于我个人而言有两个镜头最让我难忘:第一,主人公王彩玲被残酷现实所伤害而在片中数次唱起歌剧《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那句“上帝啊,上帝,为什么对我这样残酷无情……”虽然唱这首歌的语言我听不懂,但内心真的被深深的震撼了,听了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为她的悲凉处境。
第二,王彩玲在经历种种的事后,王彩玲领养一个兔唇的小女孩回到了年迈的父母身边。
新一年的早上,她的母亲在放完鞭炮对王彩玲那句“新年好”。
这次我为她的转变而感动。
《立春》讲述了生活在小城里的几个人悲剧人生,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视追求自己所爱的艺术为最大梦想。
他们分别是:喜欢歌剧的师范学校音乐老师王彩玲,自学成才梦想成为梵高的画家黄四宝,喜欢普希金诗歌的胖司机周瑜,酷爱芭蕾舞的群众艺术馆舞蹈老师胡金泉。
王彩玲是小城的知名人物,她有着天籁一般的嗓音,但现实却不尽人意。
她身材肥胖、相貌丑陋、满嘴龅牙。
我不得不承认,生活对她很不公平,甚至可以说是残酷。
她有实力,但就是因为相貌就把她的前途给活活地掐断。
但是这种悲剧的造成她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她虚荣心强、自认清高、自以为是。
整天活在将要被中央歌剧院调往北京和“唱到巴黎去”的假想中不能自拔,王彩玲自以为是的高贵与小城的氛围格格不入,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当她告诉别人她去北京唱《托斯卡》了,那人却不解地问,“脱什么……”影片中那些追求艺术的人的精神真的值得鼓励,但是我认为他们的做法并不可取。
他们忽略了他们所生活的背景。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王彩玲热爱的歌剧,还是黄四宝的钟情绘画,还是胡金泉迷恋了几十年的芭蕾,对这个小城市的人而言,都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人们无法欣赏这些高雅艺术。
他们的行为只能让自己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
顾长卫作品《立春》分析顾长卫的作品立春目前对《立春》的研究,停留在揭示对王彩玲和胡金泉所处的“六指儿”的尴尬处境的研究,大多数研究忽略了周瑜这一形象的文化内涵,很难揭示王彩玲们被“六指儿”的文化根源。
马克思•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归纳出四种不同的社会行为为研究王彩玲们的生存体验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目的合乎理性的,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作为‘手段’,以其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56这就是马克思•韦伯总结的工具理性行为。
周瑜和黄四宝在剧中是表面上情投意合的朋友。
黄四宝再一次报考中央美院,临行,周瑜挤过人群来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又没考上,一下把我吓醒了。
”周瑜并不希望黄四宝考上,他考不上才恰如他所愿;王彩玲遭黄四宝羞辱后,心灰意冷,自杀未遂,周瑜跑来看望她,咬牙切齿地说:“我早就知道他不是个好东西,说心里话,他考不上,我就是挺高兴的,他注定这辈子都志大才疏!”为了报复黄四宝,他拿上黄画的王彩玲的裸体画,找到黄的母亲说:“他闯祸了,把人家女青年给灌醉了,脱了,还把人家给画了,人家现在要告了!”黄母被诓骗去的钱财,让周瑜发了一笔小财。
周瑜的友谊正是从目的合乎理性的价值立场出发的社会行为,“以其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56他所表现出来的自私和市侩,最终解构了虚假的“友谊”。
王彩玲在广播中的歌剧演唱,令周瑜萌生了爱意。
他的行为与韦伯总结的情绪型社会行为十分相符,“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56而引发。
但《立春》的剧情没有在缺少内涵和文化深度的情绪型社会行为上设置过多的笔墨。
周瑜骨子里的工具理性行为迅速取代了情绪型行为,而展开了对王的追求。
渴望与王彩玲组建家庭的原因,在影片中,也从周瑜口中得到了清晰的表述:“彩铃咱俩条件都不咋的……你就跟我过吧,我养活你。
”周瑜的价值观是从目的合乎理性的立场和内核出发,权衡各个条件,以期达到合乎理性的世俗目的。
作者: 田云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81-81页
主题词: 《立春》;人物语言;视听语言;冷色调
摘要: 2008年上映的由顾长卫执导、蒋雯丽主演的影片《立春》,以特有的顾氏笔触,隐约但决不隐讳地描绘了貌不出众却有一副好嗓音的王彩玲的荒诞悲剧命运。
剧中主人公一心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多年的歌剧梦,然而闭塞小县城普通百姓的愚昧,周围人的世俗与冷漠,社会的无情及黑暗,最终导致她事业、爱情双双碰壁。
本文试图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精彩的视听语言两个角度来触摸人性的冷,深刻体会《立春》乍暖还寒的影片气息,从而感悟导演创作的初衷——理想永远不该被磨灭,不管在任何年代都是如此。
立春的视听分析【篇一:《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视听语言作业)】《放牛班的春天》影片片段赏析影片介绍: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当然,他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仁爱、友善、宽容的极致是让所有的观众眼中充满喜悦的泪水。
1. 片段赏析(1)片段剧情:马修老师通过给外界写信争取到了一个为伯爵夫人表演合唱的机会,小莫被马修故意冷落,站在一边。
合唱到一般时,马修突然邀请小莫加入合唱,小莫的歌声征服了观众,也被马修的苦心所感动。
(2)介绍开始:【镜头a:伯爵夫人夸院长很谦虚,马修说“没错”。
近景;机位在前;镜头静止;浅景深;运用长焦镜头;镜头长度5秒。
】 .【镜头b:伯爵夫人询问演出节目,马修回答说是《夜晚的爱》。
中景;机位在前;镜头小幅拉摇;小景深;运用长焦镜头;镜头长度6秒。
】【镜头c:伯爵夫人表示很期待啊;机位在前;降镜头;大景深;运用长焦镜头;镜头长度3秒。
】【镜头d:小莫无助的看着合唱团,羡慕and怨懑,近景—全景—近景;机位在前;甩镜头;大景深;运用标准镜头;镜头长度8秒。
】【镜头e:合唱准备,近景;机位在前;镜头运动;小景深;运用标准镜头;镜头长度6秒。
】【镜头f:合唱开始,近景;机位在前;镜头静止;小景深;运用标准镜头;镜头长度3秒。
】【篇二:《放牛班的春天》视听语言】《放牛班的春天》视听语言艺术浅析班级:10广电本(1)班姓名:刘文龙学号:100215043【摘要】电影是一门艺术,伴随着声音的出现,电影从一门纯视觉艺术变成视听艺术,《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的电影。
本文通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影视画面与声音的完美结合,来分析其视听艺术。
【关键词】视听语言;画面;声音;音乐;音响电影是一门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艺术。
画面包括画面造型语言和镜头。
声音而在影视艺术中声音则有三要素,即人声、音乐和音响。
“从今天的意义上来讲:声音已成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
一、分镜头剧本
镜号画面景
别
摄
法
内容音
响
音
乐
时
间
1a 1b 中
近
景
平
摇
王彩玲做人体模
特,黄四宝在画她
王彩玲:……
黄四宝:……
画画
声
32’
2 特
写固
定
黄四宝画画手的
特写镜头
画画
声
3’
3 中
景固
定
王彩玲扭头看向
黄四宝
王彩玲:……
画画
声,
隔壁
呻吟
声
7’
4 近
景固
定
黄四宝抬头看呻吟
声渐
大
4’
5 中
景固
定
王彩玲抬眼看呻吟
声渐
大
5’
6 近
景固
定
黄四宝扭身打开
录音机
黄四宝:……
呻吟
声清
晰
音
乐
起
12’
7 中
景固
定
王彩玲与黄四宝
对话
王彩玲:……
黄四宝:……
……
音
乐
21’
8 近
景固
定
黄四宝抬头
黄四宝:……
音
乐
6’
9 中
景固
定
王彩玲看着黄四
宝
王彩玲:……
黄四宝:……
音
乐
7’
10 中
景固
定
黄四宝看着画布
黄四宝:……
音
乐
9’
11 中
景固
定
王彩玲看着黄四
宝
王彩玲:……
音
乐
6’
12 近
景固
定
黄四宝看着王彩
玲
黄四宝:……
音
乐
2’
13 中
景固
定
王彩玲看着黄四
宝
王彩玲:……
音
乐
3’
二、机位图
*M 为镜子
14
近景 固定 黄四宝看着王彩玲
音乐
2’ 15
中景
固定 王彩玲看着黄四宝
王彩玲:……
音乐
5’ 16
近景 固定 黄四宝看着王彩玲
音乐
3’
三、段落分析
无关悲剧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
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
”
这是影片开始王彩玲的一段独白,她用方言满含理想与希望的说着,这不仅是她内心的独白,更隐含着导演对“立春”的联想——立春,总是让所有人都不自觉的对未来充满了微微的希望,期待着发生些什么。
《立春》发生在1988年至1998年这十年,这个年代正是东西方思想交汇、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生长在包头这个西北小城中的王彩玲就像是那个年代所有追求理想的青年们的缩影。
她有着才华,所以自视清高不甘平庸,梦想离开这个小城去北京去巴黎,可现实却是她在北京连立足之地也没有,只能不断地在拥挤的火车上颠簸着回到漫天尘土的西北小城。
她沉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一遍遍唱着《为艺术为人生》,然而又总是昂着头重复着一个谎言——“中央歌剧院要调我”——她的虚伪不比周围的人少。
后来王彩玲遇到了黄四宝——一个有着与她相似的灵魂,梦想着考入中央美院的青年,于是她相信孤独困苦的生活要有什么改变,她期待着。
黄四宝屡考美院而不中,而且可悲的是他有一个视艺术为垃圾的母亲,几乎没有得到过那种艺术上的认同感,更不要说是来源于异性的赞赏和理解,所以王彩玲对他而言是在这个闭塞的小城中唯一能理解他的人。
但正如在第一次见面时他对王彩玲的评价:“那么美的声音,会是从这么丑的人嘴里唱出来的?”这是他作为一个男性对一个女性的评价,即使在精神上再有共鸣,上升到爱情时他也会回避,所以王彩玲才会做出“因为我丑就把我当哥们?男女之间最深的感情只可能是爱情!”的回击。
两个人不同的微妙感情在王彩玲为黄四宝做人体模特的这场戏中,通过镜头构图等有所表现。
王彩玲为黄四宝做人体模特,这一段让我想到了《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为萝丝画人体肖像的那段镜头。
不同的是在《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是在一个明亮豪华的大房间里为萝丝作画,萝丝的正面面向他,他被她的美所倾倒。
而在《立春》中,王彩玲背对着黄四宝做模特,这个镜头隐晦的反映了他的心理——他更多的是需要的一个女人体模特,而不需要看到她的脸。
而王彩玲总是回过头说话,她希望与黄四宝做更深入更直接的交流。
镜头1是一个平摇,首先出现了一盏昏黄的台灯,这使房间显出一种昏暗的暖色调,同时强调了时间是在夜晚,给观众一个暧昧的直感。
随着镜头的摇动,王彩玲由头到脚逐渐出现在观众面前,她呈现了一种典型西方人体画的姿势,有很强的摆出来的感觉,这却恰好符合黄四宝的心理追求,他厌恶生活着的小城市,向往的正是这种西方模式。
实际上屋顶应该还有一盏灯,这使她的背部显出一种侧逆光的效果,光滑的裸体在这个小屋中的感觉就好像她在这个社会中的感觉,有一种违和的美感。
一个阴暗狭小的屋子这个场景在这个镜头中被交代出来,一方面是符合人物身份,另一方面也有与这两个角色的宏远理想的对比。
镜头2是一个特写镜头,虽然这一场一直是在写生,但画像作品只有在这里出现了一个短小的镜头。
《泰坦尼克号》中画像是作为一个关于回忆的重要道具,是两个主角的爱情见证,而这里的画像只是黄四宝与王彩玲精神交流的一个契机,最终是被黄四宝的朋友作为罪证拿给他的母亲。
从镜头3到镜头6是两个人之间对话的正反打,但从镜头3开始渐渐的隔壁
传来的呻吟声越来越大,直到镜头6黄四宝打来录音机放音乐才消失。
在这段音效之前两个人自然的对话,但在听到呻吟声的时候两个人的眼神碰触而又错开,出现一种尴尬的气氛。
显然这时两人的心理都有微妙的变化,只是王彩玲选择了放任,而黄四宝打开音乐打断了这种暧昧的气氛。
如果没有前面对这个女人体的美的拍摄,这时黄四宝的尴尬就会显得突兀,因为他一直把王彩玲当做精神上的理解者。
而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瞬间的反应就变得顺理成章。
同时对他们周围的人甚至观众来说,这也是别人对这个时间这个环境下两人相处的猜想,所以即使他们只是在单纯的画画,也给别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才有了后面黄四宝的不堪忍受,而与彩铃出走北京。
后面的镜头主要是在两人对话间正反打,但第10个镜头是做了一个中景,但包括了一面镜子。
镜子在场景中有扩展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反映角色的心理。
在这里可以看到虽然画面的构图是纵深性的,但镜子空间中的王彩玲是注视着黄四宝的,而黄四宝在谈到理想时,与两个空间中的王彩玲都没有视线接触,他在看着自己的画。
在他心中,理想的共性是他和王彩玲的共同语言。
在这个画面中,镜中的王彩玲与黄四宝在姿势上是背对背的,两人一实一虚,有着对两人间关系的不确定。
这一场中的台词虽然让人感觉做作与滑稽,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生活在底层却又抱持着理想的的人的内心逐渐显现,这时做作与滑稽不再存在,它们是出于一种真实的情感。
这段电影没有过多的机位变化和人物调度,镜头和剧情比较直接,没有过多的感情渲染,但在细节上的雕琢中能够反映出复杂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