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物求行为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动物求偶行为的研究经过一个学期对《动物行为学》的学习,学到了许多动物的行为学,比物的求偶、交配、繁殖、鸣叫等行为,了解到动物学界许多奇特现象。
从而也增我对动物行为的兴趣,研究动物的行为学对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用。
下面论述一下蚂蚁搬家的行为。
五彩缤纷自然界,生存着数以亿计的生物。
而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
比如:动物的性行为、利他行为、迁徙行为、通讯行为、学习行为、防御进攻行为等等。
在各类动物行为中,动物的领地行为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
(一)求偶行为动物的求偶行为是指伴随着性活动和作为性活动前奏的所有行为表现。
在有性生殖的生殖活动中求偶是很重要的行为。
求偶的生态学意义(1)吸引异性通常是雄性吸引雌性。
如雄鸟在生殖季节的鸣叫,主要是为了吸引异性。
生活在森林中的鸟类,由于视野受到限制,主要靠叫声和发出其他声响来吸引异性(如啄木鸟的啄木声);生活在宽阔地域的鸟类则主要通过在空中翱翔和翻滚。
夜行性动物主要靠听觉和嗅觉信息吸引异性。
(2)防止同异种个体杂交因为异种杂交很难产生后代,即使产生了后代,杂种后代也很难继续繁殖。
因此,动物的求偶行为具有种的特异性,只能引起同种异性个体的反应。
这可避免不同动物的种间杂交。
(3)激发对方的性欲望一旦雌雄个体到了一起,往往是雄性的性兴奋水平高于雌性,使两性的性活动不协调。
而求偶行为能激发对方的性欲望,使双方的性活动达到协调。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诱发对方作出相应的性反应,二是抑制对方的其他反应,如逃跑和攻击反应。
求偶行为激发(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激素的作用)雌雄双方排卵、排精的协调,提高受精率。
(4)选择最为理想的配偶求偶过程是互相选择的过程,使后代能获得良好的遗传基因,求不成的弱者,就缺乏繁殖的机会。
动物行为学研究的意义及应用动物行为学是关于动物行为的研究领域,它研究动物在与环境和其他动物互动时的表现,以及动物的认知、情感和交流方式。
动物行为学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到野生动物的行为,也包括农场动物、宠物和动物园中的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动物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它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应用。
1.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动物行为学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动物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物行为反映出了动物的本性和适应能力,研究它为我们了解动物的生态习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研究动物行为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本身。
人类生态学或社会学领域的许多概念,如资源利用、社会组织等,都是从动物的生态和社会行为中得出的结论。
而通过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和我们自己的行为。
此外,研究动物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普及,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和栖息地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研究动物行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需求和生态习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和它们的栖息地。
2. 动物行为学应用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应用:2.1 农业和畜牧业动物行为学研究可以为农业和畜牧业提供有益的信息。
例如,研究动物的食欲、运动和环境选择,可以为农民和畜牧业者提供更好的方法来管理他们的农场和牧场。
此外,研究动物行为可以帮助畜牧业者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福利需求,提高动物的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2.2 动物园动物园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场所,为观众提供了观察野生动物的机会。
然而,动物园受到的批评通常与动物的福利有关。
研究动物行为可以帮助动物园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动物的需求和福利,从而改善它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2.3 宠物宠物是许多家庭的一部分,而动物行为学研究可以帮助家庭更好地了解和照顾宠物。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及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不同社会关系、不同行为策略下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形成机制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了动物的进食、繁殖、适应、交流等方面,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解决了科学家们的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改善与动物交往的途径。
一、动物行为学的发展历史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和记录恐龙、大象、狮子等动物的行为。
近现代,动物行为学的研究逐渐从对动物的单一观测转化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学科,它也获得了日益增长的重视。
在20世纪中叶,进化生态学和行为生态学的兴起,为动物行为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不断进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手段也大大增强。
二、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1.野外观测法野外观测法是最早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利用天然环境中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研究对象真实、可信度高,但也存在许多局限性,比如说搜集数据周期较长、样本数量有限等等。
2.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动物行为学中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在当代动物行为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干扰大量环境和非环境因素,以期获得关于动物行为对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因素的反应的信息,这样测量和确定变量之间相互作用,以验证研究假设。
3.神经科学和生理学方法神经科学和生理学方法是近年来在动物行为研究中日益普及的一种新型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利用生理学手段、定量化测量生物化学实验等技术手段,以系统化的方式研究生物的行为机制、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
三、动物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在动物行为学的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广泛而多样的研究方向。
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向是动物的社交行为和繁殖行为。
通过对动物交流行为、求偶行为、竞争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这些动物的社交生活和繁殖生活。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及其相关的环境、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学科,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动物行为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或实验条件下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其行为模式、社会结构、繁殖和生存策略等方面的情况。
观察方法普遍采用现场观察或通过摄像机等设备记录影像来进行研究。
2. 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动物行为进行操作观察的方法。
通过引入不同的变量来验证假设、检测机制及评估功能。
3. 生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动物行为、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的主要技术incl了动物植入电极、血液取样和脑部成像等技术,来研究动物的行为是如何在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况的基础上发生的。
4. 分析法分析法是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得出关于一种动物行为模式或特定行为因素的信息。
通过对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行为变化和行为选择等方面的情况。
二、研究意义1. 更好的了解动物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行为、社会结构、繁殖和生存策略等。
通过深入研究动物行为学,人们能够获得关于各种动物的更多知识和了解它们的喜好、意向和行为要素,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
2. 为生态学研究提供数据生态学研究需要大量严格的数据,而动物行为学可以为生态学研究提供大量的行为数据和研究基础。
动物行为学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动物,获得更多的行为数据和信息,从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基础。
3. 生命科学的基石动物行为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科学在许多方面都依赖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
比如,动物行为学研究帮助生物学家了解进废阶段、创伤记忆、焦虑和攻击等多种行为。
了解这些行为,将有助于开发治疗新药物,也有助于防止它们在医疗行业中的误用。
4. 应用于动物保护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为动物保护和管理机构提供重要信息。
动物的行为观察和研究动物的行为特征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通过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特征,探索其行为模式、动机和生态适应性。
本文将介绍动物的行为观察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几种常见动物的行为特征。
1. 动物行为观察方法1.1 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最常用的动物行为观察方法之一。
观察者亲自前往实地,通过肉眼观察动物的行为表现,记录下行为的时长、频率和背景环境等因素。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比较真实准确的行为数据。
1.2 远程观察法远程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远程设备(如相机、红外传感器等)来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观察者可以设置摄像机或传感器在动物的栖息地或繁殖场所,不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获取长时间、连续的行为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较大型动物或只在特定时刻表现出特定行为的动物。
1.3 野外实验法野外实验法是通过在动物栖息地进行实验,观察动物对特定刺激的反应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行为。
观察者会设置实验条件和控制组,以获取动物在特定环境和情境下的行为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探索动物的适应性和行为策略。
2. 动物行为特征2.1 社交行为社交行为是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包括求偶、争斗、群体行为等。
例如,一些灵长类动物形成群体进行狩猎、抚育后代等活动;狮子等大型猫科动物会以社会单位的形式生活,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互动规则。
2.2 求偶行为求偶行为是动物为了繁殖目的进行的一系列行为表现。
不同物种的求偶行为差异较大,有些动物通过舞蹈、演唱等方式吸引异性,如鸟类的求偶舞蹈,有些动物则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吸引异性,如昆虫的信息素释放。
2.3 食物获取行为动物为了获取食物会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策略。
一些动物根据气味、视觉或听觉等感觉线索来寻找食物,如猎豹在草原上追逐猎物;有些动物通过特殊的捕食技巧来获取食物,如大白鲨跃出水面进行仰慕式捕猎。
2.4 防御行为动物为了自身的安全会表现出防御行为,在遇到威胁时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有些动物会展示威吓姿势,如孔雀展示美丽的尾羽;有些动物会选择逃跑或攀爬来躲避威胁,如松鼠会爬树逃离地面上的敌害。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与行为问题的解决办法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和其背后原因的学科。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动物行为学家们致力于理解动物如何通过行为对环境做出反应,以及它们的行为如何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一些常见的行为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研究方法1. 田野观察:通过走访野外动物栖息地,观察动物的日常行为,了解它们的食性、繁殖行为、社交结构等。
2. 实验室实验:设计控制条件,观察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反应。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光照条件,观察动物的活动节律变化。
3. 遗传学分析:通过比较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探究行为特征背后的基因基础。
例如,研究不同狗种的攻击性行为与其基因之间的关系。
4. 行为记录:运用摄像机、传感器等技术手段记录和分析动物的行为,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二、行为问题的解决办法1. 社交行为问题社交行为是动物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它涉及动物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冲突等方面。
对于社会性动物而言,关系紧密的群体生活需要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当出现社交行为问题时,一些解决办法如下:(1) 提供足够的空间:为动物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确保每个个体都有足够的空间,减少冲突的发生。
(2) 提供适当的资源:确保饲养场所或栖息地中有足够的食物、水源和巢穴等资源,减少动物之间的争夺行为。
(3) 独立排泄区域:为社交性动物提供独立的排泄区域,减少因为排泄物导致的冲突和群体压力。
2. 留守问题动物在留守期间可能会出现行为异常,如焦虑、破坏等。
解决留守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足够的刺激:留守时给动物提供玩具、游戏等刺激,分散它们的注意力,减少焦虑情绪。
(2) 合理的规律:建立一天中固定的饮食、活动、休息等规律,使动物能够适应留守期间的生活。
(3) 社交伴侣或临时看护: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让动物有合适的社交伴侣,或聘请专业人员在主人离开时照顾动物的需求。
3. 食性问题动物的食性问题包括食欲不振、挑食等。
动物行为探究教案设计动物行为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可以提供大量关于动物如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信息。
在探究动物行为时,我们探究的是生物学的基础,因此需要科学的教案设计,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下面是一个针对中学生的动物行为探究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和生物性质;-了解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学会观察动物行为;-培养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能力。
2.教学内容-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动物行为与生物环境;-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实验设计。
3.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动物行为探究。
-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和分享他们对动物行为观察的经验和想法,以便促进思考和理解。
-实验探究:利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动物行为,并分析它的意义。
-课外作业:搜集和阅读相关的科学文献或书籍,以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4.教学过程4.1 导入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的问题;-探讨动物行为对生物学的意义;-分享一些动物行为的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观察动物行为-组织实验室或实地考察;-制定观察表,记录动物行为,包括其表现,频率,持续时间等;-分析被观察到的动物行为,并探讨其意义和特性。
4.3 实验设计-学生独立或小组设计一个假定的实验方案;-实验设计应该包括独立变量,依赖变量和控制变量;-学生执行实验并记录数据;-探究数据并得出结论。
4.4 总结和反思-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和总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发现;-评估他们对于动物行为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5.教学评估教师应该为学生制定一个评估计划,以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能力。
评估标准应该与课堂上的目标和预期结果相符。
评估方法包括:-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观察表;-执行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和讨论能力;-学生的作业和报告,如书面报告、科技展示或口头表述。
关于动物求偶行为的研究经过一个学期对《动物行为学》的学习,学到了许多动物的行为学,比物的求偶、交配、繁殖、鸣叫等行为,了解到动物学界许多奇特现象。
从而也增我对动物行为的兴趣,研究动物的行为学对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用。
下面论述一下蚂蚁搬家的行为。
五彩缤纷自然界,生存着数以亿计的生物。
而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
比如:动物的性行为、利他行为、迁徙行为、通讯行为、学习行为、防御进攻行为等等。
在各类动物行为中,动物的领地行为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
(一)求偶行为动物的求偶行为是指伴随着性活动和作为性活动前奏的所有行为表现。
在有性生殖的生殖活动中求偶是很重要的行为。
求偶的生态学意义(1)吸引异性通常是雄性吸引雌性。
如雄鸟在生殖季节的鸣叫,主要是为了吸引异性。
生活在森林中的鸟类,由于视野受到限制,主要靠叫声和发出其他声响来吸引异性(如啄木鸟的啄木声);生活在宽阔地域的鸟类则主要通过在空中翱翔和翻滚。
夜行性动物主要靠听觉和嗅觉信息吸引异性。
(2)防止同异种个体杂交因为异种杂交很难产生后代,即使产生了后代,杂种后代也很难继续繁殖。
因此,动物的求偶行为具有种的特异性,只能引起同种异性个体的反应。
这可避免不同动物的种间杂交。
(3)激发对方的性欲望一旦雌雄个体到了一起,往往是雄性的性兴奋水平高于雌性,使两性的性活动不协调。
而求偶行为能激发对方的性欲望,使双方的性活动达到协调。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诱发对方作出相应的性反应,二是抑制对方的其他反应,如逃跑和攻击反应。
求偶行为激发(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激素的作用)雌雄双方排卵、排精的协调,提高受精率。
(4)选择最为理想的配偶求偶过程是互相选择的过程,使后代能获得良好的遗传基因,求不成的弱者,就缺乏繁殖的机会。
有蹄类动物在求偶时雄性动物常常为争夺配偶而斗殴,就是一种选择。
动物界多数为雄求雌。
雌性达到择偶年龄时,往往更喜欢挑剔而难以讨好,部分原因在于,雄性可以产生效百万个精子,而雌性排卵却十分有限且间隔很长。
因此,雌性就会变得更为挑剔,因为它(她)们在每个配子及由此产生的后代身上投入得更多。
而由于卵子的可获量对于繁殖成功是—个限制因素,雄性往往竞争争取雌性的关注,而不是相反。
求偶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可以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作出一些令人注目的奇异动作,或展示鲜艳的色彩,或发出复杂的声音,以吸引未来的配偶。
发自雄鸟的求偶鸣声鸟语花香是大自然春天的象征,叫声是鸟儿招引异性最常用的方法。
大多数鸟类在春天繁殖期间,改变了冬天的叫声,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
有的婉转清扬,有的高吭豪放,实际上都是求偶的鸣声,并且大都发自雄鸟。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黄鹂,雄性个体只在春末夏初鸣声婉啭动听,意在招引雌性个体交配,过了这个时期,鸣声变得直而粗哑,并不动听。
以羽色炫耀取悦雌鸟还有些鸟类,以羽色炫耀取悦雌鸟,或以特殊动作来表示爱意。
如孔雀开屏和画眉的健斗等。
这些行为使繁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异性的性活动,同时对异性的辨认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孔雀(属于雉(zhi)科),它们在求偶时展示羽毛的方式,是鸟类世界中最为绮(qi)丽、壮观的景象。
雄孔雀比雌性的羽色漂亮,尤其是长长的彩色尾羽,于是“孔雀开屏”,把尾羽竖成扇面,向雌性展示。
例如雄家鸭,追随母鸭后面,有节奏地把头弯向侧后方,喙指着翅膀,这是家鸭的求偶动作,以此引起母鸭的注意。
这一求偶动作源自绿头鸭。
橘黄蝶和云纹粉蝶雄橘黄蝶翅上的鳞片的能反射紫外光吸引雌橘黄蝶,而雌橘黄蝶的鳞片不能反射紫外光。
这种察觉紫外光的能力差别使雄雌橘黄蝶能将异性辨别出来。
与橘黄蝶有亲缘关系的云纹粉蝶的雄蝶和雌蝶则都不能反射紫外光。
雄橘黄蝶如遇到一只雌蝶,它就会在降落和试图交配之前,在雌蝶周围短暂地翩翩起舞。
而一旦遇到的是一只雄蝶,它就会迅速离去,继续寻找雌蝶。
求爱的化学物质雄眼蝶会在雌眼蝶的正前方降落下来,并用双翅夹住雌眼蝶的触角。
然后,雄蝶会慢慢向前弯下身来,使雌蝶的触角摩擦雄蝶翅膀上的刷状鳞片。
刷状鳞片上能产生诱使雌蝶接收雄蝶求爱的化学物质。
动物界多数为雄求雌,但也有雌求雄的,蛾类的雌性放出性外激素吸引雄的就是例子。
蛇一般是通过身体散发的气味来吸引对方的,每种蛇身上的气味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到繁殖季节,雌蛇尾部的性腺会分泌出一种气味很浓的性激素,雄蛇闻到后会立刻赶到与之交配。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将雌响尾蛇的性腺分泌液涂在一只靴子上仍到响尾蛇经常出没的地方,不久靴子的里里外外就趴满了雄响尾蛇。
(图158)表现出特有的姿态跳舞、争斗、占有领地、有蹄类动物在求偶时雄性动物常常为争夺配偶而斗殴,就是一种选择。
丹顶鹤进入发情期后开始驱赶亚成体鹤,雌雄鹤相对引颈鸣叫,雄鹤的鸣叫为单音节:“Go, Go, Go…..”, 雌鹤的鸣叫为双音节:“Go Go, Go Go, “。
雄丹顶鹤一边鸣叫,一边围绕雌丹顶鹤摆出多种姿势不断跳跃舞蹈。
雄鹤大于雌鹤。
在海狮繁殖的季节,雄海狮们为了争夺配偶,常常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战斗中两个雄海狮相互撕咬。
同时发出毛骨悚然的吼叫声,当强有力的雄海狮战胜时,对方就会落荒而逃。
此时的雄海狮就会获得雌海狮的青睐,雄海狮也会趁机挤到雌海狮的身边,与雌海狮互相亲吻。
用歌声求偶鲸是海洋中无与伦比的❽歌唱家❾,它的歌声嘹亮而广阔,数百里以外都能听见。
长须鲸喜欢独居,它能用歌声吸引数百公里外的雌性长须鲸来到食物丰富的繁殖地与雄性长须鲸交配。
借助光信号来约会在“恋爱”期间的蝴蝶可借助于光信号来“约会”,无论雄蝴蝶还是雌蝴蝶的性器官区域内都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光感受器”,用以发射和接受“赴约”的信号。
蝴蝶在恋爱的时候,就好像挑着发光的灯笼。
蜻蜓咬尾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蜻蜓“咬尾巴”,经过观察发现,只有雄虫才会咬尾巴,这个行为是为什么?原来雄虫的交尾器生在腹部第二、三节上,而生殖孔却在第九腹节,所以在进行交尾前,先要把精子从第九腹节的生殖孔移到第二节的阴茎囊中,于是就出现“咬尾巴”的现象。
只有咬尾后的雄虫才能与雌虫交配。
它们的交尾方式也非常奇特,雄蜻蜓以尾部夹住雌蜻蜓的颈部或前胸,雌蜻蜓曲伸腹部末端生殖器,贴在雄蜻蜓腹部第二、三节腹板之间的交尾器上受精。
雌蜻蜓受精后体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熟,它就飞往池塘、湖泊等水面上方,以“点水”的方式把卵产在水里。
蜘蛛的振动求偶蜘蛛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它娴熟的织网技术上,还表现在它对网的振动的精确分析上,它称得上是杰出的“振动分析家”。
蜘蛛虽然生有8只眼,但却是个睁眼瞎,蛛网是它感觉器官的延伸,蜘蛛几乎完全靠网感知外部信息。
高频率的振动证明掉入网中的是一只活的昆虫;而低频率的振动则证明掉入网中的是落叶或其他无生命的东西。
更有趣的是,蜘蛛求偶也靠蛛网振动,当雄蜘蛛靠近雌蜘蛛时会放出一根丝挂在雌蜘蛛的网上并使之振动,得到消息的雌蜘蛛很快出来与之相会。
在蜘蛛中,求偶的雄蛛有被雌蛛当成食物吃掉的危险。
因此,雄蛛要实现与雌蛛交配,必须首先抑制雌蛛的攻击反应。
在这方面,雄蛛有着各种各样的求偶技巧。
如狼蛛先与雌蛛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用足作波浪式的运动向雌蛛发出求偶信号,待雌蛛作出明确无误的性反应后才去接近雌蛛。
花蟹蛛雄蛛在与雌蛛交配前先用蛛丝把雌蛛捆绑起来,以保证绝对安全。
雄盗蛛交配前先递给雌蛛一件礼品(用丝产缠捆着的猎物),当雌蛛忙于处理和吃食物礼品时,便乘机和它交配。
雌性动物的择偶标准雌性动物选择配偶的标准主要是依据雄性动物生殖投资的性质和程度.所有物种的雌性个体都必须确保它们与之交配的个体是与自己属于同一个物种的,而且性已完全成熟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雌性动物的择偶标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选择性功能正常者作配偶。
雌性动物一般都偏爱性吸引特征发育健全和求偶行为富有活力并能持久进行的雄性动物,因为这些特点往往代表着性发育已经完成并具有较强的性功能.2、选择具有优质基因的异性。
雌性动物选择配偶应当确保来自雄性个体的基因能有利于提高其后代的存活和生殖能力.并能补偿自身基因的不足。
雌性动物是怎样判定异性基因优劣的选择年龄较大的雄性动物作配偶;选择最强壮的雄性动物作配偶;3、选择占有优质领域和资源的雄性个体作配偶。
在很多动物中,雄性个体独占一个生殖领域,其中含有很多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对雌性动物所产之卵或幼体的存活是至关重要的.如蝎蛉食物是限制雌性动物产卵量的重要资源,因此,雌性动物选择配偶的依据之一就是看雄性动物为其提供食物的能力有多大.求偶行为为什么会如此复杂具有主动择偶能力的雌性动物总是选择适合度最大的雄性动物作配偶,而适合度大小的唯一外在表现就是雄性动物的求偶行为.如果求偶行为太简单和太短暂,那么就难以显示出各雄性动物之间的质量差异,因为对于一种简单的求偶行为,低质量的个体也能表演得同高质量的个体一样好.因此,一种强大的自然选择压力会促使雌性动物在雄性动物表演面前迟迟不作出反应,以便尽可能多地诱使雄性动物发展更多、更复杂的求偶行为。
(1)保证雌性动物能作出最优选择雄性动物如果能聚集在一起进行求偶活动,雌性动物就能较为容易地选择一个适宜的配偶,因为在这种场合下不仅可以使它们对不同的雄性动物进行直接的比较,而且也能增强雄性个体之间的竞争.事实上.迫使雄性动物作更长时间和更复杂的行为炫耀,也有利于暴露某些求偶者的弱点,保证雌性动物能作出最优选择.(2)选择最为理想的配偶求偶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尽可能从众多的异性个体中选择一个最好的作配偶.较为强壮和健康的个体总是比其他个体具有更大的生殖潜力,如果能选择这样的个体作配偶,自己也能留下较多的后代.求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是确保交配能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和尽可能理想的条件下进行,而且只发生在同种的异性成员之间.求偶行为的鲜明性和醒目性是为了吸引异性,而求偶行为的极端多样性则反应了不同动物所处生态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物种的求偶行为必须具有本种独有的特点,以便尽量减少因识别不清而发生种间杂交的可能性.求偶行为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往往具有固定的和刻板的程序,这样就可以保证它所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而不是模棱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