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8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一、辐射基础知识辐射防护是防止或降低辐射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险的一系列措施。
了解辐射的基础知识是进行辐射防护的基础。
1.1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电磁辐射在物质中传播时会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多种效应,如电离、热效应等。
1.2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或射线(如γ射线),而转变成另一种核的过程。
二、辐射的来源和影响2.1天然辐射源天然辐射源包括地球、宇宙射线等。
2.2人造辐射源人造辐射源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科研设备、工业设备等。
2.3辐射的影响长期暴露于高辐射环境下可能导致癌症、遗传性疾病等疾病。
三、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3.1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照射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减少对高辐射源的暴露时间。
3.2合理选用防护装备与设施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防护装备和设施以降低辐射暴露。
3.3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的贮存与运输放射性物质的贮存与运输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四、辐射监测与测量4.1辐射监测仪器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有剂量计、谱仪、热释光剂量计等。
4.2测量方法与标准应定期进行辐射监测,确保环境和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符合相关标准。
五、辐射防护装备与设施5.1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等。
5.2区域防护设施区域防护设施包括围墙、屏蔽室等,用于阻止或减少辐射的外泄。
六、各类辐射源的防护措施6.1医用设备的防护措施医用设备的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使用时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和操作人员的额外照射。
6.2工业设备的防护措施工业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长时间高强度暴露于辐射环境下。
辐射防护辐射防护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辐射防护的基本概念、辐射防护的原则、辐射防护的方法和措施、辐射防护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等。
一、辐射防护的基本概念辐射防护是指对辐射危害进行评估、预测和控制,以保护人员、环境和设备免受辐射伤害的一系列措施。
辐射防护的目标是确保辐射安全,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减轻辐射事故的影响,以及在必要时进行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和恢复。
辐射防护的基本概念包括辐射剂量、辐射剂量率、辐射防护水平、辐射防护原则等。
辐射剂量是指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通常用毫西弗(mSv)或毫格雷(mGy)来表示。
辐射剂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接受的辐射剂量,通常用西弗每小时(Sv/h)或格雷每小时(Gy/h)来表示。
辐射防护水平是指为了保护人体免受辐射伤害,规定的最大允许辐射剂量或剂量率。
辐射防护原则是指在辐射防护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剂量限制、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等。
二、辐射防护的原则辐射防护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辐射防护时应遵循的基本规定。
辐射防护的原则包括:1.剂量限制:辐射防护的首要目标是限制辐射剂量。
应根据辐射类型、辐射能量、辐射剂量率、暴露时间和个人敏感性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剂量限制标准。
2.时间防护:辐射防护应尽量缩短暴露时间,降低辐射剂量率,减少辐射剂量。
3.距离防护:辐射防护应尽量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以降低辐射剂量率,减少辐射剂量。
4.屏蔽防护:辐射防护应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以减少辐射剂量。
屏蔽材料应根据辐射类型、辐射能量和辐射剂量率等因素进行选择。
5.安全防护:辐射防护应确保安全,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
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加强辐射防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高辐射防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响应能力。
三、辐射防护的方法和措施辐射防护的方法和措施包括:1.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的重要手段是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包括环境辐射监测、个人辐射监测和设备辐射监测等。
通过辐射监测,可以了解辐射水平,评估辐射危害,制定辐射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健康保护知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接触到的辐射源越来越多,因此对辐射防护的了解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辐射的来源以及相关的防护方法,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辐射防护知识。
一、辐射的来源1. 自然辐射: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辐射源,包括地球本身的辐射、来自太阳的辐射等。
其中,地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是最主要的自然辐射源之一,如放射性钾、铀和钍等元素的衰变产物会释放出辐射。
2. 人工辐射: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各种辐射源,例如医疗设备中的X射线、核能设施的辐射、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等,这些都属于人工辐射。
3. 无线电波辐射:包括手机、微波炉、电视、电台等设备所产生的无线电波辐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辐射源之一。
二、辐射的危害辐射对人体健康可能会造成多种危害,主要包括:1. 细胞损伤:辐射对人体细胞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伤,长期累积可能导致细胞变异,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 生殖系统影响:辐射对生殖细胞的影响可能导致生育能力下降,甚至不孕。
3. 基因突变:辐射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导致后代遗传疾病的风险增加。
4. 神经系统影响:长期暴露于辐射中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
5. 免疫系统影响:辐射可能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三、辐射防护方法详解1. 自然辐射防护(1)居住环境检测:通过专业机构对居住环境中的放射性气体和土壤进行检测,确保室内外辐射水平处于安全范围。
(2)选择适当住所:尽量选择辐射较低的住所,避免长期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中。
2. 人工辐射防护(1)医疗设备使用:医疗机构应合理控制X射线等医疗设备的辐射剂量,同时患者和医护人员在使用这类设备时应佩戴防护服装。
(2)核辐射防护:核能设施应遵守相关安全规定,确保辐射泄漏的风险最小化,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控。
3. 无线电波辐射防护(1)手机使用:减少手机通话时间,尽量使用免提设备或蓝牙耳机,远离信号较弱的区域时避免持续通话。
辐射防护知识培训目录1.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2)1.1 辐射的基本概念 (3)1.2 辐射的种类和来源 (4)1.3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5)2. 辐射防护措施 (6)2.1 个人防护设备 (7)2.1.1 防护服和防护眼镜 (8)2.1.2 放射性物质检测器 (9)2.1.3 个人剂量计 (10)2.2 环境防护措施 (11)2.2.1 放射源屏蔽材料和方法 (13)2.2.2 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储存 (15)2.3 核应急响应 (16)2.3.1 核事故的定义和分类 (18)2.3.2 核应急响应程序和职责 (18)3. 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20)3.1 中国辐射防护法规概述 (21)3.2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辐射防护法规参考 (22)3.3 IAEA等国际组织的辐射防护指南 (23)4. 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 (25)4.1 辐射防护的成功案例分享 (27)4.2 针对特定场景的辐射防护策略讨论 (28)5. 培训与考核 (29)5.1 培训内容和方法介绍 (29)5.2 通过考试获取认证的相关说明 (30)6.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1)6.1 随着科技发展,辐射防护技术的进步和挑战 (32)6.2 对未来辐射防护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33)1.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辐射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时不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
辐射可以是来自自然界(如宇宙射线、太阳辐射等),也可以是来自人工源(如医疗设备的放射线、核能设施等)。
了解辐射的性质和特点,对于预防辐射伤害和合理利用辐射资源至关重要。
辐射防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或减少辐射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危害。
这包括对辐射源的管理和控制,对人员提供防护措施,以及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法规。
其目的是确保人类活动的安全和健康,同时充分利用辐射的益处。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辐射类型、剂量、暴露时间以及个体差异等。
不同种类的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不同,小剂量的辐射可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大剂量或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如皮肤损伤、癌症等。
辐射防护是指采取措施减少或阻止人们接触到辐射的过程,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正确应对辐射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知识。
本文将从辐射的种类、辐射的危害、常见的辐射防护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增加大众对辐射防护的认识。
一、辐射的种类及危害1. 离子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等。
α粒子和β粒子主要通过皮肤层传播,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而γ射线穿透力强,能够穿透人体组织,对人体内部器官造成较大伤害。
2. 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
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会引起眼睛疲劳和视力下降;紫外线对皮肤有损伤作用,并可能导致皮肤癌;长时间接触微波和无线电波可能对人体产生慢性影响。
3. 粒子辐射:主要是高能粒子束,如质子、中子等。
这些粒子束具有强穿透力,对人体组织造成直接损伤,引起放射性疾病。
二、常见的辐射防护方法1. 时间限制:减少接触辐射源的时间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护方法。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辐射环境中,尽量缩短接触时间。
2. 距离保护:增加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减少辐射的强度。
根据不同的辐射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远离辐射源。
3. 屏蔽防护:使用合适的屏蔽材料阻挡辐射的传播。
例如,使用铅板、混凝土墙等材料来屏蔽γ射线;使用特殊材料来阻挡电磁辐射的传播。
4. 个人防护用品:根据具体情况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如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射线服等,有效隔离辐射对身体的损害。
5. 定期检测:对可能接触到辐射的人员进行定期的辐射监测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辐射风险。
6. 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电子设备产生的辐射。
7.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提高公众对辐射防护的认识,了解辐射源和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三、辐射安全管理与法规1. 建立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各单位应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辐射防护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辐射防护常用知识一、原子核与原子(核)能自然界的物质由各种各样的元素组成,比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食盐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
元素通常被叫做原子(严格地说,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叫做一种元素),所以,可以说,物质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中心”地位,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质量,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围绕“核心”运动。
原子的质量数取决于原子核,其电子质量数忽略不计。
每种原子都有一个“原子核心”和多个电子,电子一圈一圈“守规矩”排列并且运动。
不同的原子其电子数也不同,比如,炭原子6个电子,氢原子1个电子。
不同原子,其原子核具有的正电荷数目就不同;原子核的正电荷数目,正是它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列的序号。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姐妹”俩统称“核子”。
不过,中子不带电荷。
只有质子带正电荷,与对应的电子(负电荷)形成“稳定局面”。
比如,原子序号都为1的氢有3种,“正宗”的氢只有1个质子,即带1个正电荷,另两种分别叫重氢和超重氢。
重氢又叫氘(音“刀”),其原子核中有1个质子,还有1个中子;超重氢又叫氚(音“川”),1个质子,2个中子。
它们的质量分别是“正宗”氢的2倍和3倍。
氢、氘、氚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原子序数都是1,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氢的3种同位素”,也可以叫做3种不同的核素,分别写作11H、12D、13T 。
左下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左上角数字表示其质量数。
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有的正电荷数目,同电子(带负电荷)数目是相等的,正是它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列的序号,科学家称之为“原子序数”。
又比如氦原子,写作24 He,原子序数为2,其质量数是4,显然,其原子核中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
质子和中子之间,中子和中子之间,质子和质子之间,总而言之,核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吸引力——核力,或者说结合能、原子能。
在一般情况下,核力使所有核子结合成一个紧密的稳定结构。
要想分裂一个原子核,就必须从外部供给能量,克服这种结合能。
放射科辐射防护措施
放射科是医院中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之一,医护人员需要长时间接触
X射线、核素等辐射源,因此必须要做好辐射防护措施,保障自身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辐射防护的相关知识和常用方法。
一、辐射防护知识
1. 辐射的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情况。
急性辐射会引
起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慢性辐射则会导致白血病、白内障等严重疾病。
因此,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重视辐射的危害性。
2. 辐射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防止辐射暴露、降低辐射量、缩短辐射时间”。
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减少接触辐射源的时间,保持安全距离,正确
佩戴防护用具。
二、辐射防护措施
1. 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在进行X射线拍摄或核素治疗时,应佩戴铅胸衣、铅颈围、铅手套等防护用具,有效减少辐射的伤害。
同时,要定期接受辐射防
护知识培训,了解辐射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方法。
2. 区域防护
放射科工作区域应设置明显的辐射警示标识,禁止未经培训的人员进入。
辐射区域应保持清洁整洁,防止辐射污染。
工作人员应定期监测辐射剂量,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3. 应急处理
如果发生辐射事故,医护人员应知道如何迅速撤离现场,减少辐射暴露。
同时,要紧急处理伤者,安排医护人员接受辐射应急培训,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
结语:放射科是一个高危险性的工作环境,医护人员要时刻重视辐射防护工作,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障自身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大家对放射科辐射防护的重视程度,有效预防辐射危害的发生。
辐射安全与防护基本知识宣传手册一、辐射的定义与分类辐射是指能量以波或粒子形式传播的过程。
辐射可以分为电磁辐射和离子辐射两大类。
电磁辐射包括了光线、微波、射线等,而离子辐射则包括了α、β、γ射线等。
二、辐射的危害辐射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长期暴露于辐射源周围容易导致癌症、遗传变异等疾病。
因此,加强对辐射的防护十分必要。
三、辐射防护措施1. 距离是最好的防护。
尽量远离辐射源,减少暴露时间。
2. 增加屏蔽。
采用适当的防护装置,如铅板、铅玻璃等,来屏蔽辐射。
3. 佩戴防护用品。
对于工作人员,应佩戴防护服、眼镜、口罩等。
4. 定期进行辐射监测。
对于可能存在辐射的工作环境需要进行定期检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四、常见辐射源常见的辐射源包括医疗设备、核能设施、射线仪器等。
在接触这些设备时,务必加强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五、辐射应急处理在发生辐射事故或意外时,应立即远离辐射源,通知相关人员做好疏散和紧急处理工作,等待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了解辐射的基本知识、加强防护意识、妥善处理辐射事故是保障个人与公共安全的重要举措。
希望大家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重视辐射安全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辐射安全与防护基本知识宣传手册六、辐射安全知识普及1. 预防辐射的常识。
了解如何避免暴露在不必要的辐射源附近,包括远离射线或其他辐射设备、减少使用便携式无线设备等。
2. 辐射的症状。
掌握辐射暴露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皮肤灼烧、疲劳、恶心、呕吐等。
3. 辐射的治疗方法。
在暴露于辐射之后,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医生会根据暴露的程度和具体的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4. 日常生活中的辐射源。
家庭中的微波炉、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等也会产生电磁辐射,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
5. 辐射的法律法规。
应了解相关的辐射安全法规,以便在必要时进行维权或要求雇主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七、特殊人群的辐射防护1. 怀孕妇女。
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高剂量的辐射,因为宝宝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辐射更为敏感。
放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一、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放射辐射指的是自然界或人工源释放出的各种辐射,包括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了解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对放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至关重要。
1. 放射辐射的分类•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粒子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等。
2. 辐射剂量与剂量率•辐射剂量:衡量个体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单位为格雷(Gy)。
•辐射剂量率:单位时间内受到的辐射剂量,单位为格雷每小时(Gy/h)。
3.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高剂量辐射:可引起急性辐射病,包括恶心、呕吐、头痛、脱发等。
•低剂量辐射:长期暴露可能引发慢性辐射损伤,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二、放射辐射的防护原则和方法为了保护公众和工作人员免受过量的放射辐射,制定和遵守放射辐射的防护原则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防护原则•时间原则:减少暴露时间,尽量缩短接触放射源的时间。
•距离原则:增加距离,尽量远离放射源,减少暴露剂量。
•遮蔽原则:使用适当的材料遮蔽放射源,减少辐射的透射和散射。
•个人防护原则: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铅衣、防护眼镜等。
2. 防护方法•工程防护: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来降低辐射剂量,如屏蔽和隔离放射源。
•行政控制:制定和执行辐射安全政策和规程,加强监测和管理措施。
•个人防护: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和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的个人安全。
•环境监测:定期进行环境辐射监测,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放射辐射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放射辐射安全培训对于保护人员免受辐射损伤至关重要。
通过培训,人员可以了解放射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措施,提高辨识辐射源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1. 培训内容•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放射辐射的防护原则和方法;•应急处置和事故预防;•管理和监督措施;•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
2. 培训效果评估•定期进行放射辐射安全知识测试,检验培训效果;•审查培训记录和事故报告,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进行模拟演练,提高人员应对辐射事故的能力。
辐射防护知识1、四种常见的射线: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着射线—太阳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宇宙射线,这些射线都是电磁波。
由于光子的能量较低,强度较小,它们大多是没有危害的。
核射线就和它们有很大的不同。
1)它们由α、β和中子组成同γ射线一样具有很短的波长。
2)它们的能量高到足以使分子离子化导致生物组织遭到破坏。
核射线有时也叫做“离子射线”。
受到射线照射的生物体可能使机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取决于射线源的强度和广度以及采取的防护措施。
通常情况下穿透力较强的射线是γ射线和中子射线,它们破坏性较小,但是防护困难。
α、β射线穿透力较弱,破坏性较大,但是防护比较简单。
所有这些放射源都是向四周空间时刻放射射线。
2γ射线和X射线X和γ射线都是电磁波(光子)。
唯一的区别是来源:γ射线是属于原子核发射出来的辐射;X射线指的是在原子核外部产生的辐射。
它们和光速一样快,能穿透大多数物体,在介质中穿过波长不会发生变化但强度会逐渐减弱。
Gamma射线在空气中传播几乎不受影响,它可以被几英尺的水,数英尺的混凝土,几英寸的钢或铅完全阻挡。
由于它不容易被减弱,所以能轻易的检测到它的存在,同时人体也容易被它照射到。
多数放射源在释放Gamma射线时都伴随着释放出α、β射线或中子射线。
X射线能量比γ射线能量稍低。
3、辐射危害1、职业照射2、公众照射3、医疗照射4、潜在照射4.吸收剂量对X射线、γ射线,吸收剂量在0.25戈瑞以下时,人体一般不会有明显效应;但是,剂量再增加,就可能出现损伤。
当达到几个戈瑞时,就可能使部分人死亡。
接受同样数量的“吸收剂量”,受照射时间越短,损伤越大;反之,则轻。
吸收同样数量剂量,分几次照射,比一次照射损伤要轻。
表1、常用放射线单位及换算关系自然界中到处都存在射线,但它的量十分的低下且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小于20μR/h)。
这些微量的射线有来自宇宙的少量射线,来自自然界各类物质的γ射线辐射,还有当地层环境中本身含有的放射性物质辐射出的各种射线,同时也包括建筑物中所用的材料,及其材料的来源,不同原料的来源有不同的射线含量。
室内特别是地下室都会有氡气的存在,人的身体受到各种射线的辐射,当冬天时,地面覆盖的雪层会减弱现场的实现强度,而对于来自宇宙的射线经过雪的反射反而会增强。
我们所受到的射线辐射来自各个方向和不同的物质,其强度有一个限定的参考值。
当工作人员在工作环境中所能承受的射线剂量为0.1-0.2Rem/年(即:0.001-0.002Sv/年;100000-200000μRem/年)5.1 源容器应符合GB/T14058中第5.3条的试验要求,其周围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超过表1中的数值。
表1 源容器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控制值(mGy·h-1)容器外表面探伤机类别距容器外表面 50mm 1m手提式 2 0.5 0.02移动式 2 1 0.05 固定式 2 1 0.106、半衰期和射线的衰退不稳定的核元素放射出α、β、或中子(η)射线,在炼钢、炼铁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这些能量释放的过程中同样有γ射线伴随着释放出来。
α射线从元素中释放出来,该元素失去两个质子,形成一个比原来小2个原子数的新元素。
例如:这就是一个α衰变过程。
β衰变过程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同时放出β射线,新的原子序数将增加:中子射线不会改变元素的类型,当元素放射出中子射线时原先的元素变成两种新元素,如:一个放射元素的衰变可能会产生另一个放射性元素。
一直持续到一个稳定的元素出现。
每一步放射出不同的射线。
例如:半衰期是指在衰变的元素衰变到一半时所要的时间。
半衰期的范围从几个毫秒到几亿年不等。
图4为半衰期的一个自然衰减过程。
氡222变成铅210的半衰期为3.8天,两个半衰期7.6天后氡含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最后会有0.1%的放射性元素留在铅里面。
图3从铀238到氡222气体的衰减过程,一直到形成稳定的铅206。
有些元素有很短的半衰期,只有几秒钟,所以放射线不会存在很长的时间,但是会让人体短时间暴露在极强的射线下。
有的元素有很长的半衰期,射线的辐射强度很底,但放射持续的时间很长,会有长期的危害。
7半衰期是长还是短,哪一个正确射线的危害主要来自射线到达身体时对人体的损害。
这些射线主要来自核放射元素的衰减,其半衰期从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一块很小的放射材料都能轻易的放射出强烈的射线,这些材料虽然有衰减过程但是它具有漫长而稳定的衰减周期,从而长期的放射出射线,材料的半衰期是指材料衰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如天然铀238的半衰期为T0.5=45亿年,对于短半衰期的核素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放射出高密度射线,直到衰变到环境的射线水平。
有些辐射污染是由于放射性材料污染到衣服,鞋子,皮肤上造成的辐射危害,这些污染也会蔓延到家中和其它的地方。
向这种情况,会有很长的半衰期,所以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8 普遍的放射性核素表5列举了常见的几种核素的第一步衰变情况及其半衰期和释放出来的射线粒子类型。
9外照射防护三要素:时间:累积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
措施:充分准备,减少受照时间距离: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点源)。
措施:远距离操作;任何源不能直接用手操作;注意β射线防护。
屏蔽:措施:设置屏蔽体。
屏蔽材料和厚度的选择:辐射源的类型、射线能量、活度;在进行屏蔽防护时,应考虑屏蔽设计、屏蔽方式及屏蔽材料等问题。
10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阻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在最优化原则的范围内,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途径有三种,即放射性核素经由(1)食入、(2)吸入、(3)皮肤(完好的或伤口)进入体内,从而造成放射性核素的体内污染。
下图概括了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11、核污染物监测及防护核射线到达检测器和其它物体表面时不会造成该物体的污染。
射线通过检测器时被检测器捕获,从而激发检测器对射线强度做出响应。
暴露在射线中的物体不会变成放射性物质,除非受到中子射线的照射,该物质可能会变成放射性物质。
因为中子射线能被稳定的原子核捕获成为放射性同位素。
出现这种情况时,检测器的表面材料转变为放射性同位素,检测器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放射源,令人放心的是,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中子射线存在的可能。
12 剂量率剂量率即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
一般说来,总剂量相同时,剂量率越高,生物效应越大。
但当剂量率达到一定值时,生物效应与剂量率之间失去比例关系。
在极小的剂量率条件下,当机体损伤与其修复相平衡时,机体可长期接受照射而不出现损伤。
小剂量长期照射,当累积剂量很大时,便可产生慢性放射损伤。
人体各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大致有以下顺序:13.高度敏感组织淋巴组织胸腺(骨髓组织(胃肠上皮,尤其是小肠隐窝上皮细胞;性腺14.中度敏感组织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
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
其厚与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确,或逐渐移行。
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
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射的反应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
辐射能够引起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变化,形成遗传效应。
这种变化表现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近年来,对辐射的遗传效应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在小剂量范围内对遗传方面的影响不大。
15 如何防护X线X线穿透人体将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
若接触的X线量过多,超过容许曝射量,就可能产生放射反应,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损害。
但是,如X线曝射量在容许范围内,一般影响极小。
人们不必因为辐射而拒绝必要的X光和CT检查,更不必为此连医院的放射科的区域都不敢进。
技术方面:可以采取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原则。
屏蔽防护是指使用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常用铅或含铅的物质,作为屏障以吸收不必要的x线。
距离防护是指利用x线曝射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原理,通过增加x线源与人体间距离以减少曝射量。
从x线管到达人体的x线,有原发射线和继发射线两类,继发射线是原发射线照射穿透其他物质过程中发生的,其能量较原发射线小,便影响较大。
通常采用x 线管壳、遮光筒和光圈、滤过板、荧屏后铅玻璃、铅屏、铅橡皮围裙、铅手套以及墙壁等,进行屏蔽防护。
增加人体与x线源的距离以进行中国医大一院放射线科主任徐荣天表示,放射线治疗中,如果受到射线照射过量,会造成人体部分机体细胞受到损害,受损细胞如果不能自我修复,就会残存于体内,人体在免疫力低下或促癌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就极有可能迅速复制,出现一个癌症病灶。
放射检查次数做得越多,诱发癌症的概率越大。
眼睛如果过多受到 X光的辐射,还可能造成失明。
付强表示,放射线对人的造血系统影响特别大,尤其是身体发育未成熟的儿童。
X线会杀死白细胞,直接导致白细胞数量降低,容易引起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等。
孕妇如果在怀孕期间进行 X线照射,很容易导致畸形儿出现。
一般怀孕8个月内的孕妇是不允许接受 X线检查的。
严格来讲,育龄妇女在孕前一年都不允许接受X线检查。
未成年人也要尽量减少接受放射线检查。
距离防护,是简易的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墙外5cm处剂量率应小于2.5μGy·h-1。
(乘1小时飞机的剂量)控制区边界外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低于40μGy·h-1 (乘13小时飞机的剂量)作业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γ.X射线探伤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常规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健康管理档案,其个人年剂量限值如下:a)连续5年内年平均有效剂量20mSv;((合格口腔X射线机 400 次剂量曲面断层57 次剂量 1M 范围内)b)任何单一年份内有效剂量50mSv; (合格口腔X射线机 1000 次剂量曲面断层140 次剂量 1.5M 范围内)c)一年中眼晶体所受的当量剂量150mSv;和d)一年中四肢(手和脚)或皮肤所受的当量剂量500mSv。
16一般性防护1、X线机的固有防护:X线机的固有安全防护性能是X线防护的最重要环节。
球管管套、遮光器应不漏射线,窗口装有铝滤过板,有用线束进入患者皮肤处的空气照射量率应小于6R/min。
特别是用床上球管透视时,X线球管及其附件如有辐射线泄漏,工作人员及患者将受到直接辐射。
2、时间防护:尽量缩短X线的辐射时间。
在介入手术前要拟订严格的操作程序,了解患者的有关资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曝光。
术中操作的累计曝光时间不应超过30min,优化最佳投照条件,避免重复照射。
3、距离防护:利用增加术者与辐射源(即球管焦点)和散射体(即受检查)的距离,减少术者所受辐射剂量,距离每增加1倍,辐射剂量减少3/4,透视曝光时除术者及主要助手,其他人员应远离,避开X线辐射源。
4、屏蔽防护:在射线源与工作人员之间设置屏蔽,减少或消除射线的辐射,如果屏蔽(如图1-8-1)、铅衣、铅围裙、铅帽、铅眼镜、铅手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