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马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23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天生的血管异常造成的,由于血管内有海绵状血管瘤存在,而引起的血管的血流十分缓慢,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血液循环不好,而造成的一系列症状:
1、无力:这是由于血液供应过慢造成的脑部缺血缺氧造成的,这种无力症状不可小觑,多表现为嗜睡、昏睡、无力等。
且这种情况休息后不能恢复,患者需要对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治疗才能缓解。
2、麻木:面部出现麻木,这是由于对周围脑组织压迫而形成的面部麻木情况。
3、视力障碍:这些视力障碍是由于压迫到了眼部视神经而造成的视力障碍情况,为了确保我们的自身健康,在出现视力障碍时候应该尽早治疗。
4、言语功能困难:有的时候由于海绵状血管瘤对语言功能区域的压迫,会造成言语功能困难的情况,这些情况在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后都会有一定的恢复。
听了上面的介绍后,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常见有哪些您是否已经了解了呢?虽然手术治疗可谓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因手术治疗会有脑出血的危险,故目前多采用的方法是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
伽玛刀是怎么治疗脑瘤的文章目录*一、伽玛刀是怎么治疗脑瘤的1. 伽玛刀是怎么治疗脑瘤的2. 脑瘤病人吃什么好3. 脑瘤术后护理*二、脑瘤有哪些症状*三、脑瘤手术的后遗症伽玛刀是怎么治疗脑瘤的1、伽玛刀是怎么治疗脑瘤的伽玛刀并不是真正的手术刀,它是一个布满直准器的半球形头盔,头盔内能射出201条钴60高剂量的离子射线——伽玛射线。
它经过CT和磁共振等现代影像技术准确地定位于颅内某一部位,我们称之为“靶点”。
伽马刀治疗脑瘤的效果表现为:定位准确,误差常小于0.5毫米;每条伽玛射线剂量梯度极大,对组织几乎没有损伤。
但201条射线从不同位置聚集在一起可致死性地摧毁靶点组织。
它因功能尤如一把手术刀而得名,有无创伤、不需要全麻、不开颅、不出血和无颅内感染等优点,手术时间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2、脑瘤病人吃什么好调整饮食结构,摄取营养丰富全面的食物,保证每天有一定量的新鲜蔬菜,摄入全谷食物摄入有利于排毒和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冬瓜、西瓜等促使毒物排泄。
另外推荐一种菜肴,海带鲤鱼汤:海带10克,鲤鱼1尾,青芋20克,萝卜30克,乌梅2枚,冷米饭适量。
用海带、鲤鱼煮汤;在汤中放人青芋、萝卜、乌梅,置火上煮开,倾人冷米饭拌匀即可。
顿食,每晚1剂,连用一周。
有良好的效果。
3、脑瘤术后护理及时做血液检查,检测血液中钾,钠等含量,不足的要及时补充,例如多喝盐汤等饮食方面休息不能吃辣椒,多吃高蛋白的补品,忌吃坚果等硬的食物,最好吃流食。
不能长期坐,站,术后10天可下床小走,锻炼,一定要家人陪同,并且不宜多练,躺在床上腿可伸缩锻炼,出院后定期复查!脑瘤有哪些症状1、经常头痛:头痛常发生在清晨四五点钟,起床活动后缓解或消失。
颅后窝的肿瘤可致颈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头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剧。
2、迟发癫痫。
成年以后开始发生癫痫,若无其它诱因,则应首先考虑脑肿瘤。
3、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会使眼球静脉血回流入脑不畅而致水肿,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眼底视网膜有点状、线状、片状病变甚至出血,视物模糊。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畸形,它是由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的病变。
通常情况下,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但有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症状,如出血、疼痛、神经症状等。
针对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决于瘤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
1. 定期随访观察:对于小型、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常规观察和定期随访可能是治疗的唯一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定期进行MRI或CT 扫描,以监测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情况。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动脉栓塞和经导管注射药物。
通过引导导管进入病变血管,医生可以通过栓塞或注射药物来减少血流供应或缩小肿瘤的大小。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大或引发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
3.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几乎所有大小的海绵状血管瘤,特别是那些有症状或生长迅速的病例。
手术切除通常需要精确的规划和操作,旨在彻底清除血管瘤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然而,手术切除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如手术风险、可能的出血和术后恢复等。
4.放射治疗:外科手术不适合某些患者,或者患者本身健康状况不允许手术时,放射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法。
放射治疗通过使用高能射线来破坏血管瘤的异常血管结构,从而减少或停止血流供应。
放射治疗的优势在于无创且可以定点照射,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潜在风险。
5.保守治疗:当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部或其他重要器官的关键部位时,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治疗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选择保守治疗方法,例如药物疗法、疼痛管理和病症监测,以控制或缓解症状。
总之,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于小型、无症状的病例,定期随访观察可能足够;而对于症状明显的病例,介入治疗、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等可能是更适用的选择。
肿瘤性眼球突出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因肿瘤内为海绵样血管窦腔而得名。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占眶内肿瘤10%~23%,女性较男性多见,女性约占52%~70%。
为近似圆球形实性肿瘤,边界清楚,呈暗红色,切面呈海绵状。
因肿瘤生长缓慢,往往在青春期后因出现眼球突出而被发现,就诊年龄自15~72岁,30~49岁者占2/3。
海绵状血管瘤是典型的眶内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可作为各种良性肿瘤的代表,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
肿瘤多位于眼眶肌锥内,绝大多数为单发,极少数为多发,可一眶多发,偶见发生于两侧眶内。
多数病人早期无自觉症状或仅表现有单侧进行性、无痛性眼球突出。
由于约80% 位于肌锥内,因此,眼球向正前方突出最常见,位于肌锥外者可使眼球移位。
视力一般不受影响,但在少数病程较长、肿瘤较大的病例,视力可严重受损。
早期眼球运动通常不受影响,晚期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
位于眶尖区的肿瘤可导致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或因肿瘤压迫产生脉络膜皱褶。
此种肿瘤位于眶内,进展缓慢,症状、体征及影像显示具有代表性。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一)血管瘤是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
多发生于成年人,无痛性慢性进行性眼球突出是其特征。
肿瘤多位于肌圆锥内,眼球多向正前方突出。
发生在眶尖部者,早期即可有视力减退。
位于眶前部时,则局部隆起,可们及表面光滑中等硬度的肿物。
肿物增大眼球运动可受限。
若肿物压迫视神经,眼底可出现视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
肿物压迫眼球时,眼底可出现视网膜水肿、脉络膜皱褶等。
X 线显示眶容积扩大和密度增高。
B超可表现眶内境界清、类圆形异常回声,内反射强而均匀。
具有可压缩性。
CT扫描可显示眶内,常在肌圆锥内有类圆形、密度高、边清、质匀肿物。
CT值在40-60H之间,往往有眶腔扩大。
磁共振成像所见位置及形状与CT同。
根据病史、体征及影像检查诊断多不困难。
0 引言海绵窦区肿瘤由于局部解剖的复杂性,所以在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时存在较大难度,如何对海绵窦区肿瘤进行有效治疗是所有神经外科医生关注的热点,本文就伽马刀治疗海绵窦区肿瘤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分析,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海绵窦区肿瘤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检查被确诊为海绵窦区肿瘤。
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的年龄在12~79岁,平均年龄(41.2±3.5)岁;患者病程为0.2-18年,平均病程为(5.2±2.7)年。
46例海绵窦区肿瘤患者中脑膜瘤24例,垂体瘤6例,神经鞘瘤5例,海绵窦血管瘤2例,转移瘤4例,脊索瘤2例,巨细胞瘤1例,骨软骨瘤和浆细胞瘤各1例。
1.2 治疗方法本治疗前先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系统检查,并详细记录。
研究治疗所使用的设备为Leksell B 型伽马刀,在治疗时,先对患者进行头皮定点局麻,并将患者的头部固定在仪器的立体定向头架中,使用GE1.5TMR 强化无间隔2mm 轴位扫描定位[1]。
1.3 治疗计划设计所有患者的肿瘤体积在0.31~28.9cm3,平均肿瘤体积为7.4cm3;肿瘤中心剂量为14~46Gy,平均中心剂量为27.5Gy;肿瘤周边剂量为6~19Gy,平均为13.4Gy;等中心曲线为39%~82%,平均为48%[2]。
1.4 临床观察46例患者使用伽马刀治疗后,根据医生建议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等进行复查,了解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百分(%)代表计数资料,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用P <0.05表示,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2.1 临床随诊46例患者使用伽马刀治疗后,进行1~18个月的随诊,平均随诊时间为11.6个月。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治疗病例讨论、策略选择及实施要点(全文)1.背景及诊断(1)研究背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2%-9%,多发生于女性,各年龄段均有报道,甚至年仅3周的婴儿也有发生。
以往对未破裂海绵窦段动脉瘤的长期随访显示其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率仅为(0.2%-0.4%)/年;但ISUIA的研究显示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其大小相关,对于≤12mm,13-24mm,>25mm的动脉瘤5年的累积破裂风险分别是0%、3%和6.4%。
对于巨大的海绵窦段动脉瘤而言,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瘤体尚可压迫海绵窦内颅神经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破入海绵窦内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屡,侵袭蝶窦引起危及生命的鼻出血,或动脉瘤内栓子脱落引起远端脑梗死。
因此,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引起持续性颅神经功能障碍、视物障碍、眶后疼痛、颈内动脉海绵窦屡、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应作为外科干预指征。
(2)诊断与鉴别诊断体格检查:海绵窦段动脉瘤多无明显症状;但如动脉瘤体积巨大,可出现渐进性的海绵窦神经压迫和头痛;如瘤内血栓脱落堵塞远端血管可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偶见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颈动脉海绵窦屡(CCF)和鼻出血。
CT/CTA/MRI/MRA检查: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CT平扫的典型表现为鞍旁圆形或类圆形的等或稍高密度占位,MRI上动脉瘤的表现与动脉瘤腔内的血液流速、有无血栓有关。
因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常瘤内流速较慢,T1WI, T2WI呈等高不均质信号,并有强化,也可出现流空信号。
部分动脉瘤可见瘤内血栓形成和动脉瘤壁强化,使动脉瘤呈现“洋葱皮”样改变;部分病例可出现病灶周围水肿。
侵入性影像检查: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术前需进行详细的脑血管评估,应常规行球囊闭塞试验,了解患侧半球的侧支循环发育情况;以评估闭塞载瘤血管的可能性以及血管重建失败后脑缺血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DSA 造影仅显示造影剂所能充盈的瘤腔,而无法显示瘤内血栓,实际的瘤体可能更大。
龙源期刊网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作者:王斌白霄龙飞
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08期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发生的脑血管畸形性疾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
病理角度分析,典型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多由微动脉及后微动脉向局部扩张成为窦状结构而成,血管窦样结构壁薄,管壁由纤维和肌层构成,窦内血流慢,压力低,没有明显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血管窦相互排列在一起但不成规则结构。
血管窦之间无正常脑组织,也没有伸进组织,多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纤维隔间隔;按照临床习惯可分为脑外型和脑内型,脑外型多发生于颅中窝地步凹陷处、海绵窦等部位,常为单发灶病灶,脑内型多位于幕上,额、颞、基低节区,幕下以小脑半球及脑干为多见;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未成年患者少见,临床表现因血管瘤所在部位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可表现为癫痫样发作、头痛、脑出血和局限性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以癫痫最为常见,并且各种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呈逐渐加重趋势。
该文中该院结合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7月一2012年7月间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做回顾性分析,力求总结提高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治疗效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伽玛刀伽玛刀伽玛刀又称立体定向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是一种融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和外科技术于一体的治疗性设备,它将钴-60发出的伽玛射线几何聚焦,集中射于病灶,一次性、致死性的摧毁靶点内的组织,而射线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几乎无伤害,并且剂量锐减,因此其治疗照射范围与正常组织界限非常明显,边缘如刀割一样,人们形象的称之为“伽玛刀”。
“伽玛刀”名为“刀”,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手术刀,它是一个布满直准器的半球形头盔,头盔内能射出201条钴60高剂量的离子射线---伽玛射线。
它经过CT和磁共振等现代影像技术精确地定位于某一部位,我们称之为“靶点”。
它的定位极准确,误差常小于0.5毫米;每条伽玛射线剂量梯度极大,对组织几乎没有损伤。
但201条射线从不同位置聚集在一起可致死*地摧毁靶点组织。
它因功能尤如一把手术刀而得名,有无创伤、不需要全麻、不开刀、不出血和无感染等优点。
伽玛刀分为头部伽玛刀和体部伽玛刀。
头部伽玛刀是将多个钴源安装在一个球型头盔内,使之聚焦于颅内的某一点,形成一窄束边缘锐利的伽马射线。
在治疗时将窄束射线汇聚于病灶形成局限的高剂量区来摧毁病灶,主要用于颅内小肿瘤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
体部伽玛刀主要用于治疗全身各种肿瘤。
原理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是一种融立体定向技术和放射外科技术于一体,以治疗颅脑疾病为主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
它采用伽玛射线几何聚焦方式,通过精确的立体定向,将经过规划的一定剂量的伽玛射线集中射于体内的预选靶点,一次性、致死性地摧毁点内的组织,以达到外科手术切除或损毁的效果。
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在焦点以外,仅受单束伽玛射线照射,能量很低,而免伽玛刀于损伤。
犹如用放大镜聚焦阳光,聚焦的焦点热量可点燃物品,而焦点外的阳光则安全。
用伽玛射线代替手术刀,其治疗照射范围与正常组织分界非常明显,边缘如刀割一样,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伽玛刀”。
适用伽玛刀分为头部伽玛刀和体部伽玛刀。
头部伽玛刀有静态式伽玛刀和旋转式伽玛刀,静态式伽玛刀是将多个钴源安装在一个球型头盔内,使之聚焦于颅内的某一点,旋转式伽玛刀是在静态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具备许多优点,是中国的专利。
伽玛刀治疗有什么副作用伽玛刀是一种治疗肿瘤的常见的手术的方法,它分为头部伽马刀,以及体部伽玛刀,对于治疗脑内肿瘤,以及其它的肿瘤,都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当然这一种伽玛刀治疗也会有一些副作用的问题,毕竟这种治疗的方法伤杀力是比较大的,对于正常的细胞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另外存在一定的放射性问题,容易导致肢体麻木,运动失调。
★伽马刀★手术的副作用。
1. 杀伤力大、伤害正常组织细胞:伽马刀是采用放射性治疗手段,在治疗范围内的不管是正常组织还是癌细胞,都会有损伤。
放射范围越大,照射时间越长,对正常组织的伤害也越大。
2. 一引起放射性损伤以及放射性疾病:伽马刀属于放疗手段的一种,在映射中或者映射后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如如斑秃、恶心呕吐、乏力,白血球、血小板以至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严重时还引起放射病,如放射性脊髓炎、放射性乙型脑炎都是比较严重的。
3.导致肢体麻木、运动失调:有少部分患者在放射治疗后几周或者数月内会出现运动失调、局部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
4.免疫功能下降:伽马射线还会滋扰以及粉碎人的身体正常免疫功效,这对脑肿瘤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5.治疗不彻底、极易复发:伽马刀并不能杀死隐藏在角落内的隐蔽肿瘤,它不能彻底杀死肿瘤细胞,极易复发。
因此常常会出现经过伽马刀治疗后,不到三个月肿瘤细胞发生转移,再次复发。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多次大剂量的放射治疗,这对患者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的影响。
★适用范围伽玛刀分为头部伽玛刀和体部伽玛刀。
头部伽玛刀有静态式伽玛刀和旋转式伽玛刀,静态式伽玛刀是将多个钴源安装在一个球型头盔内,使之聚焦于颅内的某一点,旋转式伽玛刀是在静态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具备许多优点,是中国的专利。
头部伽玛刀可无创根治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疼)、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
体部伽玛刀主要用于治疗全身各种肿瘤。
1、30毫米以下的听神经瘤、垂体瘤和脑膜瘤等颅内良性肿瘤;2、小而深的颅内动静脉畸形;3、一些手术不能切除干净的良*肿瘤;4、较小而边缘清楚的颅内转移癌;5、帕金森氏病、癫痫病、精神病等功能性疾病。
神经外科伽玛刀治疗适应证和放射剂量【伽玛刀治疗适应证】1.颅内中小直径的动静脉畸形(AVM)、良性肿瘤、转移性肿瘤、部分选择性的恶性肿瘤、颅底及眼眶内及鼻咽部肿瘤等,若病灶边界清楚,可以选择伽玛刀治疗。
2.对位于深部和重要功能医、常规外科手术难以切除或创伤较大、并发症较高的肿瘤(或AVM),以及高龄、全身状况不佳或有系统性疾病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伽玛刀治疗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3.对于术后残留或复发肿瘤,伽玛刀治疗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
【伽玛刀治疗的禁忌证】1.病人神志不清,不配合治疗。
4.伴有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
5.脑部重要功能区严重受压,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如视神经受压引起视力下降。
6.癫痫频繁发作,需要经过抗癫痫治疗,病情平稳后治疗。
一、颅内动静脉畸形(AVM)【适应证】1.病灶体积60cm3的AVMo7.开颅手术切除后残存血管畸形。
8.AVM栓塞失败者或栓塞后残存血管畸形。
9.海绵窦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
10病人拒绝全麻开颅切除AVM0【禁忌证】1.AVM出血后,血肿尚未吸收。
11巨大AVM。
12不同意伽玛刀治疗者。
【放射剂量】通常治疗AVM的中心剂量为40~45Gy,周边剂量为16~25Gy0(注意事项】1.伽玛刀治疗后未完全闭塞的AVM,每年仍然有1%~4%的自然出血率。
2.伽玛刀治疗后2年内AVM的破裂出血率约1.8%,需要向病人家属说明。
【手术后并发症】1.放射性脑水肿。
脑水肿早期为血管源性,以后为混合性,多数发生在治疗后6-18个月,20%左右的AVM治疗后可出现影像学上可见的脑水肿,但绝大多数为无症状者,无需特殊治疗,严重者需脱水和激素治疗。
3.放射性脑坏死。
常发生于受照射AVM的邻近脑组织,发生率为1%S4%。
4.AVM闭塞后5%~9%的病人在原AVM周围出现新的AVM或出现AVM再通。
5.迟发性囊肿形成,发生率为1.-4%o二、听神经瘤【适应证】1.中小型听神经瘤(肿瘤最大径V3cm).6.手术后残留或术后复发听神经瘤。
巨大硬膜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常规分次放射治疗的长期疗效邱晓光;李少武;陈怡东;冯瑾【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1(16)9【摘要】目的探讨常规分次放射治疗巨大硬膜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C)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巨大颅中窝底硬膜型CSC的临床资料,均行常规分次放疗,总剂量为50 Gy.分析放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评价放射治疗的长期疗效.结果随访6-9年,肿瘤体积均呈进行性缩小并长期稳定.放疗后3年,所有病例肿瘤体积缩小达50%;放疗后5年,所有病例肿瘤体积缩小达80%.随访期间脑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无晚期放射性损伤.结论常规分次放射治疗可成为巨大硬膜型CSC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ong term outcome of huge epidural type cavernous sinus cavernotnas (CSC)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ly 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CFRT).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 patients with huge epidural type CSC in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CFRT was performed in all the patients with a total dose of 50 Gy. The change of tumor volumes and long term outcome after radiotherapy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respectively. Results During a follow-up period ranged from 6 to 9 years, the tumors volumes shrunk progressively and stabilized for long term. The tumor volumes reduction was achieved by 50% in 3 years after radiotherapy and by 80% in 5 years after radiotherapy. The neurologic symptoms improved in all the patients, and no radiotherapy-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during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s CFRT can be one of the main treatments for huge epidural type CSC.【总页数】3页(P395-397)【作者】邱晓光;李少武;陈怡东;冯瑾【作者单位】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放疗科;100062,北京市普仁医院放疗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相关文献】1.中颅凹底海绵窦旁硬膜型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放射治疗 [J], 邱晓光;王琦;李守巍2.硬膜外入路切除巨大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J], 谭龙;杨金福;廖达光3.伽玛刀分次治疗海绵窦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 [J], 康怀鑫;姚建国;陶云龙;潘超;刘丽瑜;王娟;章萍;4.伽玛刀分次治疗海绵窦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 [J], 康怀鑫;姚建国;陶云龙;潘超;刘丽瑜;王娟;章萍5.巨大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硬膜内入路显微外科治疗 [J], 王强; 王汉东; 潘灏; 孙康健; 潘云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