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481.00 KB
- 文档页数:5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处华东地区。
以下是关于安徽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高二学生学习地理有所帮助。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省,南接浙江省,西毗湖北省,北接河南省和山东省。
全省总面积近14.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
二、地形地貌安徽地势复杂多样,境内主要分为山区、平原和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南部为丘陵和山地,中部为平原和河谷,北部为山地和盆地。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黄山、天柱山等山峰较为著名,同时还有长江、淮河等重要河流经过。
三、气候特点安徽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寒冷。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夏季温度较高,中部平原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降水分布不均匀,南部较多,北部相对较少。
四、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铜矿、硫矿等矿产资源。
此外,境内水力资源和土壤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为农业和能源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旅游资源安徽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山,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以其奇特的地理地貌和秀美的山水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除此之外,九华山、庐山、宏村、西递等旅游景点也备受游客喜爱。
六、经济发展安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强省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发展迅猛。
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安徽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电子、冶金等行业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此外,农业也是安徽的支柱产业,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等。
综上所述,安徽是一个地理特征多样、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份。
希望以上地理知识点对高二学生学习安徽地理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安徽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
它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安徽地理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9°41'04''至34°38'38'',东经114°54'45''至119°37'50''之间。
它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和河南等省份相邻。
二、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势复杂,地形地貌多样。
北部是淮河平原,中部是巢湖和大别山,南部是皖江和南岳山。
整个省份地势起伏,山丘、平原和河流相互交错。
1. 淮河平原:淮河平原是安徽省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这个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淮河平原的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等。
2. 巢湖: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安徽省的重要湖泊。
巢湖周围地势较低,湖水丰富,湖泊景色优美。
巢湖周边的土地适宜发展渔业和农业。
3. 大别山:大别山是安徽省的一条山脉,也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大别山地势险峻,山脉纵横交错。
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色发展。
4. 皖江:皖江是安徽省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省会合肥市。
它是长江的支流之一,河水丰富,对安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气候特点:安徽省气候温和多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有所差异。
1. 北部地区:北部地区由于靠近淮河和黄河,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温较高。
年平均气温在14°C左右。
2. 南部地区:南部地区受到大别山和江淮河谷的影响,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较炎热,冬季较寒冷。
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
四、资源状况:安徽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1. 自然资源:安徽省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铜、锌、硅石等。
此外,森林、水力、风力等能源资源也很丰富。
安徽省资源利用与分布【地理资源】[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时区]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资源介绍: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3.83万平方公里,除东北部及其他少数地区有低矮的残丘外,其余绝大部分为平原,约占淮北土地面积95%以上。
淮北平原海拔高度在15~46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平均坡降约万分之一点二,非常有利于全面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由于地质时期(全新世中期)的沉积和近代黄河屡次南泛以及淮河干支流的侵蚀和沉积的结果,使淮北平原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对排涝和灌溉都有不利的影响。
大体上北部为黄泛平原,地势最高,土地质量较好,农业土产水平较高。
资源利用:根据其自然资源特征,大量种植果树以及栽培林木,根据其地势地貌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的特征,安徽政府正在一步步实现此地区全面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此地区农业生产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已初步形成(2)江淮丘陵。
资源介绍: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
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
流水侵蚀切割,多冈、冲相间地貌。
滨江和江心发育有面积很大的江心洲和滩地。
处在中亚热带区域,水、热资源丰富。
年均温15.5~16.5℃,无霜期多在230~240天之间资源利用:根据地貌特点种植农作物,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以开发矿产为主,人文、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
此地区作物一般一年两熟,也可一年三熟。
作物主要以水稻、冬小麦为主。
淮南以南的平原大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与淮北平原以旱作为主有别。
高考安徽地理知识点一、地理位置及地势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省和浙江省,南界江西省,西邻湖北省,北接河南省。
它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古老的华北大地板块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多山地。
二、地貌景观1. 大别山安徽境内的大别山是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山脉,西起湖北,东至江苏,纵贯安徽北部。
大别山是中国五大山脉之一,山势雄伟,山峰数不胜数,有不少世界级自然遗产和国家地质公园。
2. 小浪底小浪底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以其壮观的险滩和峡谷而闻名。
这里的水流湍急,峡谷险峻,形成了迷人的自然景观。
小浪底也因此成为自然风光带的代表之一。
3. 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南部,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之一。
它是九岭山脉的脊梁,海拔高达1298米。
九华山风景秀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三、气候特点安徽气候呈东南亚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均气温约为15-17摄氏度。
四、水文地貌安徽是水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众多湖泊和河流。
其中六安、芜湖、淮北是安徽最大的三个湖泊,而长江是安徽最重要的河流。
五、农业特色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作物种植。
安徽的农业特色主要集中在大米、小麦、茶叶、棉花、瓜果等方面。
六、工业经济安徽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以制造业为主要区域经济,尤其是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安徽的工业发展日益壮大,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引擎之一。
七、旅游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著名的黄山风景区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以其壮丽的山峰、云海、温泉而闻名世界。
此外,安徽还有徽州古城、九华山、庐山等众多旅游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结语安徽作为一个地理资源丰富的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它的地势、气候、水文地貌以及农业和工业经济特色,都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这个地区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安徽的地理特点,并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长江流经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以下是一些安徽本土的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濒河南,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形地貌:安徽地形多样,以丘陵和山地为主。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3. 河流水系: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安徽南部,为该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淮河也是安徽的重要河流,流经安徽北部。
4. 气候特征: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5. 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铜矿等。
同时,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6. 农业特色: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茶叶也是安徽的特产,其中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为著名。
7. 历史文化:安徽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发源地。
徽派建筑、徽剧、徽菜等都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旅游资源:除了黄山,安徽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九华山、天柱山、皖南古村落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9. 经济发展: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合肥、芜湖等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0. 交通网络:安徽交通发达,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安徽重要的航空枢纽。
安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该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是一个内陆省份。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两省,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连河南。
安徽省的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下面就来看看安徽的地理相关内容。
一、地形地貌特点安徽省地势自南向北逐渐由中山区、山地区、丘陵区、平原区依次过渡。
安徽省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52.5%,平原占38.3%,山地地势高,丘陵波动起伏,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
安徽境内最高峰为黄山,高度为1864米。
二、气候环境特点安徽的气候类型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同时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在700~2000毫米之间,气候适宜,春夏秋三季是旅游的好时节。
三、水系概况安徽省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其中长江流经安徽省长达600多公里。
安徽省境内还有徽河、江淮水系等多条重要河流。
同时,安徽还有多个大型水库、湖泊和水利工程,水资源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安徽省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科研价值。
安徽省是中国四大茶叶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田园风光、野生动植物等景观。
此外安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如黄山、徽州古城等文化景点颇多。
五、产业分布安徽省是现代化农业发展重要的省份之一,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
此外,安徽省的工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制药、电子信息、标准化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特色。
六、总体发展情况安徽省近些年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主轴以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主。
同时,安徽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经济发展中的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兼备的地方,安徽在地理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与特色。
未来,安徽将着力在生态建设、旅游发展、新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等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列的省份之一。
安徽的地理特征安徽地理特征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之间,是中国的内陆省份。
安徽地理特征多样,包括山地、平原、湖泊和河流等。
下面将从地形、气候、水系和资源等方面详细介绍安徽的地理特征。
一、地形安徽的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
黄山脉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中国的名山之一。
黄山脉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脉之一,以险、奇、幽、秀著称。
另外,大别山、皖南山区等山脉也分布在安徽境内。
安徽的山地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除了山地之外,安徽还有丘陵和平原地区。
安徽的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孩儿山之间,地势较为平缓。
而平原地区主要位于淮河流域,是安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二、气候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至17℃之间,夏季平均气温在24℃至30℃之间,冬季平均气温在0℃至8℃之间。
由于气候条件的适宜,安徽是农业发达的省份之一。
三、水系安徽是长江和淮河的分界线。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安徽的东部。
安徽境内有长江两大支流——富春江和钱塘江。
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全长约1,000多公里,在安徽境内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
此外,安徽还有一些湖泊,如莲花湖、滁州湖等,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四、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首先是煤炭资源,安徽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储量丰富。
其次是矿产资源,如铁矿、铜矿、铅锌矿等。
此外,安徽还富含石膏、硫、石灰石和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农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之一。
综上所述,安徽的地理特征独具魅力。
其丰富多样的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为安徽带来了独特的景观。
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安徽四季分明,适宜农业生产。
多条重要的河流和湖泊丰富了安徽的水资源,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矿产资源,为安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美景一、安徽的地理与自然环境1.1 安徽的位置和地貌特点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地处中国中部腹地。
全省总面积为139,000平方公里。
安徽的地貌复杂多样,有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形成了一系列山脉、丘陵、盆地和平原,给安徽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1.2 安徽的气候特点安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和宜人。
这种气候条件为安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众多的美景。
二、名山大川2.1 黄山——中国的五大名山之一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被誉为”中国的五大名山”之一。
它因峰峦叠翠、云海奇观而被誉为”神山”。
黄山是典型的华东山体,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峰峦起伏,奇峰异石,云海飞瀑,风景如画。
黄山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2.2 婺源——中国的最美乡村婺源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代古民居保存完好。
婺源的自然风光非常秀丽,山清水秀,村落宜居,被誉为”江南小桂林”。
婺源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源头,有丰富的古建筑、古碑文化。
2.3 天柱山——道教名山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
山上有众多的道观和寺庙,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山顶的天柱山大观。
天柱山风景秀丽,主峰海拔1490米,山势险峻,植被丰富,被誉为”江南第一山”。
登上天柱山可以俯瞰周围的山水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三、水乡古村3.1 安徽徽州——唐宋时期遗存安徽徽州是中国唐宋时期徽商的发源地,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
这里有众多的古代建筑,如黄山前山的宏村、西递等,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
在这些古村落中,可以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3.2 安徽宏村——中国最美的乡村宏村位于黄山脚下,是中国最美的古村之一。
它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闻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游览宏村,可以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欣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安徽旅游行业报告一、概述。
安徽是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地处长江下游,素有“江淮明珠”之称。
安徽省地处长江下游,东临江苏,南接浙江,西邻江西,北靠河南,总面积13.97万平方公里。
安徽省是中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旅游资源。
1. 自然景观。
安徽省地处长江下游,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山,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风景而闻名于世。
此外,安徽还有九华山、天柱山、龙川风景区等著名的山水景观。
2. 历史文化遗迹。
安徽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山、宏村、西递等古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安徽还有敦煌石窟、庐山、九华山等历史文化名胜。
3. 民俗风情。
安徽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地的民俗风情各具特色。
例如,徽派建筑、徽菜、徽剧等都是安徽省的特色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体验。
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 旅游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安徽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统计,2019年,安徽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
2. 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
安徽省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传统的山水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产品仍然是主打产品,同时,农家乐、民宿、体验式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不断涌现。
3. 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
安徽省积极开展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拓展国际旅游市场。
同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四、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1. 旅游业转型升级。
未来,安徽省旅游业将加大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力度,推动旅游业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
加强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2. 旅游业数字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安徽省旅游业将加大对数字化发展的投入,推动旅游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水平。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安徽省位于华东西北部,旧以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而名安徽,清代始置安徽省。
安庆地区古有皖国之称,因此安徽又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中部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旅游资源丰富,且根据地形地貌呈现不同的分布。
最主要的最著名的风景区都分布于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一带。
以下将按区域由南向北逐个的详细介绍。
一、皖南山区:徽州:(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徽州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迥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自古俊才星驰。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著名景点:黄山、齐云山、鄣公山、牯牛降、徽州古城、西递、宏村、龙川宗祠等。
雄踞域中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
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的长江三⾓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中国全百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安徽省在西部⼤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 势。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字为安徽。
安徽因历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皖河⽽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明的重要发祥地。
在繁昌县⼈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类活动遗址。
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万年前旧⽯器时代的“和县猿⼈”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类⽣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地上。
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都。
安徽省周边省份⼈⼝稠密,市场⼴阔。
安徽与江苏、⼭东、河南、湖北、江西、浙江六省接壤,以安徽为基地,向周边省份覆盖的⼈⼝约5亿,占全国⼈⼝的30%。
总之,安徽省是中外客商投资与发展选择之⼀。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东西宽约450公⾥,总百积13.96万平⽅公⾥,约占中国国上⾯积的1.45%。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致可分为五个⾃然区域:(1)淮北平原(2)江淮丘陵(3)皖西⼤别⼭区(4)沿江平原(5)皖南⼭区。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侯。
全省年平均⽓温在14-17℃之间,平均⽇照1800-2500⼩时,平均⽆霜期200-250天,平均降⽔量800-1800毫⽶。
安徽省下辖: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和黄⼭等1待7待市。
2000年末,全省常住⼈⼝为5986.0万⼈。
省内民族主要为汉 族,汉族⼈⼝为5948.4万⼈,占99.37%;各少数民族⼈⼝为37.6万⼈,占 0.63 %。
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此外还有满、蒙、壮、畲等52个少数民族。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名⼭胜⽔遍布境内,⾃然景观与⼈⽂景观交相辉映,现有:世界⽂化遗产:西递、宏村世界⽂化和⾃然遗产:黄⼭风景名胜区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市的黄⼭风景区、池州的九华⼭、安庆的天柱⼭、滁州的琅琊⼭、黄⼭市的齐云⼭等5处有⾃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亳州、寿县、歙县三座历史⽂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遗址、歙县许国⽯坊、亳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物保护单位。
安徽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环境特征及其旅游发展期望自然环境特征一、地理位置安徽省简称“皖”,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二、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三、气候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四、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
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草地1.66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
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
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安徽省位于华东西北部,旧以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而名安徽,清代始置安徽省。
安庆地区古有皖国之称,因此安徽又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中部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旅游资源丰富,且根据地形地貌呈现不同的分布。
最主要的最著名的风景区都分布于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一带。
以下将按区域由南向北逐个的详细介绍。
一、皖南山区:徽州:(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徽州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迥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自古俊才星驰。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著名景点:黄山、齐云山、鄣公山、牯牛降、徽州古城、西递、宏村、龙川宗祠等。
雄踞域中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
徽州休宁县道教名山----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古称白岳。
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
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
已划为江西的婺源,则以其完美的原生态环境,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太平湖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境内,南依黄山,是青弋江上游一座人工大水库,也是黄山旅游区的重点风景区之一。
太平湖旅游资源丰富,湖光山色得天独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连绵,水风姿绰约,岛屿散落如珠,被誉为“黄山情侣”、“中华翡翠”、“世界明珠”、“东方日内瓦湖”。
池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著名景点:九华山风景区,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杏花村等。
九华山,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九华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奇丽清幽,相映成趣。
名胜古迹,错落其间。
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
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为浅水淡水湖,它是中国性珍贵水禽保护区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迁徙水禽重要的越冬和驿站。
杏花村,“清明时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晚唐诗人杜牧,春游贵池城西杏花村,写下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的杰作——《清明》诗。
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
马鞍山:采石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位于长江东岸,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亦是南宋著名战役采石之战发生的所在地。
)、雨山湖(为市中心风景区,1959年,辟为公园)、李白墓园。
芜湖:赭塔晴岚(系古“芜湖八景”之首,久负盛名。
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
系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灵石(石景的袖珍性、盆景型堪称一绝。
);马仁云壁(风景,古迹)。
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著名景点有敬亭山、太极洞、桃花潭。
铜陵: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
景点有天井湖、和悦洲、永泉农庄、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等二、江淮之间:安庆:安庆乃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景点有天柱山、迎江寺、花亭湖等。
天柱山:座落于大别山南麓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汇处,天柱山为古皖文化荟萃地,自古即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山,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
天柱山,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称。
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佛教禅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来驻锡;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显赫一时;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历代文学和书法之精华;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将新石器时期原始风光重现。
戏曲文化---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雅俗共赏、怡情悦性。
自然景观雄奇灵秀,雾潮云海,瑰丽壮观。
既有奇松怪石、飞瀑流泉,又有峡谷、幽洞、险关、古寨。
这里植被繁茂、物产丰富,珍贵植物有香果树天女花、鱼鳞木、珍珠黄杨、云锦杜鹃等,珍稀动物有花面狸、琴鸟、娃娃鱼等数十种。
水资源十分丰富,冠盖全国名山。
迎江寺(人文景观),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寺内文物珍藏十分丰富,最有价值者为明朝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附《心经》),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
花亭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与皖西南其他景区地域相连、资源相补、人文相缘。
境内山清水秀,古迹济盛,人文荟萃,物产富饶。
巢湖:襟江而又拥湖。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她造就为江北的“鱼米之乡”,历史的烟云赋予她丰富的名胜古迹,长江巢湖之水哺育出一辈又一辈历史名人,为今天的巢湖留下了珍贵的自然和历史遗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名胜文化资源。
历史遗迹:巢湖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含山县古昭关,和县霸王祠,秦汉之后,巢湖又是三国争雄的古战场。
清代,巢湖是“淮军文化”的摇篮。
如今巢湖是现代革命的纪念地,是当今红色旅游的重要去处。
巢湖是安徽省内最大的湖泊,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
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主要景点:半汤温泉、中庙、银屏山、紫薇洞王乔洞。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人文景观多为历史遗迹有:逍遥津(三国古战场)、教弩台(亦名点将台)、包公祠、三河古镇、明教寺等。
同时合肥作为全国首批三个园林城市之一,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合肥汉海极地海洋世界、合肥植物园、合肥岱山湖都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六安: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
著名景点有天堂寨、万佛湖风景区、寿县古城。
天堂寨,为大别山主峰之一,系江淮分水岭,水质为地表一级卫生饮用水。
其间,雄关漫道,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龙潭飞瀑,奇松怪石颇多,古称“吴楚东南第一关”,气势雄伟壮观。
天堂寨有“植物的王国、天然的氧吧、动物的乐园、云雾的海洋、圣水的世界、杜鹃花的领地、娃娃鱼的故乡”之美誉。
被誉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是“安徽省五个最美的地方”之一。
万佛湖风景区,以万佛湖为中心的湖泊型观光风景区。
安徽十大水库之一。
闻名遐迩的寿县古城,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位于安徽腹地,淮河南岸,依八公山。
历史名人辈出,文化底蕴丰厚。
滁州:著名景点有皇甫山旅游区、琅琊山、凤阳鼓楼。
皇甫山旅游区(皖东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林景观,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皇甫山的鹭鸟景观最为壮观,森林覆盖率96.1%。
公园植被以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踏入公园给人感觉是古树参天、藤萝翠蔓、景色瑰丽令人心旷神怡;公园鸟类资源特别丰富,已知鸟类达138种,被人们称为“鸟的王国”。
)琅琊山,皖东第一名胜,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
山由晋元帝司马睿以其王封号而得名。
景区内具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树名木遍布景区古建筑群周围,琅琊山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苍劲挺拔,琅琊溪淙淙流淌,让泉、濯缨泉等山泉散布林间,归云洞、雪鸿洞、桃源洞、重熙洞等洞洞神奇,九洞十八泉处处引人入胜;茂密的森林,清幽的景色使其具有“皖东明珠”的美誉。
琅琊山不仅以其山水之美而著称于世,更有古清流关、唐代琅琊寺、宋代醉翁亭、丰乐亭、唐代画圣吴道子刻绘的观音像、宋代书法大家苏轼敬书“一代宗师”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碑刻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它们共同造就了琅琊山独有的名山、名林、名泉、名洞、名亭、名寺、名文、名人等“八名”胜境。
三、淮北平原(旅游资源较少,且以人文景观为主)阜阳:颍州西湖(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
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明、清历代名胜。
),阜阳生态园,古颍州西湖遗址。
淮北:龙脊山风景区,山势陡峭,植被丰富,树种繁多。
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诞生于此。
亳州: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建于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南:八公山(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以北2公里,是著名的文化胜地,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主要活动地,这儿曾集中了大量当时国内的一流知识分子,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茅仙洞(道教庙宇);春申君黄歇墓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