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时节余多少钱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单元加与减第3课时节余多少钱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并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对于连加、连减法的问题而言,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要稍微复杂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对也更加灵活和多样,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既要思考解题策略、弄清运算的顺序,同时又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课以“节余多少钱”这一情境为依托,相继呈现了两个问题,虽然都是加减混合运算,但第一个问题的数量关系相对简单些,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都有道理;而第二个问题则相对复杂,比较抽象,也难理解,因1/ 10此突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所以在这两个问题的处理上,都比较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会加减混合运算,并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2/ 10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请拿出练习本,列竖式计算出下面的算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课件出示:356-188-1022.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师: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看了之后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生:356-188-102=66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生1: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进城务工人员的辛勤劳动。
生2:进城打工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而且也可以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3/ 101.解决问题一课件出示:师:亮亮的爸爸妈妈也是其中的一员,看看亮亮在家跟奶奶聊什么。
师:原来他们俩在聊钱的问题,他们的钱够用吗?节余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解决的问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节余多少钱》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3课《节余多少钱》。
教材内容主要围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展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加减法基础,对进位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涉及进位的情况下。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知- 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小明买了4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18元。
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同学们,小明买了4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18元。
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请你们思考一下,然后可以举手回答。
(等待学生回答)生1: 小明一共花了72元。
师: 很好,小明一共花了72元。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生2: 我将4本书的价格18元相加,得到72元。
师: 很棒,你用了加法来计算。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叫做口算乘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计算乘法。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教学展开1. 通过观察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涉及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师: 同学们,我们刚才算的小明买书的问题中,涉及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问题)师: 请你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中有哪些数字和计算符号,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举手回答)生3: 问题中有两个数字,一个是4,一个是18。
还有一个乘号。
4表示书的数量,18表示每本书的价格。
师: 很好,你已经观察到了问题中的数字和符号,并且指出了它们的含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节余多少钱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节余多少钱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5页的3.3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了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小数减法解决问题,求余多少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并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余多少钱的概念,掌握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小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余多少钱的概念,掌握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小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如何运用小数减法求余多少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计算器、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实际情景,例如:小明有10元钱,买了一本书花了3.2元,问他还剩下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小数减法的方法,计算出小明还剩下的钱。
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得出答案。
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和答案。
学生通过交流,理解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强调小数减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5. 练习巩固:教师给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小数减法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余多少钱已知金额花费 = 剩余金额例题:小明有10元钱,买了一本书花了3.2元,问他还剩下多少钱?10元 3.2元 = 6.8元答案:小明还剩下6.8元。
七、作业设计(1)小华有8元钱,买了一支铅笔花了1.5元,他还剩下多少钱?(2)妈妈给了小红20元钱,她买了一本书花了7.3元,她还剩下多少钱?2. 请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自己设计一道求余多少钱的问题,并与同学分享。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三课时《节余多少钱》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掌握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节余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模拟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1. 货币的认识:介绍货币的基本单位,如元、角、分,并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加减法在购物中的应用:通过模拟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如何在购物过程中计算总价、找零等。
3. 节余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在购物后的节余金额,理解节余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计算出节余的金额。
2. 难点:学生对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货币的图片和购物场景,用于讲解和示范。
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模拟货币,用于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不同的货币,引导学生认识货币的基本单位。
2. 新授:讲解加减法在购物中的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总价、找零等。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购物的练习,计算节余金额。
4. 巩固:通过PPT展示不同的购物场景,让学生独立计算节余金额。
板书设计1. 《节余多少钱》2. 提纲:货币的认识、加减法在购物中的应用、节余的计算3. 重点:货币单位换算、加减法计算4. 示例:购物计算示例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货币单位换算和加减法计算。
2. 实践作业: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购物,记录购物的过程和节余金额。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货币认识和加减法应用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部分,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购物场景,如超市、书店、水果摊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在这些地方都见过什么样的货币。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3节余多少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
2.学会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
1.引入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的概念。
2.讲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包括代入法、消元法和加减法等。
3.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应用不同的解法解决问题。
第二节: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1.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讲解如何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如何建立模型和如何解决问
题。
3.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节:综合应用
1.给出一些较难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四、教学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来
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课程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改
进建议,以促进课程的改进和提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节节余多少钱∣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节《节余多少钱》的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节的“节余多少钱”为主题,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节余的概念,能够运用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退位减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情境,运用退位减法计算方法,解决节余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妈妈给了小明30元钱,小明买了一支铅笔花了5元,问小明还剩多少钱?2. 讲解退位减法运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305,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讲解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出示类似的例题,如:小华有45元,买了一本书花了12元,小华还剩多少钱?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应用拓展: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节余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节余多少钱2. 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运算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58元,买了一支铅笔花了7元,小明还剩多少钱?答案:51元2. 题目:小华有37元,买了一本书花了18元,小华还剩多少钱?答案:19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
在课后拓展延伸部分,我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长购物时的节余情况,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节余多少钱∣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3节余多少钱”这一节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6页的内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掌握求剩余金额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剩余金额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一些货币模型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我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课程:假设我要买一个价值35元的玩具,我给了售货员100元,那么售货员需要找回多少钱?学生们可以很快地回答出65元。
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用不同的货币单位来表示这个金额,比如用角和分,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计算,可以得出35元=350角=3500分,而100元=1000角=10000分,所以找回的金额就是10000分3500分=6500分,也就是65元。
通过这个实际情景,学生们可以理解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学生们掌握了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后,我引入了“3节余多少钱”的问题。
假设我们有3节火车票,每节火车票的价格分别是2元、3元和5元,我们一共给了10元,我们需要找回多少钱?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答案是2元。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们可以理解并掌握求剩余金额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货币单位换算:元→ 角:1元 = 10角元→ 分:1元 = 100分角→ 分:1角 = 10分求剩余金额的方法:总金额花费金额 = 剩余金额七、作业设计1. 如果我买了25元的商品,给了我50元,我应该找回多少钱?2. 如果我买了8元的商品,给了我10元,我应该找回多少钱?3. 如果我买了4元的商品,给了我10元,我应该找回多少钱?答案:1. 25元,找回25元。
节余多少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节约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消费习惯;2.学习使用简单的数学计算方式来掌握节约的效果;3.掌握“刚好、多余、不足、超过”等数学术语。
二、教学内容1. 节余的概念•定义:指消费或支出后剩余的钱数。
•例子:小明买了一本书,花费了20元,他手上还有40元,那么他所剩下的钱是多少?(20+40=60,小明手上还有60元)2. 如何计算节余•先将所需支出的钱数相加;•再将所剩的钱数加上;•最后将剩余的钱数与所需支出的钱数相减即可得到节余的数额。
3. 数学术语•刚好:指数值恰好相等。
•多余:指数量超过所需数量。
•不足:指数量不够。
•超过:指数量大于另外一个数。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讨论节约的重要性,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思考如何实现节约。
2. 引入新概念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节余,如何计算节余。
3. 练习应用以实际生活情景为例,教授如何使用数学计算节余。
例如:小朋友们用周转费给老师买一份礼物,若费用是50元,而他们手上有100元,问小朋友们的节余数是多少?4. 拓展知识介绍数学术语“刚好、多余、不足、超过”等,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并引导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例子,来巩固应用。
5. 综合应用请选择以下两个题目进行练习:1.小明平时用来买午餐的钱是10元,但是今天他决定节约,只用了8元。
他手上还有15元,他今天节约了多少钱?2.刚才提到的小朋友们手上有100元,他们用50元给老师买礼物,还剩下了多少钱?四、课堂小结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复述所学知识,并回答老师出的相关问题。
五、课后作业集思广益,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的经验;挑战自我,自行完成类似于“1”和“2”这样的计算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节余多少钱练习|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节余多少钱练习|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三章节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剩余金额的方法。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减法和比较的方法,计算出节余多少钱。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节余的概念,并能运用减法计算出节余金额。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减法计算出节余金额。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节余的概念,并能运用减法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去买东西,给了售货员阿姨100元,买完东西后,阿姨找回我们一些钱。
那么,我们实际上花了多少钱,又节余了多少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 新课导入:我们来学习一下节余的概念。
节余就是我们在进行计算后,剩余的金额。
比如,我们拿了100元去买东西,买完后,阿姨找回我们20元,那么我们实际上花了80元,节余了20元。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老师进行个别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节余 = 总金额花费金额七、作业设计1. 计算节余金额的题目:小明拿了100元去超市买东西,他买了3个面包,每个面包15元,他还剩下多少钱?答案:小明买了3个面包,总共花费了45元,所以他剩下100元45元 = 55元。
2. 小红拿了80元去书店买书,每本书20元,她最多可以买几本书,还剩下多少钱?答案:小红用80元除以每本书的价格20元,可以得到4本书,剩下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介绍,我强调了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剩余金额的方法。
3.3 节余多少钱教案1教学目标1. 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2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的计算准确率较好,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视察,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
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渗透。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图文结合,激趣引课。
1、课件出示:宏伟的建筑图片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师:随着城填化的推动,每年都有大批进城务工人员,都为这些宏伟建筑物添砖加瓦。
课件出示:瞧: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
老师提议为辛勤劳动的进城务工人员鼓掌,谢谢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
3、爸爸妈妈在进城务工,留在农村和爷爷或奶奶居住、上学的儿童称之为留守儿童,小刚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员,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小刚和奶奶的留守生活。
(板书课题:节余多少钱)活动2【讲授】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问题一(1)课件出示主题图,探究问题一。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全班汇报交流,生生评价。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思路及解题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对他的汇报你怎么评价?(3)学生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4)组长检查并汇报个别不正确的解答方法。
(5)质疑:谁能帮他纠正错误?(6)小结:认真读题,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算法。
2、探究问题二(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二。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第3课时节余多少钱(三位数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流程】
学习卡片·组织集体交流
自己的困惑,其他同
学是否认真倾听.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1.出示学习指南,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卡。
教师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2.引导检测卡有错误的同学改错,全部正确及改完错误的同
学继续做发展卡。
3.做完发展卡,提醒学生到答案区对答案,引导发展卡有错
的同学改错,理解有困难的题可以在组内交也可以求助老
师。
1.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指南
后独立完成检测卡,有困
难的同学向老师询问。
2.完成检测卡的同学到批
改区批阅,有错误的改错,
遇到困难的向同学和老师
请教。
全部正确的和改完
错的同学做发展卡。
3.做完发展卡的同学到答
案区对答案,有错误的改
错,有困难的可以与同学
交流或向老师求助。
.关注学生对发展卡
上的检测题是否理
解,遇到了哪些困难。
关注学生在做发展卡
中遇到的问题,改错
的情况,理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