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
- 格式:xls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新能源概述试卷90
1.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
A.大亚湾核电站
B.岭澳核电站
C.秦山核电站
D.田湾核电站
2.我国最大的潮汐电站是(),它是世界上已建成的较大双向潮汐电站之一,也是中国潮汐发电的国家级试验基地。
A.江厦潮汐试验电站
B.海山潮汐电站
C.沙山潮汐电站
D.浏河潮汐电站
3.()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的重要指标。
A.能源生产总量
B.能源消费总量
C.人均能源生产量
D.人均能源消费量
4.截至到 2013 年 12 月末,()风电累计装机以 23.97%市场份额位居全国第一。
A.河北
B.甘肃
C.内蒙古
D.新疆
2.多选题【本题型共1道题】
1.能源消费总量包括:()。
A.一次能源消费量
B.二次能源消费量
C.终端能源消费量
D.能源损失量
E.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
3.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目前,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生产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最多的国家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重要生产国。
()
Y.对
N.错
2.现阶段新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技术水平和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
()
Y.对
N.错
3.目前美国已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Y.对
N.错
4.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能源压力.减轻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
()
Y.对
N.错。
我国能源结构及消费分析【摘要】:本文在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能源结构及其消费现状,并针对现有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因此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及消费现状;第二部分论述能源生产及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我国能源结构消费分析对策导言: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对日常生活的重要,对我们子孙后代的重要,对保证我们世界及我们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已经成为众多人的共识。
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同时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关系到我们目前的利益,也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那么何谓能源呢?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说:“能源是可以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的能量的资源。
”如果按照能源的来源将其分类,能源可分为来自于地球内的能源如原子核能,地球外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球与其它星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源如潮汐能。
如果按照能源的形态分累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所谓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后的能源如电力。
如果按照能源的性质分可分为燃料型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非燃料型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等。
如果根据能源消耗分类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
如果根据能源的使用类型分类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
常规能源是指目前的利用技术成熟,使用普遍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新型能源是指那些正在开发和利用的,但相对常规能源来说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氢能等等。
目前各国相继加大投入,开发新型能源,借以排解常规能源的逐日耗尽带来的压力。
当然毫无疑问的是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幸福,因此我们国家也在此大力提倡开发新型能源。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常规能源耗尽,而新型能源又没有很好的开发这样一个状况,世界的经济将会如何,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学号;作者:[摘要]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关键词]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一直以来,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
在过去的20世纪中,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
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不加节制,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60年和220年了。
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确切地说,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
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但在另一方面,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为印度的2.2倍,为发达国家的4-6倍;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又造成能源的浪费,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1]再者,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
然而,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据统计,每燃烧1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公斤,排放二氧化硫约24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公斤。
[2]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
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勘查难度比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t,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及消费情况分析目录1 一次能源生产及消费 (2)2 煤炭生产、消费及发电用煤炭的消费 (9)3 石油生产、消费及发电用石油的消费 (12)4 天然气生产和消费 (15)1 一次能源生产及消费中国能源资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是以煤作为主要能源。
表3.8为中国近年来能源生产总量及其构成。
长期以来,煤炭始终占居中国能源生产的绝对主导地位。
60年代以前,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结构小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
进入70年代后,其比重下降到80%以下,其中1976年时曾降到了70%以下。
80-90年代中国能源生产结构煤炭比重基本保持在75%左右,1998年以后到2002年比重保持在70%左右。
表3.8 中国近年来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注:各能源折标煤系数:煤炭0.7143,石油1.4286,天然气13.3。
水电按当年发电标煤耗我国的石油工业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探索成长、60-70年代快速增长、80年代稳步发展和90年代以后成熟期四个阶段。
在探索成长阶段,石油产量在一次能源产量中的比重微不足道,1960年石油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足3%;6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开发迅速提高了石油在中国能源生产中的地位,到了70年代中期则上升至24.76%。
此后随着生产进入成熟期,石油所占比重开始不断下降,到1995年时已降到16.6%。
为满足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国家不得不增加进口,其结果1993年中国成为了石油制品净进口国,1996年进而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建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
依赖这一系统,中国能源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2002年一次能源生产量已达13.84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13.76亿吨、原油1.689亿吨、天然气33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
表3.9所示1980年-2002年中国各地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华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一次能源生产基地(主要是山西),其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始终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37%左右;东北地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变化不大,约2亿吨标准煤左右,但其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总的比例由1980年的25.53%下降到2002年的16.87%;华中地区一次能源生产1996年最高达到2.6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20.29%,近年来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2亿吨标准煤,2002年占全国总量的16.29%;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一次能源产量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3400万吨标准煤提高到2002年的10416万吨标准煤,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也由5.34%提高到8.90%;华东地区是我国一次能源最缺乏地区,其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为6-7%。
能源统计基本知识摘录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是按照能源消费过程对人类环境影响的程度区分的。
清洁能源主要指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海洋能、核能及由此产生的电力、动力、热力等。
其他在消费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有害气体和有损环境的液体、固体废弃物的能源,称为非清洁能源,比如煤炭、石油等。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也称传统能源,指目前在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已经多年被人类大规模开采、采集和广泛使用的能源,如煤炭、原油、天然气、火电、水能、薪炭材、农作物秸杆和其他柴草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指常规能源(传统能源)以外的,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使用的其他各种能源形式,比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和部分生物质能等。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是相对的概念。
一些新能源随着利用技术的成熟和生产、采集成本的降低而多年被广泛使用,即应视作常规能源。
比如核电,即应在不久的将来将其视作常规能源。
当量热值和等价热值当量热值亦称理论热值(或实际发热值)是指某种能源一个度量单位本身所含热量,该热值的计算可根据试样在充氧的弹筒中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进行实测。
等价热值指加工转换产生出的某种二次能源与相应投入的一次能源的当量,即获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所消耗的,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也就是消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等价于消耗了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
因此,等价值是个变动值,随着能源加工转换工艺的提高和能源管理工作的加强,转换损失逐渐减少,等价热值会不断降低。
所以,等价热值是对二次能源及消耗工质而言。
等价热值=二次能源具有的热值/加工转换效率=加工转换投入的一次能源具有的热量/二次能源产量能源统计的品种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主要涉及的能源品种有: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煤制品、焦炭、其他焦化产品、焦炉煤气、高炉(转炉)煤气、其他煤气、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电力、热力、其他燃料。
谈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一、我国在能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既是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能源生产和消费位居前列的国家。
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具体而言,主要有四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资源约束日益加剧。
我国能源资源虽然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过于偏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
随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能源消费将保持持续增长,资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不受节制的大规模能源需求将产生不可接受的能源环境成本。
例如,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已占到了GDP的3%-7%。
二是矛盾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目前,煤炭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量中占到了6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2个百分点。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比较初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致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三是国际市场剧烈波动,能源安全隐患不断增加。
从石油供给来看,中国石油国内产量最多为2亿吨,而按最低标准预测,在2020年石油至少需要约4.5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
最近几年,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国内各种生产形式也不容乐观,维护能源安全的任务将异常艰巨。
四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过大。
这主要表现为在“十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
我国1980到2000年的单位GDP能耗,与相同或者相近的经济体,如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相比,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但是近几年出现了能源消费强度迅速上升的情况,特别是“十五”期间的能源消费系数已经超过了1,如果按这一趋势放任发展,能源消费将难以满足。
三、我国应对能源危机问题的主要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初见曙光。
中国能源问题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
一、中国远景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
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990年,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人均探明石油储量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人均数。
从人均能源消费看,1994年世界平均为1433千克油当量,发达国家为5066千克油当量,中国大约为670千克油当量。
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0.21千瓦、人均用电量900kWh,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
1995年,世界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23万亿吨标准煤,固体、液体、气体、水电和核电的比重分别为28.3%、38.4%、23.5%和9.8%(刘洪,1999,12)。
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1957?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
1989?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
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能源生产总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市一次能源生产量的总和,是观察全市能源生产水平、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
一次能源生产量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及其他动力能(如风能、地热能等)发电量,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产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的利用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二次能源产量。
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市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
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
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
(1)终端能源消费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市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
(2)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市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
(3)能源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研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可根据不同的目的或需要,用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来计算。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是研究电力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
一般来说,电力的发展应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电力应超前发展。
计算公式为: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反映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
我国能源及其消费需求的统计分析作者:陈冠全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7期[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问题成了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文章对能源进行定义,并且对能源进行科学意义上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类。
收集最近10年各类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能源消费总量在近期会继续增长,各类能源消费状况有不同特点。
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能源科学意义分类;能源统计意义分类[作者简介]陈冠全,广西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系教师,统计学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广西南宁,530003[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7-0007-0004一、引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消费的依赖越来越强,能源成为了经济社会体系的核心之一。
我国目前以及将来能源需求情况如何?是否具有充足的能源供应?这些成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对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结构、总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目前一方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大部分能源不可再生。
能源将越来越稀缺,如果在这些能源枯竭之前没有找到足够的替代能源很可能会发生能源危机。
分析以及预测我国不久将来对各种能源的需求情况有利于在未来国际能源竞争中把握主动,从而进一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二、能源消费需求分析理论“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当今它却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
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一)能源的定义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约有20种。
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
能源中国能源现状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
一、中国远景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
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990年,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人均探明石油储量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人均数。
从人均能源消费看,1994年世界平均为1433千克油当量,发达国家为5066千克油当量,中国大约为670千克油当量。
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0.21千瓦、人均用电量900kWh,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以来煤炭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比例占75%左右,其他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
1995年,世界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23万亿吨标准煤,固体、液体、气体、水电和核电的比重分别为28.3%、38.4%、23.5%和9.8%(刘洪,1999,12)。
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1957?198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44万吨标准煤(SCE)增加到96934万吨,增加了9倍。
1989?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从9639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22000万吨,增长26%。
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