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语言的活动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
班主任非语言暗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班主任的非语言暗示指的是班主任通过语言以外的手段对学生施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是班主任思想意识修养、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的自然流露和具体体现,反映出一个班主任的综合素质。
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如能充分利用好非语言暗示,将会使班级的管理活而不死,不仅能大大减轻自己的工作量,而且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笔者认为,班主任可以从如下万面对学生进行非语言暗示:1、班主任的从教威信班主任的从教威信主要来自于社会成员对他们的客观评价。
这个评价是教师本人的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综合反映。
威信高的班主任在处理班务工作和开展各种活动时,总是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班主任的信赖与敬仰。
班主任的威信越高,给学生的暗示也就越强烈。
因此,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班主任就必须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天,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提高和维护自己的威信,以求把更多的积极暗示带给学生。
2、班主任的高尚人格班主任的性格、气质、修养、能力等诸因素,构成了班主任完整的人格。
而每一个班主任的人格时时刻刻都在给学生以暗示、以榜样,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高尚且突出个性特点的人格,对学生暗示的力度就强,反之则弱。
如有的班主任从不体罚学生,和学生关系很融洽。
但学生背地里都“怕”他,在班里都能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相反,有的班主任,对学生态度简单粗暴,学生上他的课时不敢“乱说乱动”,但只要班主任一离开教室,或其他老师上课时,班上的纪律就乱作一团。
这就是不同班主任在人格暗示方面的不同作用。
3、班主任与学生的体位距离人格暗示的强弱与师生之间的体位距离有关。
同一个班主任,由于与学生所处的体位距离不同,暗示效果也会出现明显差别。
如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与班主任体位距离近,接受暗示就强;坐在后面和两边的学生与班主任体位距离相对较远,接受暗示就较弱。
作者: 蔺建德
作者机构: 武威市第十九中学,甘肃武威733000
出版物刊名: 甘肃教育
页码: 24-2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6期
主题词: 班级管理 非语言暗示 威信 形象 作用
摘要:如何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益,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研究的一个课题。
笔者认为,班主任的非语言暗示在班级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格外重视。
非语言暗示是指老师通过非语言手段对学生施以强制性的影响。
非语言暗示主要有神态表情、行为举止两种形式。
这种暗示,是班主任思想意识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的自然流露和具体体现,反映了班主任的综合素质。
它涵盖班主任老师的从教威信、人格魅力、仪表形象、举止行为等诸多方面。
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的研究【摘要】本文针对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概述、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分类与特点、培训与提升、评价与反馈。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发现,指出研究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绪态度。
对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进行培训和提升,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类型非言语教学行为的具体效果以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用。
【关键词】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学生学习、影响、分类、特点、培训、提升、评价、反馈、发现、局限性、未来研究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方式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
在当今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影响。
虽然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相关研究仍然相对不足。
对于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既有助于深化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也可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旨在探讨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的特点、影响以及培训与评价等方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
1.2 研究意义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行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教师的肢体语言、声音、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传达方式。
研究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互动。
通过表情、姿势、眼神等非语言方式,教师能够传递出对学生的关注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教师的非言语教学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25卷第4期V ol 125 N o 14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 iv ersity (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6年7月Jul 12006关于非语言沟通与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研究高 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语言文化系,北京 100031)[摘 要]教师通过语言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和重要途径,但并非唯一的途径。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为了使信息传递更有利于对方的接受,除了语言表达之外,还可伴随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其它身体部位非话语性沟通的方式来帮助和加强语言的传递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沟通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辅助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 42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6)04-0134203[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高 华(6),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语言文化系副教授,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教学研究。
非语言沟通是人类语言交际活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主要以师生双方语言交流为基础而展开的。
因此,外语课堂上教师使用非语言信息以及它所产生的课堂效果,会很自然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教学中虽然也强调过教态、仪表等,但没有完整系统阐述非语言沟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本文针对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非语言沟通及其实现方式在交际中,许多人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认为词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唯一途径,忽略了交际还需要依靠非语言符号,不了解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结合这一事实。
其实人们在交往中有时用有声语言,有时用无声语言,有时在用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辅以无声语言,以便增强交际的效果和感染力。
谈班主任管理中的非语言暗示摘要:班主任是班集体里的直接管理者,除了语言上的管理,班主任的非语言暗示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并能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班主任的综合素质,怎样充分利用好非语言暗示使其达到最佳管理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班主任非语言暗示管理效果【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更新,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班主任的非语言暗示也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变化。
班主任的非语言暗示主要指班主任通过语言以外的手段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1.班主任的从教威信暗示威信较高的班主任在处理班务工作和开展集体活动时,总能事半功倍,得心应手。
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对班主任的崇敬与信赖,同时威信越高的班主任给学生的暗示也越强烈。
因此,为了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班主任就需要加强自身素质与师德的培养,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利用非语言暗示,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积极的正面影响。
2.班主任的外貌仪表班主任的仪表常常反映了其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爱什么、憎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些也都给了学生一定的暗示。
而学生接受这种暗示不单单体现在他们对班主任仪表的模仿,更多的是在潜意识里受到强化,从而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穿着随意、不修边幅的班主任带出的学生在生活中的个性往往也是不拘小节,容易做出不文明的行为和说出不文明的语言,并且纪律意识较差。
而衣着华丽、时尚的班主任所带出的学生,一般时尚感也较强、爱打扮、但意志品质稍差。
而衣着整洁大方、庄重且大众化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往往都更注重将内在和外在之美相结合,在注重外表穿着的同时也注重自身人格的修养,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激情,并且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3.班主任的人格暗示不同性格的班主任给学生带去的暗示程度也不一样,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班主任给学生带去的暗示往往很强,反正则弱。
例如有些班主任在班里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不对学生进行体罚,这样学生会因为对他的尊敬而自己遵守纪律,认真学习。
小学英语课堂运用非言语手段教学的策略探究随着小学英语教育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语言文字传达知识,而随着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出现,单纯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传达,还要平衡关注非言语手段的应用。
一、小学英语课堂运用非言语手段教学的意义非言语手段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色彩视觉等方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非言语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比较强,他们会对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和兴趣,并且喜欢通过感受与直觉来理解和认知事物。
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非言语手段,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他们会对新鲜的事物感到兴趣并且具有极高的好奇心。
教师通过运用非言语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表达信息更加生动形象。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非言语手段来表达和解释,例如通过肢体语言来讲解某些单词的意思,通过声音语调来强调某些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可以用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但是通过非言语手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通过色彩视觉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联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小学英语课堂运用非言语手段教学的策略为了有效地运用非言语手段教学,小学英语课堂教师们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以下是教师们可以采用的一些策略:1.肢体语言的运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通过跳舞、游戏等方式呈现知识点,或者通过动作表情来解释词汇、句子的含义。
2.声音语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声音语调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感,例如声音高亢的声音可以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温和平和的声音,则可以让学生感到舒适而安心。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行动研究姓名:李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2009摘 要行动研究作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式已被普遍关注。
研究教师身为教师本身而不只是教师教学已成为行动研究的主题。
教师非言语行为是教师自身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关于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已悄然兴起。
以前国内众多关于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大多只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或者重心多在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技巧上。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和分析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的量化研究不是很多。
近年来有研究者尝试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并通过课堂观察,以数据的形式来记录这些非言语行为,可是这些数据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教师,而且教师非言语行为对学生以及教师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仅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是不够的。
数据的信度和学生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反应和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很难保证和观测的。
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课堂录像和访谈来发现大学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特征以及大学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效果。
本研究鉴于此提出以下几个假设:1)大部分大学英语学习的学生不关注大学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从而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行为并作出预期的反应;2)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可以通过观测记录下来,以帮助教师反思和促进教学效果;3)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可以促进或者阻碍师生关系的建立、课堂气氛的营造、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学生的认知学习。
此行动研究主要对共计三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观察。
在预实验中采用问卷调查了大学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认识程度,还从师生关系、课堂气氛、课堂参与以及学生的认知学习方面,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效果进行了调查。
其次,运用观察量表和录像对三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进行了记录并收集了数据。
在问题得到进一步明确后,而且在两名观测者间的评分者间信度得到了验证的基础上,本研究者设计了一个12周的行动计划。
186
神州教育
以非语言的活动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
张林燕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幼儿园
摘要: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全面
实施《幼儿园指导纲要》的今天,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
幼儿在唱歌、律动、演奏乐器和朗读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节奏,它们是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
在实施节奏教学时,强调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反应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节奏感;培养;训练
蒙氏园的班级是以混龄班为主的,主要有3-6岁各年龄段的幼儿。
传统园主要以集体的活动从小班到大班毕业,中途不会有小年龄段的孩子进入打乱他们的常规。
但是在蒙氏园我们的常规工作就很难开展,因为我们每一年都有大班毕业,小班进来。
如果我们在小班的常规工作没有做好中班、大班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就会让小班进行模仿学习导致后面的常规工作很难进行。
为此我尝试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管理,但是最明显的一个方法是我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运用音乐来让孩子保持安静并让他们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我的身上。
下面是我在进行班级管理中有效的几种音乐见解。
一、通过非语言的节奏引导幼儿
有一天到了收工作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一个小朋友在做音感钟的工作,他在敲击音感钟的时候发出了不同节奏的声音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于是我就想起来为什么我不能运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节奏来作为收工作的讯息呢?于是我拿起音感钟的哆、来、咪进行简单的敲击,孩子们开始还不知我在做什么,我告诉他们以后我们收工作就以我们工作室中的任何东西发出的声音为主,孩子们很感兴趣。
每次我用不同的东西发出声音时孩子们都能够很好的收完工作回到活动室坐好等着我后续的活动。
因为我会根据工作室的节奏用钢琴进行演奏让他们想一想这个节奏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进行演唱比较好,中大班的孩子们都会很认真的进行思考不会再出现聊天现象,小班的自控能力就比较弱,不愿意去思考太多。
分析解决: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自己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当幼儿寻找出了各种有趣的节奏时,就产生了模仿节奏的兴趣。
而孩子们从生活中去寻找不同的声音发出不同的节奏,不但让孩子能够有序的回到活动室等待着我,同时从听觉上入手让孩子去倾听生活中的节奏让他们根据这些节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出来提高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可能小班对于一些音乐节奏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在教学活动中还是需要全方位的考虑到各年龄段的幼儿。
二、节奏肢体动作发展幼儿的反应能力
户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很兴奋跑出去,在换鞋子的地方就会拥挤很多的幼儿,提醒过幼儿之后还是没有多大的改变,最后我采取了用肢体动作来进行邀请孩子去换鞋子。
我用拍两次手、一次腿在每组之间进行有节奏的拍打,走到拍节奏最好的组停下来改变动作让幼儿进行拍打如果节奏能够跟上我这一组的孩子们就会去换鞋子。
接着我再继续拍两次手,拍一次腿走到下一组换动作幼儿根据我的节奏做,通过这个办法幼儿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很乐意用这种办法进行邀请。
分析解决:孩子们有时候对一些语言提醒很容易忘记,但是通过肢体节奏进行邀请孩子们去换鞋子不但让他们能够跟着不同的节奏来做肢体动作,同时幼儿能够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肢体节奏,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才能。
我后续又通过一个简单的词语接龙游戏改变成肢体接龙游戏,让幼儿跟着这个节奏进行创造,增加他们对肢体动作的兴趣。
三、音乐和游戏相结合培养节奏感
下午艺术活动后孩子们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舞足蹈的聊天等着家长来接,为了让他们能够安静下来我通过音乐与游戏相结合来使幼儿安静同时锻炼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感。
我先放一段音乐,带着幼儿拍起手,等到幼儿熟悉音乐之后我让幼儿听着音乐我从旁启发幼儿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表现这首音乐的节奏,这时候的幼儿都很认真的听着音乐创造动作没有聊天,而且幼儿对于一些节奏比较起伏明显的音乐特别的感兴趣。
幼儿通过这个音乐活动在下午艺术课结束的这段时间也不会很浮躁。
分析解决:音乐游戏除了用拍手来进行节奏练习以外还可以用身体上的任何地方、转圈、打响嘴等等,教师在幼儿做出动作的时要对幼儿进行鼓励之外,同时也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节拍,对于节拍比较弱的幼儿可以通过用数字进行节奏学习,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
四、非语言音乐节奏教学总结
非语言的音乐节奏教学对我们有着一定的帮助。
也能很好的促进幼儿之间互相合作。
《小猫和狮子》是我给他们做的一个关于动物的律动,一段时小猫的音乐,一段时狮子的音乐。
两段音乐的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分辨出狮子和小猫,然后跟着音乐进行模仿,在狮子音乐响起得时候小猫是要静止不动或者找一个地方躲藏起来的,这个时候的孩子就会帮助没有地方躲藏的孩子,当狮子回去,小猫又出来之后他们就会互相拉着手出来随着音乐节奏进行表演动作。
通过这个音乐活动以后孩子们都能够相互帮助而且在每次让他们安静下来时我就会说狮子要出现了,如果你们还有声音的话狮子就把你们抓起来了,孩子们进入了游戏时的一种状态能安静的听我说完话,到我宣布狮子回去了之后他们才开始活动起来。
非语言的音乐节奏为家园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音乐游戏不但增进了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增进了家长、幼儿和老师的情感交流,非常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通过这个音乐游戏不但让家长跟教师有了更多关于孩子的谈话内容之外也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家的一些状态同时了解孩子对于活动内容是否感兴趣,让幼儿园的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些优势互补进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利用音乐游戏可以定期的邀请家长参加亲子音乐游戏开放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共同游戏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创造能力、反应能力和节奏感。
虽然我们不能够提供全部的东西,但是我们能够给与幼儿一把开起大门的钥匙,让幼儿打开音乐的大门,寻找他们想要的音乐。
参考文献:
[1]庄捃华,《音乐学概述》[W]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P87—P92
[2]郭声健等著,《音乐教育新概念》[W],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P39—P41
[3]范晓君、王朝霞主编,《学校音乐教育与教材教法》[W]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P211—P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