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2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概说1、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比较如下:2、得名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4、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5、篇目《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思想内容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青青陵上柏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社会黑暗驱车上东门、明月何皎皎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7、艺术特色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擅长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诵读1、齐读2、听读3、自读庭中有奇树珍贵huā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目标】1.学会从多方面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寓情于景,尝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4.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二、观察图片来绘景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感受其美。
课件出示:设问1: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预设湖水、植物、太阳。
追问:还有吗?大家往远处看。
预设房屋。
再问:请大家注意,当问你看到了什么时,一定要说具体。
可以说你看到了什么植物,它的形态是怎样等。
预设蒲苇好像在摇动;黄昏前阳光温暖昏黄;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房屋静默着。
设问2:哪位同学能描绘一下这幅图画的景物特征?预设夕阳徐徐落下,水面上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涟漪,一抹一抹的橙红似乎都溶解在湖里了。
湖边的蒲苇随风摇曳、向前铺展,远处的房屋在温暖的阳光下静默着。
追问:此种景色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我想要拥抱它,拥抱这一天里最后一抹灿烂!【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感受画面的景物之美,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描绘美的兴趣与欲望。
三、诵读推敲学写景师:同学们赏读下列语段,推敲推敲,学习其写景方法。
课件出示: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预设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明确描写景物需先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
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更生动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人与自然》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人与自然》单元教学设计,共10个课时。
2、各课内容及关系: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全部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以不同的体裁、形式,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
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要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思考由于人类的盲目性导致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从中获得启示。
《敬畏自然》是篇议论性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告诉我们:“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报告文学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罗布泊由一个美丽的仙湖变成了一个人鸟不敢飞越的神秘的沙漠的内在原因:1、国民党的改道;2、“四盲”。
告诉我们在搞开发时,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时,把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考虑。
《旅鼠之谜》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对旅鼠三个难解之谜的介绍,适当引导议论: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增长,否则将会是旅鼠的命运。
《大雁归来》是一篇抒情性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喂,出来》以符合情理的想象,用奇特的结构,表现了主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其想象特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1、先想象一个基本点,一个基本情节。
2、再想象各个具体的细节。
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人文关怀意识是重点。
二、单元整体目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掌握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达到能读、能写、能用,以课文下的注释、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为标准。
2、能熟练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总结段意的能力。
3、知道每一课写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哪一方面的问题。
4、理解每一课的主要观点。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科学小品的能力、科学童话的文字表达能力过程和方法:1、在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中,把握课文内容与课文所表现出的观点之间的关系。
敬畏自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他的恩惠,在她怀中壮大,高天流云、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破坏了自然,自然母亲已伤痕累累。
看看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接受自然回馈的礼物。
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然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并感悟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自然的责任。
二、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
5分钟后做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蓬蒿()咫()尺狼藉()呐()喊2、解释下列词语:⑴不自量力:⑵相形见绌:⑶精巧绝伦:⑷美味佳肴:选五位同学回答,明确:1、hāo zhǐ jí nà2、⑴不能正确估量自身的力量。
⑵相比之下,显出缺乏。
⑶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⑷味道鲜美的食品。
三、自学指导二:快速泛读课文,5分钟找出下列题目的答案。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明确:“敬畏”。
2.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关键语句是哪一段?明确: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点明观点的是最后一段。
四、自学指导三: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8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要求:阐述观点,有理有据,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不能脱离文本。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参考答案:⑴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⑵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当堂训练:1)读着本文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可每一小组拟一条展示交流)参考: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合作;我们不应只求改变世界,而应力争改变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
5.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2)齐读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揣测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学习过程:一、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下列问题。
5分钟后小组代表回答。
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⑵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性,讲究形象语言、文学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作者运用了对比、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
文章先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
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
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三、自学指导二: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5分钟后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好。
例:(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灾难,危及人类自身。
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
“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4)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理解:此二句说明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5)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6)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
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7)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理解: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考虑,语气也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8)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理解:同⑺)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语言的形象性。
四、自学指导三:文章美,美在语言,美在情感。
请花6分钟从修辞手法方面总结文章中语言的优美之处。
⑴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该事物生动形象。
例如:宇宙发明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身壮丽无比的美。
⑵文章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该句子生动形象。
例如: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⑶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某一事物起突出、强调作用。
例如: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⑷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增强语势作用。
例如: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身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⑸本文多次运用反问句。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五、当堂练习:1.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句子。
板书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目标: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
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
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检查预习: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鹭鸶()栖息()濒临()戈壁( ) 无垠( ) 罗布泊( ) 2.解释词语:沧海桑田:近在咫尺:浑然一体:3、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
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三、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找出课本相关段落,8分钟小组内交流,然后推代表回答。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
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变化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
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
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
“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四、自学指导二: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时间8分钟。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五、当堂训练: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
③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④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萧瑟(冷落、凄凉)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B、和煦(温暖)远眺(眺望)C.干涸(没有水)庇护(遮蔽)D.欢娱(使快乐)吞噬(吃)3、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罗布泊的现状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回忆过去的罗布泊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除了罗布泊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都需要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