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各论——祛痰剂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八单元祛痰剂细目一概述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祛痰剂主要适用于痰病。
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之痰是专指有形之痰;而广义之痰是泛指诸多符合痰的病证表现与病理变化,病变部位比较广泛,如《医方集解》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痰病见有咳嗽,气喘,呕吐,中风,头晕目眩,头痛,胸痹,癫狂,痫,瘰疬等症,均可使用祛痰剂治疗。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应辨清病变属性,热痰宜清,寒痰宜温,风痰宜息等。
(2)辨治痰病,治痰必治脾,治脾以绝生痰之源。
(3)治痰药多伤津,治痰应当兼顾阴津,以免化痰伤津。
(4)治热宜清,但治痰必用温,必须酌情配伍温药,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细目二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速记:陈夏领草莓酱。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所致。
治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以辛温性燥之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橘红为臣,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其意有二:一是等量合用,相辅相成,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并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是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半夏、橘红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白茯苓健脾渗湿;生姜监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少佐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
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枚方歌: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一、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1000k 克)、甘草炒,十二两(375克)、陈皮去白,一斤(500克)。
二、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四、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五、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原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降肺气,止咳消;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条下云:“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以上的加减方法,可资临床参考。
《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治寒邪伤肺咳嗽。
方后云“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七、文献摘录(方论)1.程国彭:“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
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之祛痰剂(一)、(二)方剂学各论——祛痰剂(一)(全国卷历年出题数:16道)1.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2.适应范围: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
3.配伍规律①治疗痰病,不仅要消除已生之痰,而且要着眼于杜绝生痰之本。
多配伍健脾祛湿药,有时酌配益肾之品,以图标本同治。
②又常配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③至于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又常结合软坚散结之法,随其虚实寒热而调。
4.分类:分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治风化痰五类。
5.注意事项①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
②同时应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6.本章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①燥湿化痰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治痰的基础方剂,主治湿痰内阻的咳嗽痰多等证。
温胆汤功能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治胆郁痰扰之心烦不眠、呕吐呃逆,以及癫狂等证。
②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痰热内结、咳嗽痰稠色黄之证;小陷胸汤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痰热互结胸脘的小结胸病。
7.具体内容(1)燥湿化痰二陈汤【歌诀】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用法】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义】①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②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了“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方剂学——祛痰剂适用范围祛痰剂适用于痰浊留滞于脏腑、经络、肢体而导致的痰病。
应用注意事项辨明痰证寒、热、燥、湿之属性。
阴虚燥咳,痰中带血者,慎用辛温燥烈之品以防加重出血。
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
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不欲饮食,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肢体困倦,舌苔白滑,脉滑。
【组方原理】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
橘红理气行滞,使气顺痰消,并助半夏燥湿和胃,为臣药。
茯苓渗湿健脾,治生痰之源,为佐药。
炙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
煎煮时加生姜,降逆化痰,制半夏之毒;入乌梅收敛肺气,合半夏、橘红散中有收,使痰化而正气无损。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口苦吐涎,或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或癫痫,舌苔腻,脉弦滑或略数。
趣记: 温胆指示二臣将找竹茹。
对照: 温胆枳实“二陈”姜枣竹茹。
【组方原理】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为臣药。
枳实破气消痰,散结除痞;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倶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医方考》【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胆南星制半夏(姜汁)【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热痰咳嗽。
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趣记: 陈皮杏仁拌黄瓜实难服。
对照: 陈皮杏仁半黄瓜实南茯。
【组方原理】方中胆南星清热豁痰,为君药。
瓜蒌仁清热化痰,黄芩清泻肺火,半夏化痰散结,降逆止呕,同为臣药。
枳实行气消痞,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杏仁降气止咳,倶为佐药。
以生姜汁为丸,以制半夏之毒,并增祛痰降逆之效。
名医方论——历代名家对常用方证的论述:13、祛痰剂(三)2007-04-17 22:40三、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方论】
今·裴正学:燥热伤肺,则鼻干、咽干、口干,呛咳气促;灼液成痰,则痰粘不利,痰中带血。
燥热为本,成痰为标。
方用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嗽,标本兼治而为主。
瓜萎润肺化痰,与主药相配,则事半功倍而为辅。
燥热灼津,故以花粉生津止嗽;痰生于脾,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痰为湿浊,易阻气机,故以橘红、桔梗除痰行气,诸药各尽其用,是为兼治。
(《新编中医方剂学》)
今·冉先德:燥痰之证,多由肺阴不足,虚火灼津而成。
方以贝母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为君;瓜萎、花粉清热涤痰而润燥为臣;茯苓、橘红健脾理气以祛痰为佐;桔梗载诸药入肺,宣肺利气为使。
共奏清热润燥,理气化痰之功。
使肺阴得润而燥痰可除,清肃有权,则咳逆可止。
(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四、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论】
明·赵以德:《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又曰: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先治冲气与肾燥。
桂味辛热,散水寒之逆,开腠理,致津液以润之。
茯苓、甘草行津液,渗蓄水,利小便,伐肾邪为臣。
甘草味甘温,补中土,制肾气之逆。
五味酸平以收肺气。
《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服此汤,冲气即止,因水在膈不散,故再变而更咳胸满,即用前方去桂加干姜、细辛,散其未消之水寒,通行津液。
服汤后,咳满即止。
(《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彬:冲气即低,乃苓、桂之力,单刀直入,肾邪遂伏,故低也;反更咳满,明是肺中伏匿之寒未去。
但青龙汤已用桂,桂苓五味甘草汤又用桂,两用桂而邪不服,以桂能去阳分凝滞之寒,而不能驱脏内沉匿之寒,故从不得再用桂枝之例而去之,唯取细辛入阴之辛热,干姜纯阳之辛热,以除满驱寒而止咳也。
(《金匮要略论注》)
清·魏念庭:冲气即低,是阴抑而降矣;然降而不即降,反更咳胸满者,有支饮在胸膈留伏,为阴邪冲气之东道,相与结聚肆害,不肯遽降。
心从阳也,法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之辛而升举,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开散,则胸膈之阳大振,而饮邪自不能存,况敢窝阴寒上冲之败类乎?虽云以治其咳满,而支饮之邪,亦可衰矣。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尤怡:服前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金匮要略心典》)
今·冉先德:脾肺阳虚,寒饮内停为本证病机;咳嗽痰稀,苔白滑,脉沉迟为本方主证。
故
治以干姜为主,温脾肺之阳以化寒饮。
辅以茯苓健脾渗湿,杜其生痰之源;细辛通彻表里,助干姜以散己聚之寒饮。
佐以五味子收敛肺气而止咳,并配合细辛一散一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且防细辛耗散伤肺。
使以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各药合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标本兼顾,共奏温肺化饮之功。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三子养亲汤方论】
明·吴昆:年高痰盛气实者,此方主之。
痰不自动也,因气而动,故气上则痰上,气下则痰下,气行则痰行,气滞则痰滞。
是方也,卜子能耗气,苏子能降气,芥子能利气。
气耗则邪不实,气降则痰不逆,气利则膈自宽,奚痰患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子事亲者设也。
虽然,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
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径捷之方矣。
(《医方考》)
清·汪昂:此手、足太阴药也。
白芥子除痰,紫苏子行气,莱菔子消食,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
(《医方集解》)
清·张秉成:治老人气实痰盛,喘满懒食等证。
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因水饮所成。
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
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为喘逆等证矣。
病因食积而起,故方中以莱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则气滞,以苏子降气行痰;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
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
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成方便读》)
今·蔡陆仙:养亲者,事老也。
方中苏子、芥子、菔子,故得其名。
凡老人气实痰盛,喘满懒食者,宜以此方。
白芥子性辛,用以温肺除痰;苏子理肺以降气;莱菔子消食以破滞。
然此方虽为治老人实痰,若小儿痰滞交阻,气粗痰多者,每用之轻剂亦颇见效。
惟气虚之人,则非所宜。
(《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注释】①飞霞子:即韩懋,明代医学家。
四川泸州人。
号飞霞道人。
五、治风化痰
《医学心语》
【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论】
清·程国彭: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
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水是也,逍遥散主之。
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医学心语》)
今·冉先德: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风内动,痰浊上扰,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故胸膈痞闷。
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晕,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故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晕,二药合用为主药,以治风痰眩晕头痛;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以治生痰之源,为辅药;橘红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均为佐使药。
诸药相合,方简力宏,共同体现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
(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止嗽散方论】
清·程国彭: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
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
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经曰:微寒微咳。
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
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
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
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宜其投之有效欤?(《医学心语》)
清·唐宗海:肺体属金,畏火者也,遇热则咳,用紫菀、百部以清热。
金性刚燥,恶冷者也,遇寒则咳,用白前、陈皮以治寒。
且肺为娇脏,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流连而不解,故用荆芥以散表。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贵闭;喉窍贵闭而不贵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启而为咳,故用桔梗以开鼻窍。
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肺气安宁。
(《血证论》)
今·高体三:外感风寒束表,皮毛郁闭,肺气不得宣达,逆而不降,故咳嗽吐痰。
治当疏散解表宣肺,理气化痰止咳为法。
荆芥味辛性温,专走肌表,善解风寒;白前、百部、紫菀,皆入肺经,为止嗽专药;陈皮、桔梗,理肺气,化痰浊;炙甘草补中土,调和诸药。
共成疏风解表宣肺,理气化痰止嗽之剂。
(《汤头歌诀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