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实习和实验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44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水平,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遥感专业人才,我们参加了本次遥感综合实训。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遥感数据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及分类后处理和专题地图制作等基本技能,提高遥感信息提取能力。
二、实习目的1. 熟悉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2. 掌握遥感图像增强、分类及分类后处理等关键技术。
3. 学会利用遥感数据制作专题地图。
4. 提高遥感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遥感数据预处理:对所提供的校园遥感图像数据和数字图像进行格式转换,由原来TIFF和JPG格式转换为便于软件识别的IMG格式。
参照校园数字地图,对待校正的校园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采用多项式变换,多项式的次数为2次,所有检查点的误差小于一个像元。
针对校园范围,对校正后的校园遥感图像,对教学区进行不规则分幅裁剪。
2. 遥感图像增强:对预处理后的遥感图像分别依次进行直方图均衡化、77边缘检测、自然色彩变换三种增强处理。
3. 遥感图像分类及分类后处理:利用ERDAS IMAGINE 2014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后处理,提高分类精度。
4. 遥感专题图制作:根据遥感图像分类结果,制作专题地图,展示不同地物的分布情况。
四、实习成果1. 成功完成了遥感数据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及分类后处理和专题地图制作等任务。
2. 掌握了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技巧,提高了遥感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3.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五、实习体会1. 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2. 遥感数据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处理流程。
3. 团队合作在遥感数据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习目的本次遥感测量实训旨在使学生了解遥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遥感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本次实训,学生能够:1. 了解遥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遥感影像的特点;2. 掌握遥感影像的获取方法,包括卫星遥感影像和航空遥感影像;3. 学会遥感影像的处理技术,如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图像融合等;4. 熟悉遥感数据分析方法,如地物识别、信息提取等;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1. 遥感影像的获取(1)卫星遥感影像:介绍常用卫星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如Landsat、MODIS、高分辨率卫星等,学习遥感影像的下载和预处理方法。
(2)航空遥感影像:介绍航空摄影原理和航空遥感平台,学习航空遥感影像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2. 遥感影像处理(1)图像增强:学习遥感影像的灰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对比度增强等图像增强方法。
(2)图像分类:介绍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如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学习常用的分类算法和参数设置。
(3)图像融合:学习遥感影像的融合方法,如多时相融合、多源融合等,提高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3. 遥感数据分析(1)地物识别:学习遥感影像的地物识别方法,如光谱分析、纹理分析等,提取遥感影像中的地物信息。
(2)信息提取:学习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方法,如植被指数、水文信息提取等,为相关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习过程1. 实习准备(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遥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如ENVI、ArcGIS等;(3)准备实习所需的硬件设备,如计算机、遥感影像数据等。
2. 实习实施(1)分组讨论,明确实习任务和分工;(2)按照实习内容,分别进行遥感影像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3)记录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
3. 实习总结(1)整理实习成果,撰写实习报告;(2)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3)分享实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遥感实习报告在具体学期,我参与了一次令人难忘的遥感实习。
这次实习不仅让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还让我对遥感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实习目的本次遥感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熟悉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掌握常见遥感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我们对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应用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1、遥感数据的获取在实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学习了如何获取遥感数据。
了解了不同类型的遥感卫星,如陆地卫星、气象卫星等,以及它们所提供的数据特点和适用范围。
通过相关网站和数据平台,我们成功获取了多景遥感影像,为后续的处理和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
2、遥感数据的预处理获取到原始遥感数据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操作。
辐射校正用于消除传感器本身和大气对辐射的影响,使得影像的亮度值能够准确反映地物的反射特性。
几何校正则是纠正由于卫星姿态、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的影像几何变形,确保影像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3、图像增强与分类为了更清晰地识别和分析地物信息,我们进行了图像增强处理。
常用的方法有对比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等,这些操作有效地突出了影像中的地物特征。
之后,运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将影像中的地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水体、植被、建设用地等。
4、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在完成分类后,我们进行了遥感图像的解译工作。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分析地物的变化情况,例如城市扩张、森林砍伐、水体污染等。
同时,将解译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土地利用规划、灾害监测与评估等。
三、实习工具与技术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遥感软件和工具,如 ENVI、ArcGIS 等。
ENVI 在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面功能强大,提供了丰富的算法和工具;ArcGIS 则在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可视化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将遥感解译结果与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遥感监测作为一种新兴的监测手段,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评估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参加了本次遥感监测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软件的操作;3. 提高自己在遥感监测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4. 深入了解遥感监测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应用。
三、实习内容1. 遥感基础知识学习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数据类型、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等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遥感监测是利用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特性,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
2. 遥感图像处理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包括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ENVI、ArcGIS等软件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3. 遥感监测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遥感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这些案例包括:(1)森林资源监测:通过遥感图像分析,监测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为林业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城市环境监测:利用遥感图像监测城市绿化、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为政府部门提供环境管理依据。
(3)灾害评估:利用遥感图像快速获取灾害信息,为救援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4. 实践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操作:(1)遥感图像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
(2)遥感图像增强:通过对比度增强、锐化等手段,提高遥感图像的视觉效果。
(3)遥感图像分类:利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4)遥感图像分析:根据遥感图像分类结果,分析不同地物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遥感监测实习,我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练掌握了ENVI、ArcGIS等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软件的操作;3. 增强了自己在遥感监测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4. 深入了解了遥感监测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应用。
第1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机遥感技术逐渐成为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无人机遥感教学实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将无人机技术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从无人机遥感教学实践的意义、实施方法以及实际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无人机遥感教学实践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无人机遥感教学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人机遥感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航空摄影、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图像处理等。
通过无人机遥感教学实践,学生可以跨学科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3.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无人机遥感教学实践将遥感技术、航空摄影、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整合,有助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4.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
通过无人机遥感教学实践,学生可以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二、无人机遥感教学实践的实施方法1. 课程设置无人机遥感教学实践的课程设置应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主要包括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航空摄影、遥感图像处理等;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无人机操作、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2.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保障无人机遥感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应建设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
主要包括:(1)无人机飞行平台:选择适合教学需求的无人机型号,确保飞行稳定、安全。
(2)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选用主流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ENVI、ArcGIS等。
(3)教学场地:选择开阔、安全的场地进行无人机飞行实践。
3. 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分组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提高实践能力。
(3)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无人机飞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监测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们的遥感技术应用能力,本次实习我们选择了某地区进行遥感监测,以了解遥感监测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二、实习目的1. 掌握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技术;2. 学会利用遥感数据对地表覆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监测;3.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实习期间,我们通过卫星遥感平台获取了该地区的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包括Landsat 8、Sentinel-2等卫星影像。
这些影像数据覆盖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地表覆盖、生态环境等信息。
2. 遥感影像预处理为了提高遥感影像质量,我们首先对影像进行了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
通过ENVI软件进行预处理,确保遥感影像数据在后续分析中的准确性。
3. 遥感影像分析(1)地表覆盖分类:利用ENVI软件,我们根据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对研究区域的地表覆盖类型进行了分类,包括耕地、林地、水域、草地等。
(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通过对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如耕地向林地、水域的转化等。
(3)生态环境监测:结合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数据,我们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监测,包括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等。
4. 遥感监测报告撰写根据实习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撰写了遥感监测报告,内容包括遥感影像数据获取、预处理、分析及结论等。
通过本次遥感监测实习,我们掌握了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技术,了解了遥感监测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以下是本次实习的几点体会:1. 遥感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2. 遥感影像预处理是遥感分析的基础,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3. 遥感监测需要结合地面调查数据,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4. 团队合作是顺利完成遥感监测任务的关键。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预警等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遥感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目的1. 使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遥感图像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2. 遥感图像解译:运用目视解译、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3. 遥感图像分类:运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4. 遥感图像分析:运用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5. 遥感应用: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
四、实习过程1.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在实习初期,我们进行了遥感图像处理的理论学习,了解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对遥感图像处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实习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践操作。
首先,我们对遥感图像进行了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
然后,我们运用目视解译、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
接着,我们运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最后,我们运用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
3. 第三阶段: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团队协作。
每个团队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沟通、协调、分工与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习成果1. 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提高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3. 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 完成了实习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遥感导论实习报告遥感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任务作为遥感导论实习的学生,我的实习目的是通过实践和实地调查,掌握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任务有:1.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3.了解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4.完成一项遥感实践项目。
二、实习方法和内容1.实习方法我采用了实地调研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习。
首先,在教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流程。
然后,我选取了一个具体的遥感实践项目,并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最后,我将实践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撰写了本实习报告。
2.实习内容(1)基础理论学习在实习开始之前,我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包括了解遥感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学习了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以及学习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技术等。
(2)实地调研在实习过程中,我参观了当地的遥感应用中心。
在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了解了他们常用的遥感数据、遥感工具和遥感分析方法。
这次实地调研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实践操作三、实习心得通过本次遥感导论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遥感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大尺度、多源、多时相的数据,可以对地表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监测,为地理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其次,我对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知道如何选择最适合的遥感数据和合适的处理方法。
最后,我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学会了使用遥感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此外,这次实习也让我意识到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评估等众多领域,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遥感导论的实习,我在遥感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收获。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我校遥感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我们一行人在2023年暑期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遥感专业实习。
二、实习前期准备1. 团队组建:在实习开始前,我们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组成了若干实习小组,每组由一名指导老师负责。
2. 资料收集:我们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实习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
3. 设备准备:实习期间,我们使用了多种遥感设备,如无人机、卫星遥感影像处理软件等。
我们提前学习了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并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三、实习内容1. 遥感影像获取:我们利用无人机获取实习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并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大范围的数据。
2. 遥感影像处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影像预处理、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
3. 信息提取与分析:我们针对实习区域的土地类型、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 实地考察:在实习期间,我们分组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遥感影像中的信息进行了验证和补充。
5. 成果展示:实习结束后,我们针对实习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以报告、PPT等形式进行展示。
四、实习收获1. 专业技能提升:通过实习,我们对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遥感影像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能力增强:实习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4. 职业素养提升:在实习期间,我们严格遵守实习纪律,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五、实习总结本次遥感专业实习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遥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实习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遥感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遥感影像处理、解译和制图等基本技能。
二、实习目的1. 熟悉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NVI的操作,掌握遥感影像预处理、裁剪、校正等基本操作。
2. 学习遥感野外调查方法,了解野外调查的注意事项。
3. 掌握遥感影像解译技巧,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2007》标准,对所调查区域的遥感影像地物进行初步目视解译、划分。
4. 熟练运用ENVI软件进行室内解译,进行小斑区划和数据库建立。
5. 根据遥感影像图,针对所调查区域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专题图。
三、实习内容(一)遥感影像处理1. 遥感影像预处理:首先,我们在ENVI软件中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辐射校正主要进行传感器校正、大气校正、太阳高度及地形校正。
几何校正是指纠正由系统或非系统因素引起的图像几何变形。
2. 遥感影像裁剪:根据实习要求,我们选取了金洲新区大部分地区及望城区部分区域作为本次实习的区域范围。
使用ENVI软件中感兴趣区域选取的功能,裁剪出特定的区域范围。
(二)外业建标调查1. 建立目视解译标志表: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2007》标准,对所调查区域的遥感影像地物进行初步目视解译、划分,从而建立外业目视解译标志表。
2. 野外调查: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前往实习区域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各种地物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形、地貌等信息。
(三)室内解译1. 遥感影像室内解译:运用ENVI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室内解译。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识别出各种地物,并进行小斑区划。
2. 数据库建立:根据室内解译结果,建立遥感影像数据库,为后续制图提供数据支持。
(四)制图1. 利用ENVI软件,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室内解译结果,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专题图。
2. 对专题图进行美化,包括添加图例、标题、比例尺等信息。
《摄影测量与遥感》综合实习指导书一、实习目的通过2周的实习,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学会遥感图像的预处理,能使用建模工具进行MODIS NDVI求取建模,并会用ERDAS软件的专题制图模块进行成果图的编辑。
二、实习任务实习不实行分小组进行,每个人在一台电脑上上机操作,完成实习任务。
具体任务如下:1.进行遥感数据的预处理;2.进行遥感数据专题应用的建模;3.把结果制作成一幅专题地图。
三、实习原理与方法遥感数据的几何处理和辐射处理方法四、实习仪器设备使用仪器及软件:PC机;ERDAS软件、PHOTOSHOP软件和图像捕捉软件。
数据资料:一景原始binary格式的MODIS数据,一幅标准中国省界图。
五、实习预习要求要求预习《摄影测量与遥感》教材中有关章节内容,并要求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软件的使用说明。
六、实习注意事项为了使实习顺利有序地进行。
要求参加实习地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思想上高度重视,维护学术的科学、严谨、真实性,保证质量,认真总结。
2.安全第一。
保证人身安全,爱护仪器设备,按规程操作,保护好仪器,不丢失。
3.严格遵守纪律,实习期间,不得随意缺勤,如有急事,需向有关指导老师请假。
没有外业和上机任务时,应自觉学习与实习相关知识或整理成果资料。
4.设备进行分组,个人独立使用。
要求学生每天签到,工作完成后及时交给老师。
第一部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一、NDVI的概念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反映农作物长势和营养信息的重要参数之一。
NDVI是通过地表覆盖物在可见光波谱段的吸收和在近红外波谱段的反射特性,建立的用于描述植被数量和质量的参数。
植被指数没有量纲。
公式为:NDVI=(NIR-RED)/(NIR+RED)其中,NIR指近红外波段,RED指红光波段,具体波段视具体传感器而定。
该指数值介于-1与1之间.二、NDVI的测量意义1.NDVI能够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2。
-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3。
NDVI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如土壤、潮湿地面、学、枯叶、粗超度等,且与植被覆盖有关。
三、用遥感图像求取NDVI的意义和可行性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地获取大范围的数据,其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都可以满足NDVI 测定的要求。
另外,遥感数据可以是周期性的,因此这种数据可以方便地进行变化检测和动态监测。
第二部分遥感图像预处理一、数据的格式转换目的:把非img格式(如bin格式)影像数据转换成ERDAS软件专用格式img。
步骤:1、文件输入输出设置打开Import/Export选项,界面如图所示,再设定输出文件名,并以img格式保存。
2、转换参数设置上面步骤操作完后,点击OK后,会弹出Improt Generic Binary Date对话框,从所给的reademe文件中找到波段数以及行、列数,输入进去,在Improt Generic Binary Date对话框中设置好了,点OK开始转换,完成后从view中重新打开,检查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则再次转换。
二、影像坐标、投影信息的添加目的:将影像左上角点经纬度转换成坐标值,再添加到影像数据中去,并添加投影信息。
步骤:1、用Tools > Coordinate Calculator工具将经纬度(B, L)转换成直角坐标系坐标值(x,y)。
具体方法为:在Coordinate Calculator对话框中设置Set Input Projection and Units 和Set Output Projection and Units,设置好后输入经纬度(B, L),再单击鼠标,则显示出计算好的坐标;2、将坐标信息添加到影像信息中。
打开viewer,选择ImageInfo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再选择Edit < Change Map Model,输入左上角点(X,Y)坐标及像元的分辨率(Pixel Size),并选择Units和Projects,然后选择Edit < Add/Change Projection,定义椭球体等信息。
三、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目的:掌握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的原理方法;熟悉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的主要过程,特别是几何纠正中控制点的选择方法和要求;能针对具体的遥感图像独立完成其几何纠正,了解对结果作出评价的方法;图像几何校正的一般流程四、影像的裁剪目的:保留感兴趣区,把非处理对象区去掉,以减小文件占用的内存,加快运行速度。
步骤:裁剪图像的操作方式有多种,可用查询框裁剪(如下述),也可用多边形裁剪等。
1. 在Viewer中显示要裁减的图像,把光标置于图像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Inquire Box,框住感兴趣区,再点击Apply。
2. 再点击DataPrep模块,在其下拉菜单中选择Subset Image, 在弹出的Subset对话框中输入要剪裁的图像文件,并确定输出文件名和路径,输出范围点击From Inqire Box选项。
输出的数据类型、波段数视需要而定。
都设置好后再点击OK即可。
第三部分NDVI计算建模目的熟悉建模工具的原理和功能,掌握ERDAS软件的建模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用建模工具从MODIS数据中提取NDVI的方法,以及对图像进行云掩膜、分级处理的实施过程。
对遇到的问题能自行分析解决。
步骤NDVI计算建模过程如下流程图所示。
第四部分 专题制图目的: 使学生掌握用ERDAS 软件的专题制图模块(Map Composer )进行专题制图编辑,即添加地图图廓线、比例尺、格网线、图例、指北针等辅助信息。
步骤专题制图的一般流程图形模型的生成过程NDVI 计算处理流程第五部分实习报告的编写目的和要求:熟悉实习报告的编写方法,用规范的格式编写本课程实习的报告。
Hfm 1课 间 实 验 指 导实验一 摄影练习(一) 实验目的进一步巩固课堂教授的关于摄影、焦距、成像、影像重叠度、成像比列尺等基本概念;掌握用数码相机照相的操作,能按照要求摄取具有60%重叠度的一个相对。
了解关于相机的一些基本参数的含义。
(二) 实验内容用富士相机摄取具有60%重叠度的一个相对,并核对摄影比例尺公式 (三) 资料和仪器准备 数码富士相机,电脑。
(四) 原理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 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
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ς phos (光线)和 γραφις graphis (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
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
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在进行照相时,光通过小孔(更多时候是一个透镜组)进入暗盒,在暗盒背部(相对於光入射方向)的介质上成像。
根据实际光强度和介质感光能力的不同,要求的光照时间也不同。
在光照过程中,介质被感光。
照相进行完成后,介质所存留的影像信息必须通过转换而再度为人眼所读取。
具体方法依赖于感光手段和介质特性。
对于胶片照相机,会有定影,显影,放大等化学过程。
对于数码照相机,则需要处理器对数据进行计算,再通过电子设备输出。
(五) 操作步骤1. 熟悉相机的基本参数; 2. 按要求进行摄影;3. 对摄影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摄影比例尺公式。
()()()()()()()()()()()()s s s ss s ss s ss s Z Z c Y Y b X X a Z Z c Y Y b X X a f y y Z Z c Y Y b X X a Z Z c Y Y b X X a f x x -+-+--+-+--=--+-+--+-+--=-33322203331110实验二 编写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程序(一) 实验目的用程序设计语言(C 语言)编写一个完整的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程序,通过对提供的试验数据进行计算,输出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并评定精度。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的原理,体会在有多余观测情况下,用最小二乘平差方法编程实现解求影像外方位元素的过程。
通过上机调试程序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实验内容利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共线条件方程求解像片6个外方位元素。
原理图:共线方程:(三) 数据准备1. 已知航摄仪的内方位元素:f k=153.24mm ,x 0=y 0=0.0mm ,摄影比例尺为1:50000;2.(四) 操作步骤1. 获取已知数据。
从摄影资料中查取影像比例尺1/m ,平均摄影的航高H ,内方位元素x 0、,1,1,0010100====⋅==∑∑==ωϕn i t i s n i t i s s Y nY X n X f m H Z 0κy 0、f ;获取控制点的空间坐标X t 、Y t 、Z t 。
2.量测控制点的像点坐标并进行必要的影像坐标系统误差改正,得到像点坐标(见上表)。
3.确定未知数的初始值。
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必须给出待定参数的初始值,在竖直航空摄影且地面控制点大体对称分布的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确定初始值:式中,m 为摄影比例尺分母,n 为控制点个数。
可在航迹图上找到,或根据控制点坐标通过坐标正反变换求出。
4. 计算旋转矩阵R,利用角元素近似值按下式计算方向余弦,组成R 阵。
⎪⎪⎪⎪⎪⎪⎩⎪⎪⎪⎪⎪⎪⎨⎧=+-=+=-===-=--=-=ωϕκωϕκϕκωϕκϕωκωκωωϕκωϕκϕκωϕκϕcos cos cos sin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sin sin cos sin sin sin cos cos 321321321c c c b b b a a a 5. 逐点计算像点坐标的近似值。
利用未知数的近似值按共线条件式计算控制点像点坐标的近似值(x )(y )。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Z Z c Y Y b X X a Z Z c Y Y b X X a fy y y Z Z c Y Y b X X a Z Z c Y Y b X X a f x x x -+-+--+-+--=-=-+-+--+-+--=-=33322203331110例如,计算第一个控制点对应的像点坐标的近似值时,X A 、Y A 、Z A 就是第一个控制点的地面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