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文言文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⒈【参考答案】B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解析】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
各组每对读音分别是A.diào/tiáo jiàng/xiáng sâ B.xǐng/shěng tà/tuò qiàn/xi ān C.juàn/quān bó chóng/zhòng D.pǐ yuâ/lâ píng/bǐng⒉【参考答案】C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主要采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主要采用主观性试题。
【解析】命题者还是将第2题留给了病句考查,这与之前出炉的诸多模考卷取向不同。
可考查的成语似乎已“弹尽粮绝”,模拟卷又不停地“围追堵截”;病句可灵活采用新鲜语料,对学生表达能力考查要求又较高,“去成语留病句”的命题思路当在情理之中。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⒊【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2009年湖北省高考文言文真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孟德传【宋】苏辙①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②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③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宋】苏轼④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2新高考新题目2009-06-14 1542(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7分)沈周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
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
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
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
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
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
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
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
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及长,书无所不览。
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
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
奉亲至孝。
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
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
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
”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
”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
询左右,乃画壁生也。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
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
②铨曹吏部官员。
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⑴漫应曰( ) ⑵宽备言其状(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⒚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A.①周以母故②而告以成功B.①饭之而去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①人其姓名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1) 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阅读答案(附翻译)下文是关于“,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阅读答案(附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2009高考模拟文言文试题精编(一)(附答案和译文)》2009高考模拟文言文试题精编(一)(附答案和译文) 文言学习0202 10052009高考模拟文言文试题精编(一)(附答案和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
”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南通市历年中考真题解析(文言文)【2009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8分)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
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
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
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
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
”帝大悦,终宴。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16.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4分)①朕不与迁官②良久不止1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帝素.嫌其人()②良久不去.()③帝怒形于色.()④外间百姓正望.雨()18.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刑以.惩恶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分)①帝竟从其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左右皆震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严母教读》),完成16-20题。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海南解析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⑴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⑶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2009高考湖南语文卷试题及参考答案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参考答案及解析(2009-06-10 07:33:58)转载▼标签:教育文化高考考试语文湖南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杂谈分类:2009年高考试卷、试题、解析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答案]C[解析]A.渲染(xuàn) B. 怦然心动(pēng) D. 脊梁(jǐ)2.[答案]D[解析]D.“嘻戏”,词典只有“嬉戏”,而“嘻戏”是网络词语,不规范,出题者出这道题应该是一种对规范用词的引导。
[解析] 一挥而就。
(挥:指挥笔。
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
)4.[答案]C[解析]A. “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 (句子杂糅了)B.“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并列不当)D.“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敝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谓语与宾语不搭配)5.[答案]A[解析] 可能有同学选了B,其实根据对联的最基本的平仄要求仄起平收就可以排除B,不选B还因为内容上“芙蓉”与“荷花”重复;同时“芙蓉”与“荷花”在结构上不同,一为联绵,一为偏正;而且在传统上也是“秋月”对“春风”,更合意境。
当然题目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芙蓉”对“杨柳”严格讲来不工整,因为“芙蓉”是联绵词,“杨柳”是联合式复合词。
附录:联绵词小知识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包括在单纯词中,它包含了双声的,如:“仿佛”、“伶俐”等,也有叠韵的。
连绵词有三种类型:1、双声词。
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
2、叠韵词。
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
如“骆驼”“徘徊”。
3、非双声叠韵词。
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
如:“芙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含解析版)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一、(12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作坊(zuō)心广体胖(pán)处方(chǔ)给予帮助(jǐ)B.燕山(yān)戎马倥偬(zǒng)落枕(lào)分外高兴(fēn)C.于系(gān)呼天抢地(qiǎng)饮马(yìn)供不应求(yìng)D.泡桐(pāo)济济一堂(jǐ)空余(kòng)作者附识(shí)2.(3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B.对手在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作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4.(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第4节理解与翻译考题精练一、(2009·重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
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
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
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
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 B.禄秩.优厚秩:品级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觉.自死觉:败露【解析】A项中的“博”,根据句意应该理解为“博取”或“博得”。
【答案】A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答案(09年全国卷Ⅰ)答案:8.D 9.D 10.C11.(1)与郡丞元宝诚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2)馆沟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09年全国卷Ⅱ)答案:8.A 9.A 10.C11.(1)(5分)自以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5分)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09年北京卷)答案:6.C 7.A 8.C 9.B 10.D(09年江苏卷)答案:5.D 6.A 7.C8.(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09年湖北卷)答案:10.D 11.C 12.B13.(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09年天津卷)答案:8.A 9.D 10.A 11.C12.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09年重庆卷)答案:8、A 9、B 10、D11(1)、用斜线(/)断句(2分):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2)、①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②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09年福建卷)答案:2.C 3.B4.(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它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09年福建卷)答案:(1)C(2)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
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09年安徽卷)答案:4. B 5. C 6. C7.(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2)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恭拱手行礼说:“为会么不给我诗呢?”(09年辽宁卷)答案:4.D 5.A 6.B7. (1)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
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译出大意给2分;“嘉”“礼”“效”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译出大意给2分:“笃”、“舆”、“厅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09年江西卷)答案:9. D 10. D 11. C 12. B13. (1)天气非常寒冷,所以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的人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木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的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09年浙江卷)答案:17. B 18. C 19. C 20.D21.(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09年浙江卷)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09年海南、宁夏卷)答案:4. C 5. D 6. D7.(10分)(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09年四川卷)答案:8.B 9.B 10.B11.(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09年上海卷)答案:⒘ (2分) (1)随便(2) 详细(各1分)⒙ (2分)B⒚ (2分)C⒛(6分)(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得分点:比、谒、引)21. (2分)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22. (2分)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
(一点1分)(09年上海卷)答案:23. (2分)(1)使……干燥 (2)草率(各1分)24. (2分)B25. (2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26.(2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
(各1分)27. (4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
(一点2分)(09年广东卷)【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参考答案】B【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D.都是竟然。
【参考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
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诚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解析】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
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参考答案】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
四人风烈,往往相似。
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
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
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⑵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殆”“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壮”等词的落实。
(09年湖南卷)【答案】A【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分析】A项,考生可据构词方式判断。
“季秋”应该和“暮春”、“仲夏”之类的意思差不多,那么,这个“季”就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
《礼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
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
一阵阵馥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读文言材料,据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以排除法,一般可以正确作答。
【答案】C【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试题为传统题型,所考查的虚词也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中的。
考生可据对照句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用代入法进行排除)。
A项:代词,指“天地变化”/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B介词“比”/介词“对于”,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C相当于连词“而”,地,表修饰。
对照句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
D代词,“……的人”/代词,句中停顿,表判断。
【思路点拨】考生可能会在C和D间犹豫。
可以仔细辨识,反复推敲。
【答案】C【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
”而他不快乐的真正原因在这句话的前面:“子每见予辄不乐。
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因此,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思路点拨】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采分点】(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断句式和两个“者”的含义的区别。
【思路点拨】三个句子,难度不大。
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
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考点】考查对文章构思的分析。
【解析】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如何阐述……的道理”的隐含信息就是让考生回答作者说理的手段、方式、方法。
如果把它看作议论文,就是回答议论文“三要素”的问题。
这样转换思路后,结合选文来分析,应该不成问题。
另外,第11题的D项也可借用。
【思路点拨】作为一篇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往往将叙事与说理、劝勉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