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复习学案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137.50 KB
- 文档页数:30
诗歌复习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诗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感受诗歌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节奏、意象等。
2. 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儿童诗歌等。
3. 诗歌鉴赏的方法:听、说、读、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诗歌鉴赏的方法。
2. 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介绍诗歌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3)教授诗歌鉴赏的方法,如听、说、读、写等,并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方法。
3. 课堂实践:(1)分组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的诗歌特点和鉴赏方法。
(2)每组选出一首优秀的诗歌,进行全班分享和讨论。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诗歌素材库:提供各种类型、各个朝代的诗歌,供学生欣赏和借鉴。
2. 教学课件:展示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
3. 音响设备:播放诗歌朗诵,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诗歌鉴赏复习一、教学目的:依据《高考说明》的要求: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总结:五个考点——诗歌内容、作者情感、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二、教学重点:1.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阅读方法1、题目2、作者3、注解4、关键词:动词和形容词5、意象三、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四、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诗歌鉴赏复习之一:语言两种题型:炼字(词)语言风格1、鉴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和要点:(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3)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4)写出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练习: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提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数”、“穿”二字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赏诗眼型提问方式:某字或某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步骤和要点:(1)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全诗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3)指出该字在诗的结构中起的作用。
九上诗歌复习教案教案标题:九上诗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九上学期所学的不同类型的诗歌,包括抒情诗、叙事诗和节日诗。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九年级上册语文》2. 复习所学诗歌的PPT或课件3. 纸和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提问学生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展示一首诗歌,让学生快速阅读并思考,然后请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二、复习不同类型的诗歌(20分钟)1. 回顾抒情诗:通过展示几首抒情诗,让学生回顾抒情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回顾叙事诗:通过展示几首叙事诗,让学生回顾叙事诗的特点和叙事结构,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情节、人物形象等。
3. 回顾节日诗:通过展示几首节日诗,让学生回顾节日诗的特点和与节日相关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节日氛围、庆祝方式等。
三、诗歌欣赏与理解(15分钟)1. 展示一首新的诗歌,让学生先默读,然后再大声朗读。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这首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并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3. 邀请几个学生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四、诗歌创作(15分钟)1. 提供一个主题或情感词汇,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与主题或情感相关的诗歌。
2. 鼓励学生运用抒情诗、叙事诗或节日诗的特点和技巧进行创作。
3. 学生可以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诗歌,然后有几个学生可以朗读或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请学生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总结他们复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并尝试创作更多的诗歌作品。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创作等。
古诗词复习教案(5篇)第一篇:古诗词复习教案古诗词复习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积累运用,掌握知识。
“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突出“方法与能力”的目标。
引导学生在复习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升能力,增加积累。
教学目标:1、复习古诗。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和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读古诗文,并学会灵活运用古诗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的文化源渊流长,古诗是其中的一座大观园,那一首首古诗就是花园里奇丽的小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大观园。
1、先说说你熟悉的诗人有哪些?2、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王维、陆游、王昌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
他们的诗篇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说是自成一派。
于是,人们便送给他们各种各样的美称。
3、同学们知道这些称号分别是指哪个诗人吗?诗仙白居易《赠汪伦》诗圣王维《春夜喜雨》诗佛李白《忆江南》诗魔杜甫《游子吟》诗囚孟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知识补充。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他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
后来人们就称李白为“诗仙”。
诗圣——唐代诗人杜甫他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历代的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
诗魔——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写诗非常刻苦,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诗囚——孟郊:孟郊把诗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成为诗的囚徒一般。
诗佛——王维:王维一生信仰佛教,而且在他的诗歌中也透露出浓浓的佛教意味。
二、回顾交流,熟记诗词1、其实 ,我国各个朝代都有许多著名的诗人、词人 ,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同学们都记住了哪些呢?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组里背背吧。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形式、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形式特点:分行、押韵、节奏等。
2. 诗歌的意象特点: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抽象意象等。
3. 诗歌的情感表达:直接表达、间接表达、寓情于景等。
4. 诗歌的写作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5. 诗歌的鉴赏方法:抓住诗眼、分析意象、理解情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2. 难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3. 课堂练习:分析一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3. 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
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不同风格、不同朝代的诗歌,丰富教学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鉴赏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高考语文诗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 掌握高考语文诗歌复习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3. 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4. 诗歌的鉴赏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包括韵律、格律等基本要素。
2. 解释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包括抒情、写景、抒怀等常见主题。
3.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取高考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经典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诗歌鉴赏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些高考诗歌题目,要求他们独立进行鉴赏和理解。
2. 学生完成后,进行互评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第五步:巩固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些与诗歌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解答等形式。
2. 学生独立完成并批改,强化对诗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需要重视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欣赏诗歌。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发表观点等。
2. 练习题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后完成的练习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诗歌鉴赏评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经典和现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邀请专业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讲座或分享会,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古代诗歌赏析专项复习导学案鲁吉府【复习目标】1.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规律。
2.了解诗歌赏析的考试形式。
(复习重点)【方法导学】1.古代诗歌赏析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大方面去考虑,阅读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这首诗词所写的“物象”(事物)是什么,然后去分它的意境,最后再看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诗歌鉴赏只需适当理解含义,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更不要旁及诗词之外太多的东西。
所以,复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3. 赏析角度:①读题目。
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
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②知背景。
一看诗前“小序”,往往诗人的写作原由和背景尽在其中。
例如看《孔雀东南飞》的诗前小序,就会略知故事内容。
二看“注释”,有些诗歌注释中写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③看作者。
通过明辨诗人,可以知道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
而确定作者的朝代、风格,是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④找诗“眼”。
所谓诗“眼”,应指最为精炼、传神的能表现一首诗的意境、主旨的画龙点睛的词或者句子。
⑤辨技法。
古典诗歌的意境、主旨常借助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在赏析时要通过诗歌的写作技巧来读懂“诗言志”。
分析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⑥挖意境。
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赏析时要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
⑦评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尤其是诗歌语言更值得仔细玩味。
[赏析示例]: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复习学案46复习学案47练习:1水调歌头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⑵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⑶。
何人为我楚舞⑷,听我楚狂声⑸?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⑹。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⑺。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⑼。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⑽。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练习:2悲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颈联中“山鸟”和“井捂”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山鸟”和“井捂”分别喻指哪类人?练习:1 天津桥春望雍陶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天津桥:指洛阳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建于隋炀帝时期。
上阳:指洛阳的上阳宫,建于唐高宗时期。
问题:本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析。
练习:2 南歌子贺铸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练习:1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一)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解题技巧】总体要求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
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
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
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
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
直奔鉴赏中心话题。
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一)形象意境类名词解释: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题目类型: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格式: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对于诗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鉴赏方法。
2. 了解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种类型的诗歌作品。
2. 备有诗歌鉴赏分析模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可通过提问或背诵经典诗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诗歌的基本要素,如韵律、节奏、押韵等。
2. 解释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如古诗、现代诗、民族诗等。
三、示范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以一首经典诗歌为例进行鉴赏分析,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2. 分发给学生若干首诗歌,要求学生独立进行鉴赏分析,并按照提供的模板进行填写。
四、合作与交流(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互相交流并分享各自的鉴赏分析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就鉴赏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和完善。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布置一道诗歌鉴赏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选择一首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并撰写相关的鉴赏文。
2.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的诗歌鉴赏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文学素养。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展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结合了理论讲解、示范实践、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提供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同时,个别学生需适当引导和辅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010年高三一轮复习诗歌学案(一)一、【明确考点】(一)鉴赏文学作品(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章(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两个考点要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诗歌的内容合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评价。
二、【考纲解读】阅读《优化探究》P159并回答问题。
1、诗歌中的形象包括,。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判断,。
2、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有些词语具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精炼性(言简义丰)、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揭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分析语言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分析诗歌语言的主要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鉴赏诗歌语言的角度有,,。
(参考P166) 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有常见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
鉴赏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
三、【考点探究】见P160四、【例题迁移】例1拓展(10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访隐者 [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
(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例2拓展(0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例3拓展(08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方法归纳1、诗歌鉴赏中形象类考点命题的方式有哪些?(可以只写关键词)2、此类题型答题的步骤或注意事项有哪些?六、我来命题一、从《唐诗宋词选读》中找一首形象鲜明或意象突出的诗歌,自己命题并组织答案。
七、补充材料(一)常见形象见P165例1(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答案:踏(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例2【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
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例3分析: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题,答题时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
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指出物象的特点,第二步将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情感进行对接,第三步概括其表达效果。
如此题答案:小孤山孤独,在世上偶尔仅存,却在江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一步)作者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二步)这样写使全诗抒情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第三步)1、《暮归》赏析《暮归》杜甫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鉴赏】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上。
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
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
“黄”字是动词。
“柝”,现代称为“梆子”。
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
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
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后四句转入抒情。
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
都是去不得。
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
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
只好每天拄杖看云。
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
”(《读杜心解》)此评也不确。
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2、《秋闺思》赏析《秋闺思》张仲素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作者介绍】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人。
宪宗时为翰林学士,后终中书舍人。
其诗语言上十分清婉爽洁,悠远飘逸,少有庸作;题材上以写征人思妇的居多,也有描写宫乐春旅的作品。
代表作有《春闺思》、《秋夜曲》、《玉绳低建章》、《宫中乐五首》、《陇上行》、《秋思赠远》、《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楼诗三首》、《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等,其中以《春闺思》和《秋夜曲》为最著名。
这两首诗都写思妇对戍边丈夫(征人)的绵绵情思:前者是在春天,此时“城柳袅袅,陌桑青青”,主人公正在采桑,但因为心有所思,惦念着远方的亲人(“昨夜梦渔阳”),以至“提笼忘采叶”(居然忘记了采桑叶);后者是在秋夜,此刻“漏水丁丁,轻云漫漫”,在微露的月光中思念丈夫,只觉得这夜何其漫长,秋夜里潜藏的虫儿又整夜叫个不停,主人公想到将要秋去冬来,于是向老天祈愿:“征衣未寄莫飞霜”,因为怕丈夫受冻。
两首诗都写得极其传神逼真,感动人心。
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六十七)。
【鉴赏】这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不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断续。
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捎带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想到,如今那儿又在移军。
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般,坐卧不宁。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
诗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
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
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惑里,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
从风格方面来看,盛唐气象,往往贵在雄浑,一气呵成。
而中晚唐作品则讲究用意用笔的曲折,以耐人寻味见长。
象这二首中,“梦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环曲折,方将思妇的心情极细致地表达出来。
“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写法,出于读者意料之外。
特别是加深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诗歌描写有声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
用字亦有讲究。
如用一“蔼”字,表现月光深暗,创造氛围。
用一“静”字,显示夜空的冷寂,并衬托出下面的“鸿声”清晰,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
3、《望夫词》赏析《望夫词》施肩吾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
却恨桥头卖卜人。
【作者介绍】施肩吾,字希圣,自号栖真子。
洪州(一说睦州)人。
生卒年不详,生当9世纪,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诸朝。
习《礼记》,有诗名。
趣尚烟霞,慕神仙轻举之学。
诗人张籍称他为“烟霞客”。
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一说宪宗“元和十年进士”)。
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或说“文宗太和中,乃自严陵入西山访道”)。
他在《与徐凝书》中自谓“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
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其所得如此而已”。
又在《述灵响词序》中称“慕道年久”,览《三静经》而行“三静关”法,以开成三年(838)正月一日“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后“此三者皆应”。
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
《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
其养生之说亦见于《道枢》。
有《幼女词》一首:“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勾画出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施肩吾是位道士,但他写的诗却很有人情味。
此诗写女子的丈夫出征在外,大约是头年秋天出发,整整一年没有音信,眼看又是北雁南飞的时候,所以倍添思念。
【赏析】首句以描写女子长夜不眠的情景发端。
“爇”即燃。
“寒”字略寓孤凄意味。
“手 寒灯”,身影在后,不断回头,几番顾影(“向影频”),既有孤寂无伴之感,又是盼人未至的情态。
其心情的急切不安已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这里已暗示她得到了一点有关丈夫的信息,为后文作好伏笔。
第二句“回文机”用了一个为人熟知的典故: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共八百四十字,读法宛转循环,词甚凄婉(见《晋书。
列女传》)。
这里用以暗示“望夫”之意。
“机上暗生尘”,可见女子近来无心织布。
这与“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虽同样表现对丈夫的苦苦思恋,但又不同于那种初别的心情,它表现的是离别经年之后的一种烦恼。
前两句写不眠、不织,都含有一个“待”字,但所待何人,并没有点明。
第三句才作了交代,女子长夜不眠,无心织作,原来是因“自家夫婿无消息”的缘故。
诗到这里似乎已将“望夫”的题意缴足,但并不够味。
直到末句引进一个“卖卜人”的角色,全诗的内容才大大深化,突见精彩。
清人潘德舆说:“诗有一字诀曰‘厚’。
偶咏唐人‘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人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张仲素《秋闺思》)便觉其深曲有味。
今人只说到梦见关塞,托征鸿问消息便了,所以为公共之言,而寡薄不成文也。
”(《养一斋诗话》)此诗也深得“厚”字诀。
倘说到“自家夫婿无消息”便了,内容也就不免寡薄,成为“公共之言”。
而这个“卖卜人”角色的加入,几乎给读者暗示了一个生活小故事,诗意便深曲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