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密泥塑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3.36 MB
- 文档页数:21
文化遗产一、聂家庄泥塑发展探源山东高密,古称夷维,高密人创造了以泥塑、剪纸、扑灰年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形式成为高密人尚文习艺、热爱生活的见证,也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奇葩。
高密泥塑,主要指地处山东高密西北姜庄镇的聂家庄产的“泥玩艺儿”。
历史上,聂家庄人曾经有家家户户捏泥玩儿的繁荣景象。
聂家庄泥塑包含了丰富的民俗精神层面的内容,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在特定的民间文化土壤中生长、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聂家庄泥塑的产生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最早的雏形非常简单、粗糙,是用泥巴做外壳,中间装上火药制成的一种简易烟花,主要供人们在春节或正月十五燃放观赏,被称为“锅子花”。
“锅子花”没有任何颜色装饰,造型也不讲究,制售的目的只是体现制造节日气氛的功能性,这就是聂家庄泥塑的前身。
考察高密的民间艺术可以知道,聂家庄所处的姜庄镇周边是高密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发源兴盛之地,而年画的产生、发展、成熟都要早于泥塑,所以,聂家庄泥塑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深受高密年画尤其是扑灰年画的影响。
清康熙年间,聂家庄泥塑开始向专门供观赏和泥玩具两个方面发展,并开始使用颜色装饰,但此时的泥塑还是不动、不响、不逗趣的“呆玩艺儿”。
至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才真正进入成熟期,发展到会动、会叫、会逗趣的“活玩艺儿”,聂家庄泥塑才真正发展成为声色并茂、造型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二、生动传神的造型经过长期的实践,聂家庄泥塑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渐臻成熟,其造型特点与制作工艺密不可分。
制作一件精美的泥塑需要大大小小十多道工序,大致有如下特点:1.造型大胆夸张,注重表神写意任何民间美术的造型都有其形成的特定文化土壤,聂家庄泥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由粗糙实用的“锅子花”,到形、色、声、动兼备的艺术品,扑灰年画对它的影响最为深刻,直接证据就是聂家庄泥塑的许多术语和扑灰年画是一样的,如“粉脸”“开眉眼”“勾线”“描金”等。
扑灰年画最大的特色就是“纯手绘”“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等年画艺人的艺诀反映出扑灰年画的写意性和绘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