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电子鼻咽镜检查操作规程1. 摘要本文档旨在规范电子鼻咽镜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引言电子鼻咽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可用于诊断鼻咽部疾病。
为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
3. 准备工作在进行电子鼻咽镜检查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检查设备的准备:确保电子鼻咽镜设备正常运行,检查电源、光源等是否正常。
- 环境准备:确保检查室内空气流通良好,无异味和污染物。
- 检查器械准备:准备好所需的电子鼻咽镜、消毒液、鼻咽部检查器械等。
4. 操作流程根据电子鼻咽镜检查的特点和要求,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4.1. 患者准备- 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确保患者身份准确。
- 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获取患者的同意。
4.2. 设备准备- 检查者准备电子鼻咽镜设备,确认设备状态正常。
- 检查者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等。
4.3. 检查操作- 检查者采取正确的体位,确保患者舒适和检查的顺利进行。
- 检查者将电子鼻咽镜插入患者的鼻腔,并逐渐推进到鼻咽部。
- 在检查过程中,检查者需注意观察鼻咽部的情况,并记录发现的异常。
- 检查完成后,检查者将电子鼻咽镜缓慢取出。
4.4. 后续处理- 将使用过的电子鼻咽镜和器械进行消毒和清洁。
- 整理检查记录和相关资料。
5. 注意事项在进行电子鼻咽镜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 严格按照消毒规范进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 注意观察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检查。
6. 结论本文档对电子鼻咽镜检查的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遵循这些规程,可以保证检查的安全和有效。
在实际操作中,操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一、目的为规范医院鼻内镜技术的应用,保障患者安全,提高诊疗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开展鼻内镜技术的科室及人员。
三、职责1.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科: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鼻内镜技术管理制度,对开展鼻内镜技术的科室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价。
2. 鼻内镜技术科室:负责落实本制度,确保诊疗安全,提高诊疗质量。
3.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本制度,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确保诊疗质量。
四、制度内容1. 人员管理(1)从事鼻内镜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相关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2)操作人员应穿戴工作帽、口罩、乳胶手套、工作服、防水围裙、护目镜或面罩等防护用品。
2. 环境管理(1)鼻内镜技术科室布局合理,应设立患者候诊室、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存室等。
(2)诊疗室应配备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
3. 设备管理(1)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性能良好的鼻内镜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2)清洗消毒设备:配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高压气枪等。
4. 消毒隔离(1)保持检查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2)清洗消毒室应配备相应的消毒、灭菌器械,50ml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3)内镜及附件必须达到: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及穿破黏膜的内镜及附件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
5. 诊疗流程(1)患者入院后,由主治医师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鼻内镜技术诊疗。
(2)操作前,充分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做好术前准备。
(3)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诊疗安全。
(4)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术后护理。
五、监督检查1.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科定期对鼻内镜技术科室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医务人员应主动接受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科负责解释。
耳鼻喉科设备使用规范在耳鼻喉科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各种先进的设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特制定以下耳鼻喉科设备使用规范。
一、设备分类及用途耳鼻喉科常用设备包括耳镜、鼻镜、喉镜、听力检测设备、内窥镜系统、激光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
耳镜主要用于检查耳部的结构和病变,如外耳道、鼓膜等。
鼻镜用于观察鼻腔内部的情况,诊断鼻部疾病。
喉镜则用于喉部的检查和治疗。
听力检测设备用于评估患者的听力水平,包括纯音听力计、声导抗仪等。
内窥镜系统能够提供清晰的鼻腔、鼻窦、咽喉等部位的图像,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
激光治疗仪和微波治疗仪常用于一些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如鼻出血、咽部肿物等。
二、设备使用前的准备1、操作人员培训所有使用耳鼻喉科设备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的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演练,只有通过考核并取得相应资质的人员才能独立操作设备。
2、设备检查在使用设备之前,操作人员应仔细检查设备的外观是否完好,有无损坏、变形等情况。
同时,检查设备的电源线、连接线是否正常,仪器的按键、旋钮是否灵活。
对于需要配套使用的附件,如探头、镜片等,要确保其齐全、无损坏。
3、环境准备确保设备使用的环境符合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宜,避免阳光直射、灰尘过多等。
对于一些对环境要求较高的设备,如精密仪器,应配备专门的环境控制设备。
4、患者准备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或治疗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说明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同时,根据操作的需要,协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眼罩、耳塞等。
三、设备使用中的操作要点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操作步骤。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注意患者反应在检查或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如患者出现疼痛、不适等症状,应及时调整操作方法或停止操作。
鼻内镜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鼻内镜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操作前准备一.一般准备1.患者出示鼻内镜检查单,操作者认真核对检查单上的患者信息并确认。
2.评估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明确适应症,判断是否存在禁忌症;询问过敏史、是否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或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等慢性病史。
3.嘱患者认真阅读《有创操作告知书》,操作者详细解释检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患者知情同意后并签名确认。
4.告知患者操作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二.操作者准备: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检查手套。
三.麻醉准备1.鼻腔表面麻醉药品准备:将2%利多卡因注射液和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进行混合,放入适量医用棉片浸润。
2.患者取坐位,头略后仰,前鼻镜下将浸润后的棉片放入双鼻腔总鼻道,表麻收缩双鼻腔10~15分钟。
3.儿童患者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收缩鼻腔,每侧鼻腔每隔2~3分钟各喷2次,喷3~5次。
4.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要控制肾上腺素的用量,尽量少用或不用。
四.器械准备1.成人患者选用直径4mm的0°鼻内镜,儿童患者选用直径2.7mm的0°鼻内镜或耳内镜。
2.连接好光源及摄像系统,检查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连接好负压吸引装置,准备好不同内径、长度、弯度的鼻内镜专用吸引管。
4.准备好经灭菌消毒的鼻内镜专用手术器械(各型号剥离子、黏膜咬切钳)。
5.镜头清洁、防雾准备:备温热水一杯、拭擦用碘伏棉签棒数枚。
鼻内镜检查一.检查顺序:鼻内镜自一侧前鼻孔进入鼻腔,沿鼻底深入,依次、仔细检查该侧鼻腔及鼻咽部:a.鼻前庭及鼻域b.下鼻甲及下鼻道c.鼻中隔及鼻顶d.中鼻甲、钩突、中鼻道e.嗅裂、蝶筛隐窝f.后鼻孔、鼻咽部(包括鼻咽顶后壁、侧壁、咽隐窝、圆枕、咽鼓管咽口)。
一侧检查完毕,同样顺序再检查对侧。
二.检查内容:注意观察各鼻甲形态、黏膜色泽,各鼻道及鼻咽部有否分泌物或新生物,以及具有病因学意义的解剖变异等。
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指针对耳鼻喉科患者,根据医疗卫生规范和护理原则,所制定的一系列操作规程,旨在提供科学和安全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一、准备工作1. 完成相关患者的接诊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2. 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器械和消毒液等;3. 对操作所需的器械进行功能和完整性检查。
二、操作前的准备1. 向患者介绍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产生的不适感;2. 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姿势,并进行嘱咐;3. 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及药物过敏情况,如有需要请进行预防措施;4. 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评估,检查有无口腔炎症或其他感染。
三、操作过程1. 耳科操作- 清洁耳道:使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将棉球移至耳口处,由上到下、由前到后,轻轻擦拭外耳道;- 吸除耳垢:取适量的软管吸引器,插入患者耳道,采用负压吸引的方式吸除耳垢;- 细胞学检查:将取自耳道的耳垢涂片固定,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
2. 鼻科操作- 异物拔除:使用鼻孔镊或配合鼻镜,将鼻腔内的异物取出;- 鼻腔冲洗:取适量的生理盐水或洗鼻溶液,配合鼻腔冲洗器,将鼻腔内的分泌物冲洗干净;- 穿刺抽吸:对于鼻腔内积液、脓肿等疾患,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并通过负压吸引将积液抽出。
3. 喉科操作- 喉镜引导下操作:使用喉镜引导下进行临床操作,例如肿瘤切除、息肉切除等;- 样本采集:对于需要病理学检查的患者,采集喉部黏膜活组织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四、操作后的处理1. 帮助患者清理操作部位,由护士或医生完成消毒工作;2. 对操作结束后的器械进行清洗和消毒;3.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不要用力吹鼻、擤鼻、咳嗽等;4. 记录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及时向医生汇报。
五、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前确认患者身份,避免误诊、误治;2. 根据操作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器械和药物,并进行正确使用;3. 操作前需与患者沟通明确,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包括过敏史等;4. 操作时要注意手卫生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5.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细致、耐心、温和,减少对患者的不适感。
耳鼻咽喉科操作规程最新版耳鼻咽喉科(Otorhinolaryngology)是一门专门研究头颈部疾病及相关器官的科学,它涵盖了耳朵、鼻子、喉咙和颈部的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在耳鼻咽喉科的诊疗工作中,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科室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操作规程。
下面是耳鼻咽喉科操作规程的最新版,总计1200字。
一、耳科操作规程1. 术前准备(1)了解患者病史,包括过敏史、手术史等。
(2)测量听力和平衡功能。
(3)准备所需设备和药品。
2. 术中操作(1)消毒:确保操作区域干净,消毒操作区域和所用工具。
(2)麻醉: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3)手术步骤: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如耳镜检查、清除耳垢、切除肿瘤等,操作需要细心和耐心。
(4)止血:手术过程中需做好止血措施,避免出血。
(5)处理术后:消毒伤口,帮助患者处理术后疼痛或不适。
3. 术后护理(1)观察: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包括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及时处理。
(2)药物治疗:根据需要给予抗生素、止痛药等。
(3)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确保患者康复情况。
二、鼻科操作规程1. 术前准备(1)了解患者症状及病史,明确手术目的。
(2)检查鼻腔、鼻窦、鼻咽部等相关器官。
(3)准备所需的器械和药品。
2. 术中操作(1)消毒:确保手术区域干净,消毒手术区域和所用器械。
(2)麻醉: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3)手术步骤: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鼻内镜检查、鼻腔疏通、鼻咽癌切除等。
(4)止血:处理手术中的出血情况,确保手术区域清晰。
(5)处理术后:处理手术区域的伤口,帮助患者处理手术后不适。
3. 术后护理(1)观察:观察术后情况,包括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及时处理。
(2)药物治疗:根据需要给予抗生素、消炎药等。
(3)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确保患者康复情况。
三、咽喉科操作规程1. 术前准备(1)了解患者症状及病史,明确手术目的。
(2)检查相关器官,包括咽部、喉部、喉镜等。
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中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的临床效果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病情严重时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是目前治疗鼻窦炎的常用方法之一,而在手术中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技术,本文将探讨该技术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手术方法:将患者置于仰卧位,经过全麻下,首先采用鼻内镜检查鼻窦炎的情况,确定手术范围。
然后,使用鼻内镜下手术器械在中鼻道内进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手术。
手术时,先用加长的电凝剪沿中鼻甲外缘切开黏膜,然后用骨钳钳住中鼻甲将其向外拉,手术器械通过上鼻孔,在中鼻道进行松解,然后在中鼻管和下鼻管之间将中鼻甲外侧壁切除,最后用电凝剪止血,术后再行鼻腔内爆洗和冲洗。
临床效果:通过手术治疗后,能够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恢复时间快。
手术后,患者的鼻窦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出现的头痛、嗓子痛等不适症状大都消失。
在手术中行中鼻甲外侧壁切除,可以有效的扩张中鼻道,在手术中还可以清除中鼻甲的病变部位,腔隙得到充分的通气和排毒,提高了手术的有效性。
在手术中,技术操作十分重要,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范化操作要求进行手术。
手术的不良操作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和不良后果。
因此,选择正规医院和正规专业医生进行手术十分重要。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些护理和注意事项,如定期复查、避免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不良习惯等,以确保手术效果的稳定和有效。
同时,患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健康,以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
总之,中鼻甲外侧壁切除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技术,可以有效的治疗鼻窦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手术中,需要严格按照规程和标准化操作要求进行手术,术后需要注意护理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手术效果的稳定和有效。
耳鼻喉内窥镜的操作规程1. 引言内窥镜是耳鼻喉科常用的一种诊疗工具,用于观察和治疗耳鼻喉疾病。
本文档旨在介绍耳鼻喉内窥镜的基本操作规程,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
2. 准备工作在进行耳鼻喉内窥镜操作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确保内窥镜器械无损坏,光源正常;•消毒并清洁内窥镜及相关器械;•准备适量的生理盐水和消毒液;•要求患者配合,明确操作目的和过程。
3. 操作步骤步骤一:准备操作场地•选择宽敞明亮、洁净无尘的操作室,确保充足的光源照明;•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于寒冷或过于炎热;•将操作台调整至适合操作者的高度和姿势。
步骤二:准备患者•告知患者内窥镜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再清楚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后,让患者取相应的体位,如坐直或仰卧,并作好防护措施。
步骤三:准备器械和材料•将内窥镜连接至光源,确认光源正常运转;•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内窥镜头,如耳科、鼻科或喉科;•准备一次性使用的导管和镜套;•准备适量的生理盐水和消毒液。
步骤四:消毒处理•对内窥镜及相关器械进行消毒处理,按照规范操作;•建议使用酒精擦拭内窥镜,注意不要使镜面受损;•检查消毒液的浓度和有效期,确保消毒效果。
步骤五:操作步骤耳内窥镜操作a.准备工作:•帮助患者取适当的姿势,如坐直或侧卧;•使用酒精消毒耳廓区域;•使用一次性镜套套于内窥镜。
b.操作步骤:•轻轻插入内窥镜至外耳道,观察耳道和鼓室;•注意观察耳道的狭窄、异物、分泌物等异常情况;•如有需要,可以通过导管进行药物滴入或吸引分泌物。
鼻内窥镜操作a.准备工作:•帮助患者取适当的姿势,如仰卧,并把头稍微后仰;•使用酒精消毒鼻翼和鼻孔区域;•使用一次性镜套套于内窥镜。
b.操作步骤:•轻轻插入内窥镜至鼻孔,观察鼻腔、鼻窦等部位;•注意观察鼻腔的息肉、分泌物、鼻甲肥大等异常情况;•如有需要,可以通过导管进行药物滴入或吸引分泌物。
喉内窥镜操作a.准备工作:•帮助患者取适当的姿势,如坐直或仰卧,并张开口腔;•使用酒精消毒舌叶和咽部区域;•使用一次性镜套套于内窥镜。
电子鼻产品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鼻(Electronic Nose)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感知装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
然而,如何正确操作和保养电子鼻产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保证其长期使用效果及寿命,是每个用户都应该了解和注意的事项。
操作规程1. 使用前的准备在使用电子鼻产品前,务必先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用途、性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同时,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如有损坏或缺失,请勿使用,及时联系厂家或供应商进行维修或更换。
2. 正确使用设备1.电源接入及开机根据产品要求,将插头正确接入设备,并按电源开关启动电子鼻。
在开机前,请确保检测室内无挥发性物质的干扰,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采样装置按产品说明书操作采样装置,配置适当的采样容器、采样时间、流量、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样品能够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并避免对设备产生损害。
3.数据记录及分析根据产品要求,设置好相应的检测程序及操作模式,并在采样结束后,保存相应的检测结果,以便后期分析及处理。
3. 使用注意事项1.防止振动和震动在使用和搬运电子鼻时,应避免剧烈震动和摔落,以免造成机械损伤或内部零时位移。
2.防止静电影响在环境干燥或气味浓厚的场所,静电会产生灵敏性降低、电离灯干扰等问题,严重影响电子鼻的正常工作。
所以,应选择相对湿度适中的环境进行测试。
3.温度适宜电子鼻对工作温度要求较为严格,通常在5-40℃之间。
在使用电子鼻时,要注意防止高温和低温场所的影响,最好进行温度调节。
4.非专业人员慎用电子鼻是一种精密仪器,操作复杂,非专业人士,应避免擅自拆卸、修理或更换部件,以免影响仪器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保养规程电子鼻产品的正常使用和保养,对于设备的寿命和使用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常用的电子鼻保养方法:1. 定期清洁1.外观清洁电子鼻外观应时刻保持清洁,以免影响观感和卫生。
用清洁纸或柔软布擦拭外壳和屏幕等部位,不可使用硬毛刷或化学药品等腐蚀性物品。
耳鼻喉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额镜使用法 (2)二、外耳道冲洗 (3)三、外耳道滴药 (4)四、耳部手术备皮 (5)五、耳咽鼓管导管吹张法 (6)六、耳郭假性囊肿抽液及石膏固定 (8)七、耳前瘘管感染伤口换药 (9)八、鼻腔滴药 (10)九、剪鼻毛 (11)十、鼻腔冲洗 (12)十一、鼻窦负压置换 (14)十二、上颌窦穿刺冲洗 (15)十三、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套管清洗法 (16)十四、鼻内镜检查的护理配合 (18)十五、电子纤维喉镜检查的护理配合 (19)十六、喉上神经封闭 (20)十七、下鼻甲硬化剂注射 (21)一、额镜使用法【目的】将光源的光线反射到检查或治疗的部位,利于检查者观察或各种操作。
【适应症】耳鼻咽喉科医护人员检查或治疗病人时常用,适用于鼻腔、咽喉、外耳道及鼓膜等部位的照明。
【操作流程】(一)评估1.外置光源的摆放位置。
2.病人的病情、年龄、意识及心理状态。
3.病人的配合程度。
(二)准备1.护士: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2.物品:外置光源、额镜,其他物品视检查或治疗需要而定。
3.环境:一般在治疗室或检查室进行操作,注意环境清洁及舒适。
4.病人:一般取坐位,上身稍前倾,检查部位朝向操作者;不合作的儿童需由亲属或医务人员抱持,双腿夹着儿童双下肢,用一手将头部固定于胸前,另一手环抱两臂,以防乱动。
(三)操作规程(四)评估1.操作过程病人体位舒适正确及安全。
2.病人能理解操作目的,掌握配合方法。
3.操作过程熟练,正确使用额镜,使反射光线达到理想亮度,并准确到达需要检查的部位,使检查部位视野清晰【相关链接】1.对于不方便到治疗室或检查室进行操作的病人(如病情危重需卧床或意识障碍者等),可使用各式头灯在床旁进行检查或治疗。
2.传统常用的外置光源常为配100W灯泡的专科用聚光灯。
现在医院使用耳鼻喉科多功能综合治疗台,将常用的检查设备集中于一体,其中就备有专用聚光灯,其优点是可随意调整光源位置及方向,便于操作。
鼻内窥镜的使用操作流程1. 确认患者身体状况在进行鼻内窥镜检查之前,医护人员应该先确认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进行该检查。
特别是对于有心脏疾病、呼吸道感染等患者,需要额外注意。
2. 准备设备和材料在进行鼻内窥镜检查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和材料。
主要包括鼻内窥镜、光源系统、摄像系统、鼻镜导管等。
3. 术前准备3.1 患者体位患者应取坐或卧位,头部稍微仰起,以便医护人员进行检查操作。
3.2 局部鼻腔麻醉在进行鼻内窥镜检查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鼻腔麻醉。
常见的方法是滴入局麻药水或使用局麻喷雾。
4. 进行鼻内窥镜检查4.1 鼻内窥镜的插入医护人员将鼻内窥镜轻轻插入患者的鼻腔,注意保持稳定,避免伤害。
4.2 视野调整插入鼻内窥镜后,医护人员需要通过调整镜头和光源,使得视野清晰可见。
4.3 鼻内窥镜的操作通过操纵鼻内窥镜的控制杆,医护人员可以对鼻腔进行详细的观察。
可以检查鼻腔的黏膜、鼻窦、腺样体等部位,以及寻找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5. 检查结果记录在进行鼻内窥镜检查时,医护人员应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包括鼻腔的状况、异常发现的位置和特征等信息。
6. 检查结束6.1 鼻内窥镜的取出检查结束后,医护人员将鼻内窥镜缓慢取出患者的鼻腔,注意避免伤害。
6.2 让患者休息患者在进行鼻内窥镜检查后,可能会感到不适或轻微疼痛。
医护人员应让患者休息片刻,恢复正常。
7. 清洁与消毒在进行鼻内窥镜检查后,需要对使用的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以确保下一次使用时的卫生安全。
8. 结束事项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医护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应安排患者到相应的科室进行。
以上就是鼻内窥镜的使用操作流程,医护人员在进行鼻内窥镜检查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 (17)体检耳鼻喉科操作规程 (101)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102)耳鼻咽喉科基本标准(试行) (109)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111)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234)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鼻骨骨折复位术【适应证】1、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 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 触诊有骨摩擦感。
2、鼻骨X线片显示骨折错位。
3、如鼻部肿胀严重 须待肿胀消退后 尽早在2周内进行骨折复位。
【禁忌证】1、无特殊禁忌证。
2、如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 应首先处理颅脑外伤。
3、如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病 外伤后恶化 应等待病情稳定后在行骨折复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1、闭合式复位法用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小儿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但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
⑴单侧骨折 可将鼻骨复位钳一叶伸入同侧鼻腔内 一叶置于鼻外 将钳闭合 钳住软组织与骨折片 稍加拧动 并用手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复位后行鼻腔填塞。
如无鼻骨复位钳也可用鼻骨膜分离器或钝头弯血管钳代替。
⑵双侧骨折 可用鼻骨复位钳伸入两侧鼻腔至骨折部位的下后方 向前、上轻轻用力平行抬起鼻骨 此时常可闻及鼻骨复位声 用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如鼻骨骨折合并有鼻中隔骨折、脱位或外伤性偏曲 可先用鼻骨复位钳的两叶 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的下方 挟住鼻中隔 垂直向上移动钳的两叶 脱位、偏曲之处即可恢复正常位置 复位钳向上已达鼻骨下后方时 即按上述方法抬起鼻骨。
⑶鼻中隔须矫正者 可用两叶较宽的钳子松松夹住鼻中隔使其复位 或在偏曲一侧先填塞 将鼻中隔压向对侧 再填塞对侧鼻腔 必要时在鼻外加以固定。
⑷伴有鼻中隔血肿者 应先切开引流并严防感染形成鼻中隔脓肿 然后再复位。
2、开放式复位法做内毗部弧形切口,必要时行两侧内毗部切口并中间连接成H形切口,在直视下根据骨折的情况用电钻穿孔,用不锈钢丝固定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或将两个碎骨片连接在一起,填塞鼻腔。
纤维⿐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操作规程中南⼤学湘雅⼆医院康复医学科
纤维⿐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操作规程
⼀、准备⼯作:
1、⾷物:矿泉⽔1瓶、酸奶(⽆果粒凝乳状)、蛋糕2⼩包。
2、⽤品:⼀次性杯⼦(5个)、注射器(10、20ML各1⽀)、抽纸⼱、⾦属勺⼦、⽑⼱(请将以上⾷物⽤品带⼊检查室)。
3、家属签字同意书:附表
4、⽿⿐喉医⽣、⽿⿐喉技术员、康复科医⽣、神内科医⽣、语⾔治疗师、家属
⼆、操作:
1、受试者检查前拔除胃管,检查时取端坐位。
分别进⾷1ML、3ML、5ML⽔、3ML、5ML酸奶或糊状⾷物、3-5ML⾯包(⽤美蓝着⾊),观察吞咽启动速度、吞咽后咽腔残留(尤其会厌⾕、犁状窝)以及是否出现会厌下呼吸道染⾊(⾷物进⼊喉前庭和误吸等征象)。
由此评估对⾷团的清除能⼒及估计误吸的程度。
将患者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为⽆喉渗⼊、喉渗⼊、误吸、静息性误吸4个等级。
2、注意:尽量避免接触会厌或杓状会厌壁,以免诱发强烈咳嗽或喉痉挛。
紧急预案:
1、 1ml液体⾷团吞咽中,出现严重误吸,Rosenbek渗透-误吸分级7级以上者,中⽌10ml液体吞咽检查。
2、吞咽总时间⼤于40秒,中⽌下⼀步吞咽。
3、受试者出现窒息、严重呛咳,中⽌下⼀步吞咽。
4、出现呛咳、窒息,我们会⽴即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如拍背、痰液吸引等),视情况停⽌检查,进⼀步救治。
第1篇一、目的为确保耳鼻喉科医疗操作的安全、规范、有效,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耳鼻喉科各类医疗操作,包括但不限于门诊、急诊、病房等。
三、操作人员1. 耳鼻喉科医师、护士、医助等相关医务人员。
2. 操作前,操作人员应进行充分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四、操作准备1. 设备准备:检查吸引器、显微镜、耳内镜、喉镜等设备是否完好,电源、水源是否正常。
2. 用物准备:一次性无菌手套、吸痰管、生理盐水、消毒液、无菌棉球、纱布等。
3. 环境准备:保持操作室内整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五、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患者取舒适体位,配合操作。
2. 操作人员洗手、戴口罩、戴手套。
3. 吸引操作:(1)连接吸引器电源,调整负压至适宜水平。
(2)将吸痰管插入患者鼻腔或口腔,缓慢、轻柔地吸出分泌物。
(3)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4. 镜检操作:(1)将显微镜、耳内镜、喉镜等设备调整至合适位置。
(2)操作人员手持设备,缓慢、轻柔地插入患者耳道、鼻腔或口腔。
(3)观察病变部位,记录病情。
5. 消毒操作:(1)使用消毒液擦拭操作部位及设备。
(2)使用无菌棉球、纱布等物品包扎伤口。
六、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 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确保操作准确、规范。
3. 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预防交叉感染。
5. 操作后,及时清理操作现场,确保环境卫生。
六、持续改进1. 定期对操作规程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2. 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 定期检查设备,确保设备完好。
4. 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未尽事宜,由耳鼻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第2篇一、目的为了确保耳鼻喉科医疗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规程。
鼻内镜室工作制度一、工作职责1. 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医院工作纪律和医护人员规范,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
2. 接诊病人要实行首诊负责制,态度和蔼,语言和气,礼貌待人,耐心解释,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
要密切结合临床,注意患者的轻、重、缓、急,对急、重症患者优先诊疗。
3. 诊疗前要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影像诊断及临床要求,以防误查和遗漏特殊诊疗要求及必需的附加检查。
4. 鼻内镜诊疗中,应操作轻柔,技术娴熟,尽量减轻病人痛苦,认真仔细地完成各项内镜诊疗工作。
5. 认真书写诊疗记录,并打印报告单,要求项目齐全,结论与分析相称,主次顺序分列,并登记注册。
6. 制定鼻内镜检查报告审批签发制度,低年资医师报告均由上级医师进行逐项审查修改,合格后签发;如有疑点可在鼻内镜室内会诊。
7. 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
对各项资料按顺序登记建卡,并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
8. 备有急救设备和药物,以便在病人突然出现异常时使用。
9. 保持鼻内镜室的整洁,执行鼻内镜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10. 爱护鼻内镜室的仪器和设施,对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贵重仪器损坏,要及时上报科主任,并酌情给予当事人处罚。
二、鼻内镜清洗消毒室工作制度1. 工作人员清洗消毒鼻内镜时,必须穿戴室内专用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鼻内镜清洗消毒规程进行操作。
2. 清洗消毒鼻内镜时要确保清洁彻底,避免残留物影响诊疗效果。
3. 定期对鼻内镜进行质控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4. 做好鼻内镜的保养维护工作,延长使用寿命。
5. 建立鼻内镜清洗消毒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清洗消毒时间、责任人等信息。
6. 加强鼻内镜清洗消毒室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环境整洁,防止交叉感染。
三、培训与考核1.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鼻内镜诊疗技术和清洗消毒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设立考核机制,对工作人员的鼻内镜诊疗技术和清洗消毒操作进行定期考核。
3. 对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及时进行培训和指导,直至达到考核标准。
鼻内镜技术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提高鼻内镜技术水平,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从事鼻内镜技术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鼻内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鼻腔进行内窥检查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法。
第四条从事鼻内镜技术的医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关操作规范。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进行鼻内镜技术时,应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人员要求第六条从事鼻内镜技术的人员应具备医学相关专业学历和执业资格,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第七条从事鼻内镜技术的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第八条从事鼻内镜技术的医务人员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严格遵守医德医风。
第九条从事鼻内镜技术的人员应每年定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第三章设备要求第十条从事鼻内镜技术的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卫生标准的鼻内镜手术设备和器械。
第十一条鼻内镜手术设备和器械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建立鼻内镜手术设备和器械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协作流程。
第四章手术操作第十三条从事鼻内镜技术的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保证手术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第十四条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确保手术条件的完备。
第十五条手术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避免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
第十六条手术后应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术后护理和复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
第五章安全管理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鼻内镜技术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手术过程安全无事故。
第十八条鼻内镜手术中应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第十九条鼻内镜手术中如有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时,应及时处理和报告,保障患者安全。
第六章质量控制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建立鼻内镜技术的质量控制体系,监测和评价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第二十一条从事鼻内镜技术的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
鼻内镜手术操作规程
1986年,Kennedy在文献中提出了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概念(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
随着近年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完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已向鼻内镜外科(nasal endoscopic surgery,NES)进行转化。
现代鼻内镜外科技术已成为当今鼻外科中的主流技术,具有损伤轻、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一、适应证
1.反复发作的急、慢性鼻窦炎。
2.鼻中隔偏曲、腺样体肥大。
3.鼻咽、鼻窦的良恶性肿瘤。
4.鼻窦邻近结构和颅底部位的病变:如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
侵犯蝶窦的垂体瘤等。
二、鼻内镜设备
1.内镜照明系统冷光源主机、导光纤维。
2.内镜电视摄像系统监视器、摄像头、信号转换器。
3.动力设备切割吸引设备、高速磨钻。
4.单、双极多功能高频电刀。
三、鼻内镜手术器械
1.观察镜头直径3㎜,镜体长20㎝,视角为0°、30°或70°
2.配套器械枪状镊、活检钳、筛蝶窦刮匙和咬骨钳、剥离子等
3.切割吸引器手柄和不同型号的磨钻手柄及钻头
4.其他物品双极电凝镊、脑棉、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等
5.辅助药品 0.1%肾上腺素
四、麻醉方式和手术体位
1.麻醉方式气管内麻醉,也可采用局部表面麻醉
2.手术体位仰卧位
五、操作规程
1.患者麻醉后安置仰卧位,头圈固定头部;双眼睑闭合后,用眼贴
膜粘贴保护,防止消毒液刺激眼角膜。
2.内镜电视摄像系统置于手术床头正上方,麻醉机置于手术者下
方,高频电刀和动力设备分别安置在手术床尾部的两侧。
3.检查各仪器设备电源是否连接,接通电源。
4.消毒铺巾后,无菌器械车安置于手术床头与摄像系统之间,导光
纤维和摄像头从器械车下层穿过,与观察镜目镜端连接,调节白平衡和光源亮度。
5.连接并固定双极电凝、切割吸引器和高速磨钻,依据手术需要调
节好电凝功率、磨钻钻速,按使用顺序放置好脚控踏板。
6.切割吸引器和高速磨钻需配备0.9%袋装冲洗盐水,并准确调节流
速。
7.手术开始前,用1:20的肾上腺素脑棉收缩双侧鼻腔粘膜,使用
完毕及时取出。
8.手术中,观察镜的物镜端易被分泌物和血污染,需用温盐水
(45℃)清洁镜头,盛有生理盐水的治疗碗底应加垫一块软纱布
保护镜头。
9.手术结束,按照要求关闭所有设备,清洁后归位备用,并登记使
用情况。
六、注意事项
1.该手术病人多为儿童,巡回护士应协同患儿家长、手术者、麻醉
师共同核对:病区、床号、姓名、诊断、手术部位及方式等相关信息。
2.麻醉前护士应时刻陪伴在患儿的身旁,手术中及麻醉复苏期间,
必须妥善固定好患儿的四肢、气管导管和留置针,防止因患儿躁动引起坠床和气管导管以及其他管道的脱出。
3.用带线棉片、凡士林纱条压迫止血时,准确清点脑棉和凡士林
纱条的数量,并及时记录。
4.使用切割吸引器和磨钻时,袋装冲洗盐水用量较大,应准备充足
保证及时更换。
5.术毕填塞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时,应在围手术期护理单上准
确记录填塞物品名称和数量,并详细交接班。
6.器械的清洗、保养和灭菌参照腹腔镜器械。
参考文献
1.宋烽,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王萍,姚礼庆.现代内镜护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