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养万物 生生不息 ——道教养生文化漫谈
- 格式:docx
- 大小:20.81 KB
- 文档页数:7
道家养生的深度解读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
养生不单单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吃饱吃好养形态,更要滋养我,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道家养生理论吧。
道家养生理论“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
养生不单单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吃饱吃好养形态,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
而现在的社会环境,压力很大,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的为了名利生活。
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志与健康。
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
那么,如何滋养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让自己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呢?这就需要让人们认识一下我们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道。
道。
是宇宙的根本。
而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
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几度,而南方还是温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是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
你看不见她,但是你又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她。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
才能够,天人合一。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
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这时,养生的意义就不单单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帮常人的寿命,健康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在的大众养生,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
认为吃的健康一点,运动合理一点,就能够健康一点。
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一点。
但还没有人提出活的长久一点。
活的自在一点的观念。
而道家的很多东西,都揭示了长寿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
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
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 《黄帝内经》认为是一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道教养生的思想体系及养生术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提倡养生的集大成者。
道教以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作为修道的最高目标,在追求长生久视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促进了中医养生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道教是世界上唯一将实现长寿(道教称为长生)作为主要修行目的和修行内容的宗教,因此,道教也可以说是养生教。
一、道教养生的思想体系道教的养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深,特别是先秦的神仙观念、《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教在接受这些思想的同时,根据宗教的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加工和思想改建,相继提出了“天人合一”、“法于阴阳”、“以德养生”、等一系列思想命题,从而构建起道教养生的思想体系。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当今社会,虽科技发展迅猛,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治愈,但愈是经济高度发达,产生的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愈重愈多。
道教的养生之术在当今社会的影响是积极有益的。
“天人合一”是道教的宇宙观,而这基础上的道教养生,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谐,注重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类自觉适应自然。
道教认为,人体内的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
人的行为应效仿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协调的关系,这样人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才可以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也才能使自己延年益寿,颐养天年。
“法”即效法之意。
“法于阴阳”就是要掌握和顺应自然界阴阳四时、日月盈亏、昼夜交替、冷热变化等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规律、环境变化同步和谐生活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饮食、睡眠、娱乐、劳作及喜怒哀乐、爱恨怨忧,都应当与自然保持高度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德养生。
道教“重命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长生不死,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产物,更是社会的一部分。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不讲究养生,则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道家文化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辩证思维、效法自然。
有天就有地,有阴就有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出自“易传”。
道家的图案就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道德经中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说的就是福祸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辩证思维。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塞翁失马”同样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什么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没有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道家这一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明白这一点,人就豁达,当好事来临的时候,不必大喜过望;当坏事临头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
就如北宋范仲淹所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道家文化对养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
生活中随处可见道家文化对养生的影响坏事和好事的理解,完全由个人的心境决定。
不相信吗,举一个例子。
台风来临,一个人在街上走,忽然间从天上掉下一块瓦片,打中前额,流血了。
啊!我为什么那么背?为什么这块瓦片不掉在别人头上,偏偏是打中了我?我真是倒霉!这是一种想法。
同样,另一个人在街上走,忽然间从天上掉下同一块瓦片,同样打中了前额,同样流血了。
啊!我真幸运!要是这块瓦略为偏差,打中了脑中央,我不是死定了吗?啊!我真幸运!这也是一种想法。
我曾看到过一个现实故事。
一场车祸中,两位幸存者都失去了一条腿。
亲友探望时,二者却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个对亲友说:虽说命保住了,但一条腿却没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于是,他和亲友的脸上都阴云密布。
另一个人对亲友说:虽说一条腿没了,但是命保住了,以后还可以过日子。
于是,他和亲友脸上都洒满阳光。
同样的生活情境,为什么感受如此不同?就在于他们对车祸的不同理解。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你说,自己骗自己。
其实,阿Q精神有什么不好?阿Q精神万岁!往好处想,人生观会变豁达。
道家文化提倡养生贵在顺其自然。
道家文化以老子和庄子最为代表,也称为老庄哲学。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道家文化养生,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道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道家文化养生的见解。
一、道家文化养生的核心理念道家文化养生强调“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和谐。
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顺应自然:道家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养生方面,就是要根据季节变化、地理环境等因素调整生活作息,使人体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 调整心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过分追求名利,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在养生方面,就是要学会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使身心得到舒缓。
3. 修身养性:道家认为,修身养性是养生的重要途径。
通过修身养性,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身心和谐。
4. 食疗养生:道家注重食疗养生,强调饮食清淡、五谷杂粮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二、道家文化养生的实践方法1. 静坐养生:静坐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静坐,可以调节呼吸,净化心灵,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安静的环境,盘腿而坐,背部挺直,双眼微闭。
(2)调整呼吸,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
(3)静坐过程中,若出现杂念,不要强迫自己排除,让其自然消散。
2. 气功养生:气功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调节气血,增强体质。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气功养生方法:(1)太极养生: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气功,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2)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气功,具有调理气血、强身健体的作用。
(3)五禽戏: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 睡眠养生:睡眠是人体恢复体力、调节生理功能的重要途径。
道家养生强调“子午觉”,即中午休息半小时,晚上保证充足的睡眠。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教养生文化精髓口张炜道教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养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所谓道教养生文化,是指道教在继承和汲取传统的养生方法,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以求实现长生成仙的最高目标。
道教养生文化,也可以说是道教文化的主干和特色所在。
其基本内容大致有以下五点:一、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养生文化的核心,也是道教徒的最高目标。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创教之初,撰写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时,就继承了先秦“重人贵生'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把《道德经》中的“道大、天大、地大、王大”改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认为“生”比“王”重要。
并以此作为道教宗旨之一,确定了所谓“道”,即“生生之道”,“求道”即“求生”。
“生,道之别体也”。
乐生畏死,是人之常情,“死是人之所畏,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
”在他看来,要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要应当从爱护、重视和养护自身生命和躯体着手,注意现实的自身锻炼和养护。
早期道教的另一部经典《太平经》则大声号召世人“皆当重其命,养其躯,唯思长寿之道”,并指出:“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张道陵更是要求求道之人,要自觉地争取长生,“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于此至当”,“知道意,贱死贵仙”,明确提倡“结志求生”。
由此可见,道教徒将身体的养护发展置于一个极高的尺度之上,终生以求。
从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来看,养生方面主要有宝精、炼气、成神、守一等术,以及后来发展的诸如内丹、外丹、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引跷、胎息、吐纳、辟谷、房中术等养生术,都是围绕追求长生成仙而展开的。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即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体质健康长寿,通过各种实践方法取得人类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途径。
二、“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养生的主旨。
人的生命由自己控制掌握,人发挥自我主体能动性,可以延续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
这一口号,首见于《龟甲文》,葛洪在《抱朴予》中曾引用之,“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哲学思考,在养生领域中也有其独特的贡献。
道教的养生思想基于“道法自然”,摒弃了人为的干预,注重自然、平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现代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文将从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实践方法和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表明“道”是整个宇宙的根源和伟大的规律,而所有物质都是从“道”而来。
由此可见,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顺利而不逆天而行。
下面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1. 返璞归真:追求简朴的生活,回归本真,摒弃浮躁和虚浮;2. 顺天应人:尊重自然,不逆天而行,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天道生活;3. 调心养性:通过调整情绪和锤炼性格,减少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4. 保持内外平衡: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保持身心灵的健康;5. 保持过度:避免过度的饮食、娱乐等活动,保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思想的实践方法道教通过修行、三宝(道、天、地)、五禁(禁燥、禁酒、禁膳、禁慾、禁语)和丹道等实践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此外,道教养生也强调生活规律化、按时用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以及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愉悦的情绪。
具体来说,道教养生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饮食调理:道教养生的饮食调理主要是避免过度的饮食,尤其是食用过多的油腻、辛辣、甜食等食物,同时注重清淡、自然的食物,如米、面、蔬菜、水果等。
2. 呼吸调理:呼吸调理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呼吸调整气血和精气的流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如“八段锦”中有呼吸功法,有助于调整呼吸、提高身体免疫力。
3. 禁慾戒贪:道教养生的禁慾戒贪,主要是戒烟、戒酒、戒色、戒贪等不健康的习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浅谈道教养生与身心保健!“养生之道”,古往今来学派纷呈,专著不可胜数。
而“中国道教内丹修炼养生法”则是其中广为古今智者所称道、认可,并为屈指可数的妙法之一。
其法入世,可利世济人,增强民族整体素质;出世,则可导引学子“返本还原”达“天人合一”之道。
一、道教养生与利世济人老子《道德经》内涵广博、包罗万象、可谓环宇之真理,完全纳入一部“五千言”中。
是古往今来修道之人重返先天一炁、复归虚无的指归圣典;更是士农工商借以“修身”之镜鉴。
在养生问题上,道理亦然。
今从以下几点,浅谈道教入世养生与身心保健。
1民以食为天:调膳食道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教诲我们:“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第19章)意思是说:为人要生活简单、保持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不学世间的陋俗而少烦恼。
针对当今社会流行的文明病,究其原因,就是近年由于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丰盛的饮食、懒惰的生活习惯,使人们舒舒服服、不知不觉、潜移默化而长期形成。
它给人们带来的:表面看是安逸、口福;实质上是潜在的疾病和过早的死亡。
他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对生活方式和膳食调理的无知。
如果人们在生活上合理膳食,保持质朴、简单的生活方式,减少自身乘坚策肥私心欲望,寡淡餐桌,以粗茶淡饭经营三餐,就不至于过早夭折。
那么,怎样平衡膳食、吃出健康呢?中医文献早有精辟的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匪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
”这些论点,不仅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即使用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同样是十分科学和准确的。
2动则不衰:常运动《道德经》第50章中云:“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道祖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以出生到死亡来统计,长寿的人大约占三成,短命的人也约占三成。
本来可以活得长寿,但却因为某些原因而折寿早死的,也有三成。
道教的养生文化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道教不仅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领域,而且还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道教崇尚追求康乐奇境,给人类带来对健康长寿的无限幻想,在道教的文化中,养生文化占据很大一部分。
很多养生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道教的养生术。
养生学家们不断用传统的或现代的医学保健知识对道教进行释义,也取得的很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保健事业的发展。
道教的养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在现代社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加快了人们生活、工作节奏。
由于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影响,人们无法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甚至有一些人无法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使得人们的身体素质下降,这就造成人们工作效率低、生活质量不高。
特别是现代的青年,他们经常长时间对着电脑,足不出户。
但是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对于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现代人们需要掌握科学的锻炼、养生方法。
道教的养生观念1、修心养性。
在古代,老子的“少私寡欲”还有庄子的“清静无为”等思想都有主张人们修心养性的意思。
对于道教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现代影响人们健康的,不仅仅在于生理问题,更主要的在于心理问题。
从很多的医学报告可以看到,心理、情绪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头痛的疾病的发生。
庄老之学在养生方面主张清静无为。
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通过静思,让人们的思想从繁杂的生活压力中走出来,抵制物质上的外在诱惑,追求恬淡宁静,保持内心安定。
老子主张知足常乐,不去追逐名利,可使精神集中,同时身体的抗病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老子也主张“少私寡欲”,最后达到“得一”,“得一”也符合道教的精神。
道教认为“一”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按照庄老之学的思想,我们应该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要积极地去看待,对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要乐观地去对待。
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平静地对待生活。
同时我们可以多读书籍,读好书可以使人保持内心的宁静,得到新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还可以涵养心性。
道家文化与养生范文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与养生这一概念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更能够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达到身心和谐的目标。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探讨道家文化与养生的关系。
首先,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顺应自然的规律。
养生在道家理念中,首先是追求身心和谐的养生法则。
在道家文化中,养生的方法包括修养心性、提升修养、调理五脏六腑等。
道家认为,人体的正常运转与宇宙的自然运行方式紧密相联,通过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其次,道家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调节身体机能。
道家文化中认为,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因此,通过修炼身心,调节阴阳,维持身体的平衡,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内容。
道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宁静,以达到身体和谐的目的。
而且,道家注重饮食与情绪的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正确的情绪管理,保持阴阳平衡。
例如,夏季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冬季多吃温补的食物,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在情绪调理上,道家强调良好的心态,注重减轻压力与负面情绪,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再次,道家尊重自然,注重身心合一、道家文化中的养生重点在于修身养性、修炼自身及心境的塑造,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通过修身养性,道家认为能够使人的能量与宇宙能量达到一种共振,从而收到增强个体能量的作用。
通过修炼自身,使人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独立,能随时调节自身的情绪与行为,达到心境与身体的统一最后,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养生的自然法则。
道家文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生长、衰老和死亡都符合着自然规律,而人们应顺其自然而活,不要过于追求过多的外在事物与所谓的追求。
养生也是如此,道家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顺应自然。
即使是在面对疾病时,道家文化也强调适时求医,但不要过度干预,要保持心态的平静,相信自身的自愈能力。
这种自然法则包括合理的生活习惯、适量的运动、良好的饮食等,通过这些自然法则,人们可以在养生中达到健康与和谐的目标。
道教养生漫谈(一)——服水
道教认为服水即可维持生命,又可养生延年。
司马承祯祖师在《修真精义论》中说:“水者元气之津,潜阳之润也。
有形之类,莫不资焉。
故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
虽身之荣卫,自有内液,而腹之脏腑,亦假外滋,即可以通腹胃,益津气。
”司马承祯祖师认为水是气之津液,为有形之气精。
它潜含阳气而润泽万物,所以一切有形之物,没有不依赖于水的。
基于这个道理,则称水是气之母体、源头。
元气又为形体之根本,万物离不开宇宙的自然空气,也离不开食物转化的元气。
所以服水可以益津液、润脏腑,养脾胃。
服水养生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喝水前要站在喝,要慢慢地喝,细水长流,不可一口气急急喝完。
2、每日清晨起床后,即喝下一杯温开水,然后缓行百步,或做下简单的运
动,不可静坐。
3、杯子要用瓷器或玻璃杯,不要用金属或塑料杯。
4、服水后,不宜吃臭豆腐、辣椒、姜、蒜之类味重的食物,也不要吃过分油
腻的食物。
服水养生方法简便,贵在持之以恒。
浅谈道教的养生之道浅谈道教的养生之道道教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源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后,道教的养生术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道教养生术同中华民族传统的医药卫生科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传承关系。
随着历史的前进与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道教养生术,在人类社会中正日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道教养生目标的实质道教认为,生活在宇宙大自然中的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衡斗争中,是强者,是可以长寿的,是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
老子《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等论述都是这个意思。
道教的先辈们也不乏通过养生而长寿的人。
道教的长生久视是怎样来的呢?道经指出其中的原因是:“善摄生者,常领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注意好养生之道,注意好起居饮食,人们普遍都可以活到一百多岁,而不致于中途夭亡,甚至人的寿命“可得一、二百年”。
从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演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延缓衰老,祛病延年,身体健康,有一个比较高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这就是道教养生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就是道教养生目标的实质。
道教以道为根基,热爱生命,重视生命,追求生命是道教精神的根本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教也就是重生的宗教。
道教所作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创造生命的无限美好,追求长生。
道教追求的长生久视和得道成仙,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就是指的是脱离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永断生死梦的一种不生不灭的大罗金仙境界的永生,是一种立足于世俗而不被世俗所羁绊困囿的长生理念,是道教徒走向生命永恒的最高理想。
道教养生的指导思想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爱护自己的生命,使之健康长寿。
道教养生的指导思想是从人与天地相互对应的角度来考虑养生的'方式、方法和措施,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备有序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
道教养生指导思想之一,是老子《道德经》中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尊重客观规律的论述。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法道家养生一直以来都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旨在通过修炼身心,达到延年益寿、保持健康的目的。
在道教的养生观念中,将身体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追求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的道。
下面将依次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道教的养生理念强调道与生活的结合,追求心身的和谐平衡。
道家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规律一脉相承,通过修身养性,顺应自然之道,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养生要注重身体、心灵和精神的护理,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二、道教的养生方法1. 静坐养神静坐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静坐养神,可以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静坐时,保持背部挺直,呼吸自然,专心致志,静观呼吸,放松身体各个部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每天早晨或晚上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几分钟的静坐练习,提升身心的平衡与自我调节能力。
2. 饮食养生道家注重饮食的选择和养生的方法,认为食物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养生饮食应以自然、清淡、卫生为原则,忌辛辣、油腻食品,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道家还提倡养成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饮水适量等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促进消化吸收,保持身体健康。
3. 锻炼养身道教养生强调修炼身心,锻炼养身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家主张锻炼方式以柔和为主,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方式注重呼吸、姿势和意念的调节,可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在选择锻炼方式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避免操之过急,以防身体受损。
4. 保持情绪平衡情绪的起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在修行养生的过程中,道家强调保持情绪平衡和内心的安宁。
可以通过冥想、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调节心情,舒缓压力。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保持情绪平衡的重要方法。
三、道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道教的养生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以下是一些实际操作建议: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
道教养生浅谈论文道教养生浅谈论文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是以神仙信仰为核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而在成仙之前则必须做到长寿,长寿的根本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这样,养生就成为道教体系中一个基础的和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道教在漫长历史中的发展,其中的养生学说也成长为道教文化中一个别具特色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学说。
通过对道教养生术的研究,可以明确的看出,在这样一个宏大的体系中,庞杂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以道德为养生之根本,道教认为若不能涵养道德,则不可能得到成仙的秘密,其次,才会考虑到具体的养生之技法,这是道教养生学说的特色所在。
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作为一种以长生不老为追求目标的宗教,道教修炼的总纲即:在涵养道德的基础之上,先以药物求得长生,然后再以数术求成仙。
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论仙》中称:“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
表明了道教修炼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道教的修习中,通过养生的技术而达至的长生是修仙的基础,只要循道而行,修道是可成的。
一、养生以德为本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对俗》中就明确的提出修道以德为先,如若不修道德,那么修行是不会成功的,而修德的具体表现就是立功德,当回答这个问题时,他明确的说道: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
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立功德的具体表现是要去积极的帮助别人,使其得免灾祸,疾病痊愈,而不是只以自己修仙为重;同时,还要以儒家忠孝仁信为立身之本,讲求尽忠尽孝,如只是追求方术,那是不会得到长生的。
并且,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可以有有违道德的过错,否则,不仅不能长生,还有被夺寿的可能: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
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而迟死,若所禀本少,而所犯者多,则纪算速尽而早死。
道家养生文化范文道家养生文化指的是以道家哲学为基础,通过修身养性、保养身体、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方法,达到延年益寿、健康长寿的目的。
道家养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道德,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平衡,以达到长寿的目标。
以下为您介绍道家养生文化的一些主要内容。
一、性情养生道家养生注重调整个体的性情,提倡心态平和、心神安静。
道家认为人应当舒心致志,保持心情愉悦,不生气、不悲伤,以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
在饮食方面,道家养生强调饮食清淡,不偏食,避免过量食用寒凉、辛辣、油腻的食物。
同时,道家养生也注重精神调养,推崇静坐冥想、修炼内丹等方法,以舒缓疲劳,净化心灵。
二、运动养生道家养生强调适度的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运动是养生之本”,提倡人们经常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机能。
常见的道家养生运动有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这些运动注重呼吸调控、精神集中和身体柔韧性的锻炼,对促进气血运行和维持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功效。
三、呼吸养生道家养生注重呼吸调节,认为呼吸是气血生化的基本环节。
道家养生强调通过呼吸控制,调整气息流动,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常见的道家养生方法有腹式呼吸、闭目养神、吐纳以及天地对气等。
这些方法通过练习呼吸,使自身的气息与自然界的气息相合,以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
四、食疗养生道家养生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道家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道家养生饮食强调五谷杂粮的摄入,以及多食新鲜、纯净的食物。
常见的道家养生食疗方法有中药饮食疗法、食材药膳疗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食物,调配合理的膳食,达到养护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
五、环境养生道家养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生活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状态下,以维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道家养生提倡人们多接触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同时,养生还注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以使自己身心愉悦、平和。
道养万物生生不息——道教养生文化漫谈
*导读:养生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这不是得益于现代人由于生活水准的提高,或者是对生命的理解和重视,而是因为这些年……
养生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这不是得益于现代人由于生活水准的提高,或者是对生命的理解和重视,而是因为这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诸如张悟本一类的养生达人,把这本应该神圣清静的养生世界搅得沸沸扬。
下面我将分为三个部分向大家粗略的介绍我们道教中所蕴藏的养生文化。
于是乎人们对养生抱以冷观、批评,甚至攻击的态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人们对养生的真正内涵不理解,对于生命真谛不理解,对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理解,进而被一些所谓的养生大师所忽悠,造成对养生的抵触情绪,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养殖进行彻底的理解,以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
首先我会讲一讲道教同养生的关系,其次再向大家扼要的谈一谈我们道教所秉持的基本养生观念,最后我再介绍一些比较实用的养生方法。
众所周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道教不仅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领域,
而且还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道教历来崇尚追求神仙妙境,给人类带来对健康长寿的无限瑕想,在道教的文化中,养
生文化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
由于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影响,多数人没有时间顾及个人的养生,这样使得他们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因此也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不高等等问题。
因此对现代人而言,更加需要懂得一些基本的养生观念与掌握一些实用的养生之术。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就是治未病。
人的身体素质如何,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体机能的状况。
从某种意义上讲,养生的实质就是改善人体机能的系统行为,而从道教一贯尊生贵生、生道合一的理念和不同阶段代表人物的思想观念中都体现了诸多修炼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一)道教养生的基本观念
1.形神合一的生命观
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珍视,体现在道祖老子观生、修生、存生、保生、贵生、爱生的思想理念当中。
所谓形神合一,就是形体与精神的相融合,也可以说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
形是人体的一切组织器官,神即精神意识活动。
道教认为,形与神是有机统一的。
晋代道教养生家葛洪进一步指出:形须神而立焉,形者神之宅也,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认为生命是形神的统一体,形与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由于道教的养生思想强调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炼过程中,既重视精神的修养,也重视形体的锻炼,并竭力把精神与形体的修炼密切结合起来。
2. 乐生恶死的人生观
道教的教义是以生为乐,乐生恶死,鼓励人们至少要争取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
道教的重要经典《度人经》就非常强调仙道贵生。
而《太平经》在这方面则不断强调,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因此,告诫人们必须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指出: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是曹之事,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由于道教一贯持乐生恶死、以生为乐的人生观,因此,把长寿作为自己的根本教义,十分讲究养生之道。
3.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道教的始祖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就率先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认为宇宙由最初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一气,真元一气生为阴阳两个对立体混合成一物,此物又化生芸芸万物,此为造化之根。
同时,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观点。
他们在注重整体养生的同时,还提出日、月、星为天之三宝,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的观点,强调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及精、气、神在养生中的重要意义,主张在养生过程中要注意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三宝,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自然界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已经能够适应四季的变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规律。
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如果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能够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注意养精安
神,益气补血,保持阴阳平衡,身体自然就会健康,就能延年益寿。
(二)道教养生方法
1.道德心理炼养之法
道教先贤曾这样教导养生者,养生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自行。
自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这就是道教在修炼养生中常讲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难成。
为了强化养生者的思想道德修养,道教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强调必须要做到与人为善,积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救人之急,悯人之孤等。
通过这些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净化社会,净化人们的心灵,最终便可达到不求寿而寿自延的目的。
而心理炼养则是要求人们心胸开阔、性情直爽、能够抑喜忍怒、甘于淡泊、清静无为,具有处世不惊,调适自己心理变化和状态的自制力和适应力,避免感情上的大起大落,始终保持一个心情平和的良好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各种养生之术。
正如药王孙思邈所说: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
此十二少者,养性之要也。
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尽量避免情绪波动和各种烦忧的干扰,此乃养生的必要条件。
1.导引服气之术
三国时的神医华佗曾说过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这就说明了活动肢体的重要性。
导引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
养生术,如五禽戏就是古人优秀的养生研究成果,它强调人要勤于锻炼,学会动静结合。
那么,下面我就来说一个有关练习五禽戏的生活实例。
据2003年的人民网报道:在辽宁省大连市,有一位78岁的姜玉范老人从1975年冬一直坚持习练华佗五禽戏以来,身体健康状况明显好转,而在他的带动下大连已有数千人从这一养生方法中获益。
家住马栏子的孙喜峰是1979年学的,今年91岁了,每天早晨5点20就来到中山广场领大家做五禽戏。
孙喜峰患有严重胃出血,每次发病都一盆一盆地吐血,并做过三次大手术,自从学练五禽戏他的身体渐渐好了,看书看报时原来用的350度老花镜不戴了,甚至能爬树上房,大家给他送了个绰号孙猴子;还有那个患过黑皮病的纪惠芳、患牛皮癣的张淑娥,而姜玉范说要说受益最大的应当是我自己。
1974年我得了肝炎,治了快一年了也没好转,1975年单位让我回家养病,在沈阳我遇到了姜洪清老人,他把五禽戏教给我,经过14个月的认真习练,我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就去沈阳医学院作检查,结果所有指标都显示正常。
我很吃惊,就又到了四五家大医院检查,结果都一样。
我回到大连后一边上班,一边继续练五禽戏,不仅肝病没有复发,其他的毛病也有所好转或痊愈。
通过以上这则报道可以充分说明导引养生术确有奇效。
故而我们要重视养生,但也要注意养生的科学性。
不管我们
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养生,都要注重适中和养生方法的科学性。
否则,不但得不到养生的功效,还会对健康有害。
对于现在很多从事脑力劳动工作,没有闲暇时间的人来说,可以采用眺望远方,做深呼吸,伸展肢体等简便方法,舒缓自己的工作压力。
除此之外,呼吸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大影响。
经过调炼呼吸,可以达到精满、气足的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认为,人的元气为生命之源,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欲保生命之体,就必须养气。
养气分为服气和行气两个方面。
服气即吸收天地之生气,行气则是用体力真气抵抗外部邪秽之物的侵袭,从而达到气血两旺,增强身体免疫力的效果。
如服气六字诀就是这方面很不错的方法。
3. 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搞好膳食营养平衡是养生的重要途径。
现代科学证明,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菜肴是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会引发多种疾病。
至于烟酒,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
所以,道教谨遵三饭五戒的教义,忌食荤腥烟酒,忌食葱蒜辛辣之味。
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素食为佳,米面杂粮、蔬菜瓜果,粗纤维食品既利于消化,又营养丰富,这就是素食能够长寿的秘诀。
同时,主张一日三餐不能吃得过饱,不要吃夜餐,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如果饮食不加节制,久则伤神损寿。
道教中著名的寿星彭祖曾说: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
一日之
忌者暮无饱食,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他还告诫说:夜饱损一日
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
这些都是养生者注重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的至理名言。
关于道教的养生那是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话题,今天在此我仅为大家说了个大概,而当中的奥妙留待大家今后去细细的琢磨与体验吧!
(供稿: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镇江润州道院住持孙敏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