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输系统分析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73.50 KB
- 文档页数:8
无线通信系统仿真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技术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仿真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仿真分析,可以预先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情况,为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支持。
本文将从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开始,阐述无线通信系统的仿真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一、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无线通信系统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通信系统,它包括发送方、接收方和无线信道三个部分。
当发送方需要向接收方传输信息时,信息会被编码并转换成电磁波信号通过无线信道传输到接收方,接收方则将接收到的信号解码还原成原始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无线信道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负责将发送方发送的信号传输到接收方,但由于大气的复杂性等原因,信号可能会受到衰减、噪声等干扰,从而影响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无线通信系统的仿真分析方法1.建立仿真模型仿真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仿真模型。
建立仿真模型的目的是将现实世界的无线通信系统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以便进行仿真分析。
建立仿真模型的关键是确定模型的参数,例如信号的传播功率、信道衰减、信噪比等。
2.选择仿真工具选择适合的仿真工具非常重要,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无线通信系统仿真工具有多种,例如MATLAB、NS-2、OMNET++等。
在选择仿真工具时,需要根据仿真的需求以及仿真工具的特点和优缺点进行综合考虑。
3.选择仿真场景仿真场景是指仿真中的环境条件,例如信号传播路径最短、最长、直线等。
选择合适的仿真场景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际环境,提高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4.进行仿真实验进行仿真实验时,需要根据预先设定的仿真模型和仿真场景进行参数设置和仿真条件的制定。
例如,设置数据传输速率、信道衰减、噪声等参数。
5.分析仿真结果仿真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可靠、实用的结果,并根据这些结果对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
在分析仿真结果时,应根据仿真目的对结果进行多方面分析比较,例如传输速率、数据丢失率等。
监控视频无线传输解决方案(5G频宽)XXXX科技有限公司20XX年目录一、名词解释 (3)二、项目需求 (5)三、建设目标 (5)四、设计标准 (6)4.1系统选型依据 (6)4.2系统选型设计技术要求 (7)五、产品选型 (7)5.1产品推荐 (7)5.2G HIN F公司介绍 (7)5.3G HIN F点到多点接入类产品 (7)六、方案说明 (10)6.1无线方案说明 (10)6.3无线频率规划 (11)6.4无线链路性能预算 (12)七、配置清单 (13)八、方案优势 (14)九、典型案例 (15)十、工程服务及质量保证体系 (16)十一、培训计划 (18)一、名词解释本方案设计中涉及到一些专用名词或缩写单词,为了便于理解特做相关说明如下:BST——高容量无线基站。
ST——高容量无线远端站。
WID ——高容量点对多点无线接入系统。
OFDM中文含义为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应用已有近4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军用的无线高频通信系统。
这种技术是HPA联盟(HomePlug Powerline Alliance)工业规范的基础,它用一种不连续的多音调技术,将被称为载波的不同频率中的大量信号合并成单一的信号,从而完成信号传送。
由于这种技术具有在杂波干扰下传送信号的能力,因此常常会被利用在容易受外界干扰或者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的传输介质中。
OFDM被广泛应用于4G基站技术。
MIMO 2x2即射频多入多出技术,利用MIMO技术可以提高信道的容量,同时也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
MIMO被广泛应用于无线技术。
天线分集技术天线分集是一种被用以恢复信号完整度的技术。
包括接收分集和发射分集,天线选择信号强的使用。
非视距部署非视距(NLOS)是相对于视距(LOS)而言的。
微波是无线网桥的空间传播媒介,传统无线网桥要求视距(LOS)传输,而GhinF无线产品具备一定的非视距(NLOS)功能,即可以实现在某些非视距的恶劣环境下的部署。
基于CC1100设计的DMX512灯光控制信号无线传输系统(1)引言随着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舞台和演播厅等灯光控制系统由传统的模拟控制转变为数字控制。
为了解决各厂家设备兼容性问题,美国剧场技术协会(USITT)制定了DMX512协议标准。
由于该协议简单实用,目前几乎所有的灯光及舞台设备生产厂商都支持该控制协议,使之成为灯光控制的国际标准。
由于协议规定DMX512信号通过EIA-485有线线缆进行传输,这就造成在条件不利于有线布线的环境下设备安装困难。
因此,设计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来代替有线线缆完成信号的传输就显得十分必要。
1 DMX512协议简介DMX512协议适用于一点对多点的主从式灯光控制系统,主控制器往总线发送控制时序,总线上的其他从灯光设备接收总线数据,提取其对应通道的数据,完成控制信号的接收。
协议规定控制信号数据包的传输通过异步通信的方式进行。
一个DMX512数据包包含起始码和512个数据帧。
数据帧内包含1个起始位(低电平)、8个位数据和2个停止位(高电平),没有奇偶校验。
DMX512的信号数据传输率为250 kbps,数据帧每位宽度为4μs,发送一帧需要44μs。
一个数据帧代表了一路控制通道,因此该协议支持512路控制通道。
一般舞台灯光设备可以同时接受多路通道控制。
接受的通道数越多,接收的控制数据量也越大,灯光的表现能力也就越强。
譬如,某些舞台激光灯可以根据需要投射出不同图案、颜色甚至字符。
DMX512数据包的传输要符合一定的格式和时序要求。
主要包含1个至少88 μs的低电平输出起始标志(Break)、起始码帧、512个数据帧和最后的数据包结束标志(高电平)。
控制器和接收器只有满足DMX512数据包的时序要求,才能正常完成主从机之间的通信。
具体的信号时序如图1所示。
2 系统硬件设计2.1 系统设计框图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利用无线传输代替有线电缆,解决有线布线困难的问题,因此在设计上必须满足轻便易安置的条件,以保证与原有线系统无缝结合。
MIMO系统工作原理分析一、前言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一种能够提高无线传输速率的技术,MIMO系统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通信系统中。
本文将对于MIMO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二、MIMO系统MIMO系统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它是一种利用多个天线来传输和接收信号的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等领域,如IEEE 802.11n、LTE等通信标准中使用了MIMO系统技术。
MIMO系统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高信道吞吐量和距离。
同时,MIMO系统可以在不增加带宽和功率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性能。
三、MIMO系统的工作原理MIMO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信号空间多样性和信道多样性两个基本原理。
1. 信号空间多样性信号空间多样性指的是利用多个天线发射和接收信息信号,以增加信号的空间自由度来提高传输速率。
具体的,利用多个天线发射和接收信号,可以在不同的空间路径上接收到相同的信号。
对于同一份数据,在不同的天线之间形成的信号时延和幅度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差异来进一步提取出模拟信号中包含的数字信息。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MIMO系统中的信号线性叠加模型,在该模型中,通过对于不同天线发射和接收的信号进行加权叠加,来增强信号的强度和幅度。
2. 信道多样性信道多样性是指,传输媒介中的信道不完全映射,造成无线传输信道中时延和相位的随机性。
MIMO系统将多个发射天线发送相同的数据时,这些数据会在传输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反射和干扰,产生不同的时延和幅度。
在接收端,会接收到多个信道,每个信道都是由不同发射天线传输的信号构成。
由于不同的发射天线的信号经过不同路径的干扰,从而产生不同的幅度和相位差,这导致了接收到的信号与原信号不同,所以在接收端需要设计出适应不同信道的解调方法。
4、MIMO系统的关键技术1. 天线设计天线是MIMO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使用MIMO 技术的通信系统中,天线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性能越好。
无线传输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无线传输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无线传输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是确保系统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性能的重要考虑因素。
稳定性评估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系统的可靠性、性能以及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下面将按照步骤思考,分析无线传输系统稳定性评估的过程。
第一步:确定评估指标在进行无线传输系统稳定性评估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评估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信号强度、信号传输速率、误码率、信噪比等。
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评估指标。
第二步:收集数据为了进行稳定性评估,我们需要收集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数据。
可以通过实地测试、模拟实验或仿真软件来收集数据。
收集的数据应该包括系统运行时间、各种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天气等)以及信号参数(如强度、速率等)。
第三步:数据分析在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数据,比如计算平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
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稳定性水平,并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风险。
第四步:建立模型基于已有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稳定性。
模型可以是简单的线性模型,也可以是复杂的非线性模型。
模型应该能够预测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并帮助我们进行优化和改进。
第五步:验证模型建立模型后,我们需要用新的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使用交叉验证或留一验证等方法来验证模型。
如果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系统的性能表现,那么我们可以相对可靠地使用该模型进行稳定性评估。
第六步:优化和改进通过稳定性评估,我们可以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基于评估结果,我们可以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可以通过改进硬件设计、加强抗干扰能力、优化算法等方式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第七步:持续监测稳定性评估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需要持续监测和改善。
我们应该建立监测机制,定期收集系统的性能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系统,以保持系统的良好性能和稳定性。
无线通信系统的频率干扰原理分析及干扰解决方案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信息网络正在快速向以IP为基
础的下一代网络(NGN)演进。
未来全球个人多媒体通信的宽带化、移动化
的技术趋势,加之灵活性、便利性的市场要求,使得无缝覆盖、无线连接的
目标正在日益变为现实。
当前,各种无线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技争鸣的
局面,这在加速无线应用普及的同时,也因无线技术所固有的频率干扰而面
临不可忽视的问题。
1、无线通信系统的频率干扰原理分析
无线干扰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原有的专用无线电系统占用现有频率资源、不同运营商网络配置不当、发信机自身设置问题、小区重叠、环境、电磁兼
容(EMC)等,都是无线通信网络射频干扰产生的原因。
工作于不同频率的
系统间的共存干扰,本质上都是由于发射机和接收机的非完美性造成的。
通常,有源设备在发射有用信号的同时,由于器件本身的原因和滤波器带外抑
制的限制,在它的工作频带外还会产生杂散、谐波、互调等无用信号,这些
信号落到其他无线系统的工作频带内,就会对其形成干扰。
对于无线系统而言,发射机在发射有用信号时会产生带外辐射,它包括由于调制引起的邻频辐射和带外杂散辐射。
接收机在接收有用信号的同时,落。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设计与分析作者:林柏林来源:《中国新通信》2015年第06期【摘要】无线电能传输是借助于电磁场或者电磁波进行能量传输的一种技术。
电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发展和便利,然而错综复杂的输电线分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既不美观又不方便,因此人类一直想要摆脱电线的束缚而能够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梦想。
本文章介绍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几种方式,并通过比较他们的利与弊,选择最合适的方式,以追求最大的利益。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谐振耦合 MRPT一、系统设计方案及论证1.1 无线电能发射部分发射电路作为无线电能传输传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设计的好坏对总的传输功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给系统中设计出一个高效的发射电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本设计使用门极谐振电路驱动MOS管,其开关速度快,属于软开关,可以实现较低信号,产生较高电压来驱动MOS管,利于能量传输,效率高。
1.2 无线电能传输部分采用两个自谐振线圈。
电感线圈的设计和制作方法中我们了解到在高频状况下,线圈匝间电容和集肤效应将会是导致电阻增加而造成Q值降低,在空心电感的设计上都是应该考虑的。
但这些因素恰恰是引起线圈谐振所必需的,在谐振耦合中好似加以利用的。
另外提到有关线圈电感量计算公式中,都没有关于线圈所用绕线直径方面的内容,这就表明了线圈的电感量与线径无关。
但实际上,线径大小虽然不影响线圈的电感量,却对线圈性能有影响。
也就是说,线径越细,线圈的等效串联电阻就越大,Q值就越低,线圈性能就越差。
1.3 无线电能接收部分无线电能的接受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
整流是为了方便接收线圈将高频率的正弦交流电压转化成我们负载所需要的电压。
整流有半波整流和桥式整流。
通过实验比较可知,桥式电流的效率以及对二极管的保护能力相对于其他方案要占优势一些。
虽然整流可以将高频的交流电压转化为直流电压,但是输出电压会由很大的脉动成分,这样在给谐波进行供电时会受到很大的谐波干扰,因为我们还需要滤波。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率研究一、引言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传输方式,借助于软介质实现能量以无线形式传递,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尤其在电动汽车、数码家电、工业吊装、石油钻探等领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运行时的低效率问题仍然是该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提高传输效率,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优化策略,但大部分仅针对单一目标进行优化,无法实现系统全局最优效率。
本文将针对多目标需求条件,探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问题。
二、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概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包括发射端、传输端和接收端三部分。
其中,发射端通过电磁耦合将电能转化为磁能,传输端通过磁耦合实现磁能的传递,接收端则将磁能转化为电能供给负载。
在整个系统中,传输效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耦合系数、工作频率、负载电阻等。
三、传输效率优化方法1. 双自由度最大效率跟踪控制方法针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效率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双自由度最大效率跟踪控制方法。
该方法基于对最优工作点的追踪,同时考虑了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实现了系统在动态过程中的高效运行。
2.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具有较大的传输距离和较高的功率密度。
通过合理设计系统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
本文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耦合状态和传输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3.负载电流补偿策略负载电流补偿策略是另一种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率的方法。
通过实时检测负载电流,对发射端电流进行相应调整,使系统工作在高效状态下。
本文对负载电流补偿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
四、结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率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了影响传输效率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种传输效率优化方法,包括双自由度最大效率跟踪控制方法、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以及负载电流补偿策略等。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环节(耦合电路)拓扑结构分析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电路的核心为初、次级线圈磁耦合构成的变压器单元。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变压器与传统的变压器的本质区别在于初、次级之间的耦合性能差异。
用耦合系数k 度量两个线圈磁耦合程度,0≤k ≤1。
对于传统的变压器,耦合系数通常在 0.95~0.98 之间,接近于 1。
而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变压器属于疏松耦合式系统,耦合系数通常在0.8 以下,有的甚至不到0.1。
也有的用 0.5 作为阈值分野,定义k <0.5 时,线圈间称为松散耦合;对于k >0.5,则称为紧耦合。
本书采用前一种说法,将立足于讨论所有耦合系数不能严格等于1 的多种耦合方式。
(1)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初、次级耦合模型分析载流线圈之间通过彼此的磁场相互联系的物理现象称为磁耦合。
耦合的效率决定了能量传输的效率,同时也决定了能量传输的距离。
耦合线圈中的磁通链等于自感磁通链和互感磁通链两部分的代数和,并且与施感电流呈线性关系,是各施感电流独立产生的磁通链叠加的结果。
如果两个耦合的电感L 1和L 2中有变动的电流,各电感中磁通链将随电流变动而变动。
设L 1和L 2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 1、i 1和u 2、i 2,且都取关联参考方向,互感为M ,则两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为:12112122d d d d d d d d i i L M t t i i L M t t μμ⎧=±⎪⎪⎨⎪=±⎪⎩(2-8) 工程上为了定量描述两个耦合线圈的耦合紧疏程度,定义耦合因数,用k 表示: k =。
k 的大小与两个线圈的结构和相互位置以及周围磁介质有关。
改变或调整他们的相互位置有可能改变耦合因数的大小;当L 1和L 2一定时,也就是相应地改变了互感M 的大小。
分析初、次级绕组之间耦合的建模方法,最常使用的是传统的变压器模型和互感模型。
传统的变压器模型使用电压和负载电流的概念来描述耦合效应。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MagneticallyCoupledResonantWirelessPowerTransmission,MCRW PT)是一种可以在很远距离之间传输电能的新技术,具有安全性高、传输效率高、传输功率大、非接触式等优点,可以用来满足现代越来越多的需求。
本文将对该技术进行概述并且以有限元方法建立模型,利用模型对MCRWPT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最后在ANSYS的支持下利用数值仿真的方式进行分析及校验结果,得到系统的设计参数和有效的传输效果。
1.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简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MCRWPT)是一种基于磁传输原理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可以用来在很远的距离之间传输电能,即发射端利用射频信号发射磁场,接收端利用收发器把射磁场转换为电能。
该系统具有高安全性、高传输效率、有效的传输功率以及非接触式传输等优点,保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发射端、中空区域及接收端,它们分别由发射源、发射线圈、发射天线、中空区域、应答线圈、接收天线及接收器组成,各个组件之间相互协调工作,保证了系统能够实现电能的有效传输。
2.建立MCRWPT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MCRWPT系统,本文将运用有限元的思想建立该系统的模型,并且采用有限元法求解系统的响应电场,从而得出系统的传输特性和传输效率。
首先,对系统的中空区域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以确定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磁通密度分布。
然后,将应答线圈的电场特性模拟出来,从而求出接收端的电流分布及电压特性,从而分析系统的传输特性,并且在有限元分析的支持下确定系统的最佳参数,从而得出该系统的最终传输效果。
3.数值仿真分析及结果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的传输特性,本文利用ANSYS的有限元分析工具,模拟出系统的电场分布特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求出系统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当系统的发射功率设定在100W,发射频率设定在1MHz时,两个线圈间可以实现充分耦合,从而保证了足够高的传输效率。
100米无线传输方案我们知道,无线电信号是由空间向地面发射和接收。
为了保证有效距离内可以正常通话或数据传送而不受干扰影响,必须使用频率相同且具备良好绕射能力的两个天线才行。
由于非桥接电缆网线一般最长距离100米,所以100米的无线传输方案,其非常具有实用性。
一、100米无线传输方案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内农业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农作物安全,田地监管等问题也开始逐渐引起了厂家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安全生产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农业种植中,如何保证植物生长安全,以及田地材料、设备等财产的保全是农业单位等关心的大事。
由于环境的限制,设备、材料的安全管理不完善及部分员工的意识的薄弱,植物安全生长常常受到威胁。
为了田地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将监控技术引入田地现场,成了许多农业单位的首选,而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利用微波替代了光纤的无线监控技术,得益于其自身的灵活性高,扩展性强,维护简单等优点,被许多农业工程公司广泛采用。
二、田地监控各阶段的必要性1、农田、水利设施、山地、林地等已被列入专项治理内容,已被作为监控的重点。
2、地面、田地的监控。
农作物四周敞开,作业面宽,田地面积广阔,各个分项工程往往交叉作业。
为此,系统应设置多项监控重点。
监控的时间、内容、标准及监控方式均可按照工作人员的须要设定。
3、山地作业的监控。
针对山地作业的特点,可以设置多项监控重点,如农业物的安全网设置、田地人员作业防护。
4、为了加强农业田地的文明管理,监控系统目前还可以针对性地设置田地重点监控,主要有:田地围挡、农业材料堆放、田地临时用房、防火、防盗、田地标牌设置等内容进行监控,目的均在于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三、需求分析某公司实施一套安全防范管理系统,对范围内的各主要高收益农业田地采用无线网络传输视频方式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根据项目前期需要设置六个监控点,每个监控点1路监控视频,图像要求高清效果,360°云台控制,无线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量很大,所以需要高带宽的无线传输设备。
无线传输中的信道建模与分析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手机通话、无线网络到卫星通信,无线传输无处不在。
然而,要实现高效、可靠的无线传输,深入理解和准确建模无线信道是至关重要的。
无线信道是指信号从发射端到接收端所经过的路径和环境。
它具有极其复杂的特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传播路径损耗、多径传播、阴影衰落、多普勒频移等。
这些因素使得无线信道变得不稳定和难以预测,给无线通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传播路径损耗。
这是由于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其基本原理可以用自由空间传播模型来描述,即信号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但在实际环境中,由于存在建筑物、地形等障碍物,传播路径损耗会更加复杂。
例如,在城市环境中,高楼大厦会阻挡信号,导致信号强度大幅下降;而在山区,地形的起伏也会对信号传播产生显著影响。
多径传播是无线信道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当信号从发射端发出后,可能会通过多条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端。
这些路径的长度和传播条件各不相同,导致信号在接收端相互叠加,产生多径效应。
多径传播会引起信号的时延扩展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时延扩展会导致符号间干扰,降低通信系统的性能;而频率选择性衰落则会使不同频率的信号受到不同程度的衰减,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
阴影衰落是由于障碍物阻挡了信号的传播,导致接收信号强度在较大范围内随机变化。
这种衰落通常是缓慢变化的,并且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例如,当我们在建筑物内移动时,信号强度可能会因为墙壁的阻挡而出现较大的波动。
多普勒频移则是由于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当移动速度较快时,多普勒频移会导致接收信号的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通信质量。
在高速移动的通信场景,如高铁上的通信,多普勒频移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为了准确描述无线信道的特性,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信道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两大类。
确定性模型基于对传播环境的精确测量和物理分析,能够准确地预测特定场景下的信道特性。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报告
1.系统目的、用途、功能
该系统目的是运用两个无线收发模块实现向计算机传输信息的功能。
在该系统中,用一块单片机来控制信号发送模块,另一块单片机来控制信号接收模块并将信息通过USART口传输给计算机。
该系统可方便的实现无线通信,功能扩展之后还可在计算机之间实现无线通信。
在该系统中,用两个NewMsg RF905C 模块实现无线通信,然后通过USART口将信息在计算机上显示。
2.软件设计思想、流程图
模块采用了NRF2401芯片进行无线传输,一次传输的数据包的大小总共为28字节,由于加入了包的校验机制,占用了第1,2字节,故只有后26字节可用,其格式为:1字节的“标识字节”+25字节的“数据段”,标志字节用来表示数据段中的数据的有效数,数据段用来存放用户的数据。
注意:标识字节一定要正确表示后25字节数据的有效字节,否则在PC上的应用程序就不能正确标识出有效数据。
以下发送的原理示意图:
以下是接收的示意图:
3.详细软件功能
以下是主机完成一次发送的步骤:
(1)在主机发送一个包前,先在“序号字节”标识好该次包顺序n,再在“标志字节”中写入0X22标志
DATA包,最后在后26字节中打包好数据,最终发
送出去,等待Twait时间接收从机的ACK包(2)若在Twait时间内等待到了ACK包,并校验ACK包中的“标志字节”是0X11和“标志字节”是步骤
<1)中写入的顺序号n,则说明从机已经正确接收到
了本次数据;若在Twait时间内没接收到ACK包,
则说明可能是从机没收到本次数据包或是ACK包丢
失,则重新进行步骤<1),总共尝试10次。
(3)完成一次发送后,把“标志字节”自加1,为下一个包做准备
以下是从机完成一次接收的步骤:
(1)从机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检验“标志字节”中是0X22,说明是DATA包,则接收,否则丢弃该包。
(2)从机检验“序号字节”,并以该“序号字节”的值作为即将发送的ACK包的“序号字节”的值
(3)从机制作ACK包,并发送。
完成一次接收
4.硬件设计思想、流程图
用一个Atmega16控制一片NewMsg-RF905C模块发送数据,另一个Atmega16控制另一片与电脑连接的NewMsg-RF905C模块接受数据并显示在电脑上。
连电脑方
检测方
5.详细硬件功能
一、模块介绍
(尺寸:44mm X 20mm 板厚:1.2mm> (1> 433Mhz 开放ISM 频段免许可证使用
(2> 最高工作速率50kbps,高效GFSK调制,抗干扰能力强,内置硬件CRC 检错,特别适合工业控制场合
(3> 最大发射功率:+27dBm,模块在以最大功率发射信号时瞬间电流 <= 500mA
(4> 低功耗3.3 - 3.6V 工作,推荐使用3.6V, 但供电电压不得超过3.6V. 3.6V供电工作时,开阔地视距无干扰可通信2000M.
(5> 模块在收发模式切换时间< 2ms
(6> 模块可软件设地址,只有收到本机地址时才会输出数据<提供中断指示>,可直接接各种单片机使用,软件编程非常方便(7> TX Mode: 在+27dBm情况下,电流为500mA。
RX Mode: 12.5mA
(8> 标准DIP间距接口,接口完全兼容RF905B和RF905SE模块,可以和RF905B、RF905SE、RFC-30模块互相通信。
(9>NewMsg-RFDemo1100 快速开发系统,含开发板
二、接口电路
说明:
(1> VCC脚接电压范围为3.3V~3.6V之间,不能在这个区间之外,超过3.6V将会烧毁模块。
推荐电压3.6V。
(2> 除电源VCC和接地端,其余脚都可以直接和普通的51系列的5V单片机IO口直接相连,无需电平转换。
当然对3V左右的单片机更加适用了。
注意本规则对于别的类型5V单片机不适用,由于有些类型单片机IO口驱动电流> 10mA,所以需要串联电阻或者加电平转换芯片。
(3> 硬件上面没有SPI的单片机也可以控制本模块,用普通单片机IO口模拟SPI不需要单片机SPI模块介入,只需添加代码模拟SPI时序即可。
(4> 13脚、14脚为接地脚,需要和母板的逻辑地连接起来
(5> 排针间距为100mil,标准DIP插针,如果需要其他封装接口,比如密脚插针,或者其他形式的接口,可以联系我们定做。
(6> 与51系列单片机P0口连接时候,需要加10K的上拉电阻,与其余口连接不需要。
(7> 其他系列的单片机,如果是5V的,请参考该系列单片机IO 口输出电流大小,如果超过10mA,需要串联电阻分压,否则容易烧毁模块! 如果是3.3V的,可以直接和RF905模块的IO口线连接。
三、模块结构和引脚说明
NewMsg_RF905C模块是使用Nordic公司的nRF905芯片加功放电路等开发而成。
NewMsg RF905C 模块具有接口电路完全兼容RF905SE、
RF905B模块的特点,只是在供电电压方面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供电电压: 3.3V-3.6V,推荐3.6V)。
RF905C可以和本公司研发的RF905SE、RF905B、RFC-30模块互相通信。
快速参考数据
6.设计所需资源
NewMsg-RF905C模块两片
Atmega16两片
USART串口数据线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