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 格式:ppt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13
2.7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凌华华◆教材分析《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常见生物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性的基础上,再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该内容既是本章前几节内容的整合,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其中生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是贯穿整节课的两条主线。
因而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贴近学生生活。
(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本节课注重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因而,本节教材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能力培养上都对学生起了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复习使用温度计和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掌握动物的三种伪装: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和植物的向光性;知道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及其保护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青蛙”的导入,激活课堂气氛,从而引出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运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沙漠中蝎子的行为进行了探究;再过渡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如植物的向光性等。
在本节课的第二块内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单上的内容,并呈现“狼和鹿”故事,具体分析让学生体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思考自己作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员,能如何为生物的多样性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中小组合作书写实验过程及实验仪器,加强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及实验过程表述用语的规范性;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狼和鹿故事,及从中受到的启发,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堂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同时促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已遭到严重破坏,警钟已经敲响,我们应该尽己之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树立“和谐”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实验,初步建立生物适应性的理念。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一、教材分析1、内容:科学(七年级上)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章“观察生物”中的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本节内容主要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这一实验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2、地位:通过前面六节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大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丰富复杂的,各种动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这为本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生物的多样性学习也为后面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与前后都有联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作用:本节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对身边的大自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学习“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大家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初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并已具备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使用网络的能力。
通过本章前六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关于生物适应性的一定知识,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但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等内容还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的重点是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这一实验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知识结构上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在情感态度上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两个实验的进行,能正确使用温度计;(2)通过一些图片的观察,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3)通过课本知识的阅读及讲解,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4)通过图片及相关报道,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用测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2)通过分析图片、文字资料来说明问题,并能很好的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第十一讲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Array姓名___________班号:___________【知识要点】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水分、温度、光照等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
如在沙漠地区的植物根深而叶小或变成刺,以适应干旱环境;热带地区的植物,阔叶常绿、板状根等适应多雨高温坏境。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一致,有利于隐藏自己,便于捕食或逃避敌害。
如变色龙、青蛙的体色。
(2)拟态:动物身体的形状与周围物体的形状极为相似。
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细竹枝就是典型的拟态。
(3)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另外,动物在防御方面还有静止不动(假死)、转移攻击部位、释放化学物质等适应性行为。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之间互相对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如桃树为蜜蜂提供蜜源食物,蜜蜂为桃树传粉以便繁殖。
2.食物链关系:一种生物的生存为另一种生物提供食物,协同进化,如,草→羊→狼,任何一方数量的增减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
所以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物种的诞生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类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但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给人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4.我国特有的动植资源。
动物资源:大熊猫、扬子鳄等。
植物资源:珙桐、银杏、银杉、水杉、桫椤等。
注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的灭绝,也就意味着一个基因库的丢失,这种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善待生物,【典型例题】例1、沙漠中的植物通常有很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与此相关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水分B.阳光C.温度D.土壤例2、下列实例中,主要适应于温度变化的是()A.仙人掌叶刺B.蛾类的趋光性C.人参在森林中长得D.秋季北雁南飞例3、极地狐身体大,而尾、耳短小的现象是对下列哪项的适应() A.短日照B.长日照C.低温D.高温例4、动物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下列动物中对人类有益的一组是()①猪肉绦虫②蚯蚓③田鼠④青蛙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例5、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全部消灭了猫头鹰,田鼠的数量会()A.缓慢上升B.仍保持相对稳定C.迅速上升D.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例6、下列保护环境的措施中,错误的一项是()A.保护有益生物,消灭有害生物B.建立自然保护区C.植树造林D.工业建设与城乡建设要布局合理例7、下列不是我国一级保护生物的是()A.大熊猫B.扬子鳄C.银杉D.人参例8、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纷纷落叶,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学教案第一章:生物适应性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适应性的概念;2. 掌握生物适应性的意义;3.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适应性的表现。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的定义;2. 生物适应性的重要性;3. 生物适应性的表现形式。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环境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适应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适应性的基本含义;3.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具体生物的适应性例子,让学生掌握生物适应性的表现形式;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适应性的意义,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种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3.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具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让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生物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 能够分析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 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 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适应性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生物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具体生物的适应性例子,让学生掌握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物进化中的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漫长的时间里经历的遗传变化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生物进化中的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一、适应性进化的概念和原理适应性进化是指物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适应性的改变。
通过自然选择,适应性突变的个体更容易存活和繁殖,从而传递有利的基因给下一代,使物种逐渐适应环境变化。
适应性进化的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变异:个体之间存在遗传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造成适应环境的优势或劣势。
2. 漫长时间尺度:适应性进化需要数千到数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在物种中产生显著的改变。
3. 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存活和繁殖,从而在后代中传递有利的基因。
二、适应性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适应性进化在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适应性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 物种分化: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物种的分化,形成不同的亚种和物种。
这些物种间的差异反映了它们的适应性进化历程。
2. 栖息地适应:适应性进化使得物种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栖息地中生存和繁殖。
例如,同一个物种的不同亚种可以适应高山、平原以及沿海等不同的环境。
3. 繁殖隔离:适应不同环境的物种可能在繁殖行为上产生差异,形成繁殖隔离,从而促进了物种多样性的产生。
4. 天敌与捕食者互动:适应性进化使得物种能够适应所处环境中的天敌和捕食者,从而减少被捕食的风险,提高存活率。
三、生物多样性对适应性进化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对适应性进化也有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例子:1. 基因流动: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流动,使得物种能够获得不同基因池中的优势基因,提高适应性。
2. 合作进化:生物多样性使得不同物种之间的合作和共生得以发展。
这种协作进化能够提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 环境变化:复杂多样的生物群落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多样性可以提供必要的适应能力。
了解生物多样性探究物种的适应性和相互关系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这些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适应性和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是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首先,物种适应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性是指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差异取决于其遗传基因和生理特征。
例如,极地企鹅具有良好的耐寒能力和特殊的羽毛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繁衍。
而沙漠中的沙漠沙蝎则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调节体温来适应高温干燥的环境。
这些物种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够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下来。
其次,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物多样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捕食、竞争等相互关系。
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关系。
例如,蜜蜂和花朵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共生关系。
蜜蜂通过采集花蜜来提供食物给自己并传播花粉,而花朵则依赖蜜蜂传播花粉来进行繁殖。
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物种以另一种物种为食物的关系。
例如,狮子捕食羚羊就是一种典型的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是指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进行争夺的关系。
例如,林下植物之间为了获取阳光和土壤养分而进行竞争。
这些相互关系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的适应性和相互关系对于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维持着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
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物网络。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其次,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药物和生物技术都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生物资源。
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生物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许多农作物都依赖于自然界中的传粉昆虫进行繁殖,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对农业产量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当前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栖息地的丧失。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庞大的鲸类,海洋里的生物种类繁多且形态各异。
这些海洋生物必须适应广泛的水质、气候和栖息地条件,才能在海洋中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并重点介绍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一、海洋生物的多样性1. 海洋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是指同一个区域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海洋生物群体。
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如珊瑚礁、沿岸海域和深海等,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各异。
例如,珊瑚礁区域富集有各类珊瑚、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而深海中则存在各种特殊的深海生物,如深海鱼类、巨型浮游生物等。
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海洋生物多样性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此外,海洋生物多样性还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如药物开发、基因资源研究等。
二、海洋生物的适应性1. 水下环境适应海洋生物必须适应高浓度的盐度、低温、高压等特殊的水下环境条件。
例如,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豚和鲸类通过发达的呼吸系统和脂肪层来适应水下生活。
同时,一些浅海生物还通过生物性陶瓷等方式适应了潮间带的生活。
2. 生物栖息地适应海洋生物栖息的地方也各不相同,它们适应了各自栖息地的特点。
比如,珊瑚虫通过分泌碳酸钙来建造珊瑚礁,提供了稳定的栖息地,还能够过滤和捕食浮游生物。
此外,在高潮区的海洋生物通常具备耐旱和耐晒的特性,以适应潮间带地带的生活。
三、海洋生物适应性的发展与保护海洋生物的适应性主要是通过遗传和进化来实现的。
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海洋生物逐渐发展出适应性的特征,以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
然而,人类活动的干扰对海洋生物的适应性产生了威胁,如过度捕捞、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为了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采取以下措施是至关重要的:1. 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一、选择题1.人们公认的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A.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B.现存的各种动物C.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D.现在生存的古老植物2.科学家经长期观察发现,海洋生物的进化速度比陆地生物缓慢,其原因是()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新的变异基因不容易被选择B.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少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D.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被淘汰的生物较多3.据下图回答问题: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害爆发,生存几率最大的植物是()A.栽培小麦B.栽培玉米D.野生玉米 C.野生小麦4.按在地球上出现早晚的顺序,下列正确的是个()A.细菌、蓝藻、真核生物B.蓝藻、细菌、真核生物C.真核生物、蓝藻、细菌D.蓝藻、真核生物、细菌5.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都有蚓突;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也完全一样。
这些事实说明()A.人是由猿进化来的B.人和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C.人比猿高等D.现代的猿也能进化成人6.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7.狼和鹿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种群发展的作用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C.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9.2011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最早的驯养狗化石,距今大约有3.3万年历史。
教育实习教案教学内容(章节):第二章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课程类型:科学,新课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班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2)练习使用温度计;(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4)举例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观看视频,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发展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与人分享、交流与协作的习惯;(2)通过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意识。
4、STS:通过了解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复杂关系,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教具:多媒体、白炽灯、烧杯、温度计、干细沙、湿泥土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小鸟和鱼、仙人掌和菊花等各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
这些生物各自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如果将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一下,还能生存吗?为什么?生:不能。
比如沙漠中温度高、缺水,仙人掌可以生活,但是菊花不行;……所以说,这些生物为了能够生存下来,而表现出了对环境的适应。
二、讲授新课,探索新知那么,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呢?生:向日葵;……播放关于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动画,如向日葵、只有一侧透光的黑箱中的植物生长情况。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小结】植物的生长能够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
在沙漠中,除了生活着仙人掌等植物以外,还生活着蝎子等动物。
【视频】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往往会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1、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很多动物有保护色,类似豹子的花纹和青蛙的绿,还有不少会变色,例如变色龙;在北极雪地上的北极熊等等。
2、拟态: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叫拟态。
例如竹节虫模拟竹子,枯叶蝶不动的时候像一片枯叶,无毒的蛇模拟出有毒蛇的样子和颜色等等。
3、警戒色: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警戒色可以警告敌害,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例如有毒的蛇身上有鲜艳的颜色,某些毛毛虫身上有鲜艳的颜色。
4、其他: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化性、向水性等。
比如向日葵的花盘一直朝向太阳的方向。
除此之外,一种生物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与它相关的其它生物。
例如:桃花是靠蜜蜂传播花粉的,假如桃花树附近的蜜蜂全部死掉的话,那么这棵桃树就不会结出桃子出来。
二、生物的多样性1、我国的物种多种多样,我国有各种珍稀的动物,例如大熊猫,扬子鳄,朱鹮等;也有各种珍稀的植物,例如“鸽子树”——珙桐,白果树——银杏,银杉,水杉等。
虽然我国物种多种多样,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某些生物物种正在飞快地消失中。
英国《自然》杂志表明,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
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比自然灭绝的速度高1000倍,平均1小时就有1个物种永远告别我们这个星球。
据调查:1、偷猎、丧失栖息地是生物濒危的主要原因。
2、丧失栖息地是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
同时滥砍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排放污染物都会加快生物的灭绝。
2、我国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同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例如四川卧龙山自然保护区,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定的保护区域。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学教案第一章:生物适应性的概念与意义1.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适应性的定义与概念2. 理解生物适应性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3. 掌握生物适应性的实例及表现1.2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的定义与概念2. 生物适应性的重要性3. 生物适应性的实例及表现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性的定义与概念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适应性的实例及表现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适应性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生物适应性概念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实例的分析能力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重要性的认识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2.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层次2. 理解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价值3. 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2.2 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层次2.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价值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层次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价值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2.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内涵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作用与价值的认识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与措施的认识第三章:生物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1 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2. 掌握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3. 分析生物适应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3.2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 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3. 生物适应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适应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生物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的认识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作用的认识第四章:生物适应性的进化机制4.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适应性的进化机制2. 理解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性的关系3. 掌握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实例及表现4.2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的进化机制2. 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性的关系3. 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实例及表现4.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性的进化机制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性的关系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实例及表现4.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生物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性关系的认识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进化实例及表现的认识第五章:生物适应性的应用与实践5.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适应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 掌握生物适应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实践方法3. 探讨生物适应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5.2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 生物适应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实践方法3. 生物适应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5.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适应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实践方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适应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5.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生物适应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认识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第六章:生物适应性的生态学意义6.1 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适应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掌握生物适应性对生态平衡的影响3. 分析生物适应性在生态学研究的应用6.2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生物适应性对生态平衡的影响3. 生物适应性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适应性对生态平衡的影响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适应性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生物适应性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认知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对生态平衡影响的理解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在生态学研究中应用的认识第七章:生物适应性的伦理与法律问题7.1 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适应性相关的伦理问题2. 掌握生物适应性相关的法律知识3. 探讨生物适应性伦理与法律问题的实际案例7.2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相关的伦理问题2. 生物适应性相关的法律知识3. 生物适应性伦理与法律问题的实际案例7.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性相关的伦理问题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适应性相关的法律知识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适应性伦理与法律问题的实际案例7.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相关伦理问题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伦理与法律问题实际案例的认识第八章:生物适应性的未来挑战8.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适应性面临的全球性挑战2. 掌握生物适应性研究的新进展3. 探讨生物适应性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色8.2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面临的全球性挑战2. 生物适应性研究的新进展3. 生物适应性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色8.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性面临的全球性挑战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适应性研究的新进展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适应性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色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生物适应性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研究新进展的掌握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在未来可持续发展角色的认识第九章:生物适应性的跨学科研究9.1 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适应性的跨学科研究方法2. 掌握生物适应性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3. 探讨生物适应性跨学科研究的未来趋势9.2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的跨学科研究方法2. 生物适应性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3. 生物适应性跨学科研究的未来趋势9.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性的跨学科研究方法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适应性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适应性跨学科研究的未来趋势9.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在不同学科领域应用的认识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适应性跨学科研究未来趋势的认识第十章:生物适应性的教育与普及1. 理解生物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2. 掌握生物适应性的普及传播方法3. 探讨生物适应性教育与普及的实践案例10.2 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2. 生物适应性的普及传播方法3. 生物适应性教育与普及的实践案例10.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适应性的普及传播方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适应性教育与普及的实践案例10.4 教学评估1.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适应性的定义与概念:理解生物适应性是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到生物体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的调整。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关于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您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最后一节.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本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常见生物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性的基础上,再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该内容既是第一章中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和本章前几节内容的整合,也为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打下基础.其中生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是贯穿整节课的两条主线.因而,教材内容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在适应性和多样性方面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深化.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在生活中的观察建立了生物个体的组成与群体组成的层次性概念,同时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初一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难点:沙土加热实验,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二、教学目标基于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学习的要求,设定以下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4,练习使用温度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