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智慧——小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3.25 KB
- 文档页数:3
16个佛教小故事,看懂了,你就开悟了/ 01 /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 02 /一青年向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一脸茫然。
禅师继续道:“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
米还是那米。
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 03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04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05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救了一条鱼。
/ 06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07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佛教故事大全佛教故事是佛教教义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这些故事内容丰富,涉及到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经典中的寓言故事,以及一些富有教化意义的传世佳话。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佛教故事,希望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故事一,释迦牟尼佛成道。
在远古的印度,有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年轻王子,他对人生的痛苦和无常深感困扰,于是决定出家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开悟之后,他开始传授佛法,教导众生如何摆脱痛苦,获得解脱。
故事二,观音菩萨救母。
相传,观音菩萨的母亲因为生了女儿而备受嫌弃,最终被赶出家门。
观音菩萨得知母亲遭遇后,立即化身为一个年轻人,前去救母。
在经历了种种考验和苦难之后,观音菩萨最终成功感化了母亲,使她放下成见,母女团聚,幸福美满。
故事三,三昧耶舍和尚听法。
有一位名叫三昧耶舍的和尚,他向一位老和尚请教佛法,老和尚却只是用一杯茶来回答他的问题。
三昧耶舍颇感不解,后来他向另一位高僧请教,高僧告诉他,老和尚所说的“茶”就是佛法的真谛。
三昧耶舍恍然大悟,明白了佛法的真谛。
故事四,善财童子施舍。
善财童子是佛陀的信徒之一,他慷慨大方,乐于施舍。
有一次,他见到一位乞丐,便将自己身上所有的财物都给了他。
当他回到家后,却发现家中的财物已经被抢劫一空。
善财童子并不气馁,他反而更加慷慨,因为他知道,施舍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一种发心利他的修行。
故事五,缘木求鱼。
有一位和尚在河边看到一棵树上有一条鱼,他便想要用手去抓鱼。
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抓到鱼。
后来,他明白了自己的愚痴,便放下了抓鱼的念头。
这时,一条大鱼主动跃出水面,落在他的脚边。
和尚恍然大悟,明白了“缘木求鱼”的道理。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佛教故事,它们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种困难和苦难,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佛教经典小,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认识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谛。
20个佛教经典小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
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
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
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
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
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
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
到城郊!’。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佛教禅理故事佛教禅理故事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弘法度众时,有一婆罗门名曰满贤,如天人般拥有无量的财宝。
满贤为人贤德良善,恒常利他,慈愍众生,如母爱子;亦喜布施,常施设种种肴,供养外道,希求生天。
当时,满贤有一亲友从王舍城来家中作客,赞叹佛、法、僧三宝,名声远彻;佛陀智慧广大,无论是世间、出世间法都能正知无碍,人称「世尊」,现在王舍城中受护法龙天、国王长者、百姓所供养、赞叹。
满贤听闻亲友赞佛功德,深生信心与恭敬,于是走上高楼,手执香花,长跪合掌,遥请世尊前来接受供养,并心想:「希望如来以您功德,令我所烧之香气芬馥,遍于王舍城内;所散之香花,于佛顶之上变成华盖。
」发誓愿已,香花即至佛顶变成华盖,香气遍布王舍城中。
阿难见此,即问佛陀:「如此胜妙之相,从何而来?」佛说:「南方有一金地国,国内有一长者满贤遥请我及比丘僧前往彼国应供,我会至其住处,你们各藉神通前往。
」到了金地国,佛陀以神通力将千位比丘隐匿起来,唯现己身至满贤长者家。
长者一听到佛陀亲临,马上带领徒众五百人,手持百味饮食奉迎如来。
大众看到佛陀的相好庄严,光明晖曜,威仪安详,即顶礼佛足,至诚祈请:「慈悲的世尊,请接受我们的供养。
」佛陀慈悲应允,于是长者及五百徒众纷纷将饮食置于钵中,没想到食物始终没有满溢出来。
随后,千位比丘僧手持满钵现前,围绕着世尊。
满贤见此殊胜异相,心生欢喜,即顶礼佛陀,发大誓愿:「愿此供养善根功德,尽未来际,为盲冥众生的眼目;无皈依者,令其皈依;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安稳者,令其安稳;无解脱者,令其解脱;未得涅盘者,使入涅盘。
」发是愿已,佛即微笑,出五色光,遍照世界,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
阿难请示佛陀:「如来以何因缘微笑?请佛慈悲开示。
」佛陀告诉阿难:「满贤长者因为供佛的功德,于未来世,过三阿僧祇劫,具菩萨行,修大悲心,圆满六波罗蜜,当得成佛,号曰满贤,广度众生,不可限量。
」众人闻佛所说,心开意解,欢喜奉行;亦有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发无上菩提心者。
佛教故事大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其中蕴含了许多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故事。
这些佛教故事传承了佛教的智慧和教义,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向人们传达着做人的道理和修心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些精彩的佛教故事。
1. 《释迦牟尼佛与长者须达多》。
佛陀在舍卫城附近的一片树林中度宿,一位名叫须达多的长者前来拜访佛陀,他想要向佛陀请教一些问题。
佛陀接纳了他的请求,须达多问道,“世尊,我对于佛法的理解还很浅薄,愿您能够给我指点迷津。
”佛陀温和地回答道,“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一定能够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
2. 《释迦摩尼佛与神奇的乌鸦》。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附近的一片森林中讲经说法,许多人前来聆听佛陀的教诲。
就在这时,一只乌鸦突然从树上飞下,停在佛陀的肩膀上。
众人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佛陀却面带微笑,继续讲述着佛法的精义。
这只乌鸦就这样陪伴佛陀一整天,直到佛陀结束说法,它才飞走了。
3. 《释迦牟尼佛与长者须达多》。
佛陀在舍卫城附近的一片树林中度宿,一位名叫须达多的长者前来拜访佛陀,他想要向佛陀请教一些问题。
佛陀接纳了他的请求,须达多问道,“世尊,我对于佛法的理解还很浅薄,愿您能够给我指点迷津。
”佛陀温和地回答道,“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一定能够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
4. 《释迦摩尼佛与神奇的乌鸦》。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附近的一片森林中讲经说法,许多人前来聆听佛陀的教诲。
就在这时,一只乌鸦突然从树上飞下,停在佛陀的肩膀上。
众人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佛陀却面带微笑,继续讲述着佛法的精义。
这只乌鸦就这样陪伴佛陀一整天,直到佛陀结束说法,它才飞走了。
5. 《释迦牟尼佛与长者须达多》。
佛陀在舍卫城附近的一片树林中度宿,一位名叫须达多的长者前来拜访佛陀,他想要向佛陀请教一些问题。
佛陀接纳了他的请求,须达多问道,“世尊,我对于佛法的理解还很浅薄,愿您能够给我指点迷津。
”佛陀温和地回答道,“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一定能够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佛教的经典小故事佛教故事,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
关于那些佛教经典的小故事我们不妨看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佛教的经典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佛教的经典小故事篇一昔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婆罗门,他虽家财万贯,却顽固闇昧,悭贪成性,不肯布施,难以教化,既不知道德规范,也不解无常之理,每天忙于谋求家计,更热衷于建造舒适的房屋。
他的房子一间又一间地盖了起来,除了前厅、后堂、凉台、温室,还有厅堂两侧的厢房等十馀间。
现在,还在加紧赶工盖着后方的厅堂。
一日,佛陀观察到这位老婆罗门寿命将尽,而他对此事却毫无所知,仍旧疲于奔命的建造房舍,而让自己精疲力竭,实在非常可怜。
佛陀慈悲,想要度化这位老婆罗门,便带着阿难尊者来到婆罗门家,慰问老婆罗门说:「你每日亲自监工建造房舍,真是辛苦!你家的厅堂已经这么多了,为什么还要盖房子呢?」婆罗门回答:「这些房间各有用处,前厅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后堂是我们自己住的,东西两侧的厢房可以安置我的孩子、财物和仆人。
夏天太热时,可以到凉台乘凉;冬天太冷时,就进到温室保暖。
」佛陀又说:「我有一个偈子,对你有所帮助,想要送给你,你是否有空和我坐下来谈谈?」婆罗门回答:「世尊,很抱歉!我现在急着盖新房子,实在没有听法,等以后有因缘再去向您请法!至于,您说要送我的偈子,就请您直说。
」于是佛陀便说了以下的偈语:「有子有财,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忧子财?暑当止此,寒当止此,愚多预虑,莫知来变;愚蒙愚极,自谓我智;愚而胜智,是谓极愚。
」婆罗门无心听偈子,便说:「世尊,您所讲的这个道理实在很好!可惜我现在真的很忙,等以后再谈吧!」世尊见无缘度化便离去。
婆罗门又继续去监工盖房子,正当他指导如何上屋樑时,竟被掉落下来的樑木打中头部,当场死亡。
婆罗门全家哀痛啼哭,惊动了附近邻居。
这件事,在佛陀尚未走远就发生了,路上数十位梵志见到佛陀,上前问佛:「请问您从哪裡来?」佛陀回答:「我刚从那位往生的老婆罗门家离开,我曾数次为他说法,可惜他心中只想盖房子,不信佛说的话,不知无常的道理。
佛教经典故事19个01.母鹿断肠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
(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
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不救身死,鹿母惨痛徘徊悲鸣,也死在当场。
真君见此情景,非常惊奇,当剖开母鹿腹部时,发现柔肠寸寸断裂,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
原来母鹿因哀怜儿子惨死,悲伤过度,以至肠断。
真君大生悔恨,感悟人畜虽然有别,爱子之心,天性相同,怨艾自己,竟然如此残酷,伤害了天地骨肉之情。
于是折断弓箭,从此不现畋猎。
后来荐举为孝廉,官旌阳县令,感晋室朝政紊乱,弃官司归隐,追随仙人吴猛受三清法要,入深山潜修,证了仙道。
于是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
太康初年飞升成仙。
因常显灵迹济世,宋帝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也简称为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02.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
”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
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
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
便问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
”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
”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
于是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
原来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03.天台智者大师凿放生池隋唐时高僧,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讳名智凯,隋炀帝尊称他为智者。
大师曾发起佛教徒,乐捐钱财,购买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长起来共有四百多里,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依然存在。
佛教经典故事2020大全佛教的故事最能开悟人生,增长人的内在智慧。
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佛教经典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佛教经典故事1佛陀的比丘弟子中,长得最年轻最漂亮的是阿难尊者,他有庄严得如满月似的面容,有清净得如莲花似的眼珠,加之他非常聪明伶俐,佛陀所有应机的说法,听到他的耳中,他就不会忘记。
他是很得佛陀的欢心和重视的人,常受佛陀的称赞,也常带给佛陀的麻烦。
有一次,阿难从不触民村庄托钵乞食回来的途中,见到路旁的井边,有一个奴隶阶级的年轻姑娘,正在汲水。
一看她的打扮,就知道她是被人认为贱族的女人。
但阿难对她并没存鄙视的心,他因为口渴,希望这位姑娘布施他一钵清净的井水。
这位姑娘名叫摩登伽女,她因为自己是下贱种族的身份,不敢把水呈献给阿难,她娇羞的说道:『阿难比丘!我早就认识你,我对你早就发生敬仰,现在并非我可惜把水供养你,但因我是被人视为首陀罗的女子,供养你的水於你王族的身份反而不好。
』阿难摆摆手势,摇着头说道:『没有关系,你不要把我看作普通的人,我是沙门,我看谁都是平等。
在我的心里,是没有贵贱的区别,请你给我一点水,我实在口渴得很!』摩登伽女听後非常欢喜,很恭敬的用双手捧水给阿难,阿难一点没有轻视她的心,他对摩登伽女,很有礼貌的点头答谢,摩登伽女因此铭感五内,她再看看风度翩翩的阿难,不由自主的生起爱慕的心。
阿难吃好水归去的时候,她目送着阿难的背影,一缕情丝,万分爱恋,摩登伽女感到若有所失的神魂飘荡起来。
从此以後,摩登伽女在家中像是失去人生的乐趣,终日不是忧郁,就是沈思,眼看着花一样的娇容日见消瘦,她的母亲放心不下,再三盘问她究竟有什麽心事。
摩登伽女想不告诉母亲也不行,因此她就坦白的向母亲说道:『佛陀的弟子当中,有一个比丘叫做阿难,我前几天见到他以後,现在怎样也不能忘记。
他已经占有我整个的心房,没有他我感到生活无聊,人生也没有意义,我恳求母亲为我设法。
』母亲听後,皱着眉,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关於你终身的婚姻大事,有两种人,我的力量是没有办法:一是断除爱欲的人,二是已经死去的人。
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2 、四个老婆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 、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佛教的小故事关于佛教的小故事篇(一)佛世时有杀人外道,在途中斩路行人之手,以为指蔓,称为指蔓外道。
其恶事震撼了侨萨罗国的人民,大家都怕他。
结果受佛陀度化,出家为比丘。
鸯哥摩罗说:“有人以刀杖正道,或以钓鞭正道,佛陀不用刀杖,徒手调伏我。
”鸯哥摩罗过比丘生活时,在舍卫城街上托钵,有人向他投土,或向他投石,有时头部受伤,有时毁了衣裳。
佛陀安慰他说:“圣者必须忍受,唯有忍受,如今,你在偿还以往所犯的恶业呀!”关于佛教的小故事篇(二)山东张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兴。
据说他发愿,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过了九十九次之后,第一百次时是他的孙子娶妻那一天,突然来了个道人,要试验他是否真有忍辱功夫,便向他要这个新娘子,先于自己做一夜夫妻,这一件事使张公很感为难,但他宽大一想,我什么悔辱事都忍受过了,这最后一次忍辱有什么不能呢?于是劝其孙儿,完成他的百忍大愿,忍辱一下,后来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个不休,嘴里不停地说:“看得破,跳得过”。
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骇叫起来,待众人来看时,已变成了一个金人,由此致富。
故说张公百忍成金,山东那个地方,到现在还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纪念他忍辱的德行。
关于佛教的小故事篇(三)那时候的印度,人民拜他们的神时,一般都杀动物当做祭品。
他们认为这些祭品,可令神祗喜悦。
于是神祗就答应人们的祈求,赐他们钱财,给他们种田的雨水。
佛陀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告诉人们说,这样牺牲动物是错误的。
有些人听他这么说,就对佛陀发脾气的说:“据我们的经本,杀动物来拜神,没有什么不对?你竟敢持不同的意见?”佛陀回答:“损人利己是不对的,使人不快乐而使自己快乐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每个众生都想活命,就像你一样。
因此,你若杀一只动物当牺牲来拜神,你是个自私的人。
我一再教人:自私的人是不会有幸福。
不但如此,神祗在帮助你之前,先要求动物的血,那一定不是仁慈的神祗。
这种神就不值得人去拜。
但,假如你对众生慈爱--动物和人一样平等无分别——神就会崇拜你!”很多人听了佛陀的智慧良言,知道佛陀的话很对。
12个经典禅意故事1. 一杯茶。
有一位学者前去拜访一位禅师,希望能够向他学习禅宗的智慧。
禅师招待他时,倒了一杯茶,直到茶杯满溢,仍旧继续倒下。
学者看不下去了,说,“杯子已经满了,再也装不下了!”禅师笑着说,“你的心也许也是这样,充满了自己的见解和偏见,无法接受新的东西。
”。
2. 丢失的马。
有一位农夫养了一匹宝马,有一天宝马不慎逃跑了。
邻居听说后前来安慰他,农夫却说,“也许这是一件好事。
”果不其然,宝马带着一群野马回来了,农夫因此得到了更多的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并不总是表面看起来那样。
3. 一朵莲花。
有一位禅师问弟子,“你见过莲花吗?”弟子回答,“见过。
”禅师又问,“你见过莲花的心吗?”弟子陷入沉思,最终明白了禅师的用意。
莲花虽在泥泞中生长,却能出淤泥而不染,洁净高雅,这正是禅意的表达。
4. 石头的故事。
有一位学者问禅师,“石头也有佛性吗?”禅师拿起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也可以成为佛。
”学者不解,禅师解释道,“只要你能够用心去感知,一切皆有佛性。
”。
5. 空杯子。
一位学者来到禅师面前,带着自己的一杯茶,希望向禅师请教。
禅师端详了一会儿,说,“你的杯子已经满了,先把杯子倒空,再来向我请教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一颗空杯子的心态,才能接受新的知识和智慧。
6. 老和尚的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和尚问老和尚,“您觉得我修行的如何?”老和尚拿起一个茶壶,开始往杯子里倒茶,直到茶水溢出来。
年轻的和尚急忙说,“杯子已经满了!”老和尚笑着说,“你的心也许也是这样,充满了自己的见解和偏见。
”。
7. 草的故事。
有一位禅师问弟子,“你能告诉我,草是如何长成的吗?”弟子答道,“草是由种子发芽长成的。
”禅师微笑着说,“你只知道表面的现象,却不知道草的本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洞察事物本质的眼睛。
8. 禅师的故事。
有一位禅师对弟子说,“你要像一面镜子一样,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弟子问,“如何才能做到?”禅师说,“不要执著于任何事物,不要让外界的因素影响到你的内心。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导语:中国传统文人尽管多有一生坎坷的,然而自杀的却极少,这与这种文化的张力是很有关系的。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佛教智慧哲理故事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佛教智慧哲理故事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我觉得我辈生于这花花世界,或许都应该学学佛学。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儒释道的相互融通渗透,从而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使自己的生命力具备足够的张力,去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世界,尽管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是最终还是能超脱、通达。
这一点在苏轼身上体现得是很明显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在宦海沉浮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保持一颗平常心。
中国传统文人尽管多有一生坎坷的,然而自杀的却极少,这与这种文化的张力是很有关系的。
而讲求主观与客观相互对立的西方文明中则难有如此通达之人,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最后会离家出走而死,德国作家茨威格在获得大奖后和自己的夫人一起自尽。
若是论到境遇悲惨,则中国清朝的大画家八大山人更加应该去自尽。
他是明朝皇族后裔,相传清兵入关后一直在追杀他,他一直都在躲避清兵的追杀,一生穷困潦倒,连画虽在后世被推崇备至,但是当时却很难卖出去,但是他却仍然顽强地活着,而且自得其乐。
这除了他寄情书画之外,文化的熏陶恐怕是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吧。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就儒释道三家的侧重而言,儒家比较强调天人和谐,道家比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佛教,尤其禅宗比较强调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
个人感觉,儒家的东西教化之味太浓,让人不易亲近,道家的东西太过玄妙,也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情,唯有佛家的那些道理才让人感觉到骨子里透着一股和蔼之气,足可以让人去亲近,是以其影响民间的广度是其他两家学说难以比拟的。
当然,这并不影响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地位。
说起儒家,人们想到的会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些催人奋进的话。
但是在中国古现代科举制度下,在中国长期官本位的体系中,若是光学儒家的东西,人性是易于风干脆裂的。
20个佛教经典故事---开悟人生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2、四个老婆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101个佛理故事(2012-02-26 13:54:55)转载▼标签:杂谈分类:转文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1-21)1.盲人点灯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
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禅师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和我一样的盲人了,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
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你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到:“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禅思禅悟: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
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2.逆子变孝据《佛为老婆罗门说禅语》记载,其中有一个老婆罗门乞讨度日,后又被儿子接回家养孝的故事:一天,释迦牟尼到舍卫城去化缘,路遇一个年迈的婆罗门,也托着一只乞钵,撑着拐杖在挨家挨户地乞讨食物。
释迦牟尼见他衣衫褴褛,神情凄苦,便问道:“老人家,您这么大年龄,为什么不在家里按享清福安享清佛,却在街上向人乞讨呢?”老婆罗门回答:“世尊啊!我原来是个富商,因为年事已高,所以把财产全都交给了儿子管理,又为他娶了媳妇。
佛教小故事合集大全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佛教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佛教小故事1过去在农忙之余,村子里的人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交换彼此的消息,难免也会有人发发牢骚,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
有一天,须赖讲起专门跑南北货生意的莫勃,‘这个老莫很会作生意,也很热心助人,但是就是有两个毛病不太好,一来动不动就大发脾气,二来做事情很仓卒,还来不及听人家说清楚,就说他知道了……。
’没想到,这时候莫勃刚好拉着马、驮着货经过,听到屋里头一群人正在谈论他,想也不想立刻破门而入,‘那个爱嚼舌根的人,给我站出来!’看到莫勃突然出现了,大家吓了一跳、正面面相觑时,没想到莫勃已经一把揪住须赖的前襟,顺势一扯,瘦小的须赖当众扑倒在地!‘我莫勃什么时候对不起你了?竟敢在这里造谣生事!说我动不动爱发脾气、做事急躁?今天不给你一点教训,我莫勃在村子里还抬得起头来吗?’顺势又扑上去,要给须赖一顿拳打脚踢时,大家七手八脚地拦了下来。
‘有话好说……你一动手,不就摆明了须赖说的是事实吗?大家眼见为凭,对不对?’村长才说完,大家都对莫勃的莽撞无礼议论纷纷。
‘就好像那些贪好杯中之物的人,整天醉生梦死、不务正业,人家看不惯他如此糟蹋生命,劝他、骂他,他不但没有清醒,反而意志消沉、愈喝愈多,这不是自讨苦吃,自己害了自己吗?’听了村长一番话,莫勃平静些了。
村长接着说:‘老莫,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过失,不知道检讨反省,反而起嗔心责怪别人,就好像喝醉的人失去理智、愈喝愈多一样。
只有如此愚痴的人,才会一再地为隐藏自己的嗔心,不断地施暴于人!’村民们都为村长的智慧叫好,也劝莫勃跟大家一起坐下来聊聊,听听大家的意见,才不会误会大家的好意。
典故摘自《百喻经》省思无始劫来习气的染缸,是一坛最浓最烈的陈酒,如何从纸醉金迷中醒来?身边的善知识良药苦口的劝导,往往是引领我们觉察迷失的曙光。
佛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从前,有座圆音寺,香火鼎盛。
传说,每日沾受佛光香火,万物生灵都会浸透佛性。
一千年前,一只蜘蛛在大殿的横梁上安家,一千年后,便也是一只沾了佛性的蜘蛛了。
某天,佛祖光临圆音寺,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
佛祖问:既然已修炼了千年,那我问你,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蜘蛛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摇头,随即离开。
又是一个一千年。
佛祖又再光临。
佛祖问:还是一千年前那个问题。
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蜘蛛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摇头,再次离开。
再是一个一千年。
某天,大风。
一滴清露被吹到了蜘蛛网上。
蜘蛛望着甘露,爱意无限。
突然,又是一阵大风,甘露被吹走了。
蜘蛛怅然若失,寂寞,感伤。
佛祖又来了,还是曾经那个问题: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它想到了甘露。
蜘蛛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依旧摇头:既然如此,就让你去世间走一遭吧。
到了世间,蜘蛛成了一位少女,十六岁曼妙年华,别有动人心处。
父母为她取名蛛儿。
某一日,皇帝为新科状元甘鹿摆酒庆贺。
来了很多世家千金,包括蛛儿。
也包括皇帝的女儿长风公主。
面对帅气多才的甘鹿,蛛儿自信满满,她相信这一次是佛祖帮她安排的姻缘。
几天后,皇帝下诏,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许配太子芝草。
晴天霹雳!
蛛儿抱怨佛祖言而无信!用绝食来反抗皇命!
佛祖来到奄奄一息的蛛儿面前。
蛛儿问:为何如此安排?
佛祖答: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他带走的。
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他对她才是真正宿命中的天子。
蛛儿问:那芝草呢?
佛祖答: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它守了你三千年,爱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头看过它一眼。
蛛儿不语,若有所悟。
佛祖:我再问你,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思索半晌,蛛儿笑了。
她答: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人生道理概莫如此。
接受已有的,珍爱已有的。
当你把现在紧紧抓牢,会发现:自己拥有的,并不比别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