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评价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评价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评价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评价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评价

摘要: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全长31.265km,跨越岛内岛外三个行政区,厦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为获取线路比选及工法选择所必须的地质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本文主要介绍了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评价,并对设计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厦门;轨道交通;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建议

Abstract:Xiamen Rail Transit Line 1full-length 31.265km, across the island off the Island thre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Xiamen area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line selection and method selection to geological data, puts forward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 and evaluation of along the line,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Key words: XiamenRail traffic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Suggestion

1、引言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著名的侨乡。随着厦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发展轨道交通十分必要。根据《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厦门拟规划建设6条城市轨道线路,这将对厦门城市格局的变化、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其中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起于开禾路西应殿街,沿线经过开禾路、升平路、中山路、文园路、湖滨南路、嘉禾路、海堤路、高集海堤、集杏海堤、杏前路、杏林北路、和美路、珩崎路、珩田路,最后到达线路终点厦门北站,设置有控制中心、高崎停车场、岩内综合维修基地等;全线长度为31.3km,其中地下线26.9km,地面线2.2km,高架线2.2km;设车站27座,其中地下站26座、地面站1座;平均站距全程1.3km,本岛1.0km,跨海段3.3km,岛外1.4km。

2、工作方法与目的

根据厦门复杂地质条件,收集已有地质资料,采用综合勘察方法,包括钻探、物探、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波速测试等)、室内试验等手段,初步查明沿线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并对线路通过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

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 2、圈层构造:根据地球形状和物质组成所划分的圈层范围。 3、岩石圈:由上地幔固态物质和地壳组成的固体部分。 4、地质作用:由地球的内外能量作用引起,促使地壳物质组成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其中内动力作用又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重力作用。外动力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地层及地层时代:P(13) 6、岩层接触关系:整合、不整合。不整合又包括: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7、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产生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单质元素或化合物。 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8、矿物物理性质:(1)形状:大部分是固态。(2)颜色:自色,他色,假色。(3)条 痕:矿物粉末颜色。(4)光泽:对光线的反射能力。造岩矿物一般呈非金属光泽。 (5)解理:矿物晶体或晶粒在外力打击下,能沿一定方向发生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6)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出现的破裂面成各种凸凹不平的形状称为断口。 9、岩浆作用:地幔中岩溶状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沉积作用:在地表环境条件下,碎屑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压固、胶结等地质作用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变质作用:早先形成的岩石,在地壳一定深处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受岩浆作用、构造运动等影响,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10、岩石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1、岩浆岩结构:(1)按结晶程度划分: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2) 按晶粒大小划分: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3)按晶粒相对大小划分: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 沉积岩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 变质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碎裂结构。 12、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部营力引起的地壳的变形与变位。 地质构造分类: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隆起与凹陷。 13、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展布状态。 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岩层面水平延伸方向,用走向线,方位角表示。走向线: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倾向:岩层面向下倾斜方向,用倾斜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方向角表示。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夹角(锐角,唯一的)。 图示表示方法(略)。 14、褶皱分类:向斜、背斜。 褶皱野外识别方法:(1)以剥蚀后地面出露的岩性是否重复且对称出现,判断是否为褶皱。(2)据核部、翼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向背斜。(3)根据两翼岩层产状判断类型。 15、断裂分类:节理、断层。 断层分类: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16、断层野外识别方法:(1)沿岩层走向追索,若发现岩层突然中断,而和另一岩层接触,

第八章特殊土的工程地质评价

第八章特殊土的工程地质评价 学习目标:了解工程中常遇到的特殊土的形成、特性、分布范围及处理方法。 学习重点:湿陷性黄土,软土及粘土的成因、分类、工程性质及处理方法。 学习建议:抓住特殊土的主要工程地质特性,掌握特殊土地及的处理方法。 我国地大物博,地质条件复杂,各类土由于形成时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质成分不同而具有显著不同的特殊工程性质。特殊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如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干旱、半干旱地;红黏土主要分布于西南亚热带湿热气候地区;膨胀土主要分布于南方和中南地区;多年冻土及盐渍土主要分布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8.1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土一般是指非饱和的不稳定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遇水后发生显著的沉陷。湿陷性土在地球上分布很广,主要有风积的砂和黄土、次生黄土状土、冲积土、残积土;还有可溶性盐胶结的松砂、分散性粘土以及盐渍土。其中,以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最广。 1.湿陷性黄土的形成 黄土是在风的搬运作用下沉积,没有经过次生扰动、无层理、含大孔隙的黄色粉质碳酸盐类沉积物。其它成因、黄色、具有层理和夹有砂、砾石层的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状土。黄土和黄土状土(以下统称黄土)在天然含水量时,一般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遇水后,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有的会产生大量的沉陷变形,有的却并不发生湿陷。前者称为湿陷性黄土,后者称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作用下产生湿陷性的)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湿陷性的)。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物理性质指标为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黄土的天然孔隙比越大,则湿陷性越强;黄土的湿陷性随其天然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弱;当含水量相同时,黄土的湿陷量将随浸湿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给定的天然孔隙比和含水量的情况下,在一定的压力范围内,湿陷量将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黄土天然孔隙比一般在1.00左右,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含量在60%以上),含大量的可溶盐,颜色为黄色或褐色,天然剖面形成垂直节理,一般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2.湿陷变形的特征指标 衡量黄土湿陷性变形特征的指标主要有三个:湿陷系数、湿陷起始压力和湿陷起始含水量。 1)湿陷系数δs:湿陷系数是单位厚度土样在规定的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所产生的湿陷量。δs可通过室内侧限浸水压缩试验确定。湿陷系数的大小反映了黄土对水的湿陷敏感程度。δs越大,表示土受水浸湿后的湿陷性越大。一般认为:δs≤0.03,为弱湿陷性;0.03<δs≤0.07,为中等湿陷性,δs>0.07,为强湿陷性。 2)湿陷起始压力psh :黄土在某一压力作用下浸水后开始出现湿陷时的压力叫湿陷起始压力。如果作用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压力小于这个起始压力,地基即使浸水,也不会发生湿陷。psh值常通过室内浸水压缩试验和现场浸水载荷试验确定。黄土规范规定,当按室内试验确定时,可在p~δs曲线上取δs=0.015所对应的压力作为湿陷起始压力;当按载荷试验确定时,应在p~δs(δs为浸水下沉量)曲线上取其转折点所

工程地质条件六个内容

工程地质条件六个内容: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3.地质构造4.水文地质条件5.物理地质条件6.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学在水利建设中的任务:1.选择工程地质条件最优良的建筑地址2.查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工程地质作用3.选定地址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枢纽布置、建筑物结构类型、施工方法及运营作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什么是矿物和造岩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解理和断口、硬度、其他性质岩浆岩常见结构的名称:1.按岩石中矿物结晶程度划分: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2.按岩石中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3.按岩石中颗粒相对大小来分: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及似斑状结构 岩浆岩常见构造名称:1.块状构造2.流纹构造3.气孔构造4.杏仁状构造 岩浆岩的简易分类:1.根据化学成分: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根据形成条件: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 沉积岩的常见结构名称:1.碎屑结构2.泥质结构3.化学结构4.生物结构 沉积岩的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1.硅质2.铁质3.钙质4.泥质5.其他(石膏)基地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 沉积岩的构造名称:1.层理构造:水平层理、单斜层理、交错层理2.层面构造:波痕、泥裂3.结核4.生物成因构造 主要的沉积岩有:1.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2.黏土岩类:泥岩、页岩3.化学岩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变质岩的构造种类:1.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2.块状构造3.变余构造 主要的变质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混合岩 什么是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风化分带:分布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的岩石,经受太阳辐射、大气、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侵袭,逐渐破碎。松散或矿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甚至生成新的矿物的现象。1.气候、地形和地下水的影响2.岩石性质的影响3.断层、裂缝的影响残积土—全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未风化

工程地质

1.工程地质学就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就是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地质问题的学科,就是一门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工程地质评价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对工程建筑的利用与改造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3.土体结构就是指结构面形态及其组合关系,尤其就是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层间错动、

节理面等结构面的性质、产状、规模与组合关系。(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4.地应力就是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广义上地应力就是指地球体内的应力。(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题目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5.地基稳定性问题就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它包括强度与变形两个方面。(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1.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中心任务在于分析与评价工程地质问题,对人类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址问题作出预测与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与安全可靠性。(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工程地质学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应用非常广泛。(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1.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岩体与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形成变化规律,各项参数的测试技术与方法,岩土体的类型与分布规律,以及对其不良性质进行改善等。( ) 选择一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重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6个) 【工程地质条件】所谓的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所谓工程地质任务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 【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 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工程地质读书报告

土木1003 李雪20101153 关于民用建筑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读书心得体会 一、民用建筑概述 民用建筑即非生产性建筑,指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具体分类: 1、居住建筑 住宅建筑:住宅、公寓、别墅等 宿舍建筑:单身宿舍、学生宿舍、职工宿舍等 公共建筑 教育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 办公建筑:各级立法、司法、党委、政府办公楼,商务、企业、事业、团体、社区办公楼等 科研建筑:实验楼、科研楼、设计楼等 文化建筑: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音乐厅、礼堂等 商业建筑: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菜市场、旅馆、饮食店、银行、邮局等体育建筑: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等 医疗建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中心、急救中心、疗养院等 交通建筑:汽车客运站、港口客运站、铁路旅客站、空港航站楼、地铁站等司法建筑:法院、看守所、监狱等 纪念建筑: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塔、故居等 园林建筑: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场、旅游景点建筑、城市建筑小品等 综合建筑:多功能综合大楼、商住楼、商务中心等 2、民用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建筑最下部的承重构件,承担建筑的全部荷载,并下传给地基。 墙体和柱: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和围护构件。在框架承重结构中,柱是主要的竖向承重构件。 屋顶:是建筑顶部的承重和围护构件,一般由屋面、保温(隔热)层和承重结构三部分组成。 楼地层:是楼房建筑中的水平承重构件,包括底层地面和中间的楼板层。 楼梯:楼房建筑的垂直交通设施,供人们平时上下和紧急疏散时使用。 门窗:门主要用做内外交通联系及分隔房间,窗的主要作用是采光和通风,门窗属于非承重构件。 次要组成部分: 附属的构件和配件:如阳台、雨篷、台阶、散水、通风道等。 二、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为确保土木工程活动的安全与稳定,地质环境需要满足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厦门地铁站线路

厦门地铁站线路 1号线主线(全线):中山路西站——中山路东站——中山公园站(换乘3号线)——将军祠站——文塔站(换乘4号线)——湖滨东路站——莲板站(换乘4号线)——莲花路口站——吕厝站(换乘2号线)——SM 城市广场站——塘边站——火炬园站(换乘3号线)——高殿站——高崎站(高崎停车场)——集美学村站——园博苑站——内林站——杏北站——董任站——集美中心站——诚毅广场站——软件园站(预留)——崎沟站——圣果院站——厦门北站(换乘5号线)——北广场站(预留)————岩内综合维修基地 2号线2号线为东西骨架线,构建了本岛与海沧区快速跨海连接通道。 线路自五缘湾站至卢坑站,长约25.2公里,设站19座,平均站间距1.6公里,投资176.2亿元,岛内设浦东停车场,线路中部海沧组团设置卢坑车辆段,线路北端设置东孚停车场。 2号线一期:五缘湾站(换乘3号线)——五缘湾南站——高林站——林边站——观音山站——何厝站——思明软件园站——岭兜站——古地石站——蔡塘站(换乘4号线)——中孚花园站——江头站——吕厝站(换乘1号线)——莲花广场站——体育中心站——特贸站(换乘3号线)——市政府站——沧林路站——卢坑站(卢坑车辆段) 3号线3号线为西南-东北向骨架线,构建了本岛与翔安片区快速跨海连接通道,同时,该线也提供了链接漳州轨道交通的可能。 线路自厦门大学站至五缘湾站,长约18.6公里,设站16座,平均站间距1.5公里,投资123.6亿元,线路中部设置新店车辆段,线路北端设置洪溪停车场。 3号线一期:厦门大学站——博物馆站——中山公园站(换乘1号线)——二市站(换乘4号线)——白鹭洲公园站——特贸站(换乘2号线)——湖滨中路站——湖里站——华荣站——火炬园站(换乘1号线)——创业园站——枋湖站——双十中学站(换乘4号线)——五缘湾西站——五缘湾站(换乘2号线)

2016电大工程地质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工程地质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土木工程 学号: 姓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工程地质作业1 一、选择题(30分) 1.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条件的是(C ) A.岩石的工程特性 B.地质作用 C.基础形式 D.水文地质条件 2.概括的讲,工程地质所研究的两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A ) A.区域稳定和地基稳定 B.区域稳定和基础稳定 C.基础稳定和结构稳定 D.地基稳定和基础稳定 3.相比较来讲,下列各学科与工程地质学联系不大的是(D ) A.土力学 B.岩石功臣 C.水力学 D.材料力学 4.下列关于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 A.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B.如何按地质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地质环境,是工程地质学长期面临的任务 C.工程地质就是专门研究岩石工程性质的学科 D.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5.陆地的总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A ) A.29.2% B.40.1% C.71.8% D.59.9% 6.地球的内圈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是(A ) A.地壳 B.地核 C.地幔 D.不能确定 7.下列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B ) A.风华作用 B.变质作用 C.成岩作用 D.沉积作用 8.岩石按生成原因可以分为(B ) A.岩浆岩、石灰岩、变质岩 B.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C.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岩 D.岩浆岩、石灰岩、沉积岩 9.矿物质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A ) A.硬度 B.强度 C.刚度 D.韧性 10.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是(D) A.沉积岩 B.变质岩 C.石灰岩 D.岩浆岩 11.碎屑物质被凝胶结物胶接以后形成的结构称为(A ) A.碎屑结构 B.斑状结构 C.沉积结构 D.碎裂结构 12.压应力等于零时,岩石的抗剪断强度称为岩石的(C ) A.抗压强度 B.抗拉强度 C.抗切强度 D.抗剪强度 13.岩石在常压下吸入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之比,称为岩石的(A ) A.吸水率 B.吸水系数 C.饱水系数 D.饱水率 14.岩石在轴向压力作用下,除产生纵向压缩外,还会产生横向膨胀,这种横向应变与纵向 应变的比值称为(A ) A.泊松比 B.抗拉强度 C.变性模量 D.弹性应变 15.岩石的力学性质指岩石在各种静力、动力作用下所呈现的性质,主要包括(A) A.变形和强度 B.强度和重量 C.重度和变形D重度和刚度. 二、判断题(20分) 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 2.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3.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吸水性、渗水性、溶解性、软化性、抗冻性。(×)

012.契合城市发展走廊的轨道线路功能带构建探析——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

契合城市发展走廊的轨道线路功能带构建探析 ——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1 黎洋佟,边经卫 摘要:轨道线路功能带构建与城市发展走廊是否契合,关系到轨道交通能否有效引导城市发展,轨道是否能够有效分担客流,轨道沿线客流是否均衡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轨道规划建设已不能单纯局限于线路或单一站点本身,而应将其作为城市空间及功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考虑。本研究从理论剖析和厦门轨道1号线的现实基础两方面出发,提出了构建契合城市发展走廊的轨道线路功能带作为城市功能优化布局的有效空间载体,并从观念更新、空间整合、机制创新三方面强化“建轨道即为建城市”的规划理念,以实现轨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轨道线路功能带,城市发展走廊,空间载体,轨道城市 1 发展与矛盾:轨道线路功能带脱节与规划应对乏力 现我国正处于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高峰期,轨道运营效率及所承载的服务功能越发受到社会重视,轨道线路所覆盖的城市功能单一、潮汐式客流明显等现象成为轨道城市发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问题,而目前的有效应对策略相对缺乏。调查显示,沈阳轨道1号线、上海轨道5号线和广州轨道4号线等轨道线路出现轨道规划与沿线土地利用失衡,实施进程与轨道交通不配套,导致城市功能脱节、客流不均衡等症状[1]。以浙江台州为例,轨道1号线沿线的土地利用状况呈现出典型的异化组团布局特征(如图1),组团间功能布局各自为政,在12个功能节点内相对均衡地分布着各区的新旧行政中心、商业商务中心等。全线未形成有主次层次、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功能区,因而线路上部分站点存在使用率低,开发强度小,土地及相应设施重复配置严重等问题。此矛盾若得不到应对,将会造成城市资源的巨大浪费[2]。 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城市规划应对轨道线路功能不完整,客流失衡等问题的策略仍多针对轨道站点本身的土地、功能及配套设施的调整和优化,未形成建轨道就是建城市,构建轨道线网综合功能带,即为完善城市整体功能的规划理念。编制轨道规划未做好与市场环境的博弈,规划师在指定的空间范围内一厢情愿地理想安排,致使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线路发展战略失衡。政府相配合的政策支持滞后,轨道项目对接的是投入产出不对称的低质内需市场,因而大多数城市出现难以使轨道投资达到其最大效益的矛盾,甚至亏本运营。基于此,城市1项目支持: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6BS305)

厦门地铁三号线简本(发布稿)

3 20165

厦门市轨道交通3 号线平面示意图(最终方案以批复的为准)

1 建设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的地点及建设背景 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起于厦门火车站,终到翔安机场,连接了思明区、湖里区、翔安区等重要组团,串联了厦门火车站及周边、湖里老城区、五缘湾片区、翔安海西商贸中心、翔安南部新城、翔安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区域,是连接厦门本岛与翔安东部副中心的西南—东北向骨干线,是《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5-2022)》中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3号线工程全长36.72km,其中地下段长29.17km,高架段长6.92km(跨海段0.68km),敞开段长0.63km。全线共设站26座(23座地下站,3座高架站),其中换乘站11座,平均站间距1.41km。在本岛湖里区设五缘湾停车场一座,在翔安区设蔡厝车辆段一座。与1、2号线等共用园博苑控制中心,已由1号线设计建设。 1.2 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 表1 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特性表

(1)线路走向 线路起于厦门火车站,出站后沿湖滨东路向北敷设。下穿仙岳山站后转入华泰路向北敷设。至湖里大道路口时,线路向东偏转进入湖里大道,沿湖里大道-火炬路-枋湖北二路-钟宅路向东前行直至同安湾口海域。下穿海域后,线路在翔安区海西商贸城会展中心地块登陆。之后线路沿规划东界路向东北方向敷设。过城场路后,线路向东偏转至石厝路,沿该路下穿翔安大道进入翔安南部新城区域。沿石厝路东行过后浦路口后,线路偏转进入翔安东路路西侧向南敷设,同时线路逐渐由地下转为高架敷设。线路沿翔安东路西侧绿化带并行大嶝大桥跨过大嶝海域后,进入大嶝岛区域内,沿迎宾大道西侧绿化带向南敷设。过双沪村后,线路逐渐由高架转为地下敷设。之后在机场中轴线北侧向东偏转进入机场敷设,直至终点翔安机场站。 (2)设计年度 初期2023年、近期2030年、远期2045年。 (3)主要技术标准 1)正线数目:双线。 2)最高行驶速度:80km/h。 3)车辆选型采用B型车6辆编组。 4)最小曲线半径: 正线:一般情况为350m;困难情况为300m; 辅助线:一般情况200m,困难情况150m。 (4)运营时间

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波杨忠华 1.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客运行之有效的运输方式,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得到普遍关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已有几十个城市分别展开了轨道交通的规划研究和建设准备,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的技术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 轨道交通规划作为近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依据和未来建设的控制目标,一方面保障先期实施项目发挥效益,保持轨道交通有序协调的发展,并通过规划管理的控制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能建设提供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轨道交通运输走廊的建立,协调城市布局结构,引导城市土地利用,形成与交通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合理发展模式。依据轨道交通规划目标,轨道交通规划的线网应具有稳定性、可控制性及先期线路的可实施性。 综合分析我国多数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未来的结构形态在高速发展条件下潜存着较多的可变性,城市空间的扩展时序也具不确定性,这些不断变化的特点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提出了挑战。为适应城市远期发展的不确定性,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应具有灵活性、扩展性及开放性。 我国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模式多数建立在城市远期静态的发展结构形态基础上,注重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的稳定性,但对保持轨道交通线网的开放性重视不够。轨道交通线网开放性的理解也仅局限于轨道交通线路的可延伸性。此种规划模式及其规划方案不适应高速发展条件下具有多种空间增长模式的城市。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结合厦门市城市发展特点,对此类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发展特点 厦门市城市发展特点 2.厦门市城市 有别于一般形态稳定和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城市,厦门市正处于城市快速扩张和结构形态的形成进程中。跨越海峡、向岛外内陆地区发展是未来厦门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方向。规划期内将实现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转变,由不足80万人口发展到近190万(含同安)人口,形成环西海域的“单中心多核” 组团式城市布局形态结构。 从厦门市城市地域空间考察,在超常规发展模式下,城市远景扩展中潜存着两种不同方向的进程选择,一种为西海域的延续扩张,另一种即城市开发战略向东海域转移。 厦门市“单中心多核”的布局结构强调的更多是以本岛为中心的辐射与影响,规划期岛外各组团的发展,更侧重于产业的分工与布局,本岛城市中心职能地位在一定发展时期内是岛外各组团赖依发展的前提。受海域、山体、湖泊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组团间联系通道的保障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关键。 鉴于城市发展的特点,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具有战略性的特点。在规划研究中以2010年规划期为基础目标,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开发和潜在的城市发展方向,注重协调轨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摘要:以我省堤防工程地质勘察为例,对堤基地质结构分类进行了探索。对堤防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并对堤防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堤防堤基地质结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方法 堤防工程地质条件是堤防设计的基础。堤基地层的结构、组成及其承载性能、抗滑性能、渗透稳定性能等的评价是堤防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堤防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准确地发现、分析工程地质问题并做出相应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核心内容。我省位于黄河及长江的中上游地区,河道众多,堤防线长,如何针对我省河道及堤防地质条件的特点,对堤防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评价,是地质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之一。 1地基地质结构是堤防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 任何工程建筑都离不开它所依托的地质体,堤防工程建筑也不例外。堤防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根据堤防工程地基地质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堤防工程的基础型式及埋置深度。相应的,堤防地基地质结构类型不同,其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只有查明堤基地质结构类型,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堤基岩土性状、组合特点、水文地质条件等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并依据工程性状,合理划分地基地质结构类型,对所暴露出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方案。 我省大部分范围属黄河流域,少部分范围属长江流域,还有部分区域为内陆河。河网纵横,河道变化较大,堤基地质结构较为复杂。但总的特点不外乎为山区堤基地层以基岩为主,而河流冲洪积盆地、冲洪积平原及平原地区则以第四系松散层为主。根据堤基地层结构特点及工程性能、岩性组合、层位埋深等综合分析,我省堤防地基大体可分为3大类,8个亚类,各类结构特征、主要分布位置见表1。 2堤防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方法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在于从研究工程地质问题的表征出发,分析其原因、性质、形成和发展过程,找出堤防工程地质问题的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总结、分段、归类,为堤防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因此,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堤防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及分段归类问题。而堤防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堤基稳定问题、堤防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堤身稳定问题。 2.1堤基稳定问题及评价方法 2.1.1堤基承载力性能及沉陷变形问题 如表1所示,Ⅰ1及Ⅲ类堤基地层或以粘性土为主,或各类松散层呈互层状且极不均质,此类堤基地层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天然强度较低,且具弱透水性,软~流塑状,固结排水时间长,且具高压缩性及触变、流变性,在上部载荷作用下,可引起大堤不均匀沉降,导致大堤下沉、堤身裂缝。因此,应进行适量的现场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查明地基土的形成年代、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厚度以及上覆下卧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并考虑堤防特点,最终做出正确评价。 我省各河流堤基地层除Ⅰ1及Ⅲ类为土堤基地层外,大部分河流堤基地层以砂砾卵石层及基岩类为主,此类堤基地层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承载性能较好,堤基承载力一般大于300kPa,具有较好的地基承载力,能满足防洪堤基础强度要求。堤基地层不存在沉陷变形问题。 另外,对Ⅰ2及Ⅲ类堤基中,还可能存在有厚度较大的粉细砂堤基层,而堤基层均位于堤防工程之下,为饱水地基。故此类饱和砂土层还有可能发生震动液化而引起堤基失稳,造成大堤下沉、滑动。对此类地基,应进行液化判别。室内土工试验以颗粒分析为主,现场则以标准贯入试验为主,同时,还需查明此类土的成因类型及时代、地下水位埋深、工程区地震烈度,必要时还需进行土的波速试验。对此,《堤防工程设计规范》附录A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N已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只有查明了饱和砂土的液化可能性,才能对此类堤基提出相应的堤基处理措施。如我省黑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在于以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 地基勘察和评价的任务:认识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它与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和可资利用的天然建筑材料等。 ) 、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 勘察任务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方法应按下列四个因素确定: 1、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场地、地基等级) 2、建筑规模及建筑物等级(安全等级)。 3、对建筑场地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及当地建筑经验。 4、地基基础设计、施工的特殊要求场址选择、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三阶段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甲级,乙级,丙级 地基勘察方法 一、测绘与调查二、勘探(一)坑探(二)钻探(三)触探触探可分为静力触探和动力触探(标准贯入 试验和轻便触探两种动力触探方法)四)旁压试验(五)地球物理勘探 常用的物探方法主要有:电阻率法、电位法、地震、声波、电视测井等 报告书应包括如下内容: 1)任务要求及勘察工作概况; (2)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及地震设计烈度;(3)场地的地层分布、岩石和土的均匀性、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和其它设计计算指标; (4)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腐蚀性以及土层的冻结深度; (5)对建筑场地及地基进行综合的工程地质评价,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结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有关地基基础方案的建议

所附的图表有下列几种: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地质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土工试验成果表;其它测试成果表(如静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等)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我们要学会给高三的自己加油打气

厦门轨道交通一号线集美新城站综合开发(设计)项目标段杏锦董任站地块设计说明 超全超新超详细 涵盖各专业

地铁·新天地设计说明 厦门轨道交通一号线集美新城核心区站点综合开发(设计)项目 第M1I-KFSJ-101标段杏锦董任站地块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暂名地铁·新天地,位于杏锦路西侧,系厦门市轨道1号线杏锦、董任站点物业综合开发项目。本标段综合开发建设总用地面积为:74794.41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11800平方米(地上),平均容积率约为4.17。 项目用地由三个地块组成,分别为董任站点北地块、董任站点南地块、杏锦站点地块。其中,董任站点南北地块,规划用地功能为商住用地,二地块东侧为厦门市轨道1号线轨行区间,董任站点设于南地块。杏锦站点地块,规划用地功能为商业、写字楼、SOHO居家办公、公交首末站综合用地,地块设置有厦门市轨道1号线轨行区间与地铁杏锦站点。 项目区域周边城市道路、市政设施、配套设施均有完善的配套,拟规划建设复合型集商业、写字楼、住宅、交通为一体的中高端城市综合体。东临杏锦路,为60M宽城市主干道,东连杏林大桥,西连集美新城。项目东侧隔杏锦路为中航城A区地块,项目在建,现有建筑为别墅,百米高层及一百五十米超高层,含幼儿园,小学及加油站。 董任站点北地块建设总用地面积为:12228.66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42800平方米(地上),其中住宅:37800平方米,商业:5000平方米,容积率约为3.5,建筑密度<45%,绿化率>30%,建筑限高100米,单元式商业按一拖二设计。 董任站点南地块建设总用地面积为:23955.0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4000平方米(地上),其中住宅:79000平方米,商业:4850平方米,生鲜便利店:100平方米,便利连锁店:50平方米,容积率约为3.5,建筑密度<35%,绿化率>30%,建筑限高100米,单元式商业按一拖二设计。 杏锦站点地块建设总用地面积为:38610.65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85000平方米(地上),写字楼:110000平方米,SOHO:40000平方米,商业:30000平方米,公交首末站:5000平方米,容积率约为4.79,建筑密度<55%,绿化率>15%,其中,商业层数按3层控制,底层为数码城、二、三层为文化娱乐城,数码:10000平方米,美食:5000平方米,娱乐:15000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a.厦门市规划局关于杏锦、董任站点物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条件函。 b.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年版。 c.厦门市集美核心区控制性规划。 d.现行国家、福建省、厦门市有关规划、建筑、地铁交通等各专业设计规范规定。 e.厦门市轨道1号线地铁设计院提交的杏锦、董任站点物业开发边界条件。 f.地铁1号线杏锦、董任站点相关设计资料。 g.项目所在地块规划设计条件及选址意见书,以及甲方提供的本次设计任务书 h.《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i.《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j.《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k.国家其它相关的法规、法规及建筑设计规范 三、总平规划布置 1、杏锦、董任站点物业综合开发项目总平面规划构思根据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规划建设配套情况、并结合厦 门市轨道1号线杏锦、董任地铁站点与轨行穿越地块的具体位置(平面与竖向位置)、走向、空间等方案进行项目的总平面规划、空间形态方案设计,同时满足住宅、写字楼、SOHO居家办公建筑均具有通透观景视野与朝向,又具有高品质、舒适优雅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现代高端城市综合体建筑群。 总平布局力求实现办公区域、商业区域、SOHO区域、公交场站区域、地铁出入口区域、住宅区域之间相互的分隔清晰与衔接,以维护各流线互不干扰交叉,并保证商业延续性,办公独立性以及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塑造外部生活宜居氛围;项目的住宅部分形成动静分离,人车分流。车行流线采用“外环式”的设计布置方式,一方面既可利于小区内部的消防扑救,另一方面又可减少商业和车流对小区内部居住环境的干扰,使地块小区内的绿化景观

探讨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探讨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社会能源需求在快速增涨,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变成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怎样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地进行煤炭资源开采,成为全社会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当前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工程地质评价方法的具体了解分析,结合作者自身实际工作(山东煤炭地质局第四勘探队)的经验感悟,探讨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工程地质因素的评价方法现状及发展方向。 标签:煤炭资源煤炭资源勘察阶段工程地质评价现状工程地质评价发展 0 引言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伴随大量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果处理解决不当,对煤炭开采工程带来人员经济损失,影响煤炭正常经济效益。煤炭地质勘查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提供煤炭资源保障的同时,为煤炭的开发、利用、安全及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开展工程地质评价是十分必要且具重要意义的。 1 煤炭资源勘查阶段评价方法现状 1.1 勘查评价方法手段与设备有较大发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地质填图,就是将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基本记录在纸质媒体上,地质勘查人员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费钱。 而如今,地质填图在传统的“老三件(锤子、罗盘、放大镜)”之上增添了“新三大宝”(GPS、计算机、数码相机),实现了地质勘查信息采集数字化、多源信息数据可视化、图件绘制自动化,有效丰富了地质信息,活化了图面表达方式,实现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填图过程和填图质量的飞跃。 1.2 煤炭资源地质综合勘查能力的提升 根据我国煤炭资源地形地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我国地质工作者在科学合理的地质勘查技术手段运用,充分采集各种地质信息数据的基础之上,全面综合研究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开采条件。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勘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煤炭资源地质综合勘查体系。 1.3 一体化资源综合地质勘查的有效规范 国务院及煤炭资源开发有关部委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并鼓励煤炭资源开采企业先采气,后采煤,走采气采煤一体化、地面与井下抽气采煤相结合的道路。现有的地面垂直井、多分支水平井抽采技术日益成熟,有效保障了

河流沿线工程地质评价

东溪南支流(埔内至镇区段)河道沿线分段工程地质评价 表7 里程桩号河岸工程地质评价治理方案建议 K0+000-k0+700 右岸 地貌类型为剥蚀残丘,岸坡外侧多为菜地,分布少量民用建筑。地层由填筑土、粉质粘土、残积砂质粘性土、花岗 岩各风化层组成。K0+100~K0+200m段形成人工岸坡,坡高约3m,坡体以填筑土为主,未采取支护措施。其余地 段岸坡高度1-2m,坡体以粉质粘土及填筑土为主。K0+200m处分布诗坂中桥,基础类型墩台式,桥台两侧经过护坡 处理。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划分,堤基地质结构分类为Ⅱ类,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为C类。 1、河道为自然形成,现坡面破坏较严重,必须对坡体进护坡,护止河岸冲刷坍塌, 造成河内淤积,阻塞河道,造成一定的危害;对最高河水位下应进行浆砌块石护岸, 最高河水位以上可采用可采用浆砌块石或植草方案; 2、河道疏浚应放坡开挖,不可垂直开挖,造成岸坡失稳。 左岸 沿线地貌类型为冲洪积地貌单元,岸坡外多为菜地。地层由填筑土、粗砂、卵石、残积砂质粘性土、花岗岩各风化 层组成。本河段岸坡高约1-3m,呈垂直状,坡面基本未进行处理。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 划分,堤基地质结构分类为Ⅲ类,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为C类。 K0+700-k1+600右岸 K0+700-K1+120m沿线地貌类型主要为残坡地貌单元,其中K0+900-K0+950m处为基岩裸露区,岸坡外侧沿线多为 居民菜地。地层由填筑土、粉质粘土、残积砂质粘性土、花岗岩各风化层组成。岸坡高约0.5-1m,坡面未进行处 理。 K1+120-K1+140m沿线地貌类型主要为冲洪积地貌单元,岸坡外侧沿线多为居民菜地。地层由填筑土、中砂、粗砂、 残积砂质粘性土、花岗岩各风化层组成。岸坡高约0.5-1m,坡面未进行处理。河面淤塞严重 K1+380-K1+600m沿线地貌类型主要为剥蚀残丘地貌单元,山丘植被茂盛,地层由填筑土、粉质粘土、残积砂质粘 性土、花岗岩各风化层组成。坡度约25-40度,坡高3~10m,坡面未进行治理,现坡面面冲沟发育,并有较多小 面积塌方。 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划分,堤基地质结构分类为Ⅲ类,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为C类。 1、在地势较低地段应筑堤坝,防止水土流土,保护农田,填筑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2、在河道经过山体地段,应对坡体进行护坡,护止河岸冲刷坍塌,造成河内淤积, 阻塞河道;护坡方式可采用浆砌块石护岸;本段必要时建议进行专门的边坡勘察; 3、需拓宽河道地段,应进行分级放坡开挖;对最高河水位下应进行浆砌块石护岸, 最高河水位以上可采用可采用浆砌块石或植草方案; 4、河道疏浚应放坡开挖,不可垂直开挖,造成岸坡失稳。 左岸 K0+700-K0+900m主要为冲洪积地貌单元,岸坡外侧沿线多为居民菜地。地层由填筑土、中砂、粗砂、残积砂质粘 性土、花岗岩各风化层组成。岸坡高约0.5-1m,坡面已进行砌石护坡处理。 K0+900-K1+330 m沿线地貌类型主要为残坡地貌单元,岸坡外侧沿线多为居民菜地。地层由填筑土、粉质粘土、残 积砂质粘性土、花岗岩各风化层组成。岸坡高约1.5-3m,坡面未进行处理。岸坡冲刷严重。 K1+330-K1+600m沿线地貌类型主要为冲洪积地貌单元,岸坡外侧沿线多为居民菜地。地层由填筑土、中砂、粗砂、 残积砂质粘性土、花岗岩各风化层组成。岸坡高约0.5-1m,坡面未进行处理。 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划分,堤基地质结构分类为Ⅲ类,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为C类。 K1+600-k2+320右岸 K1+600-K2+300m沿线地貌类型主要为残坡地貌单元。地层由填筑土、粉质粘土、残积砂质粘性土、花岗岩各风化 层组成。岸坡高约0.5-3m,坡面未进行处理。植被茂密。 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划分,堤基地质结构分类为Ⅱ类,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为C类。 1、在地势较低地段应筑堤坝,防止水土流土,保护农田,填筑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2、在河道经过山体地段,应对坡体进行护坡,护止河岸冲刷坍塌,造成河内淤积, 阻塞河道;护坡方式可采用浆砌块石护岸,本段必要时建议进行专门的边坡勘察; 3、需拓宽河道地段,应进行分级放坡开挖;对最高河水位下应进行浆砌块石护岸, 最高河水位以上可采用可采用浆砌块石或植草方案; 4、河道疏浚应放坡开挖,不可垂直开挖,造成岸坡失稳。 左岸 K1+600-K2+300m沿线地貌类型主要为残坡地貌单元。地层由填筑土、粉质粘土、残积砂质粘性土、花岗岩各风化 层组成。岸坡高约0.5-2m,坡面未进行处理。岸坡外侧以居民菜地为主。 根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划分,堤基地质结构分类为Ⅱ类,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为C类。 注:1、河岸左、右岸划分以里程桩号起点至终点方向,右侧为右岸,左侧为左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