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16.62 KB
- 文档页数:4
三国演义的介绍资料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动人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历史背景而著称。
三国演义_每回简介/章节内容概括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
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
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第五回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第六回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
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第七回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
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第八回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第九回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杀害了王允。
第十回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
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第十一回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
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
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第十二回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
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第十三回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
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第十四回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
三国演义第一回主要内容100字《三国演义》第一回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三国时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
在这一回中,作者简要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即西晋末年的军事内乱和政治动荡。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孙权等。
此外,作者还在这一回中描述了曹操与刘备之间的第一次相遇,以及刘备在荆州的生活经历。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第一回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三国时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并讲述了曹操与刘备之间的第一次相遇。
三国演义一百回的内容概括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故事。
以下是对《三国演义》一百回的内容概括:
第一至十回:黄巾起义,张角率领黄巾军造反,被官军镇压,其中刘备、关羽、张飞结义为兄弟。
第十一至二十回: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争夺天下,曹操最终胜利。
第二十一至三十回: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曹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第三十一至四十回:荆州之战,刘备夺取荆州,孙权取得江东。
第四十一至五十回:刘备攻取益州,与孙权结盟,孙权袭取荆州。
第五十一至六十回: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曹操称霸北方,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六十一至七十回:刘备东征,失败后病逝,其子刘禅继位。
第七十一至八十回:曹丕篡位称帝,建立魏国,刘备之子刘禅被迫臣服。
第八十一至九十回:诸葛亮出任蜀汉丞相,与孙权联盟,准备北伐,但屡次受挫。
第九十一至一百回:诸葛亮南征,病逝于五丈原,蜀汉逐渐衰落,吴国与魏国互相攻伐。
这部小说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彩的战争场面,展现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三国演义》作者简介及内容简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也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及晋朝开国历史。
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开篇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水浒传》作者简介及内容简介《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简介:施耐庵(1296年—1371年)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今江苏兴化人。
博古通今,才气横溢,相传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
《水浒传》内容简介:《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塑造了宋江、吴用、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水浒传》开篇语: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绕绕乱春秋。
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
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一)《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本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述了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
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
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
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着。
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
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
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
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着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800字(优秀范文7篇)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精选5篇优秀范文,字数为8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英雄人物。
其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才华出众、智勇双全的统治者。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曹操这位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优秀范文):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英雄人物。
其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才华出众、智勇双全的统治者。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曹操这位历史人物。
曹操,字孟德,出生于155年,是东汉末年最杰出的家、军事家和文化人。
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天才,而且具有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
曹操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决策力,他非凡的一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
曹操热爱学问,勤奋好学。
年轻时,他广泛涉猎经史文学,并自号“曹孟德”。
他与一流学者交流讨论,与时下流行的文化人物交往,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曹操在东汉末年的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以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脱颖而出。
曹操的军事天赋也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战术洞察力。
他善于分析敌人的弱点,并在战术上灵活运用,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
曹操还创新了兵器、改进了军事装备,使自己的更加强大和有竞争力。
他的军事天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曹操并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将领。
他也是一个善于治理的家。
曹操创立了诸多政策和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注重农业生产,改革税收体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政策,提高了社会秩序和文化素质。
曹操对于国家建设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曹操不仅在和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还鼓励文化发展。
他倡导文学创作,赏识文人墨客,以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他自己也是一位文学家,写了很多诗歌和文章,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个才华出众、智勇双全的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内容概括
《三国演义》第一回概括如下:
开篇以“蜀汉春秋”开头,介绍了汉朝灭亡后天下三分的情况,诸葛
亮以其大谋,为蜀汉大势拱手相让以拯救江东之大危,到此故事开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英雄陵古遗墓,犹见铁骑长空行。
开篇就
开阔地介绍了三国鼎立时期天下大乱,古迹传说在苍茫历史风烟之中氤氲
着龙飞凤舞的豪杰英雄之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当时,曹操在益州,文宗内属冯异、张任等反其,且有刘备败逃投庞统之。
汪伦利用人马,把败兵刘备激
化投靠,把他全家人送往新野,他这种英雄的情大赞。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有作中兴者,不惊西南有个美人家。
曹操
征讨益州之后,率军来到荆州,此时正是荆州公孙瓒、刘表交替安邦之际。
这时公孙瓒病死,其儿子公孙越嗣位。
刘表欣喜若狂,更派使者拜贺,同
时得知荆州陈宫有宝玉娇妻,刘表憧憬叶赫荣,孤注一掷到家门口取妻。
这就是《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内容概括,讲述了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局面,诸葛亮出益州救护与曹操出荆州娶妻的故事情节。
两志、两爱,两雄
两弃,此时正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故事上演之前。
曹操迅速提督军队
攻下荆州,把荆州当做自己的后宅,并在这里开启了一场被誉为一个“英雄”史诗式的传奇历史。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简短介绍3篇(文档)三国演义主要内容简短介绍1名著《三国演义》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作品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在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其取向是现实主义的。
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
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
董卓趁机拥兵人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
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
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目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城,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城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
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查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催、郭汜等击败;王光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充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
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
刘备救援掏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
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充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健、郭汜自相残杀,李健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城中大乱。
扬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苟或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
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
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
袁术遣大将纪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朝,劝双方罢兵。
后因张飞抢夺吕布所买马匹,吕布围攻小沛。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名著介绍》⽂章,希望⼤家能够喜欢!《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
英⽂名: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名著之⼀,是历史演义⼩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名: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作者:(明)罗贯中原著,(清)⽑纶/⽑宗岗评注类别:历史,⼩说出版时间:版本流变繁冗,主要以明嘉靖壬午本(“罗本”)、清康熙⽑宗岗本(“⽑本”)为主章节:120回成书时间:元末明初⽂学地位:中国第⼀部长篇章回体历史⼩说世界影响:被亚、欧、美诸国译成60多种⽂字齐名书籍:西游记、红楼梦、⽔浒传 《三国演义》是⼀部历史演义⼩说.中国第⼀部长篇章回体历史⼩说,以描写战争为主,⼤概分为黄⼱浪漫主义改造现实主义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三国⿍⽴、三国归晋五⼤部分。
在⼴阔的背景上,上演了⼀幕幕波澜起伏,⽓势磅礴的战争场⾯,成功刻画了⼀千多个⼈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张飞、赵云等等⼈物形象脍炙⼈⼝,对后世产⽣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再发挥,进⾏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
其实这是历史演义⼩说的套路。
历史演义⼩说都是虚实相间,穿越恶搞;古今兼顾,讽古说今;⼀段故事,说两朝事情,⼀个⼈物,兼具两朝特点。
《三国演义》把这种艺术⽅法发挥得很好,⼀⽅⾯,既尽量地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明朝社会肯定有与三国⼈物相似类型的⼈,所以⼜尽量去符合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物进⾏了⼀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些启发或引导,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
中国四大名著作者及主要内容介绍一、《三国演义》(一)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 内容简介:《三国演义》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二)人物简介: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关公:忠义,智勇双全(三)主要事件:1.桃园三结义 2.曹操---官渡之战、灭西凉、煮酒论英雄3.三顾茅庐 4.诸葛亮舌战群儒 5. 火烧赤壁 6.草船借箭 7.孔明借东风 8.关公过五关斩六将 9.关云长刮骨疗毒 10.诸葛亮智用空城计二、《水浒传》(一)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内容简介: 宋朝统治者腐朽凶残,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二)人物简介: 鲁智深(花和尚):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者):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有关《三国演义》内容及主要人物的介绍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内容及主要人物简介,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简介1.刘备,生于公元166年,死于公元223年。
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
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
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
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
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
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
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
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简介一、背景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是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该书以西晋末年到西晋灭亡为背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展现了那个乱世英雄辈出、智勇炫目的时代。
二、故事梗概《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非常复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黄巾起义、群雄逐鹿、三国鼎立。
黄巾起义故事从西晋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
黄巾起义是群众性的农民起义,由黄巾道士张角等人领导,旨在推翻腐败的统治,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张角和两个弟弟混乱中被击败,于是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骚乱。
群雄逐鹿在这个时期,各地的豪杰英雄开始崭露头角,相继组织起义军,力图分一杯羹。
这其中主要的英雄有刘备、曹操、孙权。
他们各自拥有一支势力强大的部队,并在长安、许昌、建业等地建立了各自的政权。
他们的斗争主要集中在争夺天下的目标上,形成了一场割据混战。
三国鼎立最后,三国之间的斗争导致了分裂的结果。
刘备和曹操一直在争夺最高权力,而孙权倾向于维护东吴的独立。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角逐,最终形成了以刘备的蜀国、曹操的魏国和孙权的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文学价值《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成为经典之作。
小说刻画了许多卓越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等,他们的智勇才华让人佩服不已。
此外,小说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无论是刘备、曹操还是孙权,他们身上都有着善与恶、智与愚的两面性。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展示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影响《三国演义》在文学创作和影视改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都受到《三国演义》的启发和影响。
此外,《三国演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深入人心,被广大读者喜爱,也被用来教育后代,传承中华文化。
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成为了广大观众熟悉的素材,被广泛地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漫画等形式,使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
三国演义章目《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小说的章目也是其中的亮点之一,共有120回。
下面将为大家简要介绍其章目及内容。
一、董卓南京。
这是小说开篇,主要讲述董卓篡权夺位,拥有大权之后,迁都南京,欺压百姓,引起各地义士的义愤。
二、何进进宫。
此章节主要讲述皇帝宦官长太监何太后想要控制朝廷大权,与其侄子何进谋划,令其进宫掌握大权。
三、吕布与貂蝉。
叙述了吕布与貂蝉的故事,这是一个传奇爱情故事,吕布因貂蝉爱上了董卓,并为其效力,最终吕布离开了貂蝉。
四、议温明。
此章主要记录了一次关于对付董卓的会议,策士们讨论了如何对付董卓,提出了“白马银枪,义释徐州”的计策。
五、吕布窃帝。
吕布因想要掌握大权,擒获汉献帝,且欲自立为帝,但计谋败露告终。
六、李肃称臣。
荀彧与曹操成功说服谋士李肃,让他归降曹操,加入抗董的阵营。
七、画眉乱刘表。
主要叙述了关于张飞和刘表之间的矛盾。
八、出奇计走麦城。
讲述了关羽成功攻占董卓势力篡夺的麦城的故事。
九、典韦斩华雄。
袁绍派遣典韦,与华雄决斗,得胜而归。
十、董卓大闹长安。
此章是整个小说中最著名的章节之一,董卓在长安大闹宴席,致使洛阳立即反应过来,开始营救汉献帝。
十一、关公赚城。
关羽袭击并占领了刘备的部下。
刘备逃出后与关羽和张飞团结起来。
十二、单刀赴会。
主要叙述了一次以曹操为首的谈帮盟的会议。
十三、三英战吕布。
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战场上与吕布激战,表现出非常的勇敢。
十四、董太后垂帘。
除了描述董太后的垂帘听政,还有许多小故事,如讲述了杨修在此时倾心于董太后的侍女了。
十五、袁术自称帝。
此章叙述了袁术自称帝的故事,作为一名剿灭董卓势力的重要势力的领袖之一,袁术称帝自然引起了巨大的反弹。
十六、陆逊借箭。
该章描述了蜀汉大将诸葛亮和东吴名将陆逊之间的一次精彩较量。
十七、谋诈诱徐晃。
曹操以计谋成功地俘虏了许多董卓的心腹大将,吕布为解救同僚挑战曹操贪婪的心理,派遣徐晃亲自去曹营投诚。
《三国演义》作者:元末明初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二、作品简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三、内容简介整个故事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
东汉末年,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乱世之中,一代枭雄与英雄人物竞相涌现。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四、人物介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三国演义》1-10回一、情节概括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东汉末年,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涿(zhuō)县英雄刘备(字玄德,又称刘豫州、刘皇叔)为汉室宗亲,年幼丧父,事母至孝,家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
与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于桃园结义为异性兄弟(“桃园三结义”为张飞发起,地点为张飞家后院)。
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可见其诈)。
桥玄、何颙、许劭等名士都认为曹操为非常之人(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惩戒不避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董卓见刘备无官职、无爵位,便慢待无礼,张飞想要杀掉董卓。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儁(jùn)、孙坚(字文台)打败黄巾,朱儁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十常侍。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
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为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而改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率领义儿吕布(字奉先)讨卓,李肃献离间计,以金珠、玉带、赤兔马收买吕布杀掉丁原,吕布转而投靠董卓为义子(吕布之见利忘义由此可见)。
袁绍与董卓为废立之事在筵上对敌。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九岁的陈留王为献帝,强迫蔡邕(yōng)为侍中。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
三国演义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
而且三国时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
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皇君典型,但却也有些小气,有些小人。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不过,前52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9年,79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1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介绍
《三国演义》描绘了三国时代的一幅政治风云的彩色画卷,是一个龙争虎斗的战争史诗。
下面是关于《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介绍
三国演义讲的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基本概况: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
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所杀。
随后,袁绍等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
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
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
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州为
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
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
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废汉自立,定国号“魏”。
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
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
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
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
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的x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
先灭蜀汉。
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线装本(广陵书社)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
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
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
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
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
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地图《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又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
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
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
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