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万世师表》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15
史记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在其中有关孔子的记载可谓丰富多彩,让后人津津乐道。
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孔子的故事主要包括了他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教育理念以及对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等内容。
孔子的生平事迹是《史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古代中国的一个混乱时代。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书香世家,家庭条件并不优越。
孔子却有着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
他早年曾游学四方,求学于各位名师,致力于弘扬儒家学说。
由于他的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门徒,被尊为“万世师表”。
孔子在《史记》中的思想观点也是备受关注的。
孔子提出了“仁”的核心理念,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道。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的道德素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追求“中庸之道”,主张做到“中庸”以达到生活的平衡和和谐。
孔子还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提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史记》中的一大亮点。
孔子主张“教育为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他提倡“第二篇示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的创始人。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关于孔子的记载非常详细,包含了许多孔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孔子的品德高尚、才学卓越、风范独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史记》中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立志修身治国。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心系国家民生,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四处访贤,很少有地方不去过。
他曾到过鲁国的田二里、宋国的鲁穆公、卫国的襄公、陈国的哀公等地,希望能够得到各地贤者的援助。
然而,孔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遭到排斥和压制,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
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治者的重用。
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
55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68岁时返回鲁国。
此后,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
孔子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地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了前人未做到的事。
公元前479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其弟子以父母之丧礼之,皆服孝三年。
“三年服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孔里。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关于孔子演讲稿关于孔子演讲稿篇1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
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
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
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
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
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
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
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
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篇1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
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
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篇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
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
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
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
万世师表.帝王之师摘要:孔子和柏拉图是两位东西方的先哲。
以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政治思想、教育观、生死观,有助于我们继承自己传统中的优长,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达到沟通理解、互补互识、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理想,教育观,人生观[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193-01不知是神力的巧合,还是人类文明发展之必然,公元前551年,东方先哲孔子诞生了;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公元前427年,西方先哲柏拉图也降生了。
公元前600至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与希腊出现了标志着人类觉醒和精神解放的先哲。
孔子与柏拉图开创了中西文化,首次教导人们用理智与道德直面世界与人生。
尽管两者相隔万水干山,但他们的学说自有诸多相通之处。
以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比较他们的政治理想、教育观、生死观,有助于我们继承自己传统中的优长,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达到沟通理解、互补互识、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政治理想:异中有同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
奴隶起义、七国争霸、礼崩乐坏、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孔子出生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他所在的鲁国正继承了周礼。
他终其一生为“克己复礼”效力。
在《礼记・运记》中,他提出“大同”之治的理想世界,那是以“三代之英”(禹、汤、文武)时代为“大同”。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义同,则上下和矣。
”(《礼记・乐记・乐论篇》)“上下和”,就是一个等级森严而又和谐的“大同世界”。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礼记・运记》)可见,“礼治”是大同世界的核心。
“礼”的核心“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守其位,各营其事。
”(《论语・颜渊》)礼治的要求是:“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这就约束了民众的自由,民众只有履行服从的义务。
《论语》十则万世师表——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孔子出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葬于今曲阜孔林,享年73岁。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勇士,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
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后怀上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失意,孔子曾携弟子周游列国,后将精力用在教育上。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为各国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春秋战国乱悠悠”,东周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
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来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
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人民的生活愈加痛苦。
私人讲学与百家争鸣: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大乱,学校荒废,贵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学养的贤人流散民间。
这些有学养的贤人,一则出于谋生的考虑,一则出于改变现实的抱负,便开始在民间讲学。
孔子是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
文学背景: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分别著书立说,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万世师表
大哉孔子,博闻精思。
任重道远,格物致知。
十五志学,发愤忘食。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见贤思齐,闻过则喜。
敏而好学,三十而立。
首创私学,传授六艺。
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有教无类,不偏不倚。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诲人不倦,苦心孤诣。
循循善诱,发蒙启蔽。
温故知新,日省月试。
不耻下问,学无常师。
周游列国,颠沛造次。
君子固穷,蹈仁履义。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删诗定礼,垂范百世。
述而不作,知人论世。
煌煌论语,一言穷理。
安贫乐道,朝闻夕死。
川流不息,逝者如斯。
无冕素王,百世之师。
金声玉振,高山仰止。
孟母三迁,善择邻里。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断机训子,郑重其事。
教子有方,尽心竭力。
亚圣孟子,反求诸己。
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得道多助,天时地利。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舍生取义。
平治天下,鸿鹄之志。
舍我其谁,浩然之气。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儒家始祖孔⼦的故事 孔⼦曾带领部分弟⼦周游列国前后达⼗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曾问礼于⽼⼦,有弟⼦三千,其中贤⼈七⼗⼆。
孔⼦去世后,其弟⼦及其再传弟⼦把孔⼦及其弟⼦的⾔⾏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下⾯⼩编给⼤家讲⼀讲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儒家始祖孔⼦的故事。
儒家始祖孔⼦的故事 孔⼦,春秋时期鲁国(现在的⼭东曲⾩)⼈。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个伟⼤的教育家。
他编撰的《春秋》开私⼈修史先例,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化的正统思想的本源,被尊为“圣⼈”。
⼤约公元前551年,孔⼦诞⽣在鲁国。
鲁国东南有⼀座昌平⼭,⼭下即古昌平乡。
昌平乡东有⼀座不太⾼的⼩⼭,名叫尼丘⼭。
⽗母认为他是尼丘⼭赐予⾃⼰的,便给他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三岁时,七⼗⼆岁的⽗亲不幸去世了,孀居的母亲与年幼的孔⼦相依为命,在贫困中度⽇。
当时的鲁国都城曲⾩是鲁国的政治、⽂化中⼼,典籍丰富,名师众多。
因此,孔⼦⾃幼就⽣活在曲⾩的传统⽂化⽓氛中,接触到保存得⽐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献,礼仪制度。
孔⼦的母亲为了让⾃⼰的⼉⼦将来能够光宗耀祖,继承先圣商汤的业绩,长⼤后成为有出息的⼈,就教他学习周王朝的《诗》、《书》、《礼》、《乐》。
因此,他在⽗亡母寡,家道中落的情况下,仍然发愤学习周礼。
孔⼦是个听话⽽好静的孩⼦。
当他⼀个⼈游戏的时候,常爱摆设三宝,学祭神的动作。
“这孩⼦与众不同,竟能做敬神的游戏,真难得。
”他的母亲常这么想着,看着幼⼩的孔⼦做游戏。
尽管他的吃穿都不如别⼈,母亲还是常向孔⼦谈起孔家历代祖先的辉煌故事,不知不觉中孔⼦幼⼩的⼼灵⾥产⽣了“我要努⼒,不辱没祖先的荣誉”的信念。
孔⼦的母亲因终⽇操劳变得体弱多病。
每次母亲病倒,孔⼦都尽⼼地服侍左右。
当母亲病情严重时,他便⾐不解带地陪伴在她左右。
母亲有时看他太⾟苦了,便劝他去睡⼀会⼉,可是他⼀直不肯,并说:“我睡不睡没关系,您的⾝体要紧!”母亲常为他的孝顺懂事掉下⾟酸⽽幸福的眼泪。
《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精选53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孔子》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观后感篇1他,是鲁国人仰慕的国相,也是游历各国的乞丐,更是东方的智者。
这是孔子。
在战乱年代,孔子的才干为各国所推崇,但他却一直保持不变,一直为国家效力,直到今天。
很遗憾,孔子被奸人所害,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一次十四载的游历。
看着这里,我不禁感叹上天竟如此不公正,如此对待这位圣人。
孔子是一个平凡的人。
孔子四处奔走,途经卫国,见到南子,说了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
”孔子对南子也很欣赏,但她始终是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
最后南子一改跪拜孔子的轻浮态度,孔子也拘谨地回礼。
孔子一生奔波十四载,饱尝人情冷暖,经历离别之痛。
寒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行人在冰面上行走,突然,冰块裂开,竹子掉进湖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奋力跳下湖中去捞竹子。
遗憾的是,颜回最终与世长辞。
在颜回被其他弟子抬走之前,孔子只是一声不吭地抱着他的尸体呆了好几个小时。
孔子对颜回的爱远大于对儿子的爱,因为儿子只能继承他的血脉,而颜回可以继承他的大道。
最后,以前在鲁国陷害孔子的人,把孔子送回鲁国。
孔子在回鲁国之前说过:“我可以回去,但是我只能专心讲学,不要用政治来打扰我。
”今天,在没有战乱的年代,像孔子这样有高尚品德的人可说是寥寥无几。
要达到孔子这一境界实在不容易,如果你心无旁骛,坚决不做“礼”的事,遵从礼义仁和。
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华夏文明的创造者——孔子中华文化的伟大英雄。
像一杯美酒,越饮越醇厚,像一轮明月,越久越清;像一缕火光,照亮整个华夏。
孔子,一身衣裳成名传奇,一部《论语》流传千年。
那是孔子。
谈到儒学,人们无不想到孔子。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在今天辉煌,是因为孔子;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在今天辉煌,是因为孔子;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在今天辉煌。
论《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邵腾云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1(000)017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抓住春秋时期文化下移的机遇,大兴私学,以"有教无类"为施教的基本原则,广招门徒,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是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成为我国历史上私人办学规模最大、成效最佳、影响最深远的第一人."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是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的"学有所教"与之一脉相承.所以历来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被奉为"万世师表",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开启了一代教育新风,影响深远.
【总页数】2页(P210-211)
【作者】邵腾云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8
【相关文献】
1.朱熹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学诠释r——以《论语集注》为中心 [J], 姜丽;周接兵
2.从《论语》中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J], 马进宝
3.语录之体,辞约义富——《论语》之孔子教育思想 [J], 胡馨月
4.《论语》"有朋""束脩""忠焉"考释——兼论孔子教育思想 [J], 张中宇
5.《论语》“有朋”“束脩”“忠焉”考释——兼论孔子教育思想 [J], 张中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萬世師表--孔子生平簡介•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Array•魯國(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先人是宋國貴族,因政治避難遷魯而沒落,憑傳授貴族所操縱的六藝:書、數、禮、御、射、樂,得以開創私人講學風氣。
2 鲜花生平簡介政治方面:•孔子懷著救世的理想精神,打算積極從政。
•向各國的統治者宣傳自己的主張,希望能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
•但他奔走了十四年,非但沒有得到重用,反而顛沛離經歷許多艱難困苦。
文教方面:•晚年退居魯國後,除了致力於教育外,並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保存了中國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遺產。
•相傳孔子弟子三千,有成就的高足弟子七十二人•他將教育普予及於平民,培養了不少出身不高的優秀人才。
中心思想--「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仁,人也。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指愛人,也就是忠恕。
•「中心」就是「忠」,就是把心中的愛,推廣出去•「如心」是「恕」 ,就是如我的心,推到他人的心中心思想--「仁」•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施於己而不頌,亦勿施於人」•換句話說,「仁」,就是愛人如己,自己不愛的事,也不要加到別人身上。
中心思想--「仁」•「仁」是可行的,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有能夠一天盡心為仁道的人嗎?我沒見過沒能力的,可能有,但我沒見過)•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卻有捨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
)「仁」的實踐-- 「禮」•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問仁。
孔子說:“違反禮法的事不要 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
”)「仁」的實踐-- 「禮」•仁的境界是一個充滿了普遍人性愛的社會,上下有序,一片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