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5
川贝母药物基原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卷叶贝母、棱砂贝母、甘肃贝母、康定贝母等的鳞茎。
处方用名原植物1.暗紫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25cm。
鳞茎球形或圆锥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6-8mm。
茎直立,单一,无毛。
叶在下面的1-2对为对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对生,无柄,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不卷曲。
花单生于茎顶,深黄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2轮,长2.5-2.7cm,内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约1cm,外3片近长圆形,宽约6mm;蜜腺窝稍凸出或不很明显;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短而外展,长0.5-1mm。
蒴果长圆形,长1-1.5cm,宽1-1.2cm,具6棱,棱上的翅很窄,宽约1mm。
花期6月,果期8月。
2.卷叶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
鳞茎卵圆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1.5cm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散生或轮生;叶片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
花单生茎顶,紫色至黄绿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数仅有斑点或条纹;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狭长,宽2-4mm;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近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宽可达1.8cm;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多少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3-5mm。
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
花期5-7月,果期8-10月。
3.棱砂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7-35cm。
鳞茎长卵圆形,由2(-3)枚鳞片组成,直径1-2cm。
叶互生,3-5枚(包括叶状苞片)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叶片狭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
单花顶生,宽钟状,略俯垂,浅黄色,具红褐色斑点或小方格;花被片长3.2-4.5cm,宽 1.2-1.5cm,内三片比外三片稍长而宽;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丝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约1mm。
川贝母一、对症用药:川贝用于热咳!,如果是寒咳请不要服用!不然吃了不但无效反而加重了。
简易判断热咳的方法:痰多而浓,舌红苔黄,有时伴有口苦则为热证;如果痰稀,舌苔白则为寒证。
二、提醒买家:由于川贝比较容易生虫,所以很多经销商都用硫磺烟熏过,这样比较容易保存,颜色也很白,但硫磺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建议大家尽量少吃超白含硫磺的川贝。
本店的川贝都是没经过硫磺烟熏的,保留川贝的天然本色——淡淡的黄色。
另外没吃完的川贝最好保存在冰箱里面以防虫蛀。
三、本商品100起订【川贝简介】川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
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
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
《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名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
【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心经。
【功用主治】:润肺散结,止嗽化痰。
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廉疬,喉痹,乳痈。
【应用】:用于阴虚燥咳及虚痨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养阴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咳,及年老体弱、孕妇、儿童等患者。
凡症见咽干口燥,舌红苔少,咳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者,常配以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止咳。
【用法与用量】:煎服,3~10g;研末吞服1~2g;也可用5g,加冰糖、梨头炖服或蒸服。
1.雪梨炖贝母的做法材料:雪梨1个,川贝母粉3克。
制法:雪梨洗净,挖空中心,入川贝母粉,隔水炖熟即可。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用法:食梨,每日1次,连食3-5天。
应用:适用肺阴虚有热,咳嗽痰黏稠者。
2、川贝雪犁炖猪肺材料:川贝母15克,雪犁2个,猪肺40克,冰糖少许。
制法:(1)川贝母洗净,雪犁去皮,切成小方块。
(2)猪肺洗净,挤去泡沫,切成长2厘米,宽1厘米的块。
(3)将川贝母、犁块、猪肺共置锅内,加入冰糖、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炖3小时即成。
川贝母Chuanbeimu【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var. wabuensis (S. Y. Tang et S. C. Yue) Z. D. Liu,S. 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习用名称】川贝、京川贝【炮制】川贝母取药材除去杂质,快洗,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松贝取药材松贝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川贝母粉将药材除去杂质,快洗,干燥,研细粉。
【性状】川贝母本品为类圆形、肾形、细条形或不规则的切片,直径0.3~2.5cm。
外皮表面类白色至淡棕黄色,有时可见棕色或浅黄色斑点、棕褐色基部和稍尖的顶端。
切面类白色,粉性,有的可见中间微凹的长条形浅槽。
质坚脆。
气微,味微苦。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
表面类白色。
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
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
气微,味微苦。
川贝母粉本品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粉末。
气微,味微苦。
【鉴别*】(1) 本品粉末类白色或浅黄色。
松贝、青贝及栽培品淀粉粒甚多,广卵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有的边缘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状,直径5~64μm,脐点短缝状、点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隐约可见。
川贝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
那么在医学上川贝母有哪些具体的药用价值呢?又有哪些方剂需要用到它呢?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川贝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拼音名】Chuān Bèi Mǔ.【别名】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原形态】①卷叶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
鳞茎圆锥形或近球形,直径5~12毫米。
茎直立,绿色或微带褐紫色,具细小灰色斑点。
叶片着生在茎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对生,上端3叶轮生,少为互生;叶片线形,长5~12厘米,宽2~10毫米,先端卷曲呈卷须状。
花单生于茎顶,少有2朵,下垂,钟状;花被6片,菱状椭圆形,长2.5~3厘米,外轮3片较挟,先端钝圆或梢尖,黄绿色,具紫色方块纹及脉纹:雄蕊6,长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较粗,柱头3歧而外反。
蒴果六角矩形,长7~20毫米,径达12毫米。
种子薄而扁平,半圆形,黄色。
花期6月。
果熟期8月。
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
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
形态与卷叶贝母相似,惟本种鳞茎圆锥形,直径6~8毫米。
叶下部的常对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6.5匣米,宽3~5毫米,先端不卷曲。
花被片长2~2.5厘米,外轮长椭圆形,内轮矩状倒卵形,外面浓紫色,内面黄绿色并带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及脉纹;花丝密被短毛。
生高山阳光充足的草坡上。
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处。
③棱砂贝母,又名:雪山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
鳞茎圆锥形,径1.5~2。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川贝母高效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要领》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川贝母高效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要领》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川贝母高效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要领》一、川贝母种植概述川贝母简介川贝母,学名Fritillariacirrhosa,又称川贝、炉贝、贝母等,属于百合科植物。
川贝母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产量较高。
川贝母具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解毒等功效,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
川贝母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川贝母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如咳嗽、哮喘等。
此外,川贝母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随着人们对中药材需求的增加,川贝母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
然而,由于过度采集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川贝母资源日益减少,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因此,开展川贝母的人工种植研究,提高产量和质量,对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川贝母种植区域分布川贝母主要生长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海拔山区,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均有分布。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川贝母的生长,如昼夜温差大、湿度适中、土壤肥沃等。
近年来,随着人工种植技术的推广,川贝母的种植区域逐渐扩大,湖北、江西、安徽等地也开始引种试种。
为了保护野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我国政府鼓励开展川贝母的人工种植研究,提高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二、川贝母高效种植技术川贝母高效种植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土壤选择与施肥技术以及灌溉与排水技术三个部分。
川贝母(历代本草汇言)川贝母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棱砂贝母的干燥鲜茎。
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多系野生。
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
川贝母、暗紫贝母生于海拔3200~4500 米的草地上;棱砂贝母生于海拔3800~4700 米的流沙滩的阴湿缝隙中;甘肃贝母生于海拔2800~4400 的灌丛或草地上。
喜凉爽温和气候,以 1600~3000 米的高寒山区、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苦、甘,性微寒。
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临床用名川贝母。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贝母,味辛平。
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
一名空草。
《名医》曰: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莔字)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莔,贝母也。
《广雅》云:贝父,药实也。
《尔雅》云:莔,贝母。
郭璞云:根如小贝,圆而白华,叶似韭。
《毛诗》云:言采其虻。
《传》云:虻,贝母也。
陆玑云:其叶如括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也。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藏,利骨髓。
《药性论》:臣,微寒。
治虚热,主难产。
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
末点眼,去肤翳。
主胸胁逆气。
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
主项下瘤瘿疾。
《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
末和沙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调,傅人畜恶疮。
《开宝本草》:味辛、苦,平、微寒,无毒。
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本草图经》:贝母治恶疮。
《汤液本草》:贝母内容:气平,微寒,味辛、苦。
无毒。
《本草》云∶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
止烦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川贝母种植技术(一)概述:200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可供川贝的植物有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unibracr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和棱砂贝母F.delauayi Franch.。
它们产于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等地。
前三种称松贝和青贝,第四种俗称炉贝,统称川贝。
味甘,性微寒,归肺心二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痨嗽、咯痰带血等症。
过去全靠采挖野生,60年代初开始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
现在四川阿坝、理县、小金等县,甘肃漳县,云南丽江等地均有栽培,并建有种子、鳞茎种源基地,供各地引种栽培。
川贝母(图40)为当前紧缺名贵药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目前(2010年4月),现市场售价松贝1300-1500元,青贝900-1100元,炉贝700-780元,因此,人工栽培川贝不但收益高,而且可以缓和临床用药的奇缺。
(二)植物特征1.川贝母:株高20~85厘米,茎生叶通常对生,顶端叶多呈线形,先端卷曲,蒴果6棱,翅宽1-1.5毫米。
2.暗紫贝母:株高较川贝矮(15~60厘米).茎生叶最下面2枚对生,上面通常互生,叶先端不卷曲,花深紫色,蒴果长圆形,6棱,棱翅宽约1毫米。
3.甘肃贝母:与暗紫贝母很相似,区别在于花黄色,有细紫斑。
4.棱砂贝母:株高15~35厘米,生长有叶的茎段比花梗短,茎秆上生长的叶卵形至椭圆状卵形,果实上有翅,翅宽2毫米,长在果实上的花被果熟前不萎蔫,可与其他种相区别。
此外80年代引种栽培成功的瓦布贝母和浓蜜贝母适应环境能力强,更易于栽培。
特别是瓦布贝母生物碱含量及止咳祛痰作用优于暗紫贝母。
目前,“野转家”栽培成功的还有秦贝母和太白贝母等。
(三)生长习性1.生长发育: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籽需经4~5年时间,第一年地上只有1片由种子出苗后生出的一片扁平线形叶,分不出叶柄和叶片,长4~5厘米,只有一绿豆粒大的小鳞茎。
川贝母药材名称:川贝母[国家保护3类]拼音名称:CHUANBEIMU别名:川贝,虻,黄虻,莔,贝母,空草,贝父,药实,苦花,苦菜,勤母,尖贝母,尖贝,卷叶贝母,棱砂贝母,雪山贝,鸟花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小贝母,商草,母龙精,阿皮卡(藏族名)。
科属: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中成药:共有246种中成药使用川贝母:益肺清化膏葶贝胶囊贝羚胶囊小儿化毒胶囊银贝止咳颗粒小儿止嗽金丸清降片金嗓清音丸利咽解毒颗粒(含糖型)桑菊银翘散等。
应用: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泄肺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治肺阴虚劳嗽,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2、瘰疬、乳痈、肺痈。
本品能清化郁热,化痰散结。
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配玄参、牡蛎等药用,如消瘰丸(《医学心悟》);治热毒壅结之乳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配伍效用:1、贝母配伍瓜蒌:二者均苦甘而寒,但贝母偏于润肺化痰、开郁散热;瓜蒌则擅长清热化痰、宽中散结。
二药合用,其清热化痰散结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热邪壅肺之咽干喉燥、咳痰不利等症。
2、贝母配伍厚朴:贝母甘苦而寒,清热化痰、止咳散结,长于润肺;厚朴苦辛性温,燥湿化痰、行气散满,功擅温中燥湿。
二药合用,共奏降气止咳、燥湿化痰、消食除胀之功效,用于治疗气滞痰凝之气逆咳嗽;湿浊中阻、脾失运化之胃脘痞满、腹胀不适。
3、贝母配伍知母:贝母清热化痰而止咳;知母清热泻火而养阴。
二者伍用,并走上焦,共奏清热养阴、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或肺阴虚所致之发热口渴、咳吐黄痰或咳嗽痰少、日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未服1~2G。
川贝母Chuanbeimu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aria taipaiensis P. Y. Li或瓦布贝母Friti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var. wabuensis(S. Y. Tanget S. C. Yue)Z. D. Liu,S. 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
表面类白色。
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
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
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
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
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
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cm,直径1~2.5cm。
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
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鉴别】(1)本品粉末类白色或浅黄色。
川贝母产【抗癌药理】对部分肿瘤及癌症有一定的作用。
但抗癌机理不明,待实验研究。
地:川贝母: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
[来源]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植物形态: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15-40cm。
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
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
花被片6,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蜜腺窝在北面明显凸出;蒴果具6纵翅。
花5期-7月,果期8-10月。
暗紫贝母的叶仅下面的1-2对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先端不卷曲,叶状苞片1。
花被深紫色,略有黄色小方格,蜜腺窝不明显。
果棱上的翅很狭。
花期6月,果期8月。
[ 别名] 黄虻、贝母、贝父、药实、苦花、苦菜、勤贝[主要化学成分] 川贝母中有川贝母素,甘肃贝母中有岷贝碱及岷贝酚碱,青贝中含青贝碱。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
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使用方法:内服:3-10g;研细粉冲服,每次1-1.5g反乌头。
寒湿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萎散川贝母的研究进展川贝母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 L多种植物的干燥鳞茎,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肺热燥咳、咯痰带血、痰多胸闷等症。
历版《中国药典》收载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 ct 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
或棱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
川贝母生长于海拔3 000—4 000 m的山坡草丛或阴湿的小灌木丛中,主产于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及与青海、甘肃、西藏交界的地区。
近几年有关川贝母的研究进展迅速,在生药学、质量评价、加21232艺、药理作用、方剂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笔者就此作一综述。
1 生药学研究中国贝母属植物已超过50种(变种),其药典收载川贝母植物来源为4种,主要生药特征为“怀中抱月”,主产于四川西部。
传统上将川贝按鳞茎大小和植物来源分为松贝、青贝、炉贝。
松贝和青贝主要来源于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炉贝主要来源于棱砂贝母。
但据调查,今用作川贝来源的植物种,四川产约14种4变种。
1)显微鉴定法11):有以淀粉粒为主的显微鉴别特征、以鳞叶上(内)表皮显微鉴别特征两种。
2)微量元素法,有微量元素特征图谱法、微量元素灰关联度分析法两种。
3)光谱法:有红外分光光度法、示波极谱鉴别法、一阶导数光谱法、X 一射线图谱法等。
顾雪中等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和比较了新疆贝母与其他4种贝母样品无水乙醇提取物的紫外光谱,结果新疆贝母与其他4种贝母有明显而稳定的差异。
程存归等13)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植物中药材的红外光谱,发现川贝母、浙贝母和东贝母的红外光谱差别较大。
4)色谱法:有SDS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裂解气相色谱法。
陈杰等采用性状特征、显微鉴别、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川贝母及其混淆品东贝母的真伪鉴别。
王曙等”’用薄层色谱法区别川贝母与其他贝母,发现现行中国药典收载的4种植物来源的川贝母均含有特征性薄层色谱斑点。
5)分子生物学方法:蔡朝晖等首次利用PCR扩增技术检测了不同种属贝母的5S—rRNA间隔区基因序列,并用于鉴定。
蔡佩欣等开发了鉴别贝母基因型及不同种类的DNA芯片技术,首先提取来自多种贝母根茎的基因组DNA,对26S rDNA基因D2与D3区的多态性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然后将不同种属多态性片段的特异性寡核苷探针点置于经多聚赖氨酸处理包被的芯片,用来自不同种贝母的荧光素标记的PCR产物与DNA芯片进行杂交,可在芯片特定位置检测到不同种贝母的荧光信号。
此研究显示,DNA芯片技术可为植物种属的验证与质量控制提供一种快速、高通量的检测工具。
2 化学研究2.P 成分1)生物碱:川贝母的主要成分为异甾体类生物碱和生物碱。
川贝生物碱成分有川贝碱(fritimine)、西贝素(sipeimine)。
青贝中有青贝碱(chinpeimine),白炉贝中有白炉贝素,黄炉贝中有炉贝碱(fritiminine),白松贝中有松贝碱(sonpeimine),甘肃贝母中有岷贝碱(minpeimine),棱砂贝母中有新贝甲素(singpeinine A)、代拉文(delavine)、西贝素、贝母辛(peimissine)、琼贝酮(chuanbeinone)、代拉文酮(delafrinone)、代拉夫林(delafrine),暗紫贝母中有松贝辛(songbeisine),瓦布贝母中有西贝素、贝母辛、鄂贝乙素(ebcinone)、异浙贝甲素(isoverticine)、西贝素一p氮氧化物(Imperialine—p—N—oxide),华西贝母中有华贝辛(fritillaria siechuanica S.C.CHEN)和华贝亭(siechuansine)11I。
严忠红等”’对百合科(1iliaceae)植物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的干燥鳞茎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结果鉴定出(22R,25S)一solanidane一3一醇(I)、胸苷(Ⅱ)和腺苷(Ⅲ)3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I为首次从贝母属植物中分得,腺苷具有抑制由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
曾令杰等”’从伊贝母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生物碱,其结构被鉴定为N一(1‘,4‘一二羟基一1..2‘,3.,4.一四氢化萘基)一丙基一N一二苯基甲基一N一3,3一二甲基丁胺,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它与已知的贝母生物碱在骨架结构上截然不同。
2)微量元素:主要有Ca,Mg,K,Fc,Co,Ni,Mn,Ba,Ti,Al,Zn,Cr,Srttl。
3)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比较L1l:川贝母各部位总生物碱的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果皮、鳞茎、鳞心、花、茎杆,总皂苷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鳞茎、果皮、鳞心、花、茎杆;微量元素绝大多数是果皮部位含量高,茎杆次之,植株中人体必需元素的分布趋势为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
2.2 含量测定1)总生物碱:马利琼等采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药典收载的四基源种17个不同产地的川贝母生物碱的含量,结果川贝母为0.08%,暗紫贝母为0.04%,棱砂贝母为0.07%,甘肃贝母为0.05%。
杜建红等…以两相滴定法测定瓦布贝母的野生松贝及家种松贝、家种青贝的总生物碱百分含量(分别为0.103%,O.148%,O.120%)。
王曙等通过测定和比较川贝母与其他贝母类药材在总生物碱和总皂苷的含量上的区别,探讨建立合理的川贝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标准的途径,认为主要成分含量的差异给解释川贝母的独特药理活性和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萍等(13以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的定量结果为依据,比较了贝母总生物碱的3种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对于总生物碱的定量分析,特别是当总生物碱中含有生物碱苷时,两相滴定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的定量结果均偏低,只有非水滴定法的定量结果与实际值接近,因此以非水滴定法为宜。
2)单一生物碱:李松林等测定了异甾体生物碱(鄂贝啶碱、去氢鄂贝啶碱、浙贝甲素、异浙贝甲素、浙贝乙素和西贝素)在贝母属16种植物鳞茎中的含量,并探讨贝母所含生物碱与中医临床应用的关系,结果不同种贝母所含的生物碱种类与量有差异,该结果为中医临床区别应用各种贝母(如浙贝母、川贝母)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们还报道了伊犁贝母中无紫外吸收的活性异甾体生物碱西贝素和西贝素苷的HPLC—ELSD测定方法,该法快速、简便、灵敏且分离度好,适用于伊贝母中活性生物碱的测定。
朱丹妮等利用HPLC法测定了贝母类药材中生物碱成分,采用Silica色谱柱(250 mm x4.6 mm,5 μm),流动相A为环己烷一乙酸乙酯一二乙胺(6:4:1),流动相B为环己烷一乙酸乙酯一二乙胺(6:4:0.12).流速为1.o mL/min,结果贝母甲素回收率为97.21%(n:5),RSD为1.58%,5种不同贝母药材的HPLC图谱有明显差异。
杜建红等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瓦布贝母的野生松贝及家种松贝、家种青贝所含的西贝碱含量(分别为o.010 3%,O.037 5%,0.015 3%).西贝碱含量家种品高于野生品。
2.3 薄层鉴别关于川贝母的薄层鉴别,研究文献较少。
谢玲等对川贝止咳剂中川贝母的薄层色谱鉴别作了较详细的研究。
3 采收及加工工艺邝翠仪等提取3种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川贝母总皂苷和总生物碱并测定其含量,测得传统加工法、水洗法、打硫法处理后川贝母的总皂苷含量分别为o.887%,o.949%,o.486%,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082%,o.098%,o.09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水洗加工方法为优。
蓝日盛等也考察了不同釆收期及加工方法的川贝母有效成分含量。
肖丹等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了川贝粉和川贝微粉在不同时间内总生物碱的溶出量,结果川贝微粉在各时间点的溶出量均大于川贝粉。
陈萍等采用均匀设计安排试验,以浸膏得率和西贝碱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川贝母渗漉提取工艺中影响效果的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浸润时间三因素及条件进行优化,最佳渗漉提取工艺条件为川贝母用14倍量65%乙醇渗漉7 h。
蔡治刚等认为以7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为川贝母的最佳乙醇回流提取条件。
4 药理及临床研究4.1 药理研究贝母目前主要应用所涉及的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喘、抗菌、镇静、镇痛、心血管活性、抗溃疡、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
徐惠波等”对伊犁贝母总生物碱(FPA)、棱砂贝母总生物碱(FDA)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比较:伊犁贝母和棱砂贝母的总生物碱分别以400,200 mg/kg剂量一次性灌胃给药,具有明显的抗炎、镇咳、祛痰作用,伊犁贝母的作用效果在某些方面略强于棱砂贝母;伊犁贝母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棱砂贝母则较弱。
马云淑等发现川贝生物碱可透过小鼠皮肤。
周颖等研究了贝母的有效成分贝母甲素、贝母乙素、西贝素、西贝素苷和蒲贝酮碱5种甾体生物碱的平喘机制(对气管M受体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5种贝母生物碱均可使卡巴胆碱引起气管条收缩的量效曲线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