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曲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大曲工艺和小曲工艺的差别
大曲和小曲是酿造中国传统白酒的两种基本工艺,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酿造方式:大曲采用“池、窖、塔、坛”四种发酵工艺,即将酒曲放入池窖中进行发酵,然后贮存于陶坛中进行熟化。
而小曲则采用“高温固态发酵”工艺,即将酒曲蒸煮后直接加入发酵糟中进行发酵。
2. 发酵条件:大曲的温度和湿度较小曲更加严格,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促进酒曲的生长和发酵过程。
小曲则相对较为宽松,温度和湿度不需要过多的控制。
3. 酒曲的制作:大曲的制作主要通过天然晾晒法,将大麦、豌豆、小麦等原料晒干后,与酵母一起发酵成酒曲。
小曲则采用石磨碾磨法,将大麦、豌豆等原料经碾磨、研磨成粉末,然后加水调制成糊状酒曲。
4. 口感和香气:大曲酿造的白酒通常口感醇厚、香气浓郁,具有较长的陈化时间。
小曲酿造的白酒口感轻爽、香气清淡,适宜迅速消费。
总的来说,大曲工艺相对复杂、耗时长,酿造的白酒适合长期陈化和细品味;而小曲工艺相对简单、酿造周期短,适合迅速消费。
何谓“大曲”?大曲是在商、周大型乐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歌舞乐曲的一种形式,其产生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
一、汉魏时的大曲,由“艳”、“趋”、“乱”三大段组成。
演唱情况已难考知。
蔡邕《女训》及《宋书·乐志》等书有简略记载。
历史上最早的大曲是汉代相和大曲,其渊源与商周以来的大型乐舞有关。
据近人研究,相和大曲的曲式,实际上是商周乐舞、战国楚声的继承与发展。
春秋时代殷商后裔宋国公室祭祀祖先的乐曲《商颂·那》、战国楚声乐曲等,均由若干段组成的乐曲主体与结束部“乱”联成。
汉代相和大曲《白头吟》“曲+乱”的结构形式几乎完全继承了先秦古乐舞的结构。
此外,西周初年的大型乐舞《武》已由“引子+乐曲主体五段(五成)+乱(一成)”三大部分组成,与汉代相和大曲的大型曲式相比,除没有“艳”与“趋”外,其基本结构已大体具备。
六朝时,相和歌演变成清商乐,相和大曲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吴声西曲的影响而有新的发展;同时,在吴声西曲基础上也产生了一部分新的大曲,总称为“清商大曲”。
隋唐时,清商乐简称“清二、唐代大曲,是宫廷宴会上的大型乐舞。
每套大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遍”组成,每遍各有专名。
沈括《梦溪笔谈》、陈旸《乐书》、王灼《碧鸡漫志》等书有关于唐宋大曲的形式、内容的记载。
唐宋大曲一般包括三大段:第一段为序奏,无歌不舞,叫“散序”;第二段以歌唱为主,叫“中序”或“拍序”;第三段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叫“破”。
唐代大曲多以诗句入乐叠唱,郭茂倩《乐府诗集》收有残篇。
唐代是大曲艺术发展的盛期。
唐大曲不仅数量多,来源广,而且艺术水平较高,在历史上颇负盛名。
唐大曲除少量唐以前的清乐旧曲外,主要来自当时新声:一是在清乐的基础上吸收西凉、龟兹、疏勒、高昌等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和天竺、高丽等外国音乐的滋养产生的“杂用胡夷里巷之曲”;二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在传入内地后,汲取清乐的滋养和经验形成的大曲。
由于应用场合与来源不同,这些大曲可分为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的雅乐大曲,用于宴飨、元旦朝会、重大节日的燕乐大曲与源于宗教的道调法曲三大类。
大曲制造工艺技术大曲是一种传统的发酵食品,具有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喜爱。
大曲的制造工艺技术是非常精细和繁琐的,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大曲的制作过程。
首先,大曲的原料主要包括小麦、大米和糯米。
这些原料要经过洗净、糖化、蒸煮等步骤进行初加工。
在糖化的过程中,将米和麦糠混合,并加入足够的水分,然后经过温度控制和持续搅拌使之形成锅巴。
接下来,锅巴要进一步进行发酵。
发酵是大曲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根据传统的工艺,发酵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一般是在20-30摄氏度的温度下,持续发酵12-24小时。
发酵条件的控制对于大曲的质量和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发酵完成后,要将发酵好的锅巴进行研磨和精加工。
研磨的目的是将颗粒较大的锅巴细化,增加其表面积,方便后续的混合和均质化。
精加工包括反复浸泡、压榨和蒸汽杀菌等步骤,这些步骤主要是为了提高大曲的纯度和卫生质量。
最后,大曲还需要进行熟化和分装。
熟化是将制造好的大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后期发酵,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6个月。
分装的时候,要先将大曲进行筛检,去除不合格的颗粒,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料,最后按照包装的要求进行包装和封口。
大曲的制造工艺技术虽然繁琐,但是这些步骤都是为了保证大曲的质量和口感。
在制作大曲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同时还要对原料和卫生条件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大曲的品质符合标准。
总结来说,大曲的制作工艺包括原料处理、糖化、发酵、精加工、熟化和分装等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湿度、原料选择等因素,确保大曲的质量和风味。
只有经过精心制作的大曲才能够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口感和满足的享受。
大曲检测标准
大曲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酿酒工艺,其检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酒精度:大曲的酒精度应该在50%以上。
2. pH 值:大曲的pH值应在
3.5-
4.5之间,过低或过高都会影
响酒的品质和发酵。
3. 残糖:大曲的残糖应在5%以下,否则会影响酒的口感和品质。
4. 挥发性酸度:挥发性酸是大曲酒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合理
的挥发性酸度能够提升酒的口感和品质。
5. 氨基酸含量:大曲中氨基酸的含量会影响酒的口感和品质,应尽可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以上是大曲酒的主要检测标准,同时也需要注意生产环境的卫生和细菌菌群的平衡,才能够酿出优质的大曲酒。
大曲的特点和类型(一)大曲的特点大曲作为酿制大曲酒用的糖化、发酵剂在制造过程中依靠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在淀粉质原料中进行富集、扩大培养,并保藏了各种酿酒用的有益微生物。
再经过风干、贮藏,即成为成品大曲。
每块大曲的重量为2-3公斤。
一般要求贮存三个月以上算陈曲,才予使用。
制曲原料,要求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蛋白质以及适量的无机盐等,能够供给酿酒有益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因为微生物对于培养基(营养物质)具有选择性。
如果培养基是以淀粉为主,则曲里生长的微生物,必然是对淀粉分解能力强的菌种为主。
若以富于蛋白质的黄豆作培养基,必然是对蛋白质分解能力强的微生物占优势。
酿制白酒用的大曲是以淀粉质原料为主的培养基,适于糖化菌的生长,故大曲也是一种微生物选择培养基。
完全用小麦做的大曲,由于小麦含丰富的面筋质(醇镕谷蛋白与谷蛋白),粘着力强,营养丰富,适于霉菌生长。
其他的麦类如大麦、荞麦,因缺乏粘性,制曲过程中水分容易蒸发,热量也不易保持,不适于微生物生长。
所以在用大麦或其他杂麦为原料时,常添加20-40%豆类,以增加粘着力并增加营养。
但配料中如豆类用量过多,粘性太强,容易引起高温细菌的繁殖而导致制曲失败。
大曲原料的主要化学组成见表大曲是用生科制曲,这样有利于保存原料中所含有的丰富的水解酶类,如小麦麸皮中β-淀粉酶含量与麦芽(啤酒生产用)的含量差不多,将有利于大曲酒酿制过程淀粉的糖化作用。
大曲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提供了酿酒所需要的多种微生物混合体系,特别是大曲中含有霉菌,是世界上最早把霉菌应用于酿酒的实例。
微生物在曲块上生长繁殖时,分泌出各种水解酶类,使大曲具有液化力、糖化力和蛋白分解力等。
大曲中含有多种酵母菌,具有发酵力、产酯力。
在制曲过程中,微生物分解原料所形成的代谢产物,如氨基酸,阿魏酸等,它们是形成大曲酒特有的香味前体物质,而氨基酸也提供作酿酒微生物的氨源。
因而对成品酒的香型风格也起着重要作用。
大曲的制作方法及原料
大曲是一种发酵米醋饮料。
它是一种清淡的独特的酒精饮料,可以让人觉得轻快清新,容易入口。
它可以做成多种口味,如草莓味、橙子味、苹果味等,还可以加糖。
让大家有
更多的选择。
一般来说,制泡大曲的材料主要有米和醋,另外还有一些调味料,如糖、果汁、香料。
准备大曲的步骤如下:
一、准备食材:
1.米:用来作为主要原料,可以用大米、中米和小米等。
2.醋:一般使用食醋,若是做果汁口味,可以加入无醛果醋。
3.糖:用来调味,比例一般大约是糖和醋的1:1.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适当改变比例
4.果汁/香料:可以选择喜欢的口味,比如草莓、橙子、苹果等。
二、开始制作
1. 米洗净,用清水煮至大米快熟后,盛出沥干水分,放凉。
2. 米和醋放入容器中,比例一般是米:醋=3:1,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适当加减。
3. 加入糖,混匀,封起来,放在通风处至少一周,让米和醋发酵。
4. 一周后,发酵完毕,排出底部的黑汁,口感醋味不偏重即可。
5. 加入果汁或香料,搅拌均匀,可以做成不同口味。
6. 再放入容器中,浓度可以直接喝或加以冰水淡薄,便可享用。
大曲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制作简单容易,而且味道绵甜,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调制,因此受到十分欢迎。
请简述大曲的作用。
大曲,又称为酒曲,是一种发酵剂,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的酿酒工艺中。
大曲主要由小麦、糯米和豆豉等原料制成,通过细菌和酵母的作用,将淀粉和蛋白质转化为酒精和其他有益化学物质。
大曲在酿造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酵促进:大曲中的发酵菌和酵母可以分解淀粉和糖类,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这种发酵作用可以使得酿酒过程更加快速、顺利。
2. 风味调整:大曲中的发酵菌和酵母会产生各种酒醣、酪胺、氨基酸等有机物,进而影响酒液的风味和香气。
不同种类的大曲可以带来不同的风味特点,使得最终的酒品具有丰富的口感和香味。
3. 营养增强:由于大曲中存在丰富的酪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对酒中的营养价值有所提升。
这些物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吸收能力并提供能量。
4. 保鲜防腐:大曲中的微生物在酿造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和抗菌物质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延长酒液的保鲜期。
综上所述,大曲在酿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具有促进发酵、调整风味的功能,也可增强营养,保持酒的质量和口感。
因此,大曲是中国传统酿酒工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曲生产工艺流程大曲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酿酒工艺,是以高粱、小麦、大麦、糯米等为主要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发酵、蒸煮、传统技艺手工操作等步骤制作而成。
以下是大曲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准备原料。
选择优质的高粱、小麦、大麦和糯米等粮食作为大曲的主要原料。
这些粮食要经过清洗、捞取杂物、晾晒等处理,确保原料的质量。
接下来,研磨原料。
将清洗好的高粱、小麦、大麦等粮食进行破碎、研磨,使其更容易被酒曲中的微生物发酵。
然后将糯米进行蒸煮,使其糊化,方便后续的发酵。
然后,混合原料。
将研磨好的高粱、小麦、大麦等原料与蒸煮好的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形成大曲的主要原料。
接着,进行堆积。
将混合好的原料堆积在特制的大曲堆中,通过清洗过的稻草和过滤网将大曲堆进行覆盖,以保持温度和湿度的合适。
然后,发酵。
大曲堆发酵是整个大曲生产工艺的关键步骤。
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下,酒曲中的微生物开始进行发酵。
这些微生物会将混合好的原料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分,同时产生一系列的酶和异味物质。
发酵完成后,进行熟化。
将发酵好的大曲进行熟化操作,即进行二次发酵,使其更加醇香。
接下来,进行提取。
将经过熟化的大曲进行提取,通过加水和搅拌的方式,使大曲中的水溶性物质提取出来,形成大曲液。
然后,进行煮沸。
将提取好的大曲液进行煮沸,使其达到一定的浓度,增加酒的味道和品质。
最后,进行熟化和过滤。
将煮沸好的大曲液进行熟化,使其更加醇香。
然后,通过过滤的方式去除大曲液中的悬浮物质,得到高质量的大曲。
大曲生产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傅以及一定的设备和仪器的支持。
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大曲的质量和特色。
大曲通过传统的发酵工艺,独特的口感和香味,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唐代大曲名词解释唐代大曲唐代大曲是唐朝时期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被广泛关注和传承。
下面是与唐代大曲相关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1. 大曲•大曲是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特定音乐曲调。
•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曲通常称为“上腔”,下曲称为“下腔”。
2. 曲牌•曲牌是大曲的一种分类方式。
•它是根据音乐的调式和旋律而命名的,代表了每首大曲的独特特征。
•有许多著名的曲牌,如《河渎神女》、《鹧鸪天》等等。
3. 声部•大曲通常分为多个声部进行演奏。
•声部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域,演唱者根据自己的音域进行选择。
•词牌是唐代大曲中的文学形式,包括了曲牌的标题和歌词。
•它是根据大曲的音乐旋律和节奏来创作的。
•词牌的文学性很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渔阳鼙鼓》、《虞美人》等等。
5. 谱牒•谱牒是记载大曲音乐的文书。
•它通常由流行的大曲曲牌和词牌的歌词音乐记谱而成。
•谱牒的出现使得大曲的传承和演奏更加方便和规范。
6. 唱腔•唱腔是大曲的一种表演方式。
•它是演唱者根据大曲的音域和情绪来表达的一种演唱技巧。
•唱腔要求演唱者有独特的嗓音和节奏感。
7. 琵琶•琵琶是大曲常见的乐器之一。
•它是一种弹拨乐器,音色悠扬。
•在大曲中,琵琶常用于伴奏或进行独奏。
•筝是大曲常见的另一种乐器。
•它是一种弹拨乐器,音色清脆。
•筝常用于大曲的伴奏或进行独奏。
这些名词和概念都是唐代大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唐代大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通过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珍贵的音乐艺术形式。
唐朝大曲的名词解释唐朝大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在音乐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时期,大曲是一种具有浓郁特色的音乐形式,受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本文将对唐朝大曲的名词进行解释,并揭示其在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曲。
曲是中国音乐中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是指用曲调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音乐作品。
唐朝大曲即指在唐代形成并流传较广的曲调。
大曲与其他曲调相比,其特点在于曲调音阶扩展,旋律优美舒展,乐句丰富多样。
唐朝大曲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舞曲”,它是在歌唱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舞曲。
大舞曲在唐朝的宫廷中表演,以庄重肃穆的舞蹈形式和娴熟的演唱技巧,将宫廷文化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些曲子既能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又能展示出唐代皇宫的繁荣和庄严。
另外,唐朝大曲还有一种形式叫做“大闹曲”。
大闹曲是一种以欢快活泼为主题的曲子,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神话色彩的精彩故事。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情节紧凑,给人以欢乐和愉悦的感觉。
大闹曲的演唱方式独特,旋律欢快,歌词幽默,往往在节日庆典和娱乐场所中演唱。
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还通过歌曲的形式传承了唐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唐朝大曲中,还有一种称为“大音曲”的音乐形式。
大音曲是一种纯音乐作品,没有歌词,通过旋律来表达情感。
它的演奏方式多样,如以弦乐、管乐和打击乐为主,演奏者需要通过技巧和情感的把握,将曲调表达到极致。
大音曲在唐代的宴会、祭祀和战争中经常被演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对于唐朝大曲,我们不能忽视其在音乐发展中的重要性。
唐代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有唐朝大曲的繁荣,还产生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大曲作为当时的主要音乐形式之一,不仅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发展,也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总之,唐朝大曲作为古代音乐的瑰宝之一,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大舞曲、大闹曲和大音曲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大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药大曲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大曲(Rhizoma Rarum Yizhi)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它是由蜡鞘姜科植物大曲(Rarum yizhi)的根茎部分制成的,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大曲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大曲的功效与作用。
一、调理脾胃、消食化滞大曲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促进消化功能,增强脾胃功能。
它含有多种有益于胃肠道健康的营养成分,如黄酮类、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可以刺激胃肠道的消化腺分泌,增加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助于消化不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改善。
此外,大曲还具有消食化滞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胃肠道积滞物,改善胃肠蠕动,缓解胃胀、食积等不适症状。
二、养血安神、祛风健脑大曲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细胞的供氧供血,提高脑细胞的代谢能力,有助于改善记忆力、提高智力。
此外,大曲还具有祛风健脑的作用,可以祛除脑部风邪,缓解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
三、活血化瘀、止痛消肿大曲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
它含有一种活血化瘀的有效成分——大曲甙,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可以防止血液凝结,减少血栓形成。
此外,大曲还具有止痛消肿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疼痛疾病的症状,减轻疼痛和肿胀。
四、降脂降压、抗氧化大曲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槲皮素、芎酸、红酒素等,具有降脂降压和抗氧化的作用。
这些成分可以调节人体内的脂质代谢,防止血脂堆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大曲中的抗氧化物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延缓细胞老化,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五、增强免疫力、抗炎抑菌大曲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抑菌的作用。
它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细胞数量,提高免疫细胞的活力,增强免疫力。
大曲中的一些化学成分还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抑制炎症反应,加速伤口愈合,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袭。
大曲的制作方法简介大曲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酿造发酵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
它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进行发酵制作而成。
本文将介绍大曲的制作方法,包括原料准备、发酵过程和保存方法等。
原料准备制作大曲所需的主要原料包括高粱、麦麸和水。
下面是具体的准备步骤:1.选择优质的高粱作为发酵的基础原料。
高粱应该饱满、颗粒饱满、不带霉斑,并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
2.清洗高粱,去除杂质和尘土。
可以将高粱浸泡在清水中,然后用手搓洗,直到水变清澈。
3.将洗净的高粱晾干,确保表面的水分完全蒸发干燥。
制作大曲的步骤1. 发酵种源的制作大曲的发酵种源是制作高粱曲的关键。
下面是制作发酵种源的步骤:1.将部分清洗干净的高粱研磨成粉末状。
2.取一定比例的高粱粉末加水搅拌均匀,使其成为糊状物。
3.把糊状物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自然发酵,通常需要5-7天的时间。
2. 大曲的酿造大曲的酿造是在发酵种源的基础上进行的。
下面是制作大曲的步骤:1.取适量的高粱,用清水浸泡大约24小时,直到高粱发芽。
2.接下来,将浸泡的高粱晾干并研磨成粉末。
3.在研磨好的高粱粉中加入发酵种源,搅拌均匀。
通常情况下,发酵种源的添加量应为高粱粉的5-10%。
4.将混合物放在通风良好的容器中,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5-30摄氏度)和湿度(60-70%),进行发酵。
发酵的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般为20-30天。
5.在发酵的过程中,需要定期搅拌,以促进发酵的均匀进行。
3. 大曲的保存制作好的大曲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以保持其质量和口感。
以下是一些保存的建议:1.将制作好的大曲晾干,确保表面没有水分,并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结论到此为止,我们介绍了大曲的制作方法,从原料准备到发酵过程再到保存方法,每个步骤都需要细心处理。
制作大曲需要时间和经验,但通过掌握制作方法和不断实践,您将能够制作出美味可口的大曲。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注意:本文仅供参考,请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需求进行调整和实践。
大曲的生产工艺大曲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白酒,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生产工艺相对复杂,涉及到多个环节。
下面将介绍大曲的生产工艺。
首先,大曲的原料主要有高粱、小麦、玉米等。
这些原料首先要进行检验和筛选,确保质量符合要求。
接下来,将原料进行粉碎,使其变成较小的颗粒。
然后,将粉碎后的原料进行混合。
一般情况下,高粱为主要原料,小麦和玉米作为辅助原料。
混合的目的是均匀分布各种原料,增加发酵的功效。
接着,将混合后的原料进行糟化,即将其加水,放置在发酵池中进行发酵。
发酵时间一般在10天左右,期间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保证发酵的质量。
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糟香和酒精,为后续的提香和提酒打下基础。
发酵结束后,将发酵糟进行蒸馏。
蒸馏的目的是提取糟中的酒精,得到原酒。
蒸馏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得到的液体称为“头”,第二次得到的液体称为“心”。
头部一般含有较多的杂质,心部含有较高的酒精含量。
为了提高酒的质量,头和心需要进行分离。
分离后的心部液体需要进行陈酿,以使其稳定和提香。
陈酿时间一般在3年以上,过程中需要定期调整和管理,确保酒质的稳定和改善。
最后,将陈酿后的大曲进行过滤、调配和装瓶。
过滤的目的是去除杂质,使酒液更加清澈。
调配是根据需求和酿酒师的经验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以使产品达到理想的口感和香气。
最后,将酒液装瓶,进行包装和销售。
总结起来,大曲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筛选、粉碎、混合、发酵、蒸馏、陈酿、过滤、调配和装瓶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以确保酒的品质。
大曲的生产工艺虽然复杂,但也正是这种繁琐的工艺和酿酒师的智慧使得大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白酒。
名词解释大曲
嘿,你知道什么是大曲吗?这玩意儿可有意思啦!就好比是一场盛
大的音乐派对!
大曲啊,它可不是一般的曲。
你看啊,平时我们听到的那些小曲儿,可能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一段旋律。
但大曲可不一样,它就像是一个庞
大的音乐帝国!它包含了好多好多的部分呢!比如说有歌、有舞,还
有各种复杂的节奏和旋律变化。
就像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有主角唱歌,有伴舞烘托气氛,多热闹呀!
想象一下,在一个超级大的舞台上,各种乐器奏响,歌手们放声歌唱,舞者们尽情舞动,那场面,哇,简直震撼!这就是大曲给人的感觉。
比如说古代的那些大曲,那可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才华呀!
咱再拿盖房子来类比一下大曲。
盖房子得有根基吧,那大曲里的各
种节奏和旋律就是根基;房子得有框架吧,那就是大曲的结构;还得
有装饰吧,这就像是大曲里那些美妙的歌声和舞蹈动作。
只有这些都
齐全了,才能盖出一座漂亮、坚固的大房子,同理,才能有一首完美
的大曲呀!
“哎呀,这大曲到底有啥特别的呀?”有人可能会这么问。
嘿,它特
别的地方可多啦!它不只是音乐,更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现。
它能让
人沉浸其中,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魅力和情感。
我觉得啊,大曲就是音乐世界里的瑰宝,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我们去好好欣赏和研究。
它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音乐的天
空中闪耀着光芒!。
大曲酒是什么类型的酒整理大曲酒是什么类型的酒大曲酒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浓香型白酒。
以大曲为糖化、发酵、生香剂,大曲的原料主要是小麦,也有用小麦、大麦混合,加上肯定数量的豌豆。
大曲又分为低温曲、中温曲、中偏高温曲和高温曲。
大曲酒是什么类型的酒顾名思义,大曲酒是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纳固态发酵法酿制的白酒,所谓大曲是以大麦、小麦加上肯定数量的豌豆为原料,经过粉碎,加水混捏,压成曲醅,形似砖块,大小不等,让自然界各种微生物在上面生长而制成,统称大曲,又称块曲、草包曲,或砖曲。
大曲的分类可分为低温曲、中温曲和高温曲。
使用大曲酿造的白酒质量较好,香气突出,味道醇厚,所以国内大多数名酒都是以大曲酿造而成的,比如:酱香型大曲酒:茅台酒、郎酒、怀庄、习酒、国台酒;浓香型大曲酒:泸州老窖、五粮液、古井贡、洋河大曲;芳香型大曲酒:汾酒、杏花村、宝丰酒、高粱酒。
其中浓香型白酒是大曲酒中产量最大的酒种。
小曲和大曲有什么区分从实物来看,小曲小,大曲大,小曲一般是球状,就像鹌鹑蛋或是鸡蛋一般大小。
而大曲成砖样,因此有的人叫大曲为砖曲。
小曲酒喝大曲酒的制作工艺不同,小曲酒采纳半固态发酵,即固态培菌糖化后再进行液态发酵和蒸馏。
而大曲酒的酿造分为清渣和续渣两种方法,汾香型酒(芳香型酒)大多采纳清渣法生产,而泸香型酒(浓香型酒)和茅香型酒(酱香型酒)则采纳续渣法生产。
在从制作原料上来说,小曲和大曲是有很大区分的。
小曲是以米粉或是糠作为原料,其中还添加了中草药或是辣蓼粉为辅料,再加上少量的白土作为填充料。
而大曲则是以大麦和小麦以及豌豆为原料。
生产工艺浓香型大曲酒浓香型大曲酒,也称为泸香型大曲酒,是大曲酒中产量最大的酒种。
我国名酒中大多数是浓香型。
如四川及江苏省出产众多的中国名酒都属于这类。
其生产工艺如下:浓香型大曲酒,以高梁为主要原料,采纳中温培育的大曲,大曲用大麦、小麦、并配以肯定比例的豌豆培育而成。
发酵采纳泥窖作发酵容器。
酿造工艺极为简单,其特点是:混蒸、续料。
大曲生产工艺流程大曲是一种以高粱、小麦和豌豆为原料,经过发酵、蒸煮等多道工艺制成的传统酿造酒。
下面是大曲生产工艺流程的简要介绍。
1. 原料准备:选择优质的高粱、小麦和豌豆作为大曲的原料。
对原料进行清洗、筛选和磨碎,以去除杂质并提高酒的纯度。
2. 泡种:将磨碎好的原料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水发芽。
发芽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酶类物质,有利于后续的发酵过程。
3. 发酵:将经过泡种的原料经过蒸煮和糖化处理后,加入曲(酿酒曲菌),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中,曲菌分解原料中的淀粉和糖分,产生酒精和香味物质。
发酵时间通常为7-10天,温度控制在30-35摄氏度之间。
4. 蒸馏:将发酵后的酒液进行初次蒸馏,得到酒精含量较低的“小曲”。
蒸馏的过程中,会将酒液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最纯净的一部分被保留作为大曲的主体。
5. 固态发酵:将初次蒸馏得到的小曲与一定比例的豆曲混合,再次进行发酵。
这个过程称为固态发酵,时间通常为7-10天。
固态发酵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酒类中香味的含量。
6. 二次蒸馏:经过固态发酵的酒液进行二次蒸馏,得到更纯净、更浓烈的大曲。
根据需要,二次蒸馏的程度可有所不同。
7. 储存和陈化:将二次蒸馏得到的大曲储存在木桶中进行陈化。
陈化时间通常为3年以上,期间大曲会逐渐变得柔和、醇厚。
8. 定标和包装:陈化完成后,对大曲进行定性、定级和定性,并根据需要进行稀释。
最后将大曲装瓶,进行包装。
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一定时间的陈化才能得到最终的产品。
每个环节的控制都对产品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工艺的精细和经验的积累是大曲品质好坏的决定因素。
大曲的名词解释大曲,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发酵食品,被广泛用于制作白酒。
它是由高粱和小麦饼干经过糕点发酵而成,具有独特的风味和香气。
大曲的制作过程精细繁琐,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时间,因此被认为是制作优质白酒的重要步骤之一。
大曲的制作需要选取上等的高粱和小麦饼干作为原料。
首先,将高粱和小麦饼干混合并加水,然后经过糕点发酵。
发酵的过程中,酵母菌会分解淀粉,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丰富的香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原料中的淀粉会转化为糖分和其他有机物,使得大曲具有独特的风味。
大曲的发酵过程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和通风度都会对发酵效果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发酵过程持续一段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酵母菌会不断繁殖,最终达到高峰。
当发酵完成后,大曲会变得松软而湿润,散发出浓郁的酒香。
大曲在白酒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制作白酒的过程中,大曲被添加到糖化汤中,与其他原料一起进行发酵。
大曲中的酵母菌和酶能够促进酒液中淀粉的分解和糖化,使得糖分转化为酒精。
同时,大曲中的酵母菌还会产生香气物质,赋予白酒独特的风味。
大曲在白酒的陈酿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酒一般需要长时间的陈放,以使酒体更加醇厚。
在陈放的过程中,大曲会继续与酒液发生微生物反应,产生复杂的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白酒的口感更加柔和,香气更加浓郁。
大曲作为中国传统的发酵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在中国古代,大曲被视为一种宝贵的食材,不仅可以用于制作酒类,还可以作为调味品和药材使用。
大曲的制作工艺也被逐渐完善,并传承至今。
大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关注。
随着人们对优质白酒的追求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大曲的知名度逐渐提升。
总结起来,大曲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发酵食品,用于制作白酒。
它具有独特的风味和香气,是白酒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大曲的制作需要选取上等的原料,并经过精细的发酵过程。
大曲在白酒的糖化和陈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赋予白酒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大曲:以小麦为原料,经粉碎后制成曲坯,让自然界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成,称为大曲.一、大曲的特点大曲是酿制大曲酒用的糖化发酵剂。
在制曲过程中依靠自然界各种微生物富集到用淀粉质原料制成曲坯上,经过扩大培养,形成各种有益的酿酒微生物菌糸和酶系,再经过风干、贮藏,即成为成品大曲。
刚培养结束出房后的大曲,一般要经过三个有左右的贮存才能使用,每块大曲的重量在2---3 公斤,含水量在13 — 15% 左右。
大曲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生料制曲用来制造大曲的原料应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及适量的无机盐等,以便在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能提供必需的营养,同时对微生物的富集和不同酶的产生起到筛选与诱导作用。
我们可以把大曲看作一种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基,也是一种复合酶制剂的粗制品。
生料制曲是大曲生产的一大特点,这不仅有利于保存原料中所含的水解酶类(如小麦麸皮中的β-淀粉酶)有助于大曲酒酿造进程中淀粉的糖化作用,而且有利于那些能在直接利用生料的微生物得以富集生长。
一般我国南方的曲酒厂大多以小麦作为制曲的主要原料,北方常以大麦、豌豆为制曲原料。
小麦制曲容易管理,淀粉含量丰富,还含有较多的面筋质,粘着力强,最适合于曲霉菌的生长。
大麦皮多、粘性小、疏松,曲块成型后内部间隙大、上火慢、后火快,水分和热量散发也快,影响微生物在曲块内充分的繁殖;而豌豆粘着力强,蛋白质含量丰富,并含有香草醛和香草酸等清香物质,有利于清香的形成。
由于豌豆粉结块后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失,同样不利于微生物充分繁殖。
因此制曲时大麦与豌豆必须进行适当的配比,才能制成好曲。
有时用小麦制曲时,为了疏松曲块、提高微生物对酿酒原料的适应性,提高曲的质量,可添加 5 — 10 %的高粱。
2 、自然接种大曲通过自然接种使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转移到曲块上繁殖,但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往往又受到季节的影响,根据经验一般春未夏初到中秋季节是曲的最佳时期,此时环境的温、湿度较高,有利于曲室培养条件的控制。
自然接种不仅为大曲提供丰富的微生物类群,而且这些微生物所产生的各种酶类形成了大曲的液化力、糖化力、蛋白质分解力和酒精发酵力。
在制曲过程中,微生物分解原料所形成的代谢产物,如氨基酸,阿魏酸等都是大曲酒香味成分的前体物质,它们与发酵过程中形成的其它代谢产物一起,构成了大曲酒的各种香气和口味物质。
3 、大曲既是糖化发酵剂又是酿酒原料的一部分在酿造大曲酒时,依靠大曲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和酶,对原料成分进行糖化发酵,同时大曲本身所含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在发酵过程中也被分解利用。
4 、强调使用陈曲大曲经过曲房培养后,即使成熟也不应立即使用,需要经过 2 — 6 个月的贮藏,成为陈曲后才投入使有。
因为在制曲过程中潜入了大量产酸细菌,它们在干燥条件下会大部分死亡或失去繁殖能力,以减弱发酵过程中的产酸能力。
同时在大曲通过适当贮存中酵母数量是也会减少,酶活适当钝化,在今后酿酒过程中可避免前火猛、升酸快的情况,使发酵升温减缓、符合前缓、中挺、后缓落的规律,有利于酒的出率和质量的提高。
贮曲场所应保证干燥通风,并保证曲块不发生霉变虫害,要特别注意在水分较高、通风不良的环境曲块容易感染青霉菌,酿出的酒会产生不良苦味;大曲若受虫害使大曲质量严重下降,不但造成浪费,降低曲的效力,而且还会使酿出的成品酒产生难闻的虫粪臭味。
目前已试制成功能防治曲虫的药剂,消除虫害,效果良好。
二、大曲的类型根据制曲过程中控制曲块最高品温的不同,一般把大曲分为高温曲和中温曲。
高温曲的最高制曲品温达60 ℃以上,主要用于生产茅香型(俗称酱香型大曲酒)和泸香型(俗称浓香型)大曲酒。
中温曲的最高制曲品温一般不超过50 ℃,它主要用来生产汾香型(俗称清香型)大曲酒,某些泸香型曲酒为了提高曲和酒的香味,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将制曲温度升高订为55 — 60 ℃,成为偏高温曲。
为了提高酒的香气,除汾酒大曲和董酒麦曲外,绝大多数名、优酒厂都倾向于高温制曲。
各有关酒厂制曲的最高品温控制如下:茅台60 — 65 ℃泸州55 — 60 ℃五粮液58 — 60 ℃全兴60 ℃西风58 — 60 ℃汾酒45 — 48 ℃古井47 — 50 ℃洋河50 — 60 ℃双沟60 — 63 ℃酒麦曲44 ℃。
各厂除了在制曲温度的控制上不同外,在制曲原料的配比上也不一样,典型的高温曲常采用纯小麦制曲,而其他的大曲常以小麦为主、添加不同比例的大麦和豌豆,用以调节曲块的粘结性和增加香味;典型的中温曲常以大麦、豌豆作为制曲的原料。
高温曲的典型代表是茅台大曲,其显著的工艺特点是“堆曲”,即在制曲过程中,用稻草隔开的曲坯堆放在一起,以提高曲坯的培养温度,使品温度达60 ℃以上,称为高温堆曲;而中温曲的典型代表汾酒大曲,制曲工艺看重于排列,操作严谨保温、保潮、降温各阶段环环相扣,控制曲坯品温最高不超过50 ℃。
制曲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大曲中各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微生物在曲坯上进行生长繁殖,有其大致的规律,前期以霉菌和酵母大量繁殖为主,中期是霉菌从曲坯表面向内部繁殖,而后期由于温度升高酵母和不耐热的细菌营养体大量死亡,而嗜热芽孢杆菌和少量的耐温红曲仍存活。
因此,中温曲所含的微生物以霉菌、酵母为主,高温的茅台大曲中很难分离到酵母菌,而耐高温的芽孢杆菌较多。
对于成品大曲的理化性能的比较,可以发现高温曲水分偏低、酸度较高、氨基酸含量比较多、糖化力和发酵力弱、液化力稍强、出酒率低、酒质醇厚、酱香浓,中温曲相对水分稍高、酸度偏低、糖化力发酵力强、出酒率较高,而曲的香气较淡。
不同类型的大曲在酿酒过程中表现不同的生化性能。
因此,各类大曲可以分别制备混合使用来兼顾大曲酒的产、质量。
大曲酒——是指用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的酒。
大曲酒的曲呈砖块状,是选用小麦、大麦、豌豆等原料,经粉碎、加水搅拌、压制而成。
然后在室温45-70度经过25-40天自然培养或加入曲母培养,使微生物相互接种最终制成。
因其体积大、呈大砖状故得名“大曲”。
大曲酒有:茅台、汾酒、泸州老窖、西风、杜康等等。
二曲酒(或称小曲酒)——是指用小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的酒.小曲酒的曲呈小方块状,是选用大米为原料,加入少量的辣蓼草粉末,在室温25-30度经7-15天菌种培养制成。
因其体积小故名“小曲”。
小曲酒有桂林三花、浏阳河、广东米酒等。
另外还有麸曲酒——是指用麸曲和酒母为糖化发酵剂酿制的酒。
麸曲呈松散状,用麸皮制作,故称麸曲。
如凌川白酒、六曲香等。
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用酒曲酿造的,而且中国的酒曲法酿酒对于周边国家,如日本、越南和泰国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讲述中国酒的品种及特征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的酒曲作一个较详细的了解。
虽然中国人民与曲蘖打了几千年的交道,知道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但一直不知道曲蘖的本质所在。
现代科学才解开其中的奥秘。
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
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
蘖也含有许多这样的酶,具有糖化作用。
可以将蘖本身中的淀粉转变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转变成乙醇。
同时, 酒曲本身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等,也是酿酒原料。
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
酒曲中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
对霉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坂口谨一郎教授认为这甚至可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媲美,这显然是从生物工程技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推断出来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所创立的方法将日益显示其重要的作用。
酒曲的种类酒曲的起源已不可考,关于酒曲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书经·说命篇》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
从科学原理加以分析,酒曲实际上是从发霉的谷物演变来的。
酒曲的生产技术在北魏时代的《齐民要术》中第一次得到全面总结,在宋代已达到极高的水平。
主要表现在:酒曲品种齐全,工艺技术完善,酒曲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发酵力都很高。
现代酒曲仍广泛用于黄酒,白酒等的酿造。
在生产技术上,由于对微生物及酿酒理论知识的掌握,酒曲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原始的酒曲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人们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适于酿酒的酒曲。
由于所采用的原料及制作方法不同,生产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异,酒曲的品种丰富多彩。
大致在宋代,中国酒曲的种类和制造技术基本上定型。
后世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改进。
以下是中国酒曲的种类:一酒曲的分类体系按制曲原料来分主要有小麦和稻米。
故分别称为麦曲和米曲。
用稻米制的曲,种类也很多,如用米粉制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饭制成的红曲或乌衣红曲,米曲(米曲霉)。
按原料是否熟化处理可分为生麦曲和熟麦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来分,又有很多种类,如加入中草药的称为药曲,加入豆类原料的称为豆曲(碗豆,绿豆等)。
按曲的形体可分为大曲(草包曲,砖曲,挂曲)和小曲(饼曲),散曲。
按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分为传统酒曲(微生物的天然接种)和纯种酒曲(如米曲霉接种的米曲,根霉菌接种的根霉曲,黑曲霉接种的酒曲)。
二酒曲的分类现代大致将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
它们是:麦曲,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小曲,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品种);大曲,用于蒸馏酒的酿造。
麸曲,这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
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
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
其白酒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