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优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0.55 MB
- 文档页数:39
鲁佑瑜教授: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与治疗脑静脉窦血栓(CVST)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约占0.5%~1%。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CVST的临床诊断获得了更深入的认识,治疗方式已经有了较多的进展,个体化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措施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用于治疗脑静脉血栓的方法可以用介入技术进行取栓或者溶栓。
脑静脉窦血栓(CVST)发展及流行病学脑静脉窦血栓(CVST)最早于1825年由Ribes首次描述,当时对于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局限于降低颅压、抗癫痫等。
到了1942年,Lyons首次提出利用系统性抗凝治疗CVST。
1971年,Vines等开始对CVST患者进行系统性溶栓治疗。
80年代以来,经颅钻孔接触性溶栓法以及利用血管介入技术经颈静脉及股静脉进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等技术被逐渐开发和应用发展起来。
CVST的发病率不算高,仅占所有卒中的0.5~1%,但形成后,其危害巨大。
在普通人群中,成人患CVST的发病率大约在2~5/百万左右。
其中54%的患者正在服用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孕妇或产褥期女性。
此外,其他主要的诱因还包括了感染(12%)、癌症(7%)级血液系统疾病(12%)等。
脑静脉窦血栓(CVST)病因及临床表现静脉窦不同部位的发病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有:1)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等(2年内复发率19%,5年内复发率40%);2)获得性高凝状态:妊娠、产褥期(12/10万次分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3)感染:脑膜附近感染(耳、副鼻窦、颈部、面部);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闭塞性血管炎;5)肿瘤(高凝状态);6)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7)药物:口服避孕药,输入免疫球蛋白、类固醇;8)物理因素:颈静脉插管、脑静脉窦损伤等;9)其他:脱水、硬脑膜动静脉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