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8
审计风险的名词解释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对达成审计目标造成不利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审计工作的不完整性、不准确性或者不合规性,使得审计结论失真或无法得到合理保障。
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不可避免的存在,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尽量降低审计风险对审计工作结果的影响。
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为达成经营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程序、措施和方法。
内部控制风险指的是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或者缺陷,可能导致资产损失、财务报表错误、违法违规行为等问题。
审计人员需要对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评估和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减少内部控制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2. 误差风险:误差风险是指审计对象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者遗漏。
这些错误或者遗漏可能是由于会计政策选择不当、会计估计的不准确性、人员失误等原因所引起。
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抽样方法和审计程序,尽可能检测出这些错误或者遗漏,降低误差风险对审计结论的影响。
3. 欺诈风险:欺诈风险指的是审计对象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故意进行虚假陈述、隐瞒重要信息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的可能性。
欺诈风险往往是审计风险中最难以发现和解决的部分,因为欺诈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分析,识别潜在的欺诈风险,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欺诈风险对审计结论的干扰。
4. 应对措施风险:应对措施风险指的是审计过程中应用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者缺陷。
这些不足或者缺陷可能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充分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或者导致审计结论的失真。
审计人员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确保应对措施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应对措施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工作中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内部控制风险、误差风险、欺诈风险和应对措施风险等。
浅析审计风险及风险评估审计是一种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的全面检查和评估。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是指可能导致审计师无法发现重大错误或欺诈行为的潜在风险。
审计风险评估是对这些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本文将浅析审计风险及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方法和步骤。
一、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审计风险评估对于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 保护公众利益:审计是为公众提供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独立和中立的评价。
审计风险评估能够确保审计师能够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不准确的风险,从而保护公众利益。
2. 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审计师可以更好地规划审计程序和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遵守法规和准则:审计风险评估有助于确保审计师遵守相关的审计准则和法规,从而提高审计的合规性。
二、审计风险评估的方法审计风险评估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了解企业和行业特征:审计师应该对被审计企业的业务模式、行业特征和内部控制有充分的了解。
这有助于识别潜在的风险领域和弱点。
2. 分析财务报表:审计师应该对财务报表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关键财务指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这有助于发现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错误或欺诈行为。
3. 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审计师可以使用风险识别和评估工具,如风险矩阵和风险框架,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这有助于确定哪些风险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最大。
4.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师可以评估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和合规性。
这有助于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审计风险评估的步骤审计风险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审计目标:审计师应该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包括审计的时间段、审计的对象和审计的目的。
2. 识别潜在风险:审计师应该识别可能对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潜在风险。
这包括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的风险。
审计风险预警报告一、引言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审计风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财务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帮助企业及时识别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特编写本审计风险预警报告。
二、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分类(一)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分类1、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2、检查风险指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三、审计风险的成因(一)企业内部因素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导致违规操作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职责划分不明确,容易出现推诿责任的情况。
2、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对会计准则和法规的理解不准确。
道德风险,可能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3、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追求业绩可能采取激进的会计政策。
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表现。
(二)审计外部因素1、审计准则和法规的变化新的审计准则和法规的出台,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过高认为审计能够完全发现和揭露企业的所有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对审计人员产生质疑。
四、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方法(一)风险识别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向企业内部人员发放问卷,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情况,初步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2、财务报表分析法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关注异常的财务数据和比率,如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异常的毛利率等。
3、流程图法绘制企业的业务流程图,分析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专家判断法: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审计专家,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对风险进行评估。
审计风险部岗位职责审计风险部是负责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审计的部门。
其核心职责是确保企业在经济、法律和道德规范下运营,并为管理层提供评估企业风险和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审计风险部的具体职责包括:1. 风险评估和管理:审计风险部需要定期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并为管理层提供风险管理策略和建议。
这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监督机制。
2. 内部控制审计:审计风险部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计,以验证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这包括审计企业的财务制度、会计准则遵循情况、资产管理情况等。
审计风险部要通过抽样调查、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内部控制的强弱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3. 合规审计:审计风险部需要确保企业合规行为的有效性。
这包括对企业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审计风险部需要制定合规监督计划,对企业合规行为进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时,要及时报告并制定整改方案。
4. 业务流程审计:审计风险部需要对企业各个业务流程进行审计,以评估其运行效率和风险。
这包括对采购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流程等进行审计,以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和改进空间,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5. 内外部合作:审计风险部需要与内外部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动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
与内部部门合作,可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外部合作,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实践经验,提升审计风险部的工作水平。
6. 报告和沟通:审计风险部需要定期向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审计工作的进展和结果。
这包括编制审计报告、整理数据和分析结果,并向上级部门进行解释和沟通。
审计风险部要保持独立客观的原则,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审计风险部还要秉持以下原则:1. 独立性:审计风险部需要保持独立的地位和思考,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真实客观地评估和审计企业的风险和内部控制。
2. 保密性:审计风险部需要对企业信息和数据保持高度的保密性,不得泄漏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敏感信息。
审计风险评估程序六个方面
审计风险评估程序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风险识别:确定可能对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因素,包括内部控制薄弱、管理层不诚信、法律法规变化等。
2. 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潜在影响程度和可能性,并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
3. 风险响应:制定相应的风险响应策略,包括确定适当的审计程序和资源分配,以应对已识别的风险。
4. 风险监控:对已采取的风险响应措施进行监控,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5. 风险沟通:与相关方沟通风险评估的结果和相关的风险响应措施,确保其理解和接受。
6. 风险记录和报告:记录和报告风险评估的结果和相关的风险响应措施,以便后续审计工作的参考和监督。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XX所”)是一家具有良好口碑和较高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从事企业审计、税务筹划、咨询服务等业务。
A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6年,A公司聘请XX所对其2015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XX所发现A公司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如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
针对这些问题,XX所与A公司进行了多次沟通,要求A公司进行整改。
然而,A公司并未认真对待,反而对XX所提出了质疑,认为XX所的审计工作存在失误,导致其声誉受损。
二、案例经过1. 争议焦点A公司认为,XX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未发现其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违规行为;(2)审计报告中的部分结论与事实不符;(3)审计报告未充分揭示其财务风险。
XX所则认为,其审计工作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不存在失误。
对于A公司的质疑,XX所提出了以下辩解:(1)审计过程中,A公司未提供完整、真实的财务资料,导致审计工作难以深入;(2)审计报告中的结论均基于已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存在错误;(3)审计报告已充分揭示A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
2. 诉讼过程A公司认为XX所的审计工作存在重大失误,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XX所承担赔偿责任。
XX所则辩称其无过错,请求法院驳回A公司的诉讼请求。
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依法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A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重新审计。
经审计,发现A公司确实存在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违规行为。
然而,法院认为XX所的审计工作基本符合审计准则,不存在重大失误,故驳回A公司的诉讼请求。
三、案例评析1. 审计法律风险本案中,XX所面临的主要审计法律风险包括:(1)违反审计准则,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错误;(2)未充分揭示审计对象的财务风险,导致审计报告存在重大遗漏;(3)因审计失误,导致审计对象遭受经济损失,引发诉讼风险。
审计风险的名词解释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财务审计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或造假的风险。
审计风险的存在对于审计师和被审计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能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审计风险的概念、分类以及应对措施进行解释。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评估和处理的风险,可能导致审计意见不恰当或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
审计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和控制风险两大类型。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业务环境、经济状况以及行业特点等因素所导致的风险。
例如,市场经济的波动、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审计师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以确定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控制风险是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确保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保障,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中的错误或不合规行为。
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识别潜在的控制风险,并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监控。
二、审计风险的分类根据审计风险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将审计风险分为三类: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由于业务性质和环境因素导致的风险。
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固有风险存在差异,例如金融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制造业面临的供应链风险和技术风险等。
审计师需要了解和评估企业所处行业的固有风险,以确定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
控制风险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漏洞带来的风险。
对于控制风险,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其所属范围内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监控和改进。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师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例如,财务记录的不完整性、虚假凭证的存在以及财务报表中的不合规情况等都可能对审计师的工作产生干扰和困扰。
审计师需要在审计过程中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和处理,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应对审计风险的措施为了应对审计风险,审计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建立有效的审计计划:审计师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风险状况,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
审计中的法律风险防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审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旨在评估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和业务运营的合规性。
然而,审计工作本身涉及大量的法律风险。
本文将探讨审计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法律风险概述审计工作中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反法律法规审计过程中,受审计对象或审计人员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未按照财务报告编制要求进行录入、未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等情况。
这可能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准确性,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2. 侵权行为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可能会泄露受审计对象的商业秘密,侵犯受审计对象的合法权益。
此外,审计报告中可能存在不实陈述或误导性陈述,给企业带来声誉和财务损失。
3. 合同纠纷审计工作通常会涉及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如果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或降低了合同履行的标准,可能引发合同纠纷。
合同纠纷的结果可能导致企业承担经济损失,并对企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二、防控法律风险措施为了有效防范审计中的法律风险,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1. 法律意识教育加强公司职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使他们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明确审计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企业可以定期组织法律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和规避能力。
2. 合规审计流程建立完善的审计流程,确保审计工作符合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守相关的准则和标准。
审计人员应按照要求进行资格认证,确保其具备合法从事审计工作的资质。
3. 保密措施加强审计人员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密意识,签订保密协议,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避免泄露商业秘密。
此外,审计报告的传递和保存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仅授权人员能够访问报告内容。
4. 合同管理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履行的标准和义务,确保各方都能按照约定履行合同。
同时,对涉及重要合同的审计工作,应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审计过程符合合同要求。
5. 风险评估与控制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识别潜在的法律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应对与应急措施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审计工作承担着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职责。
然而,审计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如审计对象隐瞒信息、审计证据不足等等。
因此,审计工作需要针对这些风险做出相应的应对与应急措施。
本文将从审计隐患的来源、风险应对的原则以及应急措施的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审计隐患的来源审计隐患来自多方面,主要包括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和审计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审计对象可能存在信息隐瞒、虚报或者违法行为等问题。
这些行为使得审计人员无法获得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进而影响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其次,审计人员自身的能力和诚信也是审计隐患的来源。
如果审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道德操守不端或者丧失独立性,将导致审计结果失真,从而无法发现潜在风险。
最后,审计环境的问题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隐患。
比如,审计人员涉及的利益冲突、政府干预或者企业内部控制不力等都可能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专业性。
二、风险应对的原则针对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应对和处理。
第一,风险识别与评估。
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应充分了解审计对象以及所处的行业和市场环境,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只有提前洞察风险,才能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二,专业独立与诚信。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专业独立性,遵守道德规范,不受外部利益的干扰,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真实。
第三,多角度论证与多元化证据。
审计人员应当依据相关法规和审计准则,采取多种获取证据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对象进行论证,增加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程度。
第四,风险控制与监督。
审计人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跟踪审计过程中的变化和风险发展。
三、应急措施的具体操作为了更好地应对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审计人员还需掌握一些应急措施和操作方法。
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审计人员应结合对审计对象和审计环境的深入了解,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
审计工作风险评估报告一、引言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风险。
为了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这些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进行了本次审计工作风险评估。
二、审计工作风险的类型(一)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或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
例如,某些行业的业务性质复杂、交易频繁,容易导致财务数据的错误记录;或者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缺乏诚信,可能存在故意舞弊的行为。
(二)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未能有效防止或发现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如职责划分不清、授权审批制度不完善等,就会增加控制风险。
(三)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后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
这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程序的执行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影响审计工作风险的因素(一)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大型企业通常业务范围广泛、组织结构复杂,财务数据量庞大,这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
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的业务相对简单,但可能存在内部控制薄弱的问题。
(二)行业特点和经营环境不同行业面临的风险和监管要求各不相同。
例如,金融行业受到严格的监管,风险较高;而传统制造业的风险可能更多集中在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方面。
经营环境的不稳定,如经济衰退、政策变化等,也会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三)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审计风险。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审计人员需要更多的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增加了审计成本和风险。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经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风险。
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能导致审计人员未能发现重要的审计线索,或者对审计证据的判断出现偏差。
审计工作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1.风险点:审计工作流程中可能出现的数据泄露问题。
Risk point: Potential data leakage in the audit workflow.2.防控措施:严格控制数据访问权限,采取加密措施保护敏感信息。
Control measures: Strictly control data accesspermissions and encrypt sensitive information.3.风险点:审计人员可能因为疏忽大意或错误操作导致数据损坏。
Risk point: Auditors may accidentally damage data due to negligence or error.4.防控措施: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对操作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审查。
Control measures: Establish data backup and recovery mechanisms, and strictly monitor and review the operation process.5.风险点:审计工作可能受到外部黑客攻击,导致数据被篡改或遭到破坏。
Risk point: The audit work may be vulnerable to external hacker attacks, leading to data tampering or destruction.6.防控措施: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使用防火墙和安全认证技术,及时更新系统补丁。
Control measures: Strengthen network security protection, use firewalls and security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y, and promptly update system patches.7.风险点:审计工作可能因为人为因素而受到干扰或阻挠。
审计检查风险名词解释
审计检查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潜在风
险和隐患。
这些风险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准确性、不完整性或者
不可靠性,从而影响到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审计检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控制风险: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或者不完善,导致审
计人员无法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2. 抽样风险:指审计人员在进行抽样检查时,可能会遗漏重要的审计
对象或者审计证据,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 识别风险: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检查时,可能会忽略或者误判某
些重要的审计风险,从而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准确性。
4. 报告风险:指审计人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可能会存在误导性陈述、遗漏重要信息或者不当的表述,从而影响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为了降低审计检查风险,审计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审计人员能够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从而降低内部控制风险。
2. 提高抽样精度:审计人员应该采用合理的抽样方法,确保抽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降低抽样风险。
3. 加强风险识别:审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和风险特征,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从而降低识别风险。
4. 严格报告要求:审计人员应该遵守审计准则和规范,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降低报告风险。
总之,审计检查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提高抽样精度、加强风险识别和严格报告要求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审计检查风险,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1、工程招标投标中的舞弊行为、违法、违规转包分包情况等问题,单靠审计手段难以发现和查实,存在取证风险。
2、材料、设备的质量以及个别重要工序如桩基础质量检验需专门机构和技术检测,用审计手段难以进行,存在技术手段风险。
3、较大、重大设计变更在进行技术和经济等多方案分析时,由于审计知识结构等问题,难于全面、准确进行分析比对,存在专业技术风险。
1、概 (预) 算编制情况。
主要审查编制说明的内容是否准确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合理合法,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计价指标和其他费用是否合理;依据设计图纸,审查设备和材料价格与当地建设部门信息指导价格、当地市场价格的出入程度,管理费的计算是否正确、预留费用依据是否充分等。
2、合同签订情况。
审计进入后签订的合同,在合同签订之前要对合同草本进行审计,重点审查经济合同内容的有效性、真实性,收费是否合理。
对审计进入前已签订的合同,重点审查所签订合同或协议书中的责权利、质量、工期、取费、拨付款办法、奖罚、保修及时效等是否全面、合规,是否成立、合理;施工合同中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中标条件相符;审查与设计、监理等单位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合规,收费是否合理。
3、合同履行情况。
重点检查合同履行是否全面、真实,是否存在差异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有无违约行为及其处理结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4、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
建设项目内控制度是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保证项目建设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达到已确定的目标和质量要求,保证项目顺利建成,以控制建设人员行为目标的重要措施。
为此,审计组把审查监督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方法是定期跟踪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如执行有偏差,审计组发现后即向被审计对象发出整改建议书。
作为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重点之一,着力把握以下三个方面:4.1 审查建设单位主管部门是否建立了项目业务岗位责任制。
是否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确保了办理工程项目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