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潘觐缋的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31 KB
- 文档页数:1
女子越剧史上的三座里程碑——纪念越剧诞生100年
卢时俊
【期刊名称】《戏文》
【年(卷),期】2006(000)003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卢时俊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55
【相关文献】
1.越剧艺术之奇葩——纪念竺水招诞生80周年 [J], 朱煊
2.越剧诞生记──为纪念越剧诞生九十周年而作 [J], 丁一;高月英
3.纪念越剧诞生90周年暨全国“日发杯”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将在嵊州举行 [J], 秋阳
4.弘扬民族文化再创越剧辉煌纪念越剧诞生九十周年活动在嵊州举行 [J], 谷雨
5.党旗在越剧“摇篮目标”上空飘扬——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周年 [J], 沈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潘姓氏有哪些历史名人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市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
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
1988年7月被党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著名文学家周立波作序,给予这本遗著很高的评价。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
1928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
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县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参加常德县秋收暴动。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浏阳县人。
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军,随军北伐,因作战勇敢,相继升任排长、连长。
潘涛(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县人。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县人。
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5军随营学校学习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县人。
学徒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从事地方工作。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在红1军、红4军12师36团当战士。
1932年调入红25军75师225团2营4连当文书。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阳新县人。
早年家庭贫苦,从小在煤窑做工、拾煤。
1926年10月七约煤矿工人成立工会,常去参加开会。
后参加了海口农民军。
1927年5月任七约山农民协会委员会会长。
工艺大师与干漆夹苎法
汤春甫;罗超英
【期刊名称】《浙江档案》
【年(卷),期】2007()7
【摘要】金漆木雕——干漆夹苎法,这个工艺东晋南北朝就有了。
到唐朝。
台州
开元寺思托和尚跟随鉴真东渡日本,把台州干漆夹苎法技艺带到日本。
鉴真圆寂后。
思托就是用干漆夹苎法制作鉴真坐像,这是日本历史上最珍贵的雕像。
大量的文物、文字依据。
说明干漆夹苎法技艺的历史地位非常高。
【总页数】2页(P34-35)
【关键词】工艺;东渡日本;南北朝;鉴真;开元寺;台州;技艺;历史
【作者】汤春甫;罗超英
【作者单位】台州传统工艺博物院;台州市档案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9.2
【相关文献】
1.浅谈天台干漆夹苎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J], 陈雅洁
2.关于天台县干漆夹苎技艺现状与传承的调查 [J], 陈佳宁
3.关于天台县干漆夹苎技艺现状与传承的调查 [J], 陈佳宁
4.干漆夹苎,孤傲的非遗“贵族” [J], 孙明辉
5.干漆夹苎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潘玉良的介绍潘玉良(1895—1977年),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
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
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1简介潘玉良,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张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
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画。
1925年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
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
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
潘玉良,画家、雕塑家。
毕业于巴黎及罗马美术专门学校,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
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
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
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
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研究
页码: 51-52页
主题词: 图书馆法;中国十进分类法;文华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学;人物介绍;皮高品;《中图法》;周文骏;刘国钧
摘要:<正> 皮高品皮高品教授1900年农历9月9日出生于浙江金华.1925毕业于文华大学后分配到天津南开中学,任图书馆主任兼英文教员,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图确馆主任,燕京大学图书馆编目主任,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主任.1932年到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整理所编图书分类法,由学校出版.1933年应国立武汉大学之聘,任图书馆主任即着手整改全部馆藏.1934年《中国十进分类法》出版.1935年全部藏书整改完竣,印有西文书本目录,中文书本目录.1940年。
中国历史潘氏有哪些名人中国历史上,潘氏是一个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姓氏,一直以来都有很多杰出人物出自潘氏。
今天,我们来谈谈这些名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就是潘安。
潘安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在当时的文坛中很有名气。
他曾多次担任文吏之职,并且还在《唐诗三百首》中留下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唐朝,他的诗歌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不少人将他与杜甫、白居易齐名,他也成为了唐朝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其次,我们要提到的是潘复祖。
潘复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他曾任河南巡抚、福建巡抚等职,多次出任大熊猫等地的知府。
在他的政绩方面,他主持修筑了不少水利工程,使得当地的百姓们能够有更好的水源和灌溉条件。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教育事业,致力于推广新式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
另外一个潘氏名人是潘岳。
潘岳是汉朝末年的一位著名的抗曹名将,是蜀汉的开国元勋之一。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气,曾率领军队多次与曹魏军作战。
他的死亡也非常悲壮,在战争中身先士卒,战死沙场。
他的英勇事迹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典范之一,被誉为“抗曹名将”。
此外,还有一个著名的潘氏名人是潘礼。
潘礼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潘礼的书法以简洁、流畅、秀逸的风格著称,他深刻领会了楷书的精髓,极大地提高了唐朝楷书的水平。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影响了很多书法家。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的是潘庄。
潘庄是宋代著名的医学家,是当时中医学一代宗师之一。
他对中医学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金匮要略》。
这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医临床治疗方法的著作,《金匮要略》中所记录的方剂和病案至今仍被医学界广泛应用,影响了整整千年之久。
总的来说,潘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大,他们涉及到了很多不同的领域。
不论是文学、政治、军事、书法还是医学,潘氏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后人铭记他们,规劝后人悬壶济世、鞠躬尽瘁的精神,并且强化后人对于学习的信心和信念。
2020年高考热点素材:炙肘练笔
当代画家潘觐缋于上海艺专毕业后,回到家乡卖画为生。
他在恶劣的环境下刻苦练画,常十几个小时不停地练。
晚上他就在煤油灯下练画,还找到了治瞌睡的最好办法。
每当夜间作画困意缠绕,难以自制时,他就把臂膀伸到灯罩上,滚烫的煤油灯玻璃罩发出嗤的一声。
剧痛驱散了他的睡意,又提起精神继续作画。
久而久之,他的左膀肘上留下几块黑色瘢痕。
他刻苦学画作画,终获成功。
他的鱼类画,风格特异,独树一帜,蜚声中外。
分析:学习既要讲究方法,也需要毅力。
任何想投机取巧的人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话题:刻苦成功的法则
相似的素材:
相传 ,隋代山阴(即今浙江绍兴)有座永兴寺.寺中大法师叫智永,名法极,人皆称之永禅师.智永和尚乃晋朝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继承祖术,工于书法,但总认为自己的书法功力远远不及祖先王羲之.为此,他发愤图强,练字竟写秃了成千上万支毛笔.据说,智永和尚每当写秃1000支毛笔,便将这千支秃笔捆成一扎,装入瓮中,埋入土里,堆成坟状,并戏称之为退笔冢 .
?功夫不负有心人,智永和尚的书法终在隋代名噪四方.他晚年书《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浙东诸寺院,
佛门视若珍宝.为求其墨宝,永兴寺门庭若市,连寺院门槛都被踏烂.于是,智永和尚叫人将门槛外包铁皮,这铁门槛又被无数慕名前来者踏破.最后,智永和尚便将寺院门槛改成石门槛,这石门槛自然经磨耐踏了.。
1.潘玉良(民国的是非常容易写出美度的)❤❤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其余五人为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孙多慈),其余五人大多出自名门望族,只有她出身最贫寒,一岁丧父,两岁丧姊,八岁丧母,后被舅舅收养,14岁时,被舅舅卖入青楼,后遇恩人潘赞化。
在潘赞化的全力支持下,一个女人不畏低微的出生锤炼出艺术上一等一的才华,在精神气度与秉赋上,值得我们宝贵、善待与尊重。
玉良在留学近九个年头后回国,一度确实也在老师刘海粟及同学徐悲鸿执办的美院当过教授,并且出版画册,举办展览。
可是,对这个当初被卖入青楼的女子,即使她学成回国人们也不原谅她。
就是有人要拿她的历史来毁损她,有人要在她的画展上写污言侮辱她,她已高价卖掉的作品也有人拿刀去划开它。
缺乏艺术眼光的人,甚至置疑她的作品是否为她亲手所画,她需要当场作画来证明自己的真本事。
人性的卑污,在如何对待玉良这个不幸的女人身上,是凸显到极致的。
1937年,42岁的玉良再次返身去法国,此次一去40年,直至82岁终老,她再没回过中国。
玉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再返法国后,便将余下的生命全投入在绘画上了。
因为她不入法国籍——过去的人总认为入外籍等同于不爱国,也不与画廊签约出售自己的作品——过去的人也认为金钱会玷污艺术的纯洁性,她的生活一直在清苦里徘徊,靠零星卖点小画与朋友的接济过活,住得简陋,吃得简单,穿得随便。
为了省一省开支,她尽量买最便宜的颜料与画布,画画的时候也尽量画得薄一些,条件十分艰苦。
而她后半生在法国与他国所获得的各项艺术殊荣,包括法国国家金质奖章、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比利时金质奖章……等等奖励是多么沉甸甸。
在民国与新中国时期,能得世界这么多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大约就只有潘玉良一个人了。
使用话题:磨砺,包容,卑微与伟大,坚持,放下……2.尼克·胡哲(一尊活的雕塑)❤❤❤塞尔维亚裔澳洲籍基督教布道家,“没有四肢的生命”(Life Without Limbs)组织创办人。
吴湖帆和他的“朋友圈”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6年第1期吴湖帆是中国藏界的巨擘。
他曾抨击那种“玩钞票”而不识古书画真实价值的收藏界怪相。
然而在藏界,他是领头人却不只是独唱者。
他和他的收藏朋友圈成就了一段段文人佳话。
李维琨海上著名书画家兼收藏家吴湖帆得其祖、外祖和岳父之荫,积得古物收藏近半壁江山,已早为世人周知。
他进一步更凭自身努力,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丰富、精粹化本身的藏品,这其中的故事经常为人们津津乐道。
吴湖帆是过去百年中国收藏界的具识巨擘,然而,他是领头人却不只是独唱者,在他身旁和背后,还有一批分担着伴唱、和声部角色的人物。
围绕着梅景书屋的书画收藏,主要有三类人物,一是像庞元济、周湘云、狄平子、谭敬、蒋毅孙、张葱玉(珩)、孙伯渊、孙邦瑞等收藏界名人,不时出现在吴湖帆日常活动的记载里。
在那些把酒迎送、品鉴交往、古董流通之余,尚可发现他身边一些像沈尹默、叶恭绰、张大干、冯超然、沈剑知等书画界人士,间或也会发表一些对于收藏观念、时尚风向的看法。
再有就是像古玩商吴宾臣、汲古阁主人曹友卿、装裱师刘定之、周桂生……这三类人大体上构成了梅景收藏圈子的核心与外围主力:吴湖帆从他们当中获取信息、探索行情、确定优劣、积聚实力、实现交易,不断丰富和完备自己系统的中国艺术品收藏。
俗称具有三才亦即“财力、精力、功力”者,方可为收藏家之基础。
论财力,吴湖帆或许不能跟庞虚斋、周湘云、孙邦瑞等兼有地产、企业的人相比、他主要依靠祖传以及自己的全副身心扑在收藏这条道上执着前行。
因此他离不开像沈尹默、叶恭绰、张大干、冯超然这样的书画名家辅助左右,日夜切磋,以他的精力和艺术功力不懈地去粗取精、剔伪存真,积蓄自己的私家收藏。
举例来说,身兼书画、收藏大家的张大干见多识广,北宋郭熙的《幽谷图》轴、元代吴镇《渔父图》卷等一批传世绝品就是通过他的搭桥牵线,成为梅景书屋珍藏的。
《幽谷图》以前藏家是庐山蔡金台,是由大千携带到上海,向吴湖帆推荐的,而吴湖帆用旧藏金任君谟《古柏行》,王蒙、饶介之书画合卷“由大干经手易吴仲圭《渔父图》卷,亦一陕事!”1931年5月29日,通过曹友卿经手,吴湖帆支付“数千金”得到传为南宋郑所南画的《无根兰》,吴赞之“可与《梅花喜神谱》同宝”。
潘赞化和潘玉良-生死两茫茫潘赞化和潘玉良:生死两茫茫遐路思难行,异域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913年秋夜,上海法租界渔阳里三号举行了一场婚礼,宾客只有陈独秀夫妻两人,新郎是陈独秀同乡好友,曾经的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小他十岁的新娘叫陈秀清,她有为人熟知的另一个名字——潘玉良。
父母双亡的陈秀清被舅舅收养,便随其姓张,十四岁被好赌的舅舅卖入妓院,改名为张玉良。
潘赞化结识时为雏妓的张玉良后,对她生了怜悯之心,用两百银元替她赎了身。
因好友柏文蔚、陈独秀参加的“倒袁运动”失败,被波及的潘赞化逃往上海,张玉良也随之同往。
潘赞化曾提及此事,在那段惶恐的岁月里,他寝食难安,是张玉良每晚拿着手枪替他警戒。
经历了风雨患难,潘赞化对张玉良由同情转为爱慕,张玉良虽相貌平平,但多才多艺,好琵琶、京剧,让潘赞化为之心动。
婚后,张玉良随了夫姓,并在潘赞化的支持下开始学画,不久后,她以第一名的高分考取了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同年,两人的情感起了波澜。
原来潘赞化年轻时曾在祖父的安排下,娶过表妹方氏为妻,并育有一女,妻女一直在桐城老家,潘赞化对方氏并无男女之情,却因是祖父做媒又不能休弃,膝下无子的他也受到了来自家族的压力。
潘玉良婚后曾怀过孕,却不幸流产,而遭人非议的青楼女子身份也让她明白,自己那段不光彩的过去是不会被人淡忘的,即便生了孩子,他也只会在阴影下成长,与其这样,不如不要孩子。
为了让潘赞化有后,潘玉良做出了一个决定,她以丈夫的名义写信给方氏,请方氏前来上海同住。
不知就里的方氏抵沪后,潘玉良让出主卧室,自己在亭子间独眠,并真诚地表示,方氏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
多年后,潘赞化给潘玉良写信,带着内疚和感恩提及此事:“潘门之后是你一手培植出来的,从牟(潘赞化之子潘牟)出世起,老方是你未经我同意,私自作信叫她到上海来,你还记得吧,你到亭子间去住,逼我与她同居,我本来决意不肯,因你的诚意感动,再三苦劝我,不要因你使我断后,否则,不从你,你就活不下去的样子。
伤痕里溢出清香树修枝剪叶是为了重新扎根生叶;鹰惊险坠崖是为了明日搏击长空;只有流过手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绝唱,只有经过无数次的挫折磨难才能成功。
当今著名画家潘觐绩毕业于上海艺术学院,曾经炙肘练画,毕业后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在坚恶的环境下每天坚持画十几小时的画,困时将膀肘放在油灯上“嗤”一声,以疼痛摧散睡意,他的努力使他的画扬名在外。
想成功就不怕伤根破皮,想成功就不怕挫折,而是:伤根破皮,使你更努力生长;荆棘坎坷,使你越坚定前进;伤痕累累,使你突显坚强;因为付出必有回报,努力必有收获;像中国运动员李宁,在1984年5月,因伤痛放弃国内体操赛,伤势未好就提前赶赴美国参加训练,准备参加奥运会,在训练过程中伤痛常常使他抽慉,他忍着,最后用他坚强意志完成奥运会比赛,并取得三块金牌。
伤痛如绿叶,使花显得更艳;挫折如伴节,使音律更动听;坎坷如细雨,使小草更茂密;不必畏惧伤根破皮,只要你坚强勇敢,即使在新的环境中也能茁壮成长。
又如像我们现实生活中为工作奔波的大学生,他们递自己的简历无数次,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们始终坚信“即使摔倒一百次,自己也会一百零一次站起”不必畏惧重新开始,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会成功。
残花败柳终会消失,嫩绿幼芽终会长出;秋风落叶必会消逝,夏季茂盛终会到来;伤痕的背后昭示着的是更美好的未来。
例如长在高原上的一种苹果,它们常常会被大风大雨洗礼,甚至经受霜雪。
这些使他们的外表伤痕累累,但品尝它们却是如此清香甘甜,让气爽神清。
付出代价必有回报,因为代价背后象征更美好的未来;修枝剪叶,伤根破皮,付出代价是为了明日茁壮成长;遭遇挫折,忍受艰辛,付出代价是为了人生道路的辉煌。
用泪水播种的人,必有奇迹的惊喜,伤痕的刻印必会有清香的溢出。
请相信伤痕过后必有清香存在!。
清代潘登勋简介潘登勋是清朝的一位著名文化名人,他早年以散文、诗歌等作品为人所熟知,后期更是在书法、篆刻等领域有所建树。
下面,我们就从他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艺术成就等方面来进行简要介绍。
一、生平经历潘登勋字仁靖,号紫荆,生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籍贯广东顺德。
早年受家境贫寒的影响,他曾到南京做过小小的书香卖药者,但不曾放弃自己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他十分聪明好学,年少便能通晓儒家经典,并开始提笔写下自己的文字之作。
二、代表作品潘登勋早年时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
其中,他的散文《贫士》、《虫疾》等富有张力、具有感染力,广为传诵。
他的诗歌同样被后人评价为“辞润思深,句多奇切”,被誉为是琼台文会的准会员。
不过,潘登勋更为人所赞赏、终身致力的艺术领域则是书法、篆刻等,他的书法以源远流长的汉隶书风为主,深得经典学派精髓;而他的篆刻书法也同样富有独特的韵味,被誉为“清初四篆”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尚书大传章句》、《说文解字》等。
三、艺术成就潘登勋的书法、篆刻艺术几乎与他的一生同步发展。
他最初练习书法时,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草样,后来又加入了赵孟頫等书法名家的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他更注重书法的“神韵”、“气韵”,常常借助自己的情感表达来塑造作品的文化内涵。
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篆刻书法极富艺术性和神秘意味,被誉为“清初四篆”之一。
总之,潘登勋是一位极具才华和艺术成就的文化名人,对于清代的文化艺术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一生,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也是对后人的榜样和鼓舞。
从嘉兴博物馆藏潘氏家书解读潘琳的两次婚姻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9期近幾年来,嘉兴博物馆在拍卖市场和私人藏家手中征集了大量潘氏家族往来信札,数量超过600通。
信札多为友朋和潘振镛潘琪父子写给潘振节潘琳父子,还有部分为潘琳和潘振节父子之间的往来信札,由此推断该批信札来源应是潘振节家族。
目前整理的这部分主要是潘振镛、潘振节、潘琳、潘琪四人之间的往来信札,其中潘振镛致潘振节有96通,潘振镛致潘琳12通,潘琪致潘振节14通,潘琪致潘琳41通,潘振节致潘琳8通,潘琳致潘振节7通,信中涉及家族墓地维修、房产争端、生病就医、画件交易、友朋往来、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
时间从潘振镛兄弟居住在濮院时至潘琳在濮院抗战避难时,时间跨度超过70年。
本文仅仅选取部分信札内容来梳理潘琳与嘉兴陆氏和嘉兴沈氏两段婚姻关系,从而反映潘家两代人婚姻观念的异同以及思想上的冲突。
潘振镛和潘振节是兄弟关系,潘琳与潘琪是堂兄弟关系,四人的生平在潘氏家谱中记载详细,故人物介绍选取家谱中内容①。
潘振镛(1852〜1921),娶嘉兴王店镇孙氏名春山公次女(1856〜1904)。
长女兰珍适桐乡乌程王景灏,号恂如。
次女希珍适桐乡王坤,号颂嘉。
潘振节(1858〜1923),娶嘉兴薛次英长女鸿玉(1858〜1900),号琴仙。
四女琬适原籍长兴寄居嘉兴朱景星,号炳若,五女瑛再适朱景星。
潘琪(1893〜),字君珣,号小雅。
嘉兴第一高等小学浙江第二中学校毕业,嘉兴周氏学校、嘉兴第一高等小学教员。
娶原籍南京寄居嘉兴端木乐亭之女桂英(1892〜?),长女文淑(潘燕)。
潘琳(1887〜1960),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肄业,平湖县立中学教员。
娶嘉兴陆星甫次女,朗清朗仙胞妹,名桂娥(1894〜1919)。
继娶沈隽丞次女,子隽胞妹子丞胞姊,名亦君(1901〜1986),嘉兴女子职业学校毕业。
在潘振镛潘振节这一辈看来,儿女婚姻之事理应是长辈做主,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大昭寺转经廊壁画的人物塑造
项江涛
【期刊名称】《中国西藏》
【年(卷),期】2009(114)004
【摘要】@@ 藏传佛教绘画表达的是高原民族对宗教的信仰,是艺术家在绘画修行中对慈悲清净性格的流露.稳稳的构图,静静的陈述,没有艺术夸张的延宕起伏,在一种固定的程式中,体现出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其特有的民族气质、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所创造出的佛教艺术,在佛陀、菩萨、诸天护法、乐伎、天王,以及眷属民众形象塑造中均可以窥见其独特的精神关怀.正如意大利著名藏学家杜齐所言:"西藏艺术真正想做的就是为我们展示神的世界,它的召唤是那样的生动并使之变得辉煌灿烂.【总页数】6页(P40-45)
【作者】项江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大昭寺转经廊壁画 [J], 周明敏
2.西藏拉萨大昭寺转经廊壁画制作工艺研究 [J], 王乐乐;李志敏;张晓彤;梅建军;马清林
3.西藏拉萨大昭寺转经廊壁画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J], 王玉;张晓彤;吴娜
4.大昭寺转经廊外侧壁画内容介绍 [J], 项江涛
5.西藏大昭寺转经廊外侧壁画的形式特点 [J], 项江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潘觐缋的介绍
潘觐缋,国画家。
字野贤,别署江淮画鱼人。
一九一七年二月十七日生于泰县俞垛(今泰州姜堰市俞垛镇)。
一九三七年夏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汪亚尘等名家。
一九四一年上海新华艺专毕业后曾从事中等艺术教育。
一九四七年始一度以卖画为生。
一九四九年任泰州人民教育馆文艺组副组长。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江苏省书画会副会长、泰州文联副主席、泰州市美术协会主席、泰州市书画院副院长等。
二级美术师。
一九九六年逝世。
潘公生前性喜钓鱼、养鱼、观鱼,深谙鱼类的生活习性。
其绘画生涯发轫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从师于汪亚尘、姜丹书、唐云等前辈,得过徐悲鸿、潘天寿等名家指导。
早年在上海新华艺专习画时,深得画鱼名家汪亚尘先生法乳,与鱼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后回家乡从教,兼画花鸟。
建国前夕旅居泰州,以卖画兼职教书维生。
后进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直至退休。
为直观地体察、采集金鱼的外形风貌,潘公浸沉于缸盆之间,或清缸、净盆;或换水、捞虫,闲观鱼趣,乐此不疲。
其创作达到“非鱼而知鱼之乐”的境界,终以画鱼名世。
潘公笔下以鱼类为主要题材的花鸟画,五十年代初即为北京、上海、长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后应邀在南京、扬州、厦门、武汉、青岛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数百幅画作被国内报刊选用,在美国、西德、加拿大、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深得各界人士好评,并有《国画鱼类画法》等专著存世。
一九七五年,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钱君陶为潘公治印两方,“江淮画鱼人”自此闻名。
画鱼之难,在于画得鱼犹在水。
张大千说过:要能表现出鱼在水中悠游的样子,才算是体会入微。
潘公一改历代鱼类画家以俯视法入画的套路,从正面、侧面、背面乃至反面摹写金鱼形态。
画游鱼,不管是停定缸盆时的悠闲自在,还是摆劲韧之翼出没于藻间的舒缓灵动,抑或是拖轻柔之纱穿梭于同类时的组合转换,均构图严谨,笔墨简洁,穿插巧妙,且不把鳞、鳍等物画得过于仔细、死凿,而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虽然不画水,但有宛在水中的感觉。
诗人贺敬之观看潘公鱼画后赞叹:画中鱼很有动感,就像是在水中。
鱼画之美,在于画出鱼尾的动势。
潘公画鱼从尾画起,以尾定势,形成独特的鱼画风格。
水中婀娜多姿的金鱼,月影中悠然自得的鲤群,追逐嬉戏的花斑鳜鱼,鱼尾处淡墨轻扫,给人以自然飘动之感。
不同角度、不同幅度、不同游向、不同动势的游鱼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有那与鱼水相依的蛙、蟹、鸭、白鹭、翠鸟和碧荷红莲、三两绿藻等,疏密虚实、水感极强,令人心旷神怡。
一九八七年,由泰州书画院编辑,香港联华出版印刷公司出版的《江淮画鱼人潘觐缋画集》,收录潘公的百幅精品画作。
国防部长张爱萍、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上海画院名誉院长唐云为画集题字。
江苏省文联主席、作家李进在为画集撰写的序言中,借邑人郑板桥自题诗,略作修改以赠潘公,诗云:四十年来画鱼姿,日间挥洒夜间思,非鱼我却知鱼乐,画到生时是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