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哲学是一门引人深思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思考人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能力。
以下是对高中哲学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1、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发展的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矛盾的观点(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复习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涵义(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2)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2)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哲学;相反,认为精神、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哲学。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古希腊哲学1.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它以理性思辨和理性探究为核心,是古代希腊维度的知识活动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时期和亚里士多德时期。
古希腊哲学开创了西方思想的传统,其特点是理性主义思想的盛行,创始了形而上学思想、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
2. 前苏格拉底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主要代表是自然哲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泰利斯、安贾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主要从自然之中探究宇宙和人的本质,试图通过理性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来解释世界的本原。
3. 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转折点,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主张人的本质在于自己的智慧和德行。
苏格拉底通过质疑与对话的方式,试图探寻真理和人生的意义,他开创了西方哲学的伦理思想,成为了之后哲学思想的文化标杆。
4. 柏拉图时期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柏拉图主张世界上有两个现实,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感觉世界。
他通过分析认识过程,提出了“理念”和“感觉”的概念,并建立了关于政治哲学和人的灵魂的理论。
5. 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在柏拉图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目的”,并建立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学说。
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理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哲学1. 中世纪哲学的特点中世纪哲学是欧洲古代哲学与文艺复兴哲学的过渡时期,它是基督教文化和古典哲学思想相结合,以信仰和理性统一的特点。
中世纪哲学主要包括早期基督教哲学、伊斯兰哲学和斯克拉维哲学。
2. 早期基督教哲学早期基督教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试图通过结合基督教教义和古典哲学思想,解释信仰和理性的关系,建立起了启蒙时代的基础。
3. 伊斯兰哲学伊斯兰哲学以信仰和理性相结合为主要特点,代表人物有阿维森纳和阿尔法拉比等。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6篇篇1一、唯物论唯物论是探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哲学派别。
在唯物论中,物质被视为宇宙间一切存在的基础,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 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应该尊重规律,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 联系与发展: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的本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探讨事物内部矛盾及其发展的哲学方法。
在辩证法中,矛盾被视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 矛盾的概念: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2. 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矛盾的解决:矛盾的解决通常是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和转化来实现的,矛盾解决的形式包括矛盾的消失和矛盾的克服。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和如何获得知识的哲学理论。
在认识论中,知识被视为人类对世界的正确反映。
1. 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基础是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2. 认识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3. 真理与价值: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人们所追求的对于自身有意义、有作用的事物和属性。
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面。
四、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探讨。
在人生观中,人被视为宇宙间的贵者,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尊严。
在价值观中,价值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导向和标准。
1.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意义在于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走向光明未来,错误的价值观则可能导致人的堕落和失败。
哲学怎么入门知识点总结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涉及到人类思维活动的学科,它试图解答一些关乎人类存在和认知的重大问题。
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哲学以理性思维为基础,通过借助逻辑推理和语言分析等方法,来探求人类思维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2. 哲学的主要分支哲学主要包括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其中,认识论研究人类认知的本质和方法,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的本质和理性世界的构成,伦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价值和规范,政治哲学研究国家和政治权力的本质和作用。
这些分支学科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哲学学科体系。
3. 哲学的历史渊源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最早由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等人提出并发展。
随后,哲学在欧洲和亚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哲学流派和学派。
整个哲学历史可以分为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成就。
4. 哲学的主要思想家哲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哲学思想家的贡献。
古代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庄子、孔子等思想家,中世纪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近现代有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家。
每位思想家都为哲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和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和实在、认识和思维、价值和规范等多个方面。
在存在和实在问题上,哲学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在认识和思维问题上,哲学关注的是人类认知的能力和方法;在价值和规范问题上,哲学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价值和规范。
这些基本问题贯穿于整个哲学领域,是哲学研究的核心。
6. 哲学的方法哲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逻辑推理、思辨分析、语言分析等。
在推理方面,哲学借助逻辑学的方法来进行论证和推理;在思辨方面,哲学通过思考和探讨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在语言分析方面,哲学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解释来理解和探讨一些思辨问题。
哲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哲学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理解。
这些知识点涉及到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哲学家的思想等方面。
在下面,我将对哲学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哲学的基本概念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和存在的学科,旨在通过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理解世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探索人类的意义和价值;2. 哲学的特点:哲学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理论性的学科,它既是一种探索人类认识的方法,同时也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世界的理性解释;3. 哲学的范畴:哲学的范畴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类的思想和存在。
二、哲学的历史发展1. 古代哲学:古代哲学是指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到中世纪结束的一段时间,其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主要研究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2.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指从古代哲学结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段时间,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主要研究宗教哲学和神学问题;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哲学是指从中世纪哲学结束到近现代哲学开始的一段时间,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主要研究自然哲学和人文主义问题;4. 近现代哲学:近现代哲学是指从文艺复兴哲学开始到当代哲学的一段时间,其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主要研究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
三、哲学家及其思想1.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2. 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主张理念论,认为真实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影响了后来的理想主义哲学;3.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主张经验主义,认为真实世界是感性的世界,影响了后来的实证主义哲学;4. 笛卡尔:笛卡尔是文艺复兴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念,主张怀疑主义,影响了后来的理性主义哲学;5. 康德:康德是近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经验之前是无法知识的”,主张“先验之前是无法知识的”,影响了后来的启蒙主义哲学;6. 黑格尔:黑格尔是康德的学生,他主张“世界是由辩证过程产生的”,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7. 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主张社会行动的理性化,提出了“理性化的世界”观念,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学和文化哲学。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哲学哲学是一门探求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价值、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哲学主要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学科。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实在性的学科,探讨宇宙的本原、存在的形式、实体和过程等问题。
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灵论、神学等学科,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3.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本质、来源、形式、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条件和限度,真理、错误、知识、信仰等概念。
4.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的本质、形式、基础、标准、判断等问题的学科,包括价值的类型、价值的来源、价值的决定等问题。
5.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论证规律、推理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概念、判断、推论、证明等论证形式和规则。
6.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学科,包括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来源、道德的价值、道德的行为规范等问题。
7.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审美情感、审美活动等问题的学科,包括美的观念、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评价标准等问题。
8.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政治的目的、政治的形式、政治的权力、政治的制度等问题的学科,包括国家、政府、公民、法律、权利、义务等概念。
二、哲学基本问题1.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的根源、起源和本质,是一切存在的原因和基础,是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动因和规律。
2.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目的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和价值,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意图。
3.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实在性、稳定性和统一性,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是世界的精神和意志。
4.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的价值、目的和责任,是人生的目标和意愿,是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思维的本质思维的本质是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方式、规律和目的、价值和意义,是思维的功能和成果,是思维的原则和标准。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 哲学定义:对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2. 哲学分支:- 形而上学:研究现实的本质和构成。
-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本质、起源、范围和合理性。
- 伦理学:研究道德行为的本质和道德判断的标准。
- 美学:研究美和艺术的本质。
- 逻辑学:研究有效推理的原则和方法。
二、西方哲学流派1. 古希腊哲学:- 柏拉图:理念论,主张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 亚里士多德: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观察。
2. 中世纪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结合基督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
3. 现代哲学:-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强调怀疑和理性。
- 洛克: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知识来源于经验。
- 康德:批判哲学,提出先验综合判断,区分现象界和物自身。
4. 当代哲学:- 分析哲学:注重逻辑分析和语言清晰度。
- 现象学:研究意识体验的结构。
-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责任。
三、中国哲学流派1. 儒家哲学:- 孔子:仁、礼的道德观念,重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 孟子: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
- 荀子: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需要教化。
2. 道家哲学:- 老子:道的概念,主张无为而治。
- 庄子:相对主义和自然主义。
3. 法家哲学:- 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四、逻辑与思维1. 逻辑基本规律:- 同一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自身的同一性。
- 矛盾律:同一事物不能同时具有和不具有某种属性。
- 排中律:事物的某种属性要么具有要么不具有,不存在中间状态。
2. 论证:-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 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 类比推理:通过相似性进行推理。
五、伦理学基础1. 道德理论:- 德性伦理学:强调个人品德和性格。
- 义务伦理学:强调行为的道德规则和义务。
- 结果主义:以行为的后果为评价标准。
2. 伦理问题:- 正义:公平和权利的问题。
哲学笔记书籍知识点一、辩证法相关。
1. 辩证法的要素。
- 列宁提出辩证法的要素十六条。
这十六条要素涵盖了辩证法的各个方面,如事物的联系、发展、矛盾等。
例如,第一条“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强调了认识事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避免片面地看待问题,不能只抓住个别实例而忽视整体的本质联系。
- 关于矛盾的思想在要素中也有体现。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法要素中阐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关系。
如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观点。
2. 对立统一规律。
- 列宁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他指出,事物内部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对立的阶级,但他们又相互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
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事物的发展不是由外部力量简单推动的,而是其内部矛盾双方斗争和统一的结果。
在认识事物时,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3. 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
- 辩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
列宁认为,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例如,人们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认识,从最初的简单观察(感性认识),到形成理论(理性认识),再到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 辩证法的范畴如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等,在认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科学研究中,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深入探究其内在本质。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则提醒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考虑到因果的相互转化和复杂的因果链条。
二、哲学的党性原则。
1. 哲学的党性。
- 列宁指出哲学具有党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全国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哲学的基本概念1.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种对于世界、人类和生活的思考,是一种理性的探索和探究,是一种关于根本问题的追问和探讨。
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认识问题、存在问题、价值问题和意义问题。
1.2 哲学的特征哲学具有普遍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批判性等特征。
它不仅涉及到现实世界的解释和解答,也关注并探索了人类认识、思维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1.3 哲学的意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引导人们去思考和解答存在于社会、人类和自我的重要问题,拓展了人们的思维与认识。
二、中国哲学概览2.1 儒家哲学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乐、忠恕和孝友等价值观,主张通过礼治社会、兴利除害,提出人治和仁政的观念。
2.2 道家哲学道家提出“道”是世界最高原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反对功利主义与功名利禄。
2.3 墨家哲学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主张平等、公正,强调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和平。
2.4 法家哲学法家主张法治社会,以法律约束人,主张重视国家效率和实用。
2.5 思想家和学派中期哲学家后期有王充的主张,如《论衡》中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世界哲学概览3.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和他们的学派: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等。
3.2 印度哲学印度哲学涵盖了佛教、耆那教等多个学派,主要涉及生死轮回、解脱与悟道等问题。
3.3 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包括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不同学派和哲学家,如笛卡尔、康德、尼采、萨特等。
四、哲学方法论4.1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种方法,主要研究存在、实体、本体等问题,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和存在进行探究来揭示宇宙的奥秘。
4.2 逻辑学逻辑学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思维、论证和推理。
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4.3 伦理学伦理学研究道德行为和价值观,探讨人类应该如何行为,以及什么是好的、正确的。
Can we go back《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2、〖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
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反对〗: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
2、〖方法论〗: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3、〖反对〗:我们反对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3、〖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3、〖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两点论和重点论辨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2、〖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Ⅳ创新(3条原理)辩证的否定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创新的作用原理:1、推动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蓓生机的源泉。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真理);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1、〖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解不用背〗:(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原理内容〗:(1)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