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万能素材用出新意
- 格式:pdf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2
活用作文素材的八种技巧平时,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作文素材,写作时却无法把这些素材变成自己文章中的材料,下面就为同学们介绍几种素材使用的方法。
1.逆向思维,标新立异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实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比如“有志者事竟成”,使用逆向思维可说成“有志未必成”;“异想天开”可说成“异想才能天开”,等等。
使用逆向思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所提出的观点是他人不曾提过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提出的观点要合理,能自圆其说,经得住推敲,不可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三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素材都采用逆向思维,对于已成真理的话语和违背人们感情的话语则不适合采用逆向思维,比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不能说成“科学技术不能成为生产力”。
总来说之,当我们按常规写作出现“卡壳”时,使用逆向思维,写出的文章定会新颖独到,富有个性化!2.变化角度,一材多用发掘每一素材的多方面意义,从不同角度灵活阐发,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材的作用,使用材料时,就能“以一当十”。
该如何一材多用呢?一、根据话题选好论证角度,写好事例所要论证的道理。
二、紧扣话题,用好事例。
一个经典片段用在段首要扣题,用在中间阐释分析时要点题,用在结尾的分析引申更要回扣观点;还要注意详略的处理,能证明观点的部分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
三、如果在同一个论证角度中,还有更多类似的事例,能够使用排比句式,把它们排列写出,既能让论据更加充分,还能增强气势,炫示文才。
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就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
比如:东汉陈蕃少年时“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何必扫一屋?”以及他的叔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对话材料,①能够用来写作大与小的关系的话题作文。
陈蕃有“扫除天下”的大志向,这当然很好;但是,他忽略了大志向是需要从像“扫一屋”这样的小事情中体现出来的。
2024高考作文指导:如何灵活运用素材素材是作文的基石,对于学生而言,积累丰富的素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临场发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部分学生在素材的阅读与积累上投入的时间并不比他人多,但在作文素材的运用上能够游刃有余,所写的作文也颇有深度。
这启示我们:对于写作素材的掌握,不能靠浅层次的积累和记忆,还需培养灵活的思维品质,深入挖掘素材的潜在价值,并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如何妙用作文素材,让素材之花在笔端绽放呢?一、点面结合法点面结合法,是写作记叙文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其中“点”指对人、事、景、物的详细描写;“面”指对人、事、景、物的概括描写。
在运用素材时,可以采用“点面结合法”。
即对重点论据,可以详细地阐述,以突出其重要性和说服力;对于一般论据,则采用概括性叙述,以确保内容的全面性和简洁性。
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一例为主,余例为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法。
此法适用于学生素材储备不够充足,一时没有太多事例可供选用的情况,这时就可以选择与论点紧密关联的事例,作重点详细地叙述,而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
运用此法时要注意:一是“点”和“面”都要围绕论点来展开,既要在“面”上扫描,也要有定“点”钻探。
二是简例选择避免简单重复,顺序排列要合理,句式尽可能保持一致。
典例示范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能彰显出深远的“中国力量”。
中国首位“戴眼镜”宇航员桂海潮的传奇故事,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能取得的辉煌成就并非偶然,背后有一位重要人物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高中时期,桂海潮在电视上见证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历史性时刻,杨利伟在太空挥舞五星红旗的壮丽画面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我也要做宇航员,飞上太空,为祖国争光。
自此以后,他以杨利伟为榜样,发奋苦读,踏实耕耘,最终实现了太空之梦,踏上了属于他的星辰大海之旅。
桂海潮的命运因此发生了转变,而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也为中华民族的形象增添了光彩。
作文素材创新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素材不足的困扰,尤其是在写一些热门话题或者是一些特定题材的作文时,更是需要有足够的素材来支撑我们的观点和论证。
因此,如何进行作文素材的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作文素材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
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素材宝库,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身边的人和事中获取灵感和素材。
比如,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故事、朋友间的交往等方面获取素材,这些真实的素材不仅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还可以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素材。
阅读是获取素材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报纸、杂志以及网络文章来获取丰富的素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汲取不同作者的观点和见解,从中获取灵感和素材,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来获取素材。
观察是作为作文素材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获取素材。
比如,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人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从中获取素材;我们还可以观察身边的事物、自然景观,从中获取灵感。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取更加细致和真实的素材,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想象来获取素材。
想象是作为作文素材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各样的情节和场景,从而获取素材。
比如,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世界、虚构的人物、奇幻的故事情节等,从中获取灵感和素材。
通过想象,我们可以获取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素材,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作文素材的创新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阅读、观察、想象等方式,我们可以获取丰富多彩的素材,从而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生动、丰富和有趣。
希望以上方法和技巧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经典人物的另一面(八)——谈经典人物素材如何用出新意□透明经典人物卡:梁启超旧档案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年少时有“神童”之名,因为机缘巧合,投身到康有为的门下,受业于万木草堂。
他博览群书、钻研西学,极大地开拓了眼界,成长为一个立志救国的维新人才。
他始终以“救国图存”为己任,积极参与国事。
变法失败之后,被迫流亡海外,他仍不放弃“救国”的理想。
他的文笔深刻明快,说理透彻,极大地振奋了国民的精神。
常见点:求新求变;启蒙思想;救国图存;文学改革……常见段梁启超去世时,曾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三十年来,新事业,新智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
”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梁启超的精神虽然诞生在风雨飘摇的昨日,但在当下,其分量与价值不但不会减损,还能转化为推动历史和社会进程的巨大动力。
他那维新奋发的精神,更应为时所用,为世所用。
虽然他已经逝去大半个世纪,但他那强国、改革的愿望至今仍然鼓舞着无数爱国同胞。
1914年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被清华大学沿用至今。
然而,在北京香山植物园内,这位风云人物、学界泰斗的墓碑上没有生平,没有任何一个头衔。
透过这座墓碑,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高大形象。
——一考生《梁启超之我见》新典故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详述了自己对于“趣味”的理解,“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甚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36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两个答案表明了梁启超的人生信仰与人生观,那就是“趣味”。
在各种文章中他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使得他的“趣味”一词有了丰富的内涵:是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精神,能鼓舞与指引人们去积极地生活与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
在梁启超看来,“趣味”“情感”“美”有着相同的含义。
美味佳肴必须用精美的原料来烹调,锦衣绣服必须用上等的衣料来制作,水榭亭台必须用优良的石材来构建。
同样道理,佳作华章必须由血肉丰满的材料来组成。
如何将日常素材“化腐朽为神奇”呢?一、首选精彩的情节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很想从记忆中找到一件有着紧凑、曲折、连贯情节的事件,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多是由松散、重复、琐碎的事情组成;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不会经历我们想要的那种情节。
有一篇以《我和猫》为题的作文,写饭后邻居来访,妈妈陪着在门口说话,“我”就主动去厨房帮忙洗碗;我洗刷完毕回到卧室,妈妈还在和邻居说话,这时一只猫进了厨房捣乱;妈妈听到厨房里碗盆叮当响,以为“我”不会洗碗,就笑着大声制止,让卧室里的我一头雾水;后来妈妈进入厨房,惊讶地大声责怪,我在卧室忍不住了,走到厨房去理论,最后和妈妈一起找到了“真凶”。
这个小故事里有许多巧合和误会,撑起了一篇精彩的作文,读来生动有趣。
我们如果在生活中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对于写作文来说是很幸运的,选材时一定不要错过。
二、重视心中的感触好作文往往是有“情”的,因此,能够引发我们感情、激发我们感触的素材应被我们充分重视。
这其中可能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激发我们感触的素材可能很小,没有精彩的情节,也无法拿出更多熟悉的生活来辅助,没关系,这个难题很容易克服,你只要围绕这个真实的感触多联想,素材就会变得足够的。
比如一篇题为《玫瑰花茶》的作文,作者先是对桌子上的一杯玫瑰花茶有所感触,觉得泡开了的玫瑰花茶虽然也能恢复成一朵花的样子,但是没有花的颜色,也没有花的气味,它重生后的魂是干枯的。
由此想到了“阴阴郁郁的旧上海”,那是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阴着香着的”。
于是又想起张爱玲的人生,觉得张爱玲的人生就像一杯玫瑰花茶,又猜想张爱玲会如何描写这杯玫瑰花茶。
作文最后又回到开头,“桌上,还有一杯玫瑰花茶”。
这样的选材不仅主题新颖,而且素材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三、描画想象的情景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语文作文素材新颖方法作文素材对于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能够锻炼我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这篇作文中,我将介绍一些获取语文作文素材的新颖方法。
1. 读书:阅读是获取作文素材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各种文化背景。
我们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
读书不仅能够提供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观察周围的世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常常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
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人,关注他们的行为、言谈举止、思想感情等。
我们也可以观察自然界的景色、动植物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观察周围的世界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加真实、具体,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借鉴他人的经验:除了读书和观察,我们还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取作文素材。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作家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学习他们的描写方法和叙述结构。
我们还可以读取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4. 旅行和参观:旅行和参观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地方和文化,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名胜古迹、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地方进行参观,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旅行,观赏自然的奇观和美景。
旅行和参观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能够给我们带来灵感和想象力。
5. 创造与想象:在获取作文素材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创造和想象来寻找新颖的素材来源。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自己的未来、设想一个奇幻的场景、构思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等,从而生成独特的作文素材。
在创造和想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思维,拓展我们的想象力,使作文更加出彩。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一些获取语文作文素材的新颖方法。
作文素材的巧妙运用让你的文章更富有想象力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艺术形式,采用巧妙的素材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吸引人,展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妙运用作文素材,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想象力。
一、真实经历的运用真实经历是作文中常用的素材之一,可以为文章注入生动的元素和真实的情感。
通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真实经历,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所传递的信息。
例如,当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时,可以讲述自己和朋友之间的真实故事,描述彼此间的支持和理解。
这样的素材能够让读者更加贴近文章,产生共鸣,并且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二、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的运用历史典故是世界上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流传千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可以使文章更具底蕴和深度。
比如,当写一篇关于勇气的作文时,可以运用达·芬奇的故事来说明勇气的重要性。
描述他在创作《蒙娜丽莎》时的种种困难和挑战,通过他的坚持不懈和勇气,向读者传递鼓舞和启示。
同时,文化背景也是作文中常用的素材之一。
可以通过描述传统风俗、民俗活动等来丰富文章的内容,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三、科学知识和时事热点的运用科学知识和时事热点是作文中非常有效的素材,它们可以让文章更加时尚和富有创意。
在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时,可以运用最新的环保科技成果或者全球变暖的时事热点来突出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通过举例说明各种环保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引发读者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四、寓言故事和诗歌歌词的运用寓言故事和诗歌歌词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它们可以帮助作文更好地传达主题和观点。
在写一篇关于爱的作文时,可以引用童话故事中的爱情片段,比如“美女与野兽”中的爱情故事。
通过深入剖析故事情节以及其中的爱情描写,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张力。
总结起来,作文素材的巧妙运用可以为文章增添生动和想象力。
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经历、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科学知识和时事热点、寓言故事和诗歌歌词等多种素材,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高考作文范文素材应用四大技法_中考冲刺作文范文旧例翻新在一些经典名著中,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国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
这些材料常常频繁地出入于高考考生的笔下,成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
这些被人们习用的素材,由于与阅卷教师见面机会太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
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这种“旧例新用”的方法,又叫做“旧瓶装新酒”。
旧材翻新,最重要的是从角度上出新。
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并作为我们翻新的榜样。
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
当学生明了事理之后,即可进一步对世上万事万物进行多角度审视。
如写橡皮“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是批评橡皮狭隘;而写橡皮“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则是赞颂橡皮无私奉献。
此类多角度审视,则是旧材料翻新。
素材加工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
”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
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
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
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作文素材的八种活用技巧【活用作文素材的八种技巧】平常,同学们累积了好多的作文素材,写作时却没法把这些素材变为自己文章中的资料,下边就为同学们介绍几种素材运用的方法。
【1.逆向思想,别开生面】逆向思想是对习以为常的仿佛已成定论的事物或看法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想方式。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想向对峙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究,建立新思想,创办新形象。
比方“有志者事竟成”,运用逆向思想可说成“有志未必成”;“妙想天开”可说成“异想才能天开”,等等。
运用逆向思想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所提出的看法是他人未曾提过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提出的看法要合理,能自作掩饰,经得住斟酌,不可以画虎不可以反类犬,见笑于人;三是不要试图把全部的素材都采纳逆向思想,对于已成真谛的话语和违反人们感情的话语则不合适采纳逆向思想,比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就不可以说成“科学技术不可以成为生产力”。
总之,当我们按惯例写作出现“卡壳”时,运用逆向思想,写出的文章定会新奇独到,富裕个性化!【2.变化角度,一材多用】挖掘每一素材的多方面意义,从不一样角度灵巧阐发,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材的作用,运用资料时,就能“以一当十”。
该怎样一材多用呢?一、依据话题选好论证角度,写好案例所要论证的道理。
二、紧扣话题,用好案例。
一个经典片段用在段首要扣题,用在中间阐释剖析时重点题,用在结尾的剖析引申更要回扣看法;还要注意详略的办理,能证明看法的部分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与中心没关的不写。
三、假如在同一个论证角度中,还有更多近似的案例,能够运用排比句式,把它们摆列写出,既能让论据更为充足,还可以增强气概,炫示文才。
假如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资料便可论证几个不一样的看法,可说明几个不一样的问题。
比方:东汉陈蕃少年时“大丈夫当打扫天下,何须扫一屋?”以及他的叔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对话资料,①能够用来写作大与小的关系的话题作文。
小学作文素材的创新与表达技巧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文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如何寻找创新的作文素材并运用表达技巧进行写作,是每位小学生都需要掌握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作文素材的创新以及表达技巧的运用。
一、创新作文素材的方法1.观察生活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简单,但是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素材。
比如寻常生活中的小动物、植物、风景等,通过观察并将这些素材融入到作文中,可以使作文更具创意。
2.阅读广泛阅读可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读故事、读报纸、读名著等都是获取素材的好途径。
通过阅读,小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人物、情节和事件,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来源。
3.思考与想象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创造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
通过思考和想象,他们可以创造出新奇有趣的故事情节,丰富作文的内容。
二、表达技巧的运用1.注意开篇作文的开篇是吸引读者注意力和兴趣的关键。
可以使用对话、描述、引用等方式来引导读者进入作文的内容,增强作文的吸引力。
2.运用比喻与拟人比喻和拟人是表达技巧中常用的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将抽象的事物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使作文的描述更有感染力。
3.运用修辞手法小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简单的修辞手法来丰富作文的表达,比如排比、夸张、对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4.注意段落结构作文的段落结构要清晰明了,每个段落可以包含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故事情节。
段落之间的过渡要流畅自然,避免出现突兀或断裂的情况。
5.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小学生要注意用词准确,尽量使用一些丰富多彩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变化,使作文更富有层次感和变化。
三、总结通过寻找创新的作文素材和运用表达技巧,小学生可以写出更具创意和魅力的作文。
观察生活、广泛阅读、思考想象是有效获得作文素材的方法,而开篇、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段落结构和词汇句式的运用则是提高作文表达能力的关键。
考场上很多考生喜欢运用万能素材,但万能素材的泛滥很容易导致阅卷老师审美疲劳。
考生如果能从万能素材中找到新的切入角度,紧扣题目要求并加以阐述,也能使万能素材成为高分素材。
下面介绍几种将万能素材用出新意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使用。
49
素材训练营
【青春小语】青春连痘疤都没能给我留下。
方法 3 {融入素材 触碰心灵}
用“融入素材,触碰心灵”的方法来翻新万能材料,有几点要求:1.选取的素材人物的人格风貌要体现作文题目的思想导向,例如题目要求表现“心灵的选择”的思想,选取陶渊明或苏轼来对话就比较合适;2.考生应熟知素材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这样,考生就可以结合人物生平来展开故事情节,补充诗词名句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3.触碰心灵的对话不仅要紧扣题目,更要主客分明。
【案例示范】
居庙堂之高,你心忧天下,率性真实;处江湖之远,你依然心忧天下,但更多的是怡然自得。
你处于人世间,你又站在宇宙外,你能理解生命的内涵,但又绝不虚浮。
你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江天山月,日日如斯,有谁能如东坡般视透人生?“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
”清晨,你布衣芒鞋,散步田间,谈天说地,无论三教九流;傍晚,你提酒拄杖,信步东坡,击水敲石,不管月升月落。
古城废园,你虽被迫摘桤菊充饥,却能笑傲人生。
虽说被贬谪流放,你的生活却是无人可比的鲜活。
你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此通脱自适,如何不处处生春?
—— 优秀作文《我与东坡对话》
【技巧点拨】作文把“我”融入了素材,虽然“我”只是次要的旁观者,但却是苏轼心声的聆听者。
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文的主题。
这种方法的运用,关键是三个字:“叙”“引”“议”。
简要叙述素材主人公的生平遭遇,不能太过详尽而占用大量篇幅;引用其诗词名句来表情达意,引用关键句即可,不宜通篇抄录;议论阐发以便扣住作文主题,向题目要求靠拢。
方法 2 {攫精取要 排例铺陈}
考生使用万能素材作为论据证明文段或者作文的观点,常常因多人使用而雷同重复,但舍弃这些素材不用又会觉得可惜甚至无材可用。
这时候,使用排例铺陈的方法,把脑中浮现的几个万能素材加以提炼概括,构成排比呈现出来,往往能让作文达到内容充实、文采斐然、语势酣畅的效果。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就曾用过这种方法: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排例铺陈是用三个或更多的素材构成排比的句式来陈述段落观点。
几个素材间要有共同点,也都要指向文段主旨。
由于文段的限制和语言表达的需要,排例铺陈必须文字简练、句式齐整,因此语句要攫精取要,简洁明了,切忌冗长拖沓,以叙代议。
【案例示范】
楚大夫行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
我敬佩他们,因为他们在混杂的尘世中,了解本身,找回灵魂,做了乱世汪洋中最纯的一滴水。
他们,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波逐流;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却仍追求豪壮;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
坚守灵魂最纯的部分,他们能和乱世中的美神媲美!
——优秀作文《汪洋中的一滴》
【技巧点拨】文段中运用了屈原、曹操、陶渊明三则考场常见素材。
这些素材如果单独使用,叙述过长就显得累赘啰唆,人云亦云;叙述过短就显得笔力拙劣,隔靴搔痒。
考生通过攫精取要,排例铺陈,提炼出三则素材共同的主旨“在混杂的尘世中,了解本身,找回灵魂”,从而强调了“汪洋中的一滴”的主题。
的套路,独辟蹊径,从佚之狐、鲍叔牙、缪贤等相关人物身上挖掘,这种写作方法着实让人惊叹佩服。
参考这类方法,考生可以避开俗套,将大量万能素材重新挖掘,化为己用。
例如荆轲,我们可以从课文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的内容挖掘出“凡事要精心筹划,思虑周密”的主题;再如李白,我们可以从“找准人生的位置”的角度,对他“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旷达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