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煤矿410盘区正式设计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54
第四章盘区布置及装备第一节采煤方法一、采煤方式的选择采煤方式的选择,应依照煤层赋存情形、开采技术条件、地面爱惜要求、设备供给状况和平安、产量、效率、本钱和煤的回收率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后确信。
本井田具有以下特点:(1) 井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平缓,整体为一同沉积构造,两翼倾角转变不大,一样在1~3°之间。
井田内无岩浆活动,也未发觉大的断裂构造。
(2) 井田含可采煤层4层(自上而下编号为3-2、3-3、4-1、4-2煤层),其中主采煤层为4-2煤层。
3-2煤层可采区厚度为~,平均;3-3煤层可采区厚度为~,平均;4-1煤层可采区厚度为~,平均;4-2煤层可采区厚度为~,平均。
矿井初期开采范围内只有4-2煤层。
(3) 4-2煤层大体顶板为小街砂岩,厚度一样为15~20m,岩性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属较稳性顶板;直接顶板为泥岩,局部地段变薄为零,属不稳固性顶板;4-2煤层底板多以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属稳固性差至较稳固底板。
井田内各煤层瓦斯含量低,瓦斯分带属N2带。
各煤层具有煤尘爆炸性危险。
井田为地温正常区,无地热危害。
(4) 本井田煤层埋深较大,4-2煤层最大埋深,最小埋深,一样埋深为510~730m。
(5) 本井田地面人员稀少,仅零星人员居住,衡宇简陋,因此设计按搬迁或采后维修、补偿考虑。
另外,煤层开采后对从本井田地表穿过的铜川矿务局玉华煤矿供水管道阻碍不大。
(6) 矿井为现代化大型矿井,生产能力大。
依照上述特点,设计以为适合本井田4-2煤层的采煤方式有两种: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和厚煤层分层人工假顶采煤法。
1.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1)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优缺点分析综采放顶煤采煤法是一种最近几年来迅速进展和推行的特厚煤层采煤技术。
它是在特厚煤层的底部布置回采工作面,除采纳滚筒式采煤机正常割煤外,还利用矿山压力或辅以人工松动方式使工作面上方顶煤破碎,并随着工作面的推动,顶煤依托自重从液压支架的上方或后方放出。
盘区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盘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盘区概况1、设计盘区所在的位置、开采范围及与邻近盘区关系、储量、矿井总体布置,对本区的有关规定等。
2、可采煤层埋藏最大垂深、水系。
本区内有无小窑及采空区积水。
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1、煤系地层地质年代、地层层序、沉积厚度、岩石特征及接触关系。
2、煤层赋存情况: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等。
3、构造特征:断层、褶皱发育情况、分布规律及控制程度(附表:主要断层特征表)4、火成岩侵入、陷落柱冲刷带,小窑破坏及其它地质构造对煤层和开采的影响。
二、煤层与煤质1、含煤层数、煤层厚度、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规律、煤层硬度和节理发育情况。
2、煤层结构中夹石的岩性、厚度与分布规律,结核伴生情况(附表:可采煤层特征表)。
3、煤种牌号及煤质工业分析4、提高煤质的措施。
三、瓦斯、煤尘、地温1、现生产区域的沼气涌出情况及变化规律,沼气浓度、有否煤及沼气突出,设计采区沼气涌出量及其确定的依据。
2、煤尘爆炸指数、自然发火期。
四、水文地质1、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
2、含水层的突水性(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补给关系及通道与地表水的联系,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变化情况。
3、断层导水性。
4、现生产区域最大及正常涌水量及邻近盘区周围小窑涌水和积水情况。
5、矿井水的水质、特征。
五、设计采区地质勘探程度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盘区准备第一节盘区范围及储量1、设计采区的走向长度、倾斜宽度、采区面积、所包括的煤层数编号,并阐述确定盘区边界的依据。
2、设计盘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
第二节盘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工作制度。
2、年设计生产能力及依据。
3、设计服务年限及其计算参数。
第三节采区巷道布置1、列举可选用的各主要巷道布置方案,并作技术经济比较,阐述选定方案的理由,确实合理的采区巷道布置插图:各主要巷道布置方案平、剖面图)。
2、选定的采区巷道布置形式、上山(下山、石门)及中间巷道断面和位置的选择,主要大巷与采区巷道的关系。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设计说明书项目任务:舒兰七矿北一采区巷道方案设计班级:高采0932专业:煤矿开采技术姓名:殷建超指导人:郭力2010年12月28日辽源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1. 设计题目:舒兰七矿北一采区巷道方案设计2. 学生提交设计期限:自 2010年11月19日开始至2010年 12月30日完成3. 设计所用原始资料:1)基本条件该采区位于该矿第一水平,开采2号煤层。
采区上以—140为界,以—380为界,左以F10断层为界,右以断层为界。
采区走向长2500m,倾斜长2000m,煤层走向为东西走向,煤层平均厚度3m,倾角平均7°左右,煤的密度为1.5t/m³采区瓦斯相对涌出量15 m³/t,采区正常涌水量为120 m³/h,煤层自然发货期6个月,煤尘具有爆炸性,煤质中硬。
地面无需保护地物,邻近采空区对本采区开采无影响,井底车场位于采区左侧,水平运输大巷在笨采区走向中部距煤层底板20m的岩层中。
煤层顶板: 无伪顶,直接顶为厚8.0m的细砂岩,基本顶为厚11m的石灰岩。
煤层底板为中砂岩。
2)基础图纸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煤层综合柱状图3)采区设计年产量为1.5Mt/a4 设计的主要内容: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采区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5 图标目录:1) 储量计算表;2)采区主要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表;3)方案技术比较表;4) 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目录第1章采区地质概况 (1)第2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 (2)第一节,采区储量 (2)第2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0)第3章采区巷道布置 (14)第4章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技术比较 (16)第一章采区地质概括1,采区概括该采区位于该矿第一水平,开采2号煤层,采区上以—140为界,下已—380为界,左已F10断层为界,右以F11断层为界。
采区走向2500米,倾斜长2000米,(已是煤层实际倾斜长)煤层走向为东西走向。
晋城煤业集团******四盘区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编制:审核:科长:总工程师:2007年月日一、概况地面位置:东四盘区地表总体呈东北部高,中、西南部低,最高点在盘区的东北部,标高为:1105.5m;最低点在盘区的中南部,标高为:743.8m,相对高差为:361.7m。
地面北起矿界(王节岭—车街一线),南到小东山风井—半坡一线,西到王街岭—小东山风井一线,东到矿界(车街—郭庄一线)。
井下位置:井下3#煤层标高为:400—620米,井下北起矿界,南至3306工作面33064巷(正掘),西为矿界,东为矿界,与马平头煤矿和祥西煤矿相邻。
二、煤层情况东四盘区可采煤层主要为3#、15#煤,9#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中3#煤层为主采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K8砂岩平均30.35米,距K7砂岩平均6.05米,煤层厚度在6.02—6.98米之间,平均6.50米。
黑色,条带状结构,似金属光泽,半亮型,以亮煤为主。
含夹矸一般为2层,煤层结构简单,变异指数为0.09,属于稳定可采煤层。
三、煤层顶底板情况老顶:灰、深灰色细—中粒砂岩,时见粗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云母,具大型枚状交错层理,呈正粒序夹泥质条带,常变相为粉砂岩与细砂岩互层。
厚度在0—20.75米之间,平均7.82米。
直接顶:一般为砂质泥岩,常含有薄层粉砂岩及细砂岩条带,含植物化石,厚度在0—15.35米之间,平均2.79米。
伪顶:一般为炭质泥岩,呈灰黑色,平均厚度为0.21米。
伪顶与直接顶较松软,开采时呈片状或层状冒落,老顶较稳定,一般不易冒落,在开采后3—5天自然冒落。
直接底:多为灰黑色泥岩,均匀层理,含大量植物化石,局部为砂质泥岩。
厚度在0—4.9米之间,平均0.88米。
老底:为泥质砂岩,时为西粒砂岩,含菱铁矿结核及植物化石,常见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
厚度在0—6.13米,平均4.18米。
四、地质构造情况1、褶皱:盘区内主要构造是一组轴向NS的宽缓褶皱构造(由西向东依次为向阳岩背斜、老母掌向斜、岳城山西背斜、岳城山向斜),岩层波状起伏,倾角不超过13度。
4101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地质说明书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临近采区开采情况4101工作面回风顺槽在4#煤运输大巷测F4-6点前124m处开窝,方位为345°,工程量1200m。
开采上限标高为+988m,下限标高为+926m,地层倾角(走向)3-6°;(倾向8-12°),工作面顺槽沿地层自然走向布置、切眼沿地层自然倾向布置。
与4101工作面相应地面均为荒山地,无主要公路、铁路、桥梁、重点建筑、重点设施对开采无影响。
地面标高+1100m~+1210m、相对高差110m。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四系冲积层厚0~60m,平均约40m。
4101回风顺槽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见表1。
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表表1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该工作面开采煤层为太原组4#煤层,煤层厚度2.0—3.2 m,平均2.6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煤层倾角8-12°,煤的密度1.35m³/t,硬度2-3,煤种块状焦煤,工作面煤层赋存较稳定,煤层结构简单。
下距13#煤层约87.0 m。
13#煤层厚度13.0m(根据关家崖煤矿揭露的13#煤层赋存特征)。
详见表2:煤层特征情况表;表3:煤层顶底板情况表;煤层特征情况表表2煤层顶底板情况表表3第三节地质构造一、地质构造通过相邻矿井(关家崖煤矿、刘家梁煤矿)巷道实际揭露情况,4101工作面东部有两条大的断层,可能延伸到东坡井矿区以内,影响东坡井的采区、工作面的总体布置,无大的断裂构造,但不排除小断层出现,也可能会出现陷落柱。
二、总体分析:东坡井井田地质较为简单第四节水文地质情况含水层主要为太原组K2灰岩,灰岩及泥岩中所夹的砂岩透镜体,因井田内部及邻近井田均未发现施工有水文孔,该矿原有一眼奥灰水水井(K5)井深度280. 21m含水层顶板埋深229.96m由于开采时间太长和其它不明原因,该井已经不出水。
东坡井又重新打了一眼饮用水水源井,井深度748.6m(在主斜井东南方向140m处)。
附件1晋煤集团××矿××××采(盘)区设计说明书总工程师:审核:编制人:编制日期: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一节设计指导思想 (1)第二节设计依据 (1)第三节主要技术指标 (1)第二章概况 (3)第一节采区井上情况 (3)第二节采区井下情况 (3)第三节采区煤层情况 (4)第三章采区布置 (6)第一节采区主要技术参数 (6)第二节采区工作面布置 (6)第三节采区巷道布置 (6)第四节采区硐室布置 (6)第五节采区回采率 (6)第四章采煤方法 (7)第一节回采工作面采煤工艺 (7)第二节回采工作布置 (7)第三节采区生产能力 (8)第四节回采设备 (8)第五节顶板管理 (9)第五章巷道掘进 (10)第一节掘进安排 (10)第二节掘进设备 (10)第三节掘进工艺 (10)第六章生产系统 (11)第一节运输 (11)第二节一通三防 (11)第三节安全监测 (12)第四节供电 (13)第五节防治水 (14)第六节压风供水 (14)第七节通讯照明 (15)第七章避灾 (16)第一节避险系统 (16)第二节避灾路线 (16)第八章安全技术措施 (17)第九章提高原煤质量措施 (18)第一节提高原煤块率的措施 (18)第二节降低原煤灰分的措施 (18)第三节降低原煤水分的措施 (18)第四节提高原煤质量的管理措施 (18)第十章劳动组织及主要经济指标 (19)第十一章存在问题及建议 (20)第一章前言第一节设计指导思想简要说明矿井概况、矿井生产布局现状及其对本采区的接续要求,叙述采区开采的必要性、可行性。
第二节设计依据一、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矿井设计。
二、经集团公司或子公司审批的采区地质说明书。
三、矿井或采区瓦斯等级鉴定报告。
四、煤层自然发火鉴定报告、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五、矿井生产地质报告(带压开采的矿井在带压区进行设计,还要依据水文地质报告)。
六、矿井长远发展规划和采区衔接安排。
寿阳县天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8+9#煤)四盘区开拓方案设计说明书编制:单位:审核:科长:总工程师:寿阳县天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9月1.盘区概况四盘区位于我公司井田的东北部,其中9411是四盘区首个回采工作面,本盘区内大部分地区八、九号煤合并,在盘区东部两层煤分开,盘区西部为三采区东翼采空区,东部、北部均为边界保护煤柱,南部为原煤实体。
地面有工业广场和李子沟、金鸡垴、瓦窑沟三个村庄,均留设有保护煤柱不受生产影响。
2.盘区地质情况2.1盘区地质构造本工作面煤层波状起伏,倾角一般为8°左右,预计在掘进中有中、小断层发育,确定断层6条,未确定断层7条。
对掘进有较大影响,陷落柱5个,一般直径都小于30m,个别直径大于30m,本区范围内8、9号煤基本合并,中间夹有0.2~0.4m砂质页岩,东部两层煤分开。
顶板不易管理,在掘进过程中应及时支设临时支护。
2.2煤层赋存情况、顶底板岩性本盘区煤层赋存稳定,煤层以块状为主、粉沫状次之,煤层透气性差,该面煤层总体呈单斜状,煤层产状:走向40~90°,倾角6~10°,平均煤厚4.0m,最大厚度5.2m,最小厚度3.1m,(详见表1和表2)。
表1 煤层特征表绝对瓦斯涌出量/(m 3/min) 5.71 2005年鉴定结果相对瓦斯涌出量/(m3/t) 15.56 2005年鉴定结果煤尘爆炸指数/% 21.43%表2 煤层顶底板情况表顶底板名称岩石类别硬度厚度岩性顶板老顶细砂岩8 6.0 灰色、坚硬直接顶中细砂岩8 2.6 灰色、含云母、节理发育伪顶灰质页岩 4 1.1 含云母、性脆、破碎底板直接底中性岩 6 6.27 深灰色、黑色矿物老底砂页岩8 4.91 含植物化石表3 综合柱状图地层厚度地层柱状岩性新生界18.93 由上更新统黄土和全新统松散层组成上石盒子组100~150P2S以黄绿色、紫12色砂质泥岩、砂岩组成下石盒子组144P1X中上部为灰、灰白色、深灰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五层、底部为灰白色、灰色中、细粒砂岩,以石英、长石为主,胶结坚硬,局部含黄铁矿。
第一章412盘区地质说明书一、盘区位置、范围、面积及四邻关系:412盘区位于本井田的西南部,形状近似六边形。
其东西走向长2350M,南北宽420M—1512M,面积1930000平方米。
本盘区北部和西部为矿界与大同市杏儿沟煤矿相邻,南部为矿劳动公司小杏沟煤矿和鸦儿崖村王家台小窑。
东部为1269水平运输大巷。
二、对应地表及可采煤层层间距和开采情况:本盘区对应地表东起鸦儿崖王家台。
西至左云县张家坟村,跨越南叶沟、大西沟及杏儿沟以北的支沟和山梁地段。
盘区中部地形最高为1541M,最低标高在马脊梁支沟的沟底为1405M,地表相对高差为136M。
在本盘区的西部地面建筑物有张家坟村部分民房和煤台,工程兵煤矿工业广场,下张家坟村炭化厂。
本盘区可采煤层有5层,分别为3#、7#、11-2、14-2、14-3层,其中3#层与7#层之间的层间距为50-55米,7#层与11-2层之间的层间距为65-72米,11-2与14-2层之间的层间距为25-32米,14-2与14-3层之间的层间距为0.8-17.8米。
3#层已被工程兵煤矿和王家台小窑采空,采掘情况和时间不清。
7#层在盘区东部和西部部分地段已采空,11-2层全盘区未采,14-2层盘区东南部和西南部已采空,14-3层全盘区未采。
三、煤层特征:1、7#层根据盘区巷道及工作面已揭露和钻孔资料,本煤层结构复杂,煤层厚度较为稳定,煤层总厚度为2.15M—2.50M,只在81206工作面51206巷中揭露煤厚点为2.7M。
煤层中普遍含有两层夹石;上夹石厚度为0.10M—0.45M下夹石厚度为0.15M—0.50M,只在90号钻孔,夹石厚度为0.05M,夹石厚度在盘区东部较厚,西部较薄。
岩性为灰色粉砂岩。
煤层中的两层夹石将煤层分成上中下三层。
上煤厚为0.30M —0.45M,中间煤厚为0.95M—1.1M,下煤厚为0.30M—0.60M,只在盘区东南部89号钻孔,煤厚为.1.20M,128号钻孔煤厚为0.55/(0.20)0.90M。
11#层424盘区设计说明书大斗沟矿技术科二OO七年十月目录前言 (2)第一章盘区概况及地质特征说明书 (5)第一节盘区概况 (5)第二节地质特征 (6)第二章盘区准备 (8)第一节盘区范围及储量 (8)第二节盘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8)第三节盘区巷道布置 (9)第四节采煤方法 (14)第三章通风与安全 (17)第一节通风 (17)第二节灾害预防 (22)第四章盘区生产系统及主要机械设备选型 (25)第一节通风设备 (25)第二节盘区运输系统及设备 (25)第三节排水设备及洒水 (26)第五章盘区供电、信号和通讯 (27)第一节动力负荷及供电 (27)第二节信号通讯与照明 (32)第六章施工组织 (32)第一节施工顺序和工期 (32)第二节施工方法 (34)第七章盘区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7)11#层424盘区设计说明书前言南井区原为集团公司劳动总公司独立矿井,该矿井北部大部分被小窑破坏,并且小窑井下曾发生火灾,为防止有害气体进入该矿,1016巷道尾部构筑密闭与小窑隔离。
2001年划归我矿开采,近期为了保证14#层盘区安全开采,启封火区密闭对火区进行灌浆灭火,发现这部分资源与原掌握资料不符。
为了减少煤炭资源浪费,矿决定对该区进行开采,并对此进行可行性开采论证。
南井区目前工作面的开采方式为刀柱式采煤,回采率只有60%左右,运煤系统全部为1t矿车运输,绞车提升,严重制约了矿井生产能力。
由于采煤工艺落后,煤炭资源损失较大。
南井现独立生产,初步核实可采储量293.7万吨,目前矿井生产能力6万t/a,服务年限30年;大井可采储量850万吨,服务年限仅剩6年,这样造成大井结束后,南井仍继续生产的格局,不便于管理。
为了提高煤炭回采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矿决定将南井区并入大井作为盘区,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回采率可以达90%左右,从而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
一、方案比较盘区巷道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案是从大井14#层422盘区掘一条422辅巷至南井运煤,其他系统仍利用南井原有系统;第二种方案是从大井14#层422盘区掘422辅巷至南井,掘422-1辅巷至南井11#层1016运输大巷,利用南井1016回风大巷回风。
煤矿工业场地设计说明煤矿工业场地设计要求及布置一、经研究分析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主要考虑:1、采矿方面:开拓方式与井底车场布置形式,主副井井筒位置及其相对应的关系、井筒布置、提升方位、出车方向、井口标高等。
2、地面生产系统工艺方面: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储装运系统、布置方式等。
3、地面运输方面:运输方式、线路方向、站场布置、站场标高、外部道路的连接与布置等。
以上容,与矿井总平面布置关系最为密切,是总平面布置的骨架,其他有关建构筑物及设施,根据其生产性质、布置要求,即可顺序的进行。
二、矿井工业场地功能分区及其布置要求矿井工业场地的功能分区,系根据矿井的生产特点,对场所有建、构筑物及设施,按生产性质、生产功能、相互关系、对环境要求等,分类组成不同的场区,以发挥分区功能的作用,避免相互干扰、相互影响,达到管理方便、节约用地、有关生产和生活、方便使用、节约投资的目的。
1、影响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①建、构筑物的工艺性质、功能和对外联系要求。
②风向、日照、地形、地质和水文等自然条件。
③井下开拓、井筒位置和主、副井相对位置。
④地面生产系统和对外运输。
⑤居住区位置和场、外主要干道的位置。
⑥车流、人流、货流的途径路线。
⑦环保、卫生、安全防护的要求。
2、场区功能分区及布置要求矿井工业场地按功能分为三个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办公生活区。
生产区是矿井生产的中枢,其核心是煤流在工业场地从出主井井口直到运出场区所经过的所有环节,是工业场地的核心部位,它对整个场地的分区和布局起到决定作用,其主要布置要求为:①一般布置在场区的中央或中央稍偏一侧,并考虑以后扩建可能,布置上尽可能减少生产环节。
②生产区布置上应兼顾其他功能区的布置,储装运系统应有利于对外运输。
③在山区应充分利用地形,尽量为煤流创造重力运输的条件。
④对污染较严重的环节要注意其对环境的污染,必要时应考虑采取防护措施。
⑤工艺流程有密切关系的生产环节或设施,应靠近布置,缩短运输距离。
大型煤矿14#层410盘区开采设计前言大型煤矿矿为大型集团公司实业总公司下属国企煤井,登记面积为17.9067km2,水平标高为900m。
开采范围有27个拐点坐标圈定。
大型煤矿矿1954年由北京煤矿设计院提出矿井整体设计方案,设计能力为90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52年,为贯彻落实国家煤炭法和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根据煤炭生产许可证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由大型煤矿矿负责编制矿井改扩建初步设计。
1970~1983年开始大规模改扩建工程,开拓出900米水平,对运输环节进行了改造。
1980年核定的生产能力为170万吨/年。
2004年核定能力为250万吨。
本设计依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和煤矿安全规程及国家、地方一系列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要求而编制。
从矿井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和井巷工程,重点对矿井今后的开拓布置、采掘布局、采煤方法及采掘机械装备进行设计。
对矿井各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对矿井安全设施进行配套完善,并编制职业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本设计使矿井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开采技术选型可靠、生产布局合理完善,真正做到合理开采、综合保护及持续稳定发展。
设计原则和主要依据:1、遵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2、依据11、12#合并层和14#层的布置和开采状况,即11、12#合并层和14#层对照图;3、地质科提供的11、12#合并层和14#层地质说明书及各种图纸;4、国内现有中厚煤层开采技术和设备情况。
目录第一章采区地质特征 (4)第一节采区概况 (5)第二节采区地质情况 (5)第三节采区储量和生产能力 (10)第二章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11)第一节采煤方法的选择 (11)第二节矿压观测情况 (12)第三节采区巷道布置 (13)第四节回采工艺及劳动组织 (17)第五节采区准备 (19)第三章采区运输、供排水与供电 (20)第一节采区运输 (20)第二节运料、排矸系统 (20)第三节采区供排水和洒水系统 (20)第五节采区供电、压风系统 (20)第四章通风与安全 (27)第一节、矿井通风方式 (27)第二节、通风系统 (27)第三节、风量配置 (27)第四节通风构筑物 (30)第五节安全措施 (30)第五章采区巷道规格及支护方式 (32)第一节、概述 (32)第二节、采区巷道规格及支护方式 (32)第六章采区设备选型及计算 (33)第一节采煤机的选型及计算 (33)第二节运输机的选型及验算 (33)第三节顺槽设备的选型 (36)第四节支架的计算与选型 (45)第五节其他设备的选型 (47)第七章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8)第一节劳动生产率 (48)第二节盘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49)附录 (51)参考文献 (53)致谢 (48)第一章采区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一、位置、开采范围与邻近采区关系:14-2煤层410盘区位于大型煤矿矿井田西北部,东南与408盘区(正在开采)相接,东部隔矿界煤柱与**矿相邻,北部与412盘区相接(14-2煤层未采),西部以900大巷为界。
盘区走向长约2080米,倾斜长1020米,面积约2082360平方米。
二、地貌、埋藏条件和钻孔情况:14-2煤层410盘区与地表对照,北部及中部较平坦,多为黄土覆盖。
北西部及南部沟谷发育,沟谷以E-W向延展,长度为500-900米,沟谷最大切割深度为35米,沟底局部基岩出露。
埋藏深度330.8-354.2m,西南部设有本矿西三、西四风井。
地表海拔高度为1287.8-1325.4米,煤层底板标高956-996.1米。
三、储量:14-2煤层410盘区地质构造属一类简单型。
储量级别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煤层的稳定程度及钻孔的工程线距。
储量划分为A级储量。
容重为1.37吨/米3。
盘区北西部3-A,面积1165840米2,煤厚2.21m,储量353.0万吨;盘区中西部6-A,面积192120米2,煤厚1.60m,储量42.1万吨;盘区南东部4-A,面积724400米2,煤厚1.48m,储量146.9万吨。
共计工业储量542.0万吨,可采储量420.6第二节采区地质情况一、地质构造:该区地质构造简单。
主要的地质构造为:1、煤层总体由北西向南东呈单斜层布,煤层倾角1-5°,平均2°。
2、受次一级褶皱构造的影响,盘区中部发育宽缓的背斜、向斜构造,两翼煤层倾角2-5°,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3、由11、12#410盘区揭露的断层推断14#410盘区的预测断层 F1、走向15°,倾角285°,落差2.2-2.68m。
二、煤层:该盘区14-2煤层全区内赋存,煤层厚度1.1-2.92m,平均1.75m,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北部及中部煤层厚度1.62-2.95m,平均2.21m。
南部煤层1.11-1.81m,平均1.48m,埋藏深度330.8-354.2m,可采指数100%,煤层变异系数28.60%。
煤层走向:E-W-NW-SE、倾向E-NE。
煤层结构较为复杂,盘区北中部48381、48375、48376、48377号钻孔含1-3层0.2-0.65m 的细砂岩夹石。
三、煤种和煤质:本区煤种为2#弱粘煤,根据该区内和临近钻孔煤质化验资料,煤质情况如下表:四、瓦斯和煤尘:1、根据钻孔煤样化验,气体涌出量为: CO 2:4.81ml/g ,CH 4:2.68ml/g2、煤尘爆炸指数为26—32%,自燃发火期为6—12个月。
五、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为: 1.14-2煤层本身微量含水。
2.上伏11、12#410盘区正在开采,煤层总体呈单斜展布,北西高南东低。
与14-2煤层410盘区层间距2.5-14.8m 。
随着11、12#410盘区的开采,采空区低洼处会积聚大量的积水。
在开拓14#410盘区时,针对上伏11、12#410盘区采空积水情况编制专门的探放水设计。
3.上伏3#煤层410煤层盘区已采空,与14-2煤层410盘区层间距133.7-149.2m ,平均142.1m 。
2007年5月,从地面施工水文观测孔,探测3#410盘区采空区低洼处积水。
经探测,无积水。
对14#410盘区影响不大。
六、煤层顶底板及与11、12#合并层层间距:1.顶板自14-2煤层向上。
(1)、直接顶:多为黑灰色粉细砂岩互层或灰白色中粒砂岩。
厚1.3-2.8m 。
致密、平坦状断口,质硬,性脆。
(2)、老顶:灰色细粒砂岩,2.6m ,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 、云母、钙质胶结,微波状层理,质较硬。
(3)、底板:直接底,深灰色粉细砂岩互层 ,3.8m ,致密,水平层理。
含植物化石及黄铁矿结核,质硬,性脆。
2.11、12#层与14-2层间距灰份Ad(%) 5.56-16.02 硫Std(%) 0.41-2.23 水份Mad(%) 0.83-2.89磷Pad(%)0.0122-0.0535 挥发份Vdaf(%)22.64-32.73 发热量(MJ/kg)Qgr.v.daf(MJ/kg)31.38-34.4514-2煤层410盘区与11、12#410盘区层间距2.5-14.8m。
其中西部层间距较大,一般为6.0-14.8m,东部层间距一般为2.5-6.0m。
(详见14-2煤层410盘区层间距等厚线图)。
七、附:1、地面勘探孔表一孔号地面标高14#层底板标高煤厚483610 1321.30 969.5 1.1148368 1309.10 966.8 1.0848366 1320.52 966.3 1.248364 1311.26 964.3 1.2548361 1304.38 959.2 1.1448362 1298.00 954.9 1.4749363 1277.50 957.2 1.548367 1321.20 970.3 1.3748374 1313.96 962.6 1.8148378 1324.70 975.9 1.2348373 1290.14 958.9 1.2248376 1296.12 956.0 1.8148371 1317.23 981.2 1.6248377 1311.65 968.2 2.0648375 1311.42 969.1 2.0147374 1320.48 978.6 1.6247376 1324.00 974.6 1.5947379 1319.96 976.8 1.5347377 1314.14 975.3 1.3947373 1329.34 975.1 1.9347375 1317.56 984.2 1.9548381 1313.96 983.2 2.7247382 1319.31 987.7 2.9247383 1307.70 989.9 2.542、井下钻孔表二孔号14#层底板标高煤厚41001 1002.7 0.9 41002 996.1 2.9 41003 996.2 1.0 41008 989.1 2.27 41004 998.0 1.1 41005 1002.2 0.8 41006 993.0 2.95 41007 992.2 3.45 41041 993.8 2.4 41009 994.7 1.92 41010 995.0 2.4 41011 987.0 1.6 41012 989.4 1.74 41013 986.5 1.7 41014 987.0 1.6 41015 985.8 2.1 41016 986.3 1.9 41017 990.3 2.25 41018 986.8 1.9 41019 978.2 1.4 41020 979.4 2.95 41021 983.4 2.8 41022 984.3 0.9 41023 986.7 1.8 41024 976.3 1.9 41025 974.3 2.0 41026 975.8 1.8 41027 976.3 2.1 41028 975.9 1.9441029 975.0 2.041030 974.1 2.341031 976.3 1.941032 974.7 1.541033 976.3 1.741034 961.8 1.141035 961.0 1.241036 958.3 1.441037 956.2 1.241038 961.9 1.641039 959.0 1.641040 956.9 0.63、断层一览表三断层情况:根据11-12#410盘区已揭露的断层,预计14#410盘区断层发育情况如下表:断层走向倾向倾角性质落差11-12层断层位置对应14#层断层位置F1 197°287°45-60°正2.0~2.68m11-12#51002下巷24#测点前34m,工艺Ⅰ巷17#测点前2.5m14#410盘区北侧F25°95°70°正0.4m11-12#51022下巷11#测点前2m14#410盘区南部与408盘区F3 50°95°75°正 1.6m11-12#51022下巷11#测点前10m14#410盘区南部与408盘区F4 45°135°75°正 4.0m11-12#51022下巷11#测点前23m14#410盘区南部与408盘区F5 22°292°68°正 4.2m11-12#51022下巷13#测点前10.9m14#410盘区南部与408盘区F610°100°75°正 1.8m11-12#皮带巷27#测点14#410盘区南部与408盘区第三节 采区储量和生产能力一、采区范围:盘区走向长2080米,倾斜长1020米,面积208236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