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供冷和分散供冷的经济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540.16 KB
- 文档页数:2
供冷供热方案引言供冷供热方案是指为了满足建筑物内部的冷却和加热需求而设计的系统和设备。
在现代社会中,供冷供热方案在各种建筑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住宅、办公楼、商业中心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供冷供热方案,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一、集中供冷供热系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是一种将冷却和加热设备集中放置在一处的方案。
该系统通常由冷却机组、锅炉、冷却塔等设备组成。
冷却机组通过制冷循环来提供冷却效果,锅炉则通过燃烧燃料来提供加热效果。
冷却塔用于散热,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优点是可以集中管理和维护,节省能源和维护成本。
同时,该系统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冷却和加热的效果,提高整体的能源利用率。
然而,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特别是在大型建筑物中应用时。
此外,系统的故障可能会导致整体供冷供热效果的下降,影响建筑物内部的舒适度。
二、分区供冷供热系统分区供冷供热系统是指将建筑物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冷却和加热设备。
这种方案可以根据各个区域的需求独立调整冷却和加热效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分区供冷供热系统的优点是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提高舒适度。
同时,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建筑物。
然而,分区供冷供热系统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每个区域都需要独立的设备,增加了建设和维护成本。
其次,系统的调节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投入。
三、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土壤或地下水作为热源或热汇的供冷供热方案。
该系统通过地下换热器将地下的热量转移到建筑物内部,实现供冷供热的效果。
地源热泵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地下的稳定温度来提供供冷供热效果,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该系统几乎不产生废气和废水,对环境友好。
然而,地源热泵系统的建设成本较高,需要进行地下换热器的安装和维护。
此外,该系统的效果受地下温度的影响较大,适用范围有一定限制。
四、太阳能供冷供热系统太阳能供冷供热系统是一种利用太阳能来提供供冷供热效果的方案。
某大型商业项目采用区域集中供冷系统与自建冷源的寿命周期经济性比较摘要: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保、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城市品质等方面的考虑,国内各种高新技术园区、中央商务区、高档社区大学园区、物流中心都在不断地规划和建设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某新区规划实施了区域集中供冷系统,要求区域内公建类项目均须使用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提供的冷冻水作为空调的冷源,业主不再投资建设冷水机组。
某大型商业项目以30年为周期,从建设投资、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等角度进行经济性比较,为业主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1 引言某新区位于华南夏热冬暖地区,区内某大型商业项目业态以商场、零食、餐饮为主,总建筑面积14万㎡。
其中,地上面积约8万㎡。
经设计单位测算,用冷负荷为13500kW。
若按照该新区统一部署,该项目应采用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提供的冷冻水作为空调冷源,用户需要按照按照1450元/kW的标准缴纳初装费,按照0.495元/kWh的标准缴纳计量费。
针对上述两个方案,本文以区域供冷系统用冷服务协议约定的30年服务期为周期,从建设投资、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等角度进行经济性比较。
2 建设投资比较使用区域集中供冷系统与自建冷源便件,负荷侧基本相同,不同方面主要在于区域集中供冷系统主要为板换系统,自备冷源需单独设置制冷主机等设备,同时需增加冷站相应的群控系统、变配电设备等,所需冷机机房、变配电机房等面积亦需增加。
为简化计算,下文计算均不考虑如二次泵、楼宇管网以及空调末端等负荷侧部分。
2.1 使用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建设投资主要费用包括初装费、板换间设备费用、板换间土建费用。
(1)初装费。
容量费单价为1450元/KW,共1957.5万元;(2)板换间设备费用。
单价约1080元/RT,共414.6万元;(3)板换间土建费用。
板换间面积约400㎡,单方造价约5000元/㎡,共200万元;合计2572.1万元。
2.2 自建冷源建设投资主要费用包括制冷系统初始投资、冷站群控系统投资、变配电设备投资、冷站机房投资、变配电机房投资、维持运营的设备重置等费用。
第44卷第11期 2016 +11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44 No.11November2016文章编号:1000'65X(2016) 11-0019-07区域供冷系统中制冷方式的煳经济成本对比李亚军梁文豪胡仁腆(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如何选择制冷方式和选择哪种制冷方式最优是目前区域供冷系统(DCS)规划建 设时讨论的热点.文中以所建立的电压缩式和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畑分析模型为基础,进行了以制冷系统单位冷量的经济成本最低为目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蒸汽热价/ 电价比越大,两种制冷方式经济成本相等时的蒸汽输送距离越短;当蒸汽热价/电价比 大于1.13时,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经济成本恒高于电压缩式系统.由此得到结论:不同的制冷站应当结合蒸汽输送距离、电价和蒸汽热价选择适宜的制冷方式.关键词:区域供冷系统;蒸汽吸收式制冷;电压缩式制冷;经济中图分类号:TE09 d o i: 10.3969/j.iss n.1000-565X.2016.11.004区域供冷技术是为 某 区域内多个建筑物 调 ,由专门 站集 备水,并通过区 网进行 水供 技术,是现代城 基础设施之一.与各单体建筑独立 :央空调系统相比,区域供 统(DCS)制装 减少约20%~30%,可有调系统 始投资.同时,DSC通过集中选用大型高 ,先 调节技术,克服同建筑单 型空调 率(参差不齐 点.此外,DCS可以室外机、中央调系统塔等产生的噪声、飘水和局 岛,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等优点.日本多年 DCS实践运营 示,DCS比各单体建筑独立 央空调 约12.2%[1].有鉴,年来,区域供冷技术在我国的各大城 速发展.DCS可以由 厂或区 联供系统的蒸汽或电力供能,由泵系统供.对于DCS,由户的分布不同,水 输送 :1.5 km,所以 站需要散 各负荷 [2].D CS中常 统可根据驱 :同分为蒸汽驱 式 和 驱式 两种.在进行DCS规划建 ,因各站与 站 同和供 驱同,遇各站 式的选择问.如何 选择、选择哪种 式 统最优,是年来工程争论 .目循环 力特性通常采用制冷系数(COP),即单位功耗所能产生的制冷量.大型电压 式 循环的COP可以 5以上[3],且驱()输送比较方便,而蒸汽 式 循环的COP仅为1.2~1.6[4—5].式 循环的COP远远高于蒸汽 式循环,若以COP为 指标,蒸汽 式 具备竞争性.但是,COP这 标准只反映上 衡和利用率,反映制冷循环各热力过程收稿日期:2016-02-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607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A030313224)Foundation items: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1576070)and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2014A030313224 )作者简介:李亚军(1969-),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过程系统工程研究.E-mail:liyajun@sut. edu. cn20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4卷中发生 逆损失的大小,而且没有考“”K式 高品位 ,而蒸汽吸收式 是低品位 ,单纯利用c o p这个指标并不能判定两个系统的优劣.基于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畑分析法是一种基于能质平衡的 分析方法,它不仅能深刻揭示能量在数量上的平衡,且能反映 品位的变化和损耗.通 '蒸汽吸收式和电压缩式两种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可知,以制冷循环烟效率为指标时,c o p远小于电 压缩式制冷的蒸汽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畑效率与电压 缩式的基本相同,且只要选择合适压力等级的饱和 蒸汽作为驱动热源,蒸汽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烟效率 甚至会高于电压缩式制冷循环[6].式 区 统的自发电,而蒸汽吸收式 驱 是蒸汽.由于各地区的上网 以同生产 蒸汽 存在差 ,率高 统其制更低.同时,各 站与区 站(发电站)的距同,若 站 蒸汽 式供冷,则要根据 站与 站 差异抽 同压力等级的蒸汽供应给制冷站制冷.不同压力等级蒸汽的品位 不同,即其所含的烟是不一样的,其热价也就不同,所以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成本在使用不同压 力等级的蒸汽作为驱动热源时也不一样.煳经济成 本分析是经济优化技术和畑分析法相结合的一种有 效的成本计算方法.以煳经济成本为指标对制冷方 式进行评价时,不仅同时考虑了能量“量”和“质”的换,深刻揭示了高品位 程中产生的有效能损耗,而且应用经济学中“成本”的概念,克 服了畑分析为单纯的热力学分析、无法反映系统经 济性的缺点[7],较为全面和客观[89],故对不同电价 和不同蒸汽热价下D C S中电压缩式制冷循环和蒸 汽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烟经济成本进行对比研究很有 必要.目式制冷和蒸汽吸收式制冷的研究大部分是单独进行的,且主要集中于对制冷循环各 热力学过程畑损失的分析[1°13]、制冷系统运行参数 和性能的优化[14]以及制冷剂的替代研究[15].关于 DCS同力、蒸汽(蒸汽 式制冷与 式 比以 何选择 式的研究较为鲜见[16].随 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域能源系统 划建 迅速发展,不同户群的DCS 如何选择合适的制冷方式这一问题日益凸显.文中 以所建立的电压缩式制冷系统和蒸汽吸收式制冷系 统的畑分析模型为基础,以制冷系统的单位冷量畑 经济成本最低为目标,对比研究了两种制冷方式在 不同电价和蒸汽热价下的烟经济成本,以期为DCS 规划建设时如何选择制冷方式和选择哪种制冷方式 最优提供 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1D CS中两种制冷方式的畑分析模型1.1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畑分析模型式 统的实际 ,蒸汽 型溴化锂 式 统 较多,文中选 k 类型 与 式 统进行对比研究.DCS ,从 站抽 蒸汽是通过蒸汽管网输送到制站的,故蒸汽 式 统 括蒸汽输送系统和 站(蒸汽 式 循环)两.在蒸汽输送过程中,蒸汽温度和压力的下降会产生一定的 畑损失,这部分畑损失须算在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 的畑成本中.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总输人畑是从能源站抽 取的过热蒸汽畑与制冷站返回的蒸汽冷凝水畑之 差,它由两部分组成:①制冷站(蒸汽吸收式制冷循 环)的输人畑;②蒸汽在管网输送过程中的煳损失.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总输人畑为E^E^+E,(1)式中为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总输人烟,k j;^s 为制冷站(蒸汽吸收式制冷循环)的输人煳,k j;A为蒸汽输送过程的畑损失,k j.对于蒸汽吸收式制冷循环,其驱动蒸汽的压力等 级一般在0.4~0.8厘?:之间[1718]'〇?约在1.2~ 1.6之间,COP随着驱动蒸汽压力 加会有所增大,但变 大.文 蒸汽 式 循环的COP为1.3[16],循环的驱动蒸汽 0.4 MPa 和蒸汽,即通蒸汽管网输送站 '制冷的蒸汽均为〇.4 M Pa的饱和蒸汽.制冷站的输人 煳则可由式(2)求得:⑵式中:F为制冷站制冷量,kW$COPp为蒸汽吸收式 循环 $G〇为环境 ,取305. 15 [G o!为0.4 MPa饱和蒸汽 ,[从能源站抽 蒸汽均为 50 Q 以上的过第11期李亚军等:区域供冷系统中制冷方式的畑经济成本对比21热蒸汽,蒸汽 和压力在输送过程中都会下降.工程上常 蒸汽输送大约在0.03 ~ 0.05kPa/m之间,文 蒸汽管网 蒸汽输送压降系数为0. 05kPa/m[19-20].能源站抽取蒸汽压力与 蒸汽输送距离的关系如式(3)所示:p=0.05X+0.4 (3)式中:P为能源站抽汽压力,MP/;3为蒸汽输送距 离,km.蒸汽在管网输送过程中的畑损失是能源站抽取蒸汽与制冷站的驱动蒸汽(即〇.4 MPa的饱和蒸汽)之间的物流畑差.物流畑£的定义如式(4)所示:E=H-H0-T0(S-S0)(4)式中:@0为环境状态下物 焓,kJ;S0为环境状态物 熵,kj/K;G为环境 ,[;@为给定状态下物流的焓;k j;S为给定状态下物流的熵;kJ/K;根据物流畑的定义和上述参数设定,假设制冷 站与能源站之间的距离为X,可推导出蒸汽输送过 程的畑损失如下:E1 = r r)p &_D0.4 ' G0(<p '0.4)] (5) $0.4C〇PI式中:$0.为0. 4 MP/饱和蒸汽的汽化潜热,$4 = 2133.6 k//kg;V4为0.4 MPa饱和蒸汽 比焓,k//kg;Di为 站抽取蒸汽 比焓,kj/kg;<.4为0. 4 MPa饱和蒸汽 比熵,kJ/( kg•K);<为站抽取蒸汽 比熵,kJ/(kg_K).站抽取蒸汽的比焓和比熵可以根据 站抽取蒸汽 力和 ,采用水和水蒸汽性质软件查询得到(该软件利用IAPWS-IF97公式进行计 算).由式(2)和(5)可得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总 输人畑如下:G(<i'0.4)] (6)从式(6)以看出,供 和 COP!,只有能源站抽取蒸汽的比焓和比熵是变量,所以蒸 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总输人畑只受能源站抽取蒸汽 的比焓和比熵影响.蒸汽的比焓、比熵都是状态参 ,它们由抽取蒸汽所处的状态,即只要 站 抽取蒸汽 力 和 比焓和比熵便,站抽 蒸汽 力 和于蒸汽输送距离X,因此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总 输人畑归根到底只受蒸汽输送距离的影响,是蒸汽 输送距离的函数.由此可知,在不同的制冷站与能源站距离下,根据抽取的蒸汽压力等级和过热度,便可 计算出相应的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总输人畑.1.2电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畑分析模型式 统,由力输送损耗小,所以DCS站与 站 式制以忽 计,文 式 统的COP取值为4.22[6].电压缩式制冷循环中的总输人 畑如式(7)所示:式中:^■为电压缩式制冷循环的总输人畑,kWh; C〇Py为电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2 D CS中两种制冷系统单位冷量的畑经济 对比电压缩式制冷需要能源站的自发电,而抽蒸汽 式 驱 ,站减少:蒸汽发.由于各地区的上网存在差异,不同生产 力 蒸汽 相同,因此制冷效率更高的制冷方式并不意味着制冷成本 一定更低.鉴于此,文中采用烟经济学法对两种制冷 系统单位冷量的畑经济成本进行研究分析.畑经济 成本分析以畑成本分析理论为基础,用消耗多少外 部畑转换成相应的经济参数来表示成本,即同时考 虑能量“量”和“质”的转换以及能量的成本,是经济 优化技术和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烟分析法相结合 的一种有效的成本计算方法[21].制冷系统的煳经济成本包括能量成本和非能量 成本两部分,蒸汽吸收式制冷和电压缩式制冷系统 驱 为蒸汽和 ,所以主要 为蒸汽 和电价.为 资产折旧、修理 工资福 按年汇 摊 .因目前D C S咩式 统每1万吨约为1亿人民币,式 统每1万冷吨站成本约为8800 ~ 9000万元人民币,加上蒸 汽 投资后两种 统 基本相同,故文中仅考虑能量成本.根据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总输入畑计算式(6),蒸汽热价对D C S中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单位 冷量的烟经济成本的影响可以由式(8)表示:。
区域供冷与分散供冷的经济比较区域供冷的概念区域供冷系统 ( District cooling system, DCS)是指为满足某一特定区域内多个建筑物的集中空调冷热源需求, 由专门的大型冷冻站集中制造冷水 (冷却水或冷冻水 ), 通过区域管道供给的 1个或多个需冷单位的中央空调冷热源系统。
区域供冷系统由冷源、制冷站、输配管网和末端用户4部分组成(见图1)。
区域供冷的优点(1)节能:区域供冷以大型制冷机组代替家庭安装的分散式空调, 提高了制冷效率、能耗比。
(大型制冷机组的能效比高达4.0 , 甚至可达5.0以上。
现有的分散式空调平均能效比还达不到2.2。
)同时, 同一区域供冷系统给不同功能的建筑供冷,减小了各用冷单位的同时使用系数, 制冷机组的装机容量比传统制冷系统低20%左右。
通过对不同功能建筑的组合, 使系统负荷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缓解电网压力:区域供冷技术与蓄冷技术相结合, 减少制冷机主机容量, 降低制冷设备初投资。
制冷装置,利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制冰,白天用冷高峰时段融冰供冷,从而极大地降低高峰用电量,有效地调整用电结构,减少电网负荷,用户还利用峰谷电价差节约运行费用。
(3)保护环境:区域供冷系统的使用可有效地降低氟利昂和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分散式空调系统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
(4)改善建筑物外观、降噪实例分析:以某个小区为模型, 对分散式空调系统和区域供冷系统进行综合比较。
该小区内的建筑类型包括办公楼、酒店及住宅, 总建筑面积约为4m ,分布较为集中且满足区域供冷的条件。
该地区冬暖夏热供10 210冷时间为5个月。
按现行《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 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50 h的干球温度, 结合该地气象参数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计算得出夏季空调冷负荷指标为36W /2m。
从两者初投资、运行费用、使用年限整体综合比较,预期如下:此表不含空调系统在使用年限内产生的其他空调费用。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探讨剖析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建筑的越来越密集,数量也越来越多,建筑的能耗也越来越高。
如何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率已经成为当前建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方案。
本文将对该方案进行探讨和剖析。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的定义区域集中供冷供热,也称为区域集中供能,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输送高效能源,如蒸汽、热水、冷水等,集中供应供热、供冷、供电、供气等服务。
最终实现全方位的能源供应与回收。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的优点1.节能环保。
采用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可以减少不同建筑物之间的重复供暖和冷却的情况。
不仅减少了能源的浪费,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
2.经济效益好。
由于供热或供冷设备的规模大,造价低,装置寿命长,维护费用低,所以在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方面都有很大优势。
3.公共服务好。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能够满足建筑物供暖和冷却需求,并且有机会为区域内其它行业和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例如酒店、学校等公共设施的供暖和冷却。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的缺点1.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
由于需要建设的供热或供冷设备规模大,因此需要大量的投资。
如果缺乏资金支持,则难以实现。
2.能源损耗问题。
由于要通过长距离输送能源,因此系统损耗也不可避免,这将产生额外的能源消耗成本。
3.运营管理难度大。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需要联合多个单位和组织进行协调和管理,很容易出现运营问题。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实施的要点1.选择合适的供热和供冷设备。
选择高效的供热和供冷设备,可有效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率,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2.统筹规划。
需要通过对不同区域建筑的供暖和冷却需求进行全面的规划,确保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能源损失,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定期维护管理。
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系统管理,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确保系统的顺畅运转。
综合以上分析,区域集中供冷供热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高效的供暖方式,确实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
南⽅供暖⽅式:集中供暖与分散供暖哪个好?对于南⽅供暖⽅式:集中供暖与分散供暖哪个好?的内容,最近很多⼈很困惑,⼀直在咨询⼩编,今天店铺⼩编针对该问题,梳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帮您答疑解惑。
笔者采访发现,随着南⽅极端天⽓增多和⽼百姓⽣活质量要求的提⾼,各界对于“南⽅也要供暖”已达成共识,当前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在于如何供暖。
为⽐较集中和分散两种供暖模式,可以先算“三本账”。
⼀是⽼百姓的“经济账”。
传统的集中供暖按⾯积收费,供热时间早晚、暖⽓温度⾼低甚⾄家中是否使⽤,都得按同样标准交费,这也是⽼百姓最⼤的“吐槽点”。
家住北京西⼆旗的李⼥⼠告诉笔者,她的房⼦⾯积140平⽅⽶,如果集中供暖,按照每平⽅⽶30元的标准,⼀年采暖费4200元。
她和家⼈选择壁挂炉采暖,出差或是天暖些就关上,天冷了就开,温度适宜,⼀年下来⼤约花费1600元。
⼆是环境的“治理账”。
近年来,⼀到供暖季,北⽅雾霾指数便迅猛飙升。
为降低燃煤污染,北⽅要求使⽤优质煤,北京更是全⾯“煤改⽓”。
不过,刘-荣等多位业内⼈⼠指出,燃⽓锅炉与燃煤相⽐,粉尘、⼆氧化碳减少了,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依然很⼤,⽽氮氧化物是雾霾的重要成因。
中国⼯程院院⼠江-亿说,⽆论是燃煤还是燃⽓,在集中供暖模式下都难免造成污染,建议在条件适合的城市,更多使⽤燃⽓壁挂炉等“分户式设备”。
像北京回龙观等区域,新建⼩区⼏乎都安装了燃⽓壁挂炉。
清华⼤学建筑节能研究中⼼调研发现,使⽤分户式设备操作更⾃主,所产⽣的排放相对更少。
三是国家的“能源账”。
笔者了解到,集中供暖主要有三⽅⾯的能源损耗,⼀是管⽹热损耗,尤其是长途输送,⼆是建筑热损耗,三是⼀些居民“开窗散热”等不良习惯带来的浪费。
其中,建筑损耗占⽐达到40%以上。
所以⽆论南⽅北⽅,当务之急是对⽼旧⼩区做好节能改造,新建房屋必须提⾼节能标准。
业内⼈⼠建议,从节能⾓度看,由于天然⽓的稀缺,北京“煤改⽓”后应更多使⽤壁挂式燃⽓炉,否则把燃⽓⽤于热电联产或⼤量锅炉房,⽤量⼤、损耗多;对于没法实现“煤改⽓”的绝⼤多数北⽅城市,以及江苏徐州等煤炭资源丰富、电⼚较多的南⽅城市,还是要依靠燃煤集中供热,但在热源上可以更多加⼊⼯业余热,减少优质煤损耗、降低污染,同时,在计量⽅式上不能像以往那样“⼀⼑切”,需要探索更灵活的“分散计量”。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探讨概要概述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是指将独立户的供热和供冷等暖通空调设施,进行集中供热、供冷,从而达到统一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一种供热方式。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和应用,目前,在某些高端物业、商业楼宇、大型办公楼等场所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此外,随着城市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的优势1.节省能源: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相比于传统的分散式供暖方式,利用了热力站进行能量集中,减少了很多传输热能的热量损失,从而实现了节能降碳的目的,也减少了对石化燃料的需求,降低了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2.节省空间: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可以用较少的设备在较小的面积内进行供热,相比分布在用户空间内的供暖设备,节省了大量空间,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建筑物内部空间,增加了建筑的可用面积。
3.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由于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的设备需要安装在热力站内部,一旦出现故障,只需要在热力站内部维修就可以,不会像传统分体式空调一样需要逐个检修,故可大大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4.提高运行效率:由于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由整个系统统一调度,可以实现对每个节点进行合理调度,保证各个节点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可以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从而提高了运行效率。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的瓶颈1.成本问题: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设备的购置和安装。
并且,在运行维护方面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支出。
这也是目前区域集中供冷供热面临的主要难点。
2.市场份额:目前,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的市场份额比较局限,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发展。
3.运行稳定性: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的运行稳定性对于用户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出现故障,将导致大面积用户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对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进行更加全面的考虑和安排。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作为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供热方式,在未来有望得到广泛的应用。
实际上,它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节能、节约空间、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还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使用效果,从而增强用户满意度。
收稿日期:2010 12 30
第一作者简介:刘文娟,1984年生,女,山西平遥人,2007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技术研究
区域供冷和分散供冷的经济比较
刘文娟, 徐元宝
(1.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远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摘 要: 叙述了区域供冷系统的概念和优点,比较了区域供冷系统和分散式空调系统初投资及运行费用等的经济性。
指出,区域供冷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区域供冷系统;分散式空调系统;初投资;运行费用
中图分类号: TU 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02 (2011)01 0067 02
D istrict Cooling and Cooling of t he Econo m y is Relatively Decentralized
LI U W en j u an , XU Yuan bao
(1.Institute o f Environ menta l Science and Engineer i n g ,Taiyuan Un i v e rsit y o f Techno logy ,Ta iyuan 030024,S hanx,i Ch ina ;
2.Zhongyuan E ng ineer ing CO.,Ltd ,Ta iyuan 030001,Shanx,i Ch ina )
Abstrac t :Th is arti c le d i scusses the concep t o f d i str i c t coo li ng syste m,t he advantages o f distr i ct coo li ng syste m and a ir conditi on i ng syste m s and distr i buted the i nitial i nvest m en t ,ope ra ting costs and o t her econo m ic co m par ison .K ey word s :d i str i c t coo li ng syste m;d istri buted a ir cond iti on i ng syste m;initial i nvest m ent ;runn i ng costs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舒适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近年来,气候变暖,夏季空调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制冷负荷用电占整个城市用电的比例不断上升。
现阶段,中国能源供应不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建筑能耗已占中国能耗的30%,其中,空调的能耗高达65%。
因此,区域供冷的整体化、集约化,高效利用能源的优势就显得尤为突出。
1 区域供冷的概念
区域供冷系统(D istrict coo li n g syste m,DCS)是指为满足某一特定区域内多个建筑物的集中空调冷热源需求,由专门的大型冷冻站集中制造冷水(冷却水或冷冻水),通过区域管道供给的1个或多个需冷单位的中央空调冷热源系统。
区域供冷系统由冷源、制冷站、输配管网和末端用户4部分组成(见图1)。
2 区域供冷的优点
1.1 节能
区域供冷以大型制冷机组代替家庭安装的分散式空调,大型制冷机组的能效比高达4.0,甚至可达5.0以上。
根据调查,现有的分散式空调平均能效比还达
不到2.2。
因此,大型制冷机组的使用提高了制冷效率。
同时,同一区域供冷系统给不同功能的建筑供冷,减小了各用冷单位的同时使用系数,制冷机组的装机容量比传统制冷系统低20%左右。
通过对不同功能建筑的组合,
使系统负荷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图1 区域供冷系统图
2.2 缓解电网压力
区域供冷技术与蓄冷技术相结合,不仅仅可以减少制冷机主机容量,降低制冷设备初投资。
最重要的是利用制冷装置,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利用电力制冰,在白天用冷高峰时段融冰供冷,极大地降低高峰用电量,有效地调整用电结构,减少电网负荷,用户还利用
峰谷电价差节约运行费用[1]。
2.3 保护环境
区域供冷系统可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尤其对于中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使用大型制冷机组,可有效控制制冷剂氟利昂和温室气体CO 2的排放。
分散式空调系统的使用容易造成城市热岛效应。
区域
67
供冷系统的使用取代了分散式空调系统,减轻了城市热岛效应。
2.4 改善建筑物外观
区域供冷系统有统一的制冷机房取代了分散式空调的室外机,不仅消除了室外机的噪声,还使建筑物的美观性得到提高。
3 各供冷系统的综合比较
以某个小区为模型,对分散式空调系统和区域供冷系统进行综合比较。
该小区内的建筑类型包括办公楼、酒店及住宅,总建筑面积约为10 104m2,分布较为集中,满足区域供冷的3个条件。
该地区冬暖夏热供冷时间为5个月。
按现行 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的规定,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结合该地气象参数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2],计算得出夏季空调冷负荷指标为36W/m2。
3.1 区域供冷系统
3.1.1 区域供冷系统冷负荷确定
制冷机组的装机容量为:
Q cl=Aqk1k2k3,
式中,Q cl为装机总容量,k W;A为区域供冷区内总建筑面积,m2;q为冷负荷指标,W/m2;k1为冷量损耗系数; k2为室外供冷管网的冷量损耗系数;k3为同时使用系数。
设定,k1=1 07,k2=10%,k3=0 75,则,Q cl= 2600k W。
3.1.2 区域供冷系统的初投资
设备方面制冷机组,冷却塔和水泵的费用占总费用的80%以上。
设备投资总额=附加系数 (制冷机组费用+冷却塔费用+水泵费用)。
取附加系数为1.2。
风管长度以最佳半径不超过960m计算,实际的初投资见表1。
表1 初投资费用表
项别投资内容投资额度
制冷机组离心式450元/k W~700元/k W
辅助设备
冷却塔80元/k W~100元/k W
水泵流量50元/(m3/h)~100元/(m3/h)
风管平均1100元/m
风机盘管平均700元/个 注:国产的
安装费用 50 104元
总额 435 104元
制冷机房(包括冷冻水循环泵、冷却水泵等)的建筑面积一般按每1 163MW冷负荷需要100m2估算。
该小区冷冻站的总容量为2600k W。
据此估算,制冷机房的建筑面积约为224m2。
按建筑面积250m2,建筑费用约为3000元/m2,土地费用约为1000元/m2计算,土建总费用约为100 104元[3]。
3.1.3 区域供冷的运行费用
运行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运行和维修管理费用以及管理人员工资。
设备运行费用主要包括是运行期内的电费,按0 55元/k W h计,设备维修管理费按固定资产的2 5%计算[4],管理人员工资为M=kA/(0 05A+ 2500),其中,M为空调设备的维护管理人员数,A为建筑面积,m2,k为修正系数,楼房种类为高级时取1 3,中级时取1 0,低级时取0 86。
经计算需要管理人员14人,工资为1500/d,6个月。
3.2 分散式空调供冷系统
分散式空调系统的参数和费用见表2。
维修费用按初投资的2 5%,同时使用系数取0 6。
表2 分散式空调参数和费用表
型号数量
制冷工况/W
制冷量额度制冷功率
单价/元
1 2p300280010802560
1 5p300350011802960
2 0p175700027804980
总额252 104元
由于房间分散式空调器的使用寿命一般只有10年,是集中式空调系统的1/2,所以,到第十一年时要对用户的分散式空调器进行更新。
10年后的空调器价格较难确定,考虑到技术进步可能使价格下降,而物价上涨可能使价格上涨,现按空调器的价格不变计算。
结果见表3。
表3 各系统综合比较
项 别初投资/ 104元运行费/ 104元使用年限/年区域供冷系统53551 0820
分散式空调系统50454 6610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区域供冷系统初投资略大于分散式空调,但是,其运行费用,使用年限都较分散式空调有优势。
4 结语
通过对区域供冷系统和分散式空调系统的比较,区域供冷在初投资略大于分散式空调,但是,在运行费用,使用年限略占优势,且具有节能,保护环境等优点,可见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推广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张朝辉,李 震,端木琳.区域供冷技术的应用与技术条
件[J].煤气与热力,2007,3(27):86 89.
[2] 黄建恩,冯 伟.区域供冷系统经济性分析[J].FLU ID
M AC H I NGER,2007,1(35):82 86.
[3] 龚俊华.住宅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优化设计及经济性分析
[D].上海:同济大学,2005.
[4] 康英姿,华 贲.区域供冷系统的技术与经济性分析[J].
煤气与热力,2007,11(27):79 81.
(责任编辑:李妍彬)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