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1届高三查漏补缺试题(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17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题2014.5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2.“至秦,人主自亲事以操制臣下”,在中央专门设立御史大夫A.总领百官,监督军旅B.典正法度,以正纲纪C.检查户口,征收租赋D.提督学政,表彰善类3.在市的内部,按照出售商品的种类划分为不同的同业组织,称为“行”,仅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很多外国人在西市做生意,西市被称为“金市”;市各占两坊且“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城市商业现象可能出现于A.隋朝洛阳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东京城 D.清朝广州城4. 下列属于用分割相权的手段加强皇权的措施是①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②宋朝设置三司使③明朝设置殿阁大学士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5.“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
“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
“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这些无理要求出自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A.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C.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D.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7.读右图——欧洲某历史时期形势图。
中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是A.中国同盟会成立B.南京国民政府成立C.中国共产党诞生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8.据统计: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
海淀区2016届高三年级查漏补缺历史试题2016.5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1.盟书是春秋时代盛行的盟誓活动中的盟誓记录。
当时有天子与诸侯间的盟誓,有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
盟誓时要举办庄严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誓盟后一份誓辞作为存照存藏于盟府,一份则作为图谶埋藏于地下。
右图所示侯马盟书即为埋藏于地下的那份。
盟书的大量出现说明A.周天子的政治地位得到强化B.分封诸侯的仪式发生了变化C.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D.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1965年山西侯马出土的盟书2.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返。
这个故事说明历史学家著述应该(史学原则)A.言必有据B.资治淑世C.以小见大D.秉笔直书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
第一手史料更是当事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
下列可以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的是①秦代泥封②《史记》③李斯《峄山刻石》④里耶秦简小型张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4.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改革都①打击了旧贵族势力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④改变了社会风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宋初赵普对太祖说道:“刑以惩恶, 赏以酬功, 古今之通道也。
且刑赏者, 天下之刑赏, 非陛下之刑赏也, 岂得以喜怒专之!”北宋大臣张方平的《乐全集》卷19中说:“夫国之所谓大臣者, 莫尊乎宰相, 君为元首, 宰相乃其股肱, 动静休戚, 义犹一体。
”南宋后期学者罗大经也说:“至於君, 虽得以令臣, 而不可违於理而妄作, 臣虽所以共君, 而不可贰於道而曲从”。
以上言论可以看出宋朝士大夫主张A.与君主共治天下B.强化相权C.君权神授D.皇权独尊6.图表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的中枢组织。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黑色方框的空白处应该是A.中书令 B. 御史大夫 c. 参知政事 D. 通判7.1600-1760年是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的准备时期。
海淀区高三年级查漏补缺试题政治2011.5 说明:查漏补缺试题是在海淀统练试题基础上的补充。
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复习实际,结合每道题的选题意图,有所侧重地选择使用,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特别是审题能力。
1.下图横向箭头显示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某一矛盾产生过程的缩影,纵向箭头显示的是解决该矛盾的措施。
下列措施与相应矛盾对应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选题意图】试题形式新颖,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2.(东城期末)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需求曲线更能准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A B C D答案:C【选题意图】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考查的试题较少。
3.(2010安徽)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
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A.44000元26000元B.36000元19000元C.49000元21000元D.44000元11000元答案:D【选题意图】近几年,高考无论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对计算题的考查屡见不鲜,考查角度包括价值量、纸币购买力、汇率、利息、股票价格、分配方式、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
4.(2010全国新课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
在国家机关中,对行政权力具有内部监督功能的是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②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③国家监察部和地方监察机关④国家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选题意图】“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考查的试题较少。
5.郭明义说:“有同志说我傻,可我自己并没有一点做傻事的感觉。
……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觉得自己被党组织所信任、被群众所信赖、被社会所需要,就会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2011.01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C B B C A C A B D D C A题号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答案 D B A A D C D A A D D C题号25 26 27 28 29 30 31 32答案 B C D B C A C B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33.⑴《国家篇》主张三个阶级各守其职,(1分)由哲学王统治国家,(1分)是一种人治的思想。
(1分)《法律篇》认识到人性的贪欲,(1分)主张实行法治。
(1分)⑵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
(2分)孟德斯鸠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3分)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分)如学生仅回答“三权分立”,或洛克权力制衡只得2分,以上两项不重复给分。
⑶君权神授。
(2分)天赋人权,(2分)社会契约论。
(2分)时间阶段划分阶段名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或辛亥革命)时期1913—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每格1分,共计6分。
时间阶段划分与阶段名称必须对应正确,否则不得分。
按照高考阅卷要求,如果时间划分出现间断,扣除1分。
1923年宪法:背景: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1分)被废止的原因:1924年“北京政变”。
(2分)1925年宪法:背景: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1分)被废止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1分)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
(1分)1946年宪法:背景: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1分)被废止的原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1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
(1分)学生选择多部宪法回答,只按第一部答案给分。
34.⑴B,D(1分。
写错一个字母和字母顺序颠倒均不得分。
)荷兰: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立荷兰共和国。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022.5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7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中国古代思想】1.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货币的使用】2.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王安石变法、古代社会救济】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边疆治理】4.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
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郡、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5.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
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②隶属于中书省③隶属于尚书省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A.③②①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古代法律与教化—明清时期】6.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
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
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7.晚清时期,中国的商业经营形式产生了新变化。
年高三历史查缺补漏试题(海淀区带)学科试卷____年高三历史查缺补漏试题(海淀区带答案)[编辑推荐]__()为大家带来____年高三历史查缺补漏试题(海淀区带答案),供广大师生学习参考!1.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封对象是天子的同姓亲族B.分封制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C.分封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分封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本题考察内容: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
2.19___冬,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B.日用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C.南方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开发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本题考察内容:__古代农业的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
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著称的乡村集镇B.在政治中心基础上形成商业中心C.各国币制不统一不利于商业发展D.一些诸侯国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本题考察内容:__古代商业的发展4.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治国主张,下列观点属于儒家政治理想的是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为勇者尽之于军。
C.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D.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本题考察内容:__古代思想主张5.虎符是古代调兵的信物,在秦时多有发现.如阳陵虎符(右图)中有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等错金文字,十分精美。
由此可以推断A.当时的将领与君主相互制约B.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十分严格C.贵族与君主联合执掌军权D.统兵权与调兵权有效分离本题考察内容:__古代的政治的发展6.中医学博大精深,医学理论、施治思想和药物总结十分丰富,其中系统阐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理论和辩证施治原则的医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本题考察内容:__古代科技成就7.晚清时期,龚自珍建议朝廷在新疆设立行省,全国各省应迁徙人口到新疆,只有两省不用迁徙。
北京市海淀区2011届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依据这一定义,下列属于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是A.《中国通史》对分封制的评述B.史书《春秋》对哈雷彗星的记载C.《史记》对商鞅变法的记述D.《九章算术》记载十进位计数法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A.均田制和三长制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14.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A.海上贸易通道已取代陆上丝绸之路B.民间的自发贸易成为海上贸易主体C.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D.开始与西欧国家形成直接贸易关系15.“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具有此种行政审核功能的机构是A.汉朝的中朝B.唐朝中书省C.唐朝门下省D.明朝的内阁16.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君,末也;民,本也。
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
”这一言论反映了A.天赋人权B.三权分立C.君主立宪D.社会契约17.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
下列关于中国宪政建设的表述,准确的一组是①《钦定宪法大纲》仿效日本近代宪法②《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③《共同纲领》具备国家根本大法性质④1954年宪法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8.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拔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为A.教会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B.加强对“异端”思想的打击C.肯定人的努力和现世成功D.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20.英国宪章运动影响了①社会主义运动②英国议会改革③第一国际成立④工业革命深入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21.二战后,欧美“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
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1.(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
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
而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
依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可知①正确;此处遗址发现多个诸侯国的货币,说明②③正确;④说不法片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曾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因此北京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的铸币,说明②③正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战国时期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这些地方有燕国货币出土说明①正确。
战国时期商业中心有多个,比如齐国的临淄也是,因此④说法错误,排除带④的。
答案为A。
【结束】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学生分析能力。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
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
A 项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的地方势力,而非相权;B项北魏实行的三长制也是地方管理制度,与相权无关;D项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应是明太祖废除丞相,而不是清设军机处。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2011.01第I 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l.5分,共48分。
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所选正确答案填涂于机读卡相应位置。
)1.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由是’‘A.是一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帝爱国运动B.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C.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关于民生问题的新探索包括①人民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②节制资本⑧实行“耕者有其田”④核定地价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3.毛泽东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著作是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在土地政策方面,共产党人暂时放弃了没收并重分土地的方案,改为赞成减租……并允许(地主)参加当地的选举,因而并没有大批有产阶级从共产党地区外逃。
”以上情况发生于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5.武汉三镇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近代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其中包括①辛亥革命的爆发②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⑧八七会议的召开④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A.①③④ 8.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右图为中国当代画家陈逸飞创作的油画,该画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与国民党军战略决战C.南京国民政府覆灭D.解放战争胜利结束7.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
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
”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C.《红楼梦》 D.《聊斋志异》8.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苏联是建国初期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D.外交三大政策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9.以下对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8.国防工业建设的需要C.苏联模式的榜样作用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0.观察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关于此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表述正确的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④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 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这样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
高考历史查漏补缺试卷一、选择题(共17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68分)1.孟子评述《春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这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A.以小见大 B.有闻必录 C.惩恶劝善 D.述而不作2.汉武帝时“ 尚书” 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3.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
“洊安县”位于今广州。
《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
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
据此推断()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B.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D.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4.万历时有人指出:“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安徽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由此可知明朝()①商帮经济实力雄厚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③国家厉行盐铁官营政策④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5.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
”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
以上洋务派的主张及做法()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6.史家在评论近代历史事件时指出“以所谓礼教侍奉权力,是孔子的发明,向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之才得以区别于周边野蛮人,如今却因为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被当成糟粕来排斥。
历史查漏补缺题第Ⅰ卷1.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
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著称的乡村集镇B.在政治中心基础上形成商业中心C.各国币制不统一不利于商业发展D.一些诸侯国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2. 明清政府一再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B. 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C. 来自海上的威胁日益突出D. 统治者见识短浅,盲目自大3.读右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明朝的商业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②有明显的地域性专业生产分工③黄淮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繁荣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B.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说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是经济史的重要内容,还可能与世界史内容结合,形成组合。
5.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
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A. 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B. 有些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C. 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D.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6.以下关于顾炎武提出的“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主张的评论,正确的是①削弱了清初的君主专制统治②表明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滋生③鼓舞志士仁人为国家民族奋斗④影响了西方国家的启蒙和革命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④D. ②③说明:本学期几次模拟考试中国古代思想史部分都是侧重于考察儒家思想,5、6题可弥补不足。
7.“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
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
”这首曾在安徽芜糊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8.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①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客观上促进了清政府的变革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A ①②B ①④C ②④D ②③说明:补充太平天国的有关内容。
9.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
……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
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①创办近代工业②改革中央机构③建立新式军队④实行民主政治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10.中国近代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主张基本形成是在A.洋务运动后期B.百日维新期间C.同盟会成立时D.护国运动期间1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研究科学技术进而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
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转变的是A.“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B.“采西学,制洋器”C.“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D.“敢以帝制自卫者,天下共击之”说明:补充戊戌变法的有关内容。
12.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
对这一地区工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是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张之洞13.以下列晚清时期商业状况的分析,正确的是A.传统的商业体系受到极大冲击B.商业基本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C.珠江三角洲是全国商业中心D.洋务派企业垄断全国商品生产14.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
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 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C.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D.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15.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
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①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②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③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以上题目属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内容。
12题可以有多种变化,通过做12题,学生掌握多个知识点。
16.右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
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③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④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的关系,训练学生运用图表的能力。
17.早期维新思想认为:“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院。
”“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
”“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结合③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8.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逆流B.国民的民主意识是共和立宪的根本保证C.反对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D.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运动说明:17、18题补充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相关内容。
19.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统一战线模范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
”材料中所说的政府应该是A.工农民主政府B.人民民主专政政府C.国共联合政府D.“三三制”政府20.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契机,其主要表现为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②结束了外来侵略威胁,消除了战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③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④人民革命力量发展,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准备了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1.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其原因是A.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B.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C.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D.国家综合国力有较大增强说明:19-21题着重考察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22. 1949年,新中国建立,美国不承认新中国政权,中美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1971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下列各组政策或口号与上述“开始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时间分别相符的是A.“求同存异”“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一边倒”“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C.“另起炉灶”“反对苏联霸权主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断交、废约、撤军”2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中国不但经受住考验,而且发展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这一时期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和政策有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④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4.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历经曲折。
20世纪50年代城市数量增长较快,60年代前期我国城市数量减少,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城市发展处于停滞、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①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②经济建设盲目冒进的后果③长时间社会动荡的影响④国家对工业建设重视不足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④D. ②③说明:22-24题补充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而且是经济、外交综合,考察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5.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英国议会发生的变化是A.革命前议会掌握行政权,革命后议会掌握立法权B.革命前国王可以解散议会,革命后议会限制王权C.革命前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革命后国王的权力来源于议会D.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咨询机构,革命后议会取得征税的权力26.影响和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的分权学说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理论形成的历史文件是A.英国《权利法案》的通过B.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C.法国《人权宣言》的颁布D.拿破仑《民法典》的制定27.美国现今两党政治的格局初步形成于A.独立战争期间B.1787制宪会议期间C.工业革命期间D.垄断资本主义初期说明:世界史中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关的部分虽然是本学期几次模拟考试的重点,但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好,所以补充25-27题。
17世纪中叶法国宫廷男装19世纪欧洲男装28.如上图,19世纪欧洲男子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廷贵族那种装饰过于奢靡繁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出现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成衣,时装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包括①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②机器生产降低了服装生产成本③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④工业化造成服装的大批量生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9.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 25亿,1700年为7. 1亿,1800年突破9亿。
以下关于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新航路开辟造成的世界贸易的增长②世界范围内农作物品种的重新分布③殖民活动影响下的全球性人口迁徙④工业革命带来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30.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全部管理艺术就在于人和物自由,政府只保卫国家,建立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在其他方面应无为而治。
”对这段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在经济上自由放任 B.为反封建奠定了理论基础C.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影响D.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3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
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是A.新兴工业部门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B.为了消除由竞争引发的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推行计划经济D.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发生了改变32.20世纪30年代,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两大水利工程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