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美术第一单元《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4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案)第一章:造型艺术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历史发展。
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造型艺术的定义与分类: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
造型艺术的历史发展:古代、中世纪、现代和当代艺术。
著名造型艺术家及作品介绍: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造型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历史发展。
展示法:展示著名造型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1.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创作。
第二章:绘画艺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2.2 教学内容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油画、水彩画、素描等。
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线条、色彩、构图等。
著名绘画艺术家及作品介绍:梵高、毕加索、齐白石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
2.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绘画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创作。
第三章:雕塑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雕塑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泥塑、木雕、石雕等。
雕塑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雕刻、塑造、组装等。
著名雕塑艺术家及作品介绍:罗丹、米开朗基罗、韩美林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雕塑实践,培养学生的雕塑技能。
3.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雕塑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创作。
第1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教学设计1.1.1教材分析通过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中国美术史上的巨作,了解其创作过程及画家是怎样通过独特的构思和艺术表现手法有效融合塞北、江南、长江、长城的祖国风貌,以及四季变化,凸显《沁园春.雪》的主题,是毛主席的诗词意境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
同时该作品还有效融合了金陵画派代表画家傅抱石先生独创的“抱石皴”奔放、深厚的风格,以及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先生细致柔和的表现风格,将传统山水画中那种脱离尘世的清高改变为结合现实的歌颂,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山水画的样式。
教师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借助实景照片的对比创设欣赏情境、提高视觉感受、加强理解与评述能力,运用体验、比较等教学手段初步了解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丰富学生的欣赏技巧、拓展评述内涵,是学生逐步认识到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本领,通过欣赏、评述这幅作品充分发挥美术的熏陶作用,让学生产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自豪感,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1.1.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的逻辑性和统筹性上还略显稚嫩,虽然在对图形的感性认知上已有一定基础,但是教师仍应强化学生思维的感性特征,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愉快的审美体验中逐步熟悉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了解图画中所涉及的艺术形式,理解作品中所承载的厚重的人文内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要想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一节课中多设计几个教学高潮点,直线思维与发现思维同时强化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1.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人文文化的多重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建立创新意识和宏观驾驭事务的胸怀。
1.1.4教学重点1.1.5学时难点感受美术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造型艺术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理解并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如线条、色彩、形状等。
3. 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4.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各种造型艺术作品,理解基本因素在作品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类型的造型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
2. 准备彩色笔、画纸、橡皮泥等教学用品。
3. 制作PPT,用于展示各种造型艺术作品和基本观点。
4. 安排一个适合进行艺术创作的教室或场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创造力的造型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创造力和造型艺术之间的干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1.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造型艺术的基本观点、分类、特点等基础知识。
2. 创造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培养创造力,如何在造型艺术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3. 艺术技巧的学习:介绍一些基本的艺术技巧,如绘画、雕塑、拼贴等,并传授如何运用这些技巧。
4. 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主题,如“我的一天”、“我的梦想故里”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教师进行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判: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判。
(三)教室互动1.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和经验。
3. 互动游戏:通过一些互动游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创造力和造型艺术之间的干系以及如何培养创造力。
2.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进行创作,并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造型艺术的相关概念;•学习观察物体及其形态,了解造型要素的概念及其作用;•了解构图的概念、重要性和基本构图法;•通过创造、实践和表达,掌握造型语言,锻炼造型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表达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造型艺术绘画技巧,提升其画面表现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个性表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注重思考与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造型艺术的相关概念;•学习造型要素的概念及其作用;•掌握构图的概念、重要性和基本构图法;•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何让学生在绘画时表现个性。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学内容(1)造型艺术的相关概念•造型艺术的概念、种类、特点等。
(2)造型要素的概念及其作用•点、线、面的概念及其在造型语言中的作用;•具体需体现出线条的质感、形态、长度、方向等。
(3)构图的概念、重要性和基本构图法•构图的概念及其作用;•构图的重要性;•构图的基本法则。
(4)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通过创造、实践和表达,掌握造型语言;•锻炼学生的手工技巧和画面表现能力。
2.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造型艺术;•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造型艺术的理解。
(2)知识传授•分别对点、线、面的概念进行讲解;•对每个要素在造型语言中的作用进行深入讲解;•分别介绍构图的概念、重要性和基本构图法。
(3)案例解析•对几组优秀的造型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造型语言;•对每个作品的构图、造型要素进行深入解析。
(4)实践操作•通过绘制情境模型、完成一个小物品造型、自由创意造型等练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造型语言。
(5)总结反思•学生展示作品,交流体会;•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的造型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了造型艺术的相关概念,并掌握了观察物体及其形态、构图的基本法则等。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案教案-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造型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相关的艺术图片和作品欣赏资料;2. 绘画材料,如颜料、画板、画笔等;3. 创作工具,如剪刀、胶水、纸板等;4. 影音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引入与导入(20分钟)1. 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利用提问,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受;3. 通过欣赏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第二课:创作准备(30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不同的造型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拼贴等;2. 分发绘画和创作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准备所需的工具和材料;3. 讲解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课:创作实践(60分钟)1.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或者素材,或者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2.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多次尝试,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方式和表现形式;3. 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和建议。
第四课:作品展示与评价(30分钟)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2. 鼓励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3. 教师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课后延伸: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制作一个关于造型艺术的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3. 学生对于造型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没有得到有效地提升?。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造型艺术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理解并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激发对造型艺术的热爱。
4.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各种造型艺术作品,理解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类型的造型艺术作品图片和视频,以便在教室上展示和讲解。
2. 准备一些基本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如画笔、颜料、纸张等。
3. 准备一些可供学生实践操作的简单模型或实物,以便他们可以亲手制作和创作。
4.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造型艺术中的创造力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成功的造型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知1. 基础知识讲解(1)造型艺术的含义。
(2)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
(3)造型艺术中的基本元素。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和文字,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技能知识讲解讲解造型艺术中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构图技巧等。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成功的造型艺术作品,并邀请学生分析其运用的技巧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室练习请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元素和技巧,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造型艺术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息完善自己的作品。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一些优秀的造型艺术作品,并分析其特点和技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造型艺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教案名称: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富于创造的造型艺术》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内容:1. 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创新意识的培养。
3. 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1. 造型艺术技巧的掌握。
2. 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造型艺术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教师通过示范,展示如何运用这些原理和技巧进行创作。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实践,体会和掌握这些原理和技巧。
三、创新实践(10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主题,如“我的校园”、“我的家庭”等。
2. 学生根据主题,运用所学的造型艺术原理和技巧进行创新实践。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帮助和指导。
四、分享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造型艺术的重要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学生课后继续进行造型艺术的创作实践,拓展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造型艺术原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以介绍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为主要内容,通过欣赏和分析具体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情感目标:感受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的美感,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分析具体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作品,以便学生欣赏和分析。
2.教师应搜集一些与这两种艺术形式相关的资料和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
3.教师应准备一些教学用具,如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等,以便更好地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欣赏一些典型的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入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知识点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以及代表性艺术家等知识。
具象艺术的特点是形象具体、写实性强,能够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抽象艺术则更注重表现形式、色彩和构成等方面,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介绍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与讨论。
3.实践探究:让学生尝试运用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创作。
具象艺术的创作可以从模仿入手,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具象作品进行临摹或创作;抽象艺术的创作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可以让学生从色彩、构成等方面入手进行创作。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主题是“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围绕此主题,我们将通过欣赏、分析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其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造型艺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认识不同造型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2. 技能与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操作,学习造型艺术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运用、色彩搭配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其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积极的艺术态度和价值观。
三、评价任务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和互动的活跃程度。
2. 作品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造型艺术作品,评价其技巧掌握程度和创造力水平。
3. 反馈评价:课后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造型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对造型艺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造型艺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让学生对造型艺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作品欣赏(10分钟)播放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的造型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元素。
4. 实践操作(20分钟)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造型艺术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造型艺术的重要性和创造力在其中的作用。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检测学生对造型艺术基本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创造力水平。
2. 作业: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创作一幅造型艺术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观。
作品需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