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15
三字经的详解: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字经的详解: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大家对三字经都很熟悉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的详解: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意思是: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原文选段: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
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文章主旨:《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字经全文分段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同时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解释: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解释: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解释: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解释: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启蒙教材,通过三字一句的形式,概括了儒家的经典思想。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每句后面附有简要的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解释:人类在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们的本性相近,但由于后天的学习和习惯不同,性格有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
(解释: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转变。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专一的指导。
)昔孟母,择邻处。
(解释:古代的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特意选择了邻近有好风俗的地方。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如果孩子不学习,就像断掉的织机一样无用。
)窜逐机,窃钩者。
(解释:遭到拒斥的人,就会成为偷窃者。
)邻人家,亲邻里。
(解释:与邻里关系亲密,就像是亲人一样。
)乡人子,不称弟。
(解释:同乡的人互相称呼不用弟兄之称。
)始学礼,之儿女。
(解释:开始学习礼仪是儿童时期的任务。
)经不常,失之宜。
(解释:如果经常不修养,就会失去礼仪的本分。
)亲不教,远宾客。
(解释:不教育亲人,就无法招待远方的客人。
)乡人子,非口害。
(解释:乡里的人之间不应该互相害口舌。
)邻国者,宜文宣。
(解释:与邻国交往时,应该以文明和宣传为重。
)父子恩,兄弟和。
(解释:父子之间要有深厚的亲情,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
)朋友说,犹文翰。
(解释:朋友之间的言谈要像文人书法一样文雅。
)亲爱仁,行无疆。
(解释:亲情、爱情和仁爱的行为是无边无际的。
)扬名声,显父母。
(解释:通过努力争取荣誉,为父母争光。
)养我贤,教我良。
(解释:培养我成为贤良之人,教导我学好道德。
)谓颜子,好学勤。
(解释:说颜子是个好学而勤奋的人。
)如李聃,能说文。
(解释:像李聃一样,能够辨论经文。
)文则亲,不文亲。
(解释:文明的人会得到亲人的喜爱,不文明的人会失去亲情。
)敬亲长,爱亲幼。
(解释:尊敬长辈,关爱幼小。
)顺天意,遵人伦。
(解释:顺应天命,遵循人伦。
)孝友爱,诚敬让。
(解释:尊敬父母,友爱兄弟,真诚敬重,互相谦让。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作者简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教材之一,由王守仁所著,包含1个总目、118个小节,共计360个字。
本文将为您带来《三字经》全文及其解释,希望能给您带来更多对这部经典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解释:任何一个人,刚开始出生时,本质上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虽然人类的本性相近,都是善良的,但所受的教育和环境等因素会使人们有所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
解释: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将会发生改变。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进行教育的方法很重要,要注重专注、专心。
昔孟母,择邻处。
解释:古时候的孟母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选择了一个好邻居。
子不学,非所宜。
解释:孩子不学习是不合适的。
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学习,长大后将会面临问题。
玉不琢,不成器。
解释: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
解释:作为一个子女,年少的时候要懂得礼仪和行为规范。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要尊敬师长和朋友,并学习礼仪规范。
传不习,不成立。
解释:如果不能教导后人,道德就无法传承。
幼不学,老无能。
解释:小孩子不学习,长大后就会无能为力。
童子无忌,点睛文。
解释:年幼的孩子可以无忌讳地提出问题,点亮知识的灯火。
诗礼烂,乱世云。
解释:没有诗和礼乐的陪衬,社会将变得混乱。
舞韵好,乐亦真。
解释:舞蹈优美,音乐也会更加动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解释:如果能积少成多,就能创造伟大的成就。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解释:水累积成深渊,大龙也将在其中产生。
短薄技,玉易销。
解释:技能不扎实,就像薄弱而脆弱的玉石。
人不堪,言不详。
解释:一个人如果不能承受困难,就无法言谈自明。
当仁不让,义重乾。
解释:遇到应当承担责任的时候,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
亲戚故,琴瑟友。
解释:亲戚是一起成长的,朋友就像琴瑟相和。
衣不完,琼玖琢。
解释:衣物不能完美无缺,玉石才能被琢磨成美玉。
不要小看了这个三,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三而来的,三既是物质运动的结构也是物质运动的极限,小到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多数是分三层轨道围绕原子核运转,大至宇宙天体按照“理数相”的法则在运转。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是天才、地才、人才,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
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一而再还可以,再而三就不行了,所以老子才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形而上的本体,它永远生生不已,这是道的第一层功能;所形成的天地宇宙,是道的第二层功能;地球上出现的人类社会则是道的第三层功能,所以宇宙开始于零、开始于一。
宇宙形成之前,古人形容为“乾坤未判,天地未开”之初,名为混沌之世,还没有形成现在的物质宇宙,也没有日月星辰,此时为无极。
无极静而生动出现太极,事物内部静而不动是无极,内部一动就是太极。
由太极产生了宇宙大爆炸,形成了形而下的物质宇宙,形而下的特点是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这就是太极生两仪(阴阳),由二再生三,就是三才。
天地宇宙都是相对而生,互存共荣,在天为阴与阳,在地曰柔与刚,在人为男和女。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亲师。
我们这个物质宇宙存在的时间,佛家称为一劫,儒道两家称为一元,其数共计129,600年,按照十二地支的顺序分为十二会,每会18,000年。
一会管三十运,每运十二世,一世是三十年。
一年十二个月,一月三十天,一天十二时辰,这是最基本的宇宙之数。
既然十二地支各管18,000年,首先出现的就是天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这是三才的起源。
十二会各运行18,000年,接下来这个物质宇宙就毁灭了,复归于混沌。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谁也不知道,老祖先既然这样说,我们就姑且听之,留待科学家去考证。
三字经详解: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11篇三字经详解: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11篇三字经详解: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1)三字经详解;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读书首先要读《孝经》,这是按照“首孝悌,次见闻”的教学顺序下来的。
《孝经》是儒门十三部经典里面的第一部,共有十八章。
古人求学,一定是先读《孝经》,后读四书。
《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曾子退而与弟子们研究讨论,再由弟子们整理而成的。
《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孝经》十八章,只讲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孝。
全书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分为五大类,就各类人的本位,提出实施孝亲的方法和原则,所以是自古以来学者要读的第一书。
行孝要根据每个人的所处的位置,在何本位,实行何种孝道,所以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子之孝、庶人之孝,不是死板板的。
孔子回答弟子们关于孝道的问题,一个学生一种答案,都不一样。
难道孝道没有统一标准吗?不是,这只是孔子的教育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答复。
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脸色不好看。
虽然对父母的吩咐,你照做了,但吊个脸子,父母看了会伤心难过,这就没有做到孝。
曾子问孝,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初也”。
我们这个肉身是向天地父母借来用的,借了这个肉身的假,来修自己的真。
寿命终了的时候要归还父母的,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否则就不好还了。
孝不是一成不变的愚孝、傻孝,糊涂父母要子女也干糊涂事,能听从吗?绝对不行。
那如何处理这种尴尬的处境呢?这就要好好读孔子讲的《孝经》。
十八章书只讲了一个孝字,可谓是深入浅出,条缕详明。
读书一定要活读,不能死读,读死了,孔子的话就变成僵化的教条了。
如何才是行正孝而不是愚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读《孝经》也要配合自己的智慧,才不至学呆。
《三字经详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好好讲讲《三字经》。
《三字经》一开始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说呀,咱们每个人一开始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比如说,小宝宝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他们不会做坏事,心里都是很单纯很美好的。
“性相近,习相远”呢,意思是人的本性本来很相近,但是后天的学习和环境会让大家变得不一样。
就像两个小朋友,一个每天认真读书、做好事,另一个总是调皮捣蛋、不学习,慢慢地,他们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好好教育小朋友,他们善良的本性可能就会改变。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经常说谎,爸爸妈妈没有及时教育他,后来他就养成了说谎的坏习惯。
小朋友们,《三字经》是不是很有意思呀?《三字经详解》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三字经》哟!“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的妈妈为了让孟子有好的学习环境,搬了好几次家。
就像咱们,如果周围的小朋友都不爱学习,总是打闹,那咱们可能也学不好。
“子不学,断机杼”,孟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孟母把织布的机杼都弄断了,来教育孟子要好好学习。
小朋友们,如果你们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也会很伤心的。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教育孩子很有方法,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出息。
这告诉我们,爸爸妈妈要有好的教育方法,咱们也要努力学习。
小朋友们,要记住这些道理哟!《三字经详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继续讲《三字经》。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如果爸爸妈妈只养孩子,不教育孩子,那就是他们的过错。
老师如果教育学生不严格,那就是老师偷懒啦。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在学校调皮捣蛋,老师不管,那这个老师就没做好。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小朋友不好好学习是不对的。
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能做什么呢?就像一棵树,小时候不努力生长,长大了就长不高、结不出好果子。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漂亮的东西。
人不学习,就不懂道理。
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才能变得聪明懂事哟!小朋友们,《三字经》里的知识可多啦,咱们一起慢慢学。
三字经详解: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中国的本有三种,《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称为三易,这是“三易详”的第一层意思。
《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是经周文王姬昌整理过的,故此称为《周易》。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相传伏羲氏画八卦,始有卦象。
其时还是结绳记事,没有文字,只有图形。
直至近代,云南的少数民族还是结绳记事,家里门后面挂几条绳子,有几件要办的事情就在不同的绳子上打几个结。
到神农氏时代发展出《连山易》,黄帝时代出现了《归藏易》。
三王时代的夏朝用《连山易》、商朝用《归藏易》、周朝用《周易》。
周文王著卦辞,周公旦著爻辞,又经过孔子整理后,系易辞,加入十翼,也就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十篇论文。
一部《周易》浓缩了四代圣人的智慧,故此《易经》名列为五经之首。
这三种易经有什么不同呢?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震为雷。
《连山易》以艮卦起首,《归藏易》以坤卦起首,《周易》以乾卦起首,三易所画八卦的位置不同。
方位一变,六十四卦的卦体跟着变异,内部的384爻也随之而变。
我们今天见到的《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做牢七年,研究易经的心得体会。
《连山易》和《归藏易》虽然失传了,但是据南怀老研究,还是可以从象数里面看到一些端倪。
道家的术数之学,如丹道、医药、堪舆等学问,都有《连山》与《归藏》两种易学的东西,此外在《易纬》和《关朗易传》中也还有一点依稀的影子。
那什么叫做易呢?易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就是易。
《易经》是中国最早研究天文、自然的科学著作,其中提出了三个原则,就是三易,这是“三易详”的第二层意思。
“三易”的第一易,是简易,简单的象太阳和月亮一样,天天能看见、抬头就看见。
其实宇宙的法则根本就是至简、至易的,真理总是最简单、最平淡的,复杂是后天人为的.。
最简单、最平凡的就是最美好、最伟大的;简易的生活是最正常的生活,简易的饮食是最健康的饮食,复杂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经典著作,是以三字句为韵脚,以史实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为培养人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以下是对《三字经》全文的解析:第一节:天地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指天地的无限广阔和神秘莫测。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指日月星辰的规律运行。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指四季交替、物产丰富的自然规律。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指闰月的产生和阴阳五行的协调。
-"乾坤定位,逆而行之":指天地的极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统一关系,顺应自然规律才能顺利发展。
第二节:人物-"君子之道,六经是典":指六经的重要性,是君子学习养成品德的基础。
-"三绝必定,三者备至":指学习养成品德的三个必备条件——才、德、义。
-"弟则孝,兄则友":强调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尊重长辈的道德要求。
-"夫妻正直,而子順孝":指夫妻之间要诚实、忠实,孝顺父母是子女的责任。
-"致孝当先,仕则忠勤":指孝顺父母是最重要的美德,而在仕途上要忠于职守、勤于工作。
-"十日之饮,酒无量也":强调节制欲望,避免沉迷于酒色之中。
第三节:天命-"人能通神,天地开辟":指人类天生有探究自然、认知世界的天赋本能。
-"阴阳交错,季气变化":指阴阳交替、季节变化的规律。
-"草木临池,渔火爱晴":指自然美景和人的心境相辅相成。
-"乐以忘忧,居以安身":指愉悦心情可以缓解烦忧,安居才能心安理-"心非木石,常存恒虑":强调人类的思想能力,必须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道德文章,七书一字":指儒家经典七本书,以及其中的"一字诀",是提高道德修养和认知能力的必备读物。
《三字经》详解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
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碁。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
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经的起源: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经文中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作者:三字经一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绝句,后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无不学习三字经,这似乎已经成为每个学校每个教书先生给学生的必修课,关于三字经作者的问题,倒是有点争论。
有关《三字经》作者归属问题,相传出自宋元之际宁波大学者王应麟之手。
不过在广东顺德举办的一次历史档案文献展上,展出了一件由清朝咸丰探花、顺德人李文田编辑的《三字经句释》,其封面上“区适子手著”5个大字佐证了《三字经》出自顺德。
据明清之际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11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
”另一位广东学者凌扬藻在《蠡勺编》中,也认为《三字经》是区适子所撰。
三字经作者归属的问题,在浙江宁波学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些学者认定,《三字经》的作者早被确认是王应麟无疑。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南宋鄞县人。
他少年时通《六经》,淳佑元年(1241年)中进士,历任过秘书监、吏部侍郎等诸多官职,博学多闻,长于考证,著述丰厚。
而据《中国帝陵》作者王重光介绍,王应麟的文集未见载有《三字经》。
《三字经》诞生于元初,直到明代才广为流传,明清人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
王应麟呕心沥血写就的弘富著述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反而是这本未收入正集的小册子却家喻户晓,流传数百年。
宁波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桂心仪先生认为有3点理由可界定作者是王应麟:其一,《三字经》非博学多闻的大手笔不能作;其二,《三字经》仅为儿童上学的启蒙教材,非热爱儿童教育者不愿撰;其三,《三字经》叙写历史文化原来只到唐宋为止。
有关《三字经》作者归属,一直是个历史“公案”。
比如《辞源》释词为:“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又有说是“宋末区适撰”、“明人黎贞撰”。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於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後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臵。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後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
因此对於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
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麼作为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透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义理,应不应该做?作子弟的,要趁著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亲的床铺搧凉,再请父亲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亲安睡。
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
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
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
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
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
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