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及肢体功能位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24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李雅静;蒋文慧【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药物治疗加一般康复运动训练。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使用电子反馈和生物反馈治疗原理,对患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康复性治疗。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病人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Objective:To probe into influence of reconstructi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on limb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12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60 cases in each,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namely drug therapy plus general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raining.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neural function regeneration treatment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use of electronic feedback and biofeedback principle were used f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otor dysfunction,observ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limb muscle strength and motor function.Results: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muscle strength and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Thereconstruction therap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imb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mprove their self 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2页(P1160-1161)【关键词】脑梗死;神经功能重建;肢体功能;康复【作者】李雅静;蒋文慧【作者单位】710061,西安交通大学;710061,西安交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脑卒中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据估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达150万/年,其中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3/4以上[1]。
脑梗死肌力分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肌力分级是评估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肌力的测试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运动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肌力分级通常采用的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肌力评分量表,将肢体功能分为6个等级。
等级从0到5,0表示完全无力,5表示正常肌力。
在评估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测试,包括抬腿、伸膝、伸肘、握拳等动作。
根据患者的肌力表现,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肌力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肌力分级的结果直接反映了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对于肌力恢复较好的患者,医生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来加速康复进程。
而对于肌力恢复较差的患者,医生则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肌力水平。
在肌力分级的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病史等因素,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自身的积极性和合作度也对肌力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患者需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锻炼,以加速肌力恢复的进程。
肌力分级不仅仅是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也是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过定期的肌力评估,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肌力分级也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康复进程,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肌力分级是评估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和医生的积极合作也是促进肌力恢复的关键。
通过共同努力,相信每一位脑梗死患者都能够重拾健康,迎接美好的未来。
功能位名词解释
功能位,简单来说,是指能使肢体发挥最大功能的位置。
在康复医学中,功能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如何摆放和固定受伤或病变的肢体,以便在恢复过程中达到最佳的效果。
功能位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体位,它涉及到肌肉、关节和神经等多个系统的协同作用。
当一个人受伤或手术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最佳的功能位,以确保肢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以上肢为例,其功能位通常是屈曲的。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上肢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拿筷子、写字等,而这些活动都需要屈曲关节才能完成。
如果上肢处于伸直状态,那么这些活动就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完成。
下肢的功能位则通常是伸展的。
这是因为人类的行走和站立都需要下肢的支撑,而伸展关节可以更好地承受身体的重量和提供稳定性。
如果下肢处于屈曲状态,那么行走和站立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除了屈曲和伸展之外,功能位还涉及到其他一些因素,如外展、内收、旋转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肢体的功能和稳定性。
因此,在确定功能位时,医生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肢体能够恢复最佳的功能。
总之,功能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如何摆放和固定受伤或病变的肢体,以便在恢复过程中达到最佳的效果。
正确的功能位有助于恢复肢体的功能和稳定性,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死的护理及健康指导一·按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生活护理: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无渣屑,减少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
病人需在床上大、小便时,为其提供方便的条件、隐蔽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指导病人学会和配合使用便器,便盆置入与取出要动作轻柔,注意勿拖拉和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
帮助卧床病人建立舒适卧位,向病人及家属讲明翻身、拍背的重要性,协助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关节和骨突部位。
每天温水擦浴1~2次,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进睡眠。
鼓励病人摄取充足的水分和均衡的饮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者可按摩下腹部,促进肠蠕动,预防肠胀气,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口腔卫生,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如厕、沐浴和穿脱衣服等,增进舒适感和满足病人基本生活需求。
三.安全护理:运动障碍的病人要防止跌倒,确保安全。
床铺要有保护性床栏;呼叫器和经常使用的物品放置患者伸手可及处;建立舒适安全的环境,注意患者安全,室内采光柔和,无危险物品,行走训练注意防跌倒造成骨折,走廊、厕所要有扶手,以方便病人起坐、扶行;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门槛;给患者穿轻便、防滑、合脚的软底鞋,在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料理时,给予充足的时间,切忌催促,不让患者擅自离开安全环境,以防不测.上肢肌力下降的患者不要自行打开水或用热水瓶倒水,防止烫伤;行走不稳或步态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工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四.心理护理:给病人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关心、尊重病人,多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导克服焦躁、悲观情绪,适应病人角色的转变;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多与大家交流,减轻精神压力,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和舒适的休养环境。
五.用药护理:脑血栓病人常联合应用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及脑代谢活化剂治疗,护士应耐心解释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指导病人遵医嘱正确用药.(1)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变化情况,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观察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青紫瘀斑等。
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护理要点】
1.休息与环境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鼓励病人早期进行肢体活
动,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
2.溶栓治疗的护理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变化。
注意监测
有无活动性出血,如牙龈和鼻腔黏膜出血、黑便、皮肤青紫和瘀斑。
定期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有无脑疝发生的先兆,
评估肢体瘫痪程度,注意观察有无应激性溃疡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度平衡紊乱,备好各种药品和急救设施。
4.饮食护理给予病人低盐低脂、高营养易消化饮食,不能经口进食者可给予
鼻伺饮食。
少量多餐,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禁烟酒。
5.保持大便通畅病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易引起便秘,必要时给予缓泻
剂,如番泻叶、福松等。
6.预防并发症预防窒息和呼入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
7.康复期护理①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关节强直、肌肉痉挛。
②对
于失语的病人给予言语功能训练,促进言语功能恢复。
8.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动态变化,尽量满足病人的正常需要,解除
其不良情绪,增强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脑卒中的概念: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功能锻炼时机:从入院开始,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一般脑梗塞在起病48h后,脑出血在10-14天后)目的: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急性期:良肢位和体位转换良肢位:分为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良肢位定义: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1、早期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的,因此采取正确的体位非常重要。
2、良肢位摆放是对中风患者早期最基础的治疗,对抑制痉挛模式(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体位转换:一般建议2小时变换一次患者的体位,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以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交替。
健侧卧位为主。
以防患侧受压过久,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变换体位后应及时将患侧肢体置于功能位。
稳定期:肌肉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站立与迈步训练、细微动作锻炼肌肉按摩手法:通常可用拇指揉摩,捻摩或用拇指或手掌进行揉按或用肘关节揉背,用手拿捏腿部或肌肉丰厚处。
时间、次数:3—4次/日 15—30分钟/次被动运动:一种完全依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
外力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由他人或本人健康肢体的协助。
进行时,被动运动的肢体肌肉应放松,利用外力固定关节的近端和活动关节的远端,根据病情需要尽量作关节各方向的全幅度运动,但要避免动作粗暴。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能起到放松痉挛肌肉,牵引挛缩的肌腱、关节囊和韧带,恢复和保持关节活动幅度的作用。
脑梗塞护理常规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相同。
一般护理包括休息、心理护理、饮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护感觉障碍的肢体、尿潴留的观察、大便通畅、瘫痪肢体的保持功能位、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
对于病人的休息,轻症病人需要卧床休息,而危重病人需要绝对卧床休息。
针对昏迷、偏瘫、精神症状和癫痫发作者,需要放置床档以防止坠床和自伤。
心理护理需要给予心理疏导,安定情绪,消除顾虑,使其配合治疗。
饮食方面,需要给予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对于轻度吞咽困难者,需要给予流质或半流质,进食宜慢以免呛咳。
对于昏迷、吞咽困难者,需要视病情给予鼻饲。
保持呼吸道通畅需要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
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保护感觉障碍的肢体,禁止使用热水袋。
对于尿潴留者,需要给予保留导尿,并观察尿量、性质、颜色等。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需要给予缓泻剂。
对于瘫痪肢体,需要保持功能位,定时进行肢体按摩,被动运动,鼓励尽早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痉挛畸形。
病情观察需要注意神经系统症状、生命体征、抽搐、呕吐、脑疝等情况。
同时需要注意皮肤的完整性、吞咽功能评估、并发症先兆以及用药情况及用药后反应。
对于昏迷患者需要按昏迷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护理措施包括入院介绍、根据病情和医嘱行等级护理、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及时用药、指导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防褥疮、防坠床、防误吸、窒息、防便秘等。
健康教育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消除紧张、恐惧、忧郁等不利因素。
需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规律,养成定时排便的惯,切忌大便用力过度。
指导患者家属加强功能训练,如语言、肢体功能的训练等。
需要指导患者正规服药,勿擅自服药,并定期复查。
脑梗死护理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