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频考点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品文档,知识共享!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左龙

中国的古代文明

【高频考点一】宗法制、分封制内涵、特点与影响

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区别嫡庶系统,构成贵族等级的权利分配和财产分配,在国祭祀天地(自然神),在家祭祀祖先。这一祭祀制度强化了宗法制在家国一体政治伦理中的作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对西周影响: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对专制时代的政治伦理的影响:皇位嫡长子继承制和家国一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通过祖先祭祀与姓氏等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仍然影响现代社会。

分封制:按照爵位对土地、人口分封。通过宗法分封周扩大统治区域,开发边远地区,也使周的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也使周的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秦以后的最高统治者再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大都没有实质性的分土裂邦。

【高频考点二】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及古代儒学思想演变

孔子思想: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其理想社会是通过国家政治伦理制度建设(以德治民)与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克己复礼、待人宽容)的构建形成礼治社会。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从性善论出发,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经济上使人有恒产(土地私有制),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维护君权。

荀子发展仁的思想是两个方面:其一是主张统治者用仁义王道施政,进而提出舟水论强调人民的力量巨大;其二是从性恶论出发,强调礼法并重,礼是核心,法是治国的措施。

总之,先秦儒学核心是仁,其内涵是仁者爱人,即有等差性的爱,是以血缘为基础,由家庭—宗族—社会(乡里)扩展,构成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其实现,一是通过统治者实施德治、仁政、仁义和王道实现;二是通过社会民众伦理道德规范实现;所以儒家思想从孔子始,一注重开私学对民众进行教育教化,二注重为统治者建言施政方针和促进国家政治伦理建设,实现儒者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推动了国家政治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规律:

一个核心:儒学发展;二次融合:汉代儒家思想融合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宋代借鉴了佛教、道教的某些思想丰富了儒学体系,逐步形成理学;三点突破: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宋代完成理论化,明清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汉代改造和独尊;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明清时期批判和继承。

【高频考点三】三省六部制主要特点与宋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特点

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皆为宰相,集体议政,使政事决策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减少决策失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弊端在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难,影响了政府的效能。

宋朝(一参二府三司),主要措施是虚置三公;增加宰相人数;增设新机构;官员职位与权力分离。突出特点:分化事权;职权分离。

【高频考点四】明内阁、清军机处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没有法定权利与地位),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清朝军机处(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起上传下达辅助皇帝的作用)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一方面中国政治体制走向僵化,另一方面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高频考点五】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演变规律

1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分封制(“分土而治”、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军政合一)——郡县制(“分民而治”中央集权、军政分离)——行省制(“山川形便”到元“犬牙交错”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变化,其中“县”是最稳定的,而最高一级单位则变动最大,说明了中央在不断地分割地方的权力,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3自秦汉至宋元,中央集权表现在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选官等权利集中于中央,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高频考点六】科举制及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汉代的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

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2科举制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

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保证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高频考点八】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战国时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

重农表现:①社会地位重农:农民地位比较高。②政策重农:奖励耕织,轻徭薄赋,兴修水利。

抑商表现:①生活限制: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车乘车。②政策限制: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③仕途限制:直到唐代,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④地位限制:商人实际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在社会上遭鄙视,在政治和法律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到宋代才开始转变。⑤对商人征收重税(明清)。

演变: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派提出了“重商”和“商战”的观念;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重农抑商政策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