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的危害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有什么农药是一种用于农业生产当中除草或是除虫防止病虫害的一种药物,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我们接触或是摄入农药的情况也随着增加,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危害,在平时不管是田间生产还是日常饮食当中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并进行积极的预防,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有什么?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农药主要由三条途径进入人体内:一是偶然大量接触,如误食;二是长期接触一定量的农药,如农药厂的工人和使用者农民;三是日常生活接触环境和食品中的残留农药,后者是大量人群遭受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
环境中大量的残留农药可通过食物链经生物富集作用,最终进入人体。
农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急性中毒、慢性危害和“三致”危害。
1、急性中毒农药经口、吸呼道或接触而大量进入人体内,在短时间内表现出的急性病理反应为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往往造成大量个体死亡,成为最明显的农药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人农药中毒,其中2万人死亡。
美国每年发生6.7万起农药中毒事故,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
我国每年农药中毒事故达10万人次,死亡约1万多人。
1995年9月24日中央电视台报导,广西宾阳县一所学校的学生因食用喷洒过剧毒农药的白菜,造成540人集体农药中毒。
2、慢性危害长期接触或食用含有农药的食品,可使农药在体内不断蓄积,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有机氯农药已被欧共体禁用30年,而联邦德国一所大学对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城市的262名儿童进行检查,其中17名新生儿体内脂肪中含有聚氯联苯,含量高达1.6毫克/千克脂肪。
1975年美国研究机构从各州任意挑选出150所医院,采集乳汁样品1436份,经检测大多数都含有狄氏剂、环氧七氯等。
1983年我国哈尔滨市医疗部门对70名30岁以下的哺乳期妇女调查,发现她们的乳汁中都含有微量的六六六和DDT。
农药在人体内不断积累,短时间内虽不会引起人体出现明显急性中毒症状,但可产生慢性危害,如: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危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药和化肥被广泛应用于农田中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和化肥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药对环境的危害1. 污染水源:很多农药成分易溶于水,因此使用农药会导致农药成分渗入水源。
这样的污染会对地下水、河流等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水生态系统,并威胁人类饮用水安全。
2. 毒害有益生物:部分农药对非靶标生物也具有毒性,包括昆虫、鸟类、鱼类等。
这些生物在食用或接触农田中受到污染的植物或土壤时,也会受到农药的毒害,进而影响生态平衡。
3. 积累在环境中:一些农药成分在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生物寿命,不能很好地被分解或排除。
这些农药残留会在环境中积累,不仅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也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二、化肥对环境的危害1. 土壤质量下降: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失衡,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进而导致农田土壤质量下降。
2. 污染水体:由于化肥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养分流失,溢出到河流或湖泊等水体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这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过度生长,形成水华,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化肥施用后,土壤中的氮元素会通过氮素循环进入大气中,形成氨、一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而一氧化氮还可以进一步与空气中的其他废气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三、应对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强调生物多样性,采用非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方式种植作物,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使农田变得更加健康环保。
2. 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度使用。
通过使用农业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方法,精确测量农田中的养分含量和病虫害情况,合理调控施肥和除虫行为,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农药使用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物质,用于抑制和控制害虫、病虫害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过度和滥用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药使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 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程中,部分农药会流失到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造成水体的污染。
这些农药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农药流失还会对饮用水源造成威胁,危害人类健康。
2. 土壤污染: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农田土壤的积累,而这些农药在土壤中会难以降解。
农药残留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土壤肥力。
此外,农药会通过土壤渗漏到地下水,加剧水资源的污染。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的广泛使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许多有益昆虫、鸟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这些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作物的控害和传粉等起着重要作用。
农药的使用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食品安全问题:农药的滥用致使食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过量的农药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受损。
2. 职业健康危害: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农民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长期接触农药,容易导致职业性中毒。
这类职业性中毒包括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伤等,并且对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三、解决方案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采用无化学农药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农民转向有机农业。
2. 合理使用农药: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准确的使用剂量和使用频次,避免过度使用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有助于减少农药残留,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负面影响。
3. 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生物资源进行农作物保护,能够有效控制害虫和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当前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及防止措施农药和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过度和不正确使用农药化肥可能会导致残留问题,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本文将重点讨论当前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以及一些防止措施。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作物、畜禽产品及环境中残留的农药分子、代谢物或残留物。
农药残留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危害:过量使用农药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某些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如鸟类、昆虫等有极大的毒性,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
2. 人类健康危害:长期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可能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作用。
某些农药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潜在的健康风险,特别是对于经常接触农药环境的农民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工人。
3. 对农民收入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农产品中超标的农药残留会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造成农民收入降低,并可能导致农产品无法出口。
1. 合理使用农药: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精确计算用药剂量,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和使用方法。
农民要接受农药使用培训,了解农药的属性、毒性以及使用技巧,避免过量使用或误用农药。
2.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无化学农药、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运用生物技术手段、有机肥料、自然控制方法等,达到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
对于农耕地数量较少、农产品高价值的区域,可以鼓励农民转变为有机农业经营模式。
3.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政府应加强农药化肥的监管体系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农药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机制。
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及时公布农产品质量信息和监测结果,对超标农产品进行处罚,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农产品安全。
4. 提倡科学施肥和土壤改良:合理施用化肥,遵循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情况。
推广有机肥、复合肥等环保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加强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团聚体结构,有助于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危害告知卡农药是一种用于控制病虫害、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
尽管农药可以帮助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农药的错误使用和过度使用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使用农药之前应当进行详细的告知和了解。
1. 农药的危害请注意以下关于农药危害的重要信息:- 农药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引起呼吸道刺激、皮肤过敏、中毒和慢性疾病等。
- 农药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对土壤、水源、野生动物和昆虫等生物的危害。
- 农药可能对非目标植物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2. 使用农药的注意事项若要安全有效地使用农药,请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在使用农药之前,仔细阅读产品标签和说明书,按照建议的使用剂量和方法进行操作。
- 使用农药时,务必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以避免直接接触。
- 避免使用含有严重毒性农药的产品,尽量选择低毒性的替代品。
- 在使用农药时,避免接触食品和饮用水,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 存储和处理农药时,请随时注意安全,确保其远离儿童和宠物。
- 如果误食或误触农药,请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并向医生提供农药的相关信息。
3. 推荐的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和减少危害,我们推荐以下农药替代方法:- 合理使用农作物品种选择和轮作种植,以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
- 采用有机农业和生物防控方法,如引入天敌昆虫、使用生物杀虫剂等。
- 加强农民培训和意识提醒,提供正确的农药使用指导。
以上是关于农药危害告知的重要信息,使用农药时请务必注意安全和环保。
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农药污染:影响及预防措施引言: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滥用和不当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污染的影响,以及预防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
一、农药污染的影响1. 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常常通过空气、水源和土壤进入环境,对周围的土壤、水体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潜在威胁。
农药的残留会导致土壤的退化,进而影响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
此外,农药污染还会造成水源的污染,威胁到水生生物的健康与生存。
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经由农产品或食水摄入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危害。
某些农药具有慢性毒性,长期摄入可能引发慢性病,例如癌症、生殖系统问题和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农药残留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进一步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预防农药污染的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种类、病虫害程度和农药特性合理使用农药。
避免过量使用、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及在禁用期使用。
同时,选择具有较低毒性和高效率的农药,确保其与目标作物相适应。
2.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通过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控制病虫害。
推广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污染的产生。
3. 加强监管与培训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农药监管制度,加强对农药的登记审批和市场监管。
同时,加强农民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其对农药使用的认识,教育农民遵守农药使用的最佳实践。
4. 强化农业废弃物处理正确处理农业废弃物是避免农药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残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应得到重视,确保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处置,防止农药残留进一步污染环境。
5. 鼓励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无公害防治方法。
鼓励农民使用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结论:农药污染给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风险。
预防农药污染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推广有机农业、加强监管与培训、强化废弃物处理以及鼓励生物防治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农药污染,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农药的主要成分,农药的危害有哪些1、杀虫剂:主要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氮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氯类和有机氟类等成分。
2、杀菌剂:主要为有机磷类、有机磷酸酯类、有机砷类和杂环类等成分。
3、除草剂:主要为酰胺类、二硝基苯胺类、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等成分。
4、杀鼠剂:主要为有机磷酸酯类、杂环类、无机有毒化合物、急性杀鼠剂和抗血凝杀鼠剂等成分。
一、农药的主要成分1、杀虫剂主要包含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氮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氯类和有机氟类等。
其中有机磷类主要包含磷酸酯、一硫代磷酸酯、二硫代磷酸酯、膦酸酯、磷酰胺、硫代磷酰胺和焦磷酸酯等。
氨基甲酸酯类主要包含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和二甲基氨基甲酸酯等。
有机氮类主要包含脒类、沙蚕毒类和脲类等。
拟除虫菊酯类主要包含光不稳定性拟除虫菊酯和光稳定性拟除虫菊酯等。
2、杀菌剂主要包含有机磷类、有机磷酸酯类、有机砷类和杂环类等。
其中有机磷类包含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氨基磺酸类、硫代磺酸酯类和三氯甲硫基类等,杂环类包括苯并咪唑类、噻英类、嘧啶类、三唑类、吗啉类、吩嗪类、吡唑类、哌嗪类、喹啉类、苯并噻唑类和呋喃类等。
3、除草剂主要包含酰胺类、二硝基苯胺类、氨基甲酸酯类、脲类、酚类、二苯醚类、三氮苯类、苯氧羧酸类、有机磷类、杂环类、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等。
4、杀鼠剂主要包含有机磷酸酯类、杂环类、脲类、硫脲类、有机氟类、无机有毒化合物、急性杀鼠剂和抗血凝杀鼠剂等。
二、农药的危害有哪些农药的危害可以分为2大危害,分别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3条,分别是偶然大量接触,比如误食,或是长时间接触一定量的农药,接触者包含农药厂的工人、周围居民和使用农药的农民,还可以是日常生活接触环境和食品、化妆品中的残留农药,后者为大批量人群受到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
环境中大量的残留农药能够通过食物链经生物的富集作用后进入人体。
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农药是一种用于防治或控制病害、虫害和杂草的化学物质。
虽然农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以超过1200字的篇幅探讨农药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首先,农药与癌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许多研究已经发现,长期暴露于农药的人群患癌症的风险较高。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除草剂草甘膦,它被认为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其他一些癌症形成之间有明显的关联。
此外,许多农药中的化学物质如有机磷化合物,也被证明与肺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其次,农药可能对人类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有物质如有机磷化合物的神经毒性已被广泛研究。
这些物质在用于作物保护时能进入人体,干扰神经递质的传递和神经元的功能,可能导致头晕、头痛、失眠、疲劳和记忆力下降等神经系统问题。
此外,农药还可干扰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伴随着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包括生育能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和性早熟等。
第三,农药对人的呼吸系统也有一定的危害。
当农药被喷洒在农田上时,其中的微粒和气体可能在空气中飘散,并被人们吸入。
部分农药中含有致敏物质,使得人体对农药过敏,出现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另外,一些有毒农药如氯气和苯并芘,可能引发肺部疾病,如急性肺水肿和慢性支气管炎。
农药还可能对人类的肝脏和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接触农药可能导致肝脏和肾脏组织损伤,继而出现肝功能受损、肾衰竭等疾病。
许多农药中的化学物质如有机磷化合物和苯并芘被认为是肝脏和肾脏的肿瘤诱导剂,可能导致肝癌和肾癌的发生。
此外,农药也可能对人类的免疫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农药的人群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
这导致人们更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被削弱,使得患者更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
总的来说,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
长期接触农药的人群可能面临癌症、神经系统问题、呼吸系统疾病、肝脏和肾脏功能异常以及免疫系统问题等风险。
食品中的农药危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并成为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过度使用农药也带来了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本文将从健康风险、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角度来讨论食品中农药的危害。
1. 健康风险食品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农药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引发头痛、恶心、呕吐、胃痛等症状。
一些农药还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风险。
特别是儿童和孕妇由于生长发育较为敏感,对农药残留更加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2. 环境污染农药的广泛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农药不仅通过土壤渗透,还可能通过空气和水体传播到周围环境中。
这不仅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对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
农药的长期积累和持久性使得环境的恢复变得困难,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3. 食品安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担忧,对食品安全形成了重要挑战。
农药残留超标可能导致消费者的健康风险,也会破坏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信心。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给生产者和销售者带来压力,也对国家食品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对食品产业的监管和检测。
为了降低食品中农药的危害,以下措施可以被采取:1. 加强监管和检测政府部门应加强食品农药残留的监管和检测力度,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制定严格的使用标准,并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督。
同时,加强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确保农产品上市前进行必要的检验,减少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发生。
2. 推广绿色农业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是降低农药危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农业注重病虫害综合防治,采用生物控制、生态调控等手段代替大规模农药施用。
有机农业则遵循天然生态的原则,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通过合理的土壤调理和有机物质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增加他们对食品质量的关注。
农药的危害定义
农药的危害定义是指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负面影响。
这些危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农药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毒性,长期接触或暴露于农药可能引发中毒、过敏反应、致癌、神经系统损害等健康问题。
2. 对农作物品质的危害:过量或错误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农作物产生残留物,对品质产生不利影响,如变色、变形、减产等。
3. 对环境生态的危害:农药可能对土壤、地下水、水体等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生态平衡,危害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等生态系统。
4. 农药的残留问题:农药在农产品上残留的情况存在一定风险,过量摄入农药残留物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5. 慢性风险:农药的长期积累可能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慢性风险,因此需要对农药的使用和检测进行严格控制。
综上所述,农药的危害定义涵盖了对人体健康、农作物品质、环境生态以及残留和慢性风险等方面的可能危害。
在使用农药时,应该遵循科学规范,合理使用,
确保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农药的危害及绿色植保技术【摘要】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健康问题。
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而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致癌、生殖系统问题等,长期接触更会引发严重健康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绿色植保技术应运而生。
绿色植保技术以生物灭虫剂、植物源农药等为主要手段,对作物生长及环境影响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减轻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药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视,而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药、危害、环境、人体健康、绿色植保技术、应用范围、优势、可持续发展、重视、推广。
1. 引言1.1 农药的危害及绿色植保技术介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药剂,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
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农药残留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免疫系统受损等后果。
为了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绿色植保技术应运而生。
绿色植保技术是一种以生物学、生态学等为基础的植物保护方式,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物理方法等。
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还可以提高作物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植保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环保安全,还在于其长期效果和降低成本的特点。
农药的危害需引起重视,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取代传统农药使用,实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农药对环境的危害1. 污染土壤:农药在施用后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平衡。
部分农药会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
当前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及防止措施农药化肥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过度和不当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残留问题,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以及防止措施。
农药化肥残留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危害人体健康:农药化肥残留会进入食物链,并在人体内积累,造成慢性中毒。
许多农药对人体健康有害,如有机磷类农药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致使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机氯类农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生殖系统异常等问题。
2.破坏生态环境:农药化肥残留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农业排出的农业废弃物和农药残留物会进入土壤和水体,致使土壤退化、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3.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还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减少土壤肥力,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长期使用农药化肥还会导致害虫抗药性,降低了农药的有效性。
为了减少和预防农药化肥残留,需要采取以下防止措施:1.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选择适量、类别合适的农药化肥,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不盲目扩大农药用量。
避免在农作物采收前使用农药,以免残留物超标。
2.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采用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利于减少农药化肥残留。
政府可以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种植方式。
3.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加强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对农药化肥使用的认知水平。
让农民了解农药化肥的危害,学习正确使用农药的方法和技术。
4.加强监管和检测:加强农药化肥残留的监督管理和检测工作,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对发现的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行严厉处罚,加大法律法规的力度。
5.推动可持续发展农业:加大对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提供更多科学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采用水稻轮作、绿肥种植等措施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农药的危害及绿色植保技术【摘要】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危害。
它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还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绿色植保技术应运而生。
绿色植保技术通过引入生物防治、植物营养管理等手段,有效避免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绿色植保技术的优势在于既保护了作物品质,又留下了更健康的环境。
应该引起农药危害的重视,并积极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从而实现减少农药使用的目标,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关键词】农药、危害、环境、健康、绿色植保技术、定义、优势、推广、减少使用、引起重视。
1. 引言1.1 农药的危害及绿色植保技术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
农药也存在着一些危害,包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破坏生态平衡。
过量使用农药还会导致农田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药残留在食物中,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农药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视。
为了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绿色植保技术应运而生。
绿色植保技术是一种在农业生产中减少或避免农药使用的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农艺措施等。
绿色植保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保护环境、减少农药残留、提高作物品质,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
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是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农药危害需要引起重视,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
2. 正文2.1 农药的危害农药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会导致土壤中农药残留物的积累,进而影响土壤的生态平衡和营养循环。
特别是一些高毒性的农药,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等造成严重伤害,从而破坏土壤的生态系统,影响作物生长。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农药在农田中的施用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农药成分随着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湖泊,甚至地下水。
农药污染有哪些危害,预防农药污染的主要措施农药污染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产物及杂质超过农药的最高残留限制而形成的污染现象。
当农药流失到环境中会通过蒸发、蒸腾飘到大气之中,这样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而大气中的农药通过降雨又回到水中和土壤中,这样会造成水环境污染和土壤板结。
一、农药污染有哪些危害1、农药污染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产物及杂质超过农药的最高残留限制而形成的污染现象,残留的农药对生物的毒性称为农药残毒,而保留在土壤中可能挥形成对土壤、大气及地下水的污染。
2、当农药流失到环境中的农药通过蒸发、蒸腾,飘到大气之中,飘动的农药又被空气中的尘埃吸附住,这样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而大气中的农药通过降雨又流入到水中,从而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同时流失到土壤中的农药还会造成土壤板结。
3、大多数的农药是无选择地杀伤各种生物的,其中包括一些有益的动物,比如青蛙、蜜蜂、蚯蚓等,这些有益动物的减少会导致害虫数量的增加,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4、野生生物和畜禽吃了沾有农药的食物会造成急性或者慢性中毒,而且农药会影响生物的生殖能力。
二、预防农药污染的主要措施1、合理使用农药,要做到对症下药,掌握适宜的施药时期和用药方法,严格掌握正确的施药量。
创造提高药效、降低用量的条件,比如辅助剂的改进、施药器具性能的改进等。
2、合理混用农药,合理的调配轮换用药,多种防治措施并用。
还要了解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动态,制定出施药的安全间隔期,这样可以防止收获的农产品中带毒危害。
3、对农药的使用,还应该根据具体农药特性,采取不同的喷施方式。
比如复硝酚钠只在温度15°C以上才可以快速起效,所以应该在气温比较高的时候进行喷施。
4、还可以采用避毒种植的措施。
这样可以使农作物对农药的吸收率下降,或者可以改变耕作制度和栽培制度,这样能减少农药的污染。
农药残留危害及解决方案农药残留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在作物、土壤、水源、空气和农产品中残留下来的化学物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药残留问题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与健康隐患。
农药残留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农药残留可能通过食品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癌症、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等。
2.对环境的污染:农药在土壤中残留会破坏土壤的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
农药残留还可能通过水源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对水生生物造成毒性影响。
3.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农药残留不仅对害虫和杂草起到控制作用,也会对其他非靶标生物产生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针对农药残留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问题。
2.加强农产品质量管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农药残留检测与风险评估体系,严格把关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3.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按照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使用周期,合理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避免过量使用造成农药残留。
4.选择低毒性农药:推广研发低毒性、低残留的农药,提高农药的使用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5.发展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益虫、寄生菌等自然生物控制害虫和病害的一种方法,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残留问题。
6.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农药残留问题的科学研究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寻求更有效、更环保的农药残留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农药残留问题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潜在风险。
解决农药残留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监管和引导、农民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科研机构的加强科研创新等。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减少农药残留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浅谈农药的危害
【摘要】:农药流失到环境中,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有时甚至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
农药会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增强病菌、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杀伤有益生物,有些情况下会使野生生物和畜禽中毒。
环境中的农药污染主要是通过生物和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使各类食品中农药的残留浓度剧增,人类食用污染食品后,对人体造成危害。
还可以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危机人类的健康。
[1]
一、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及时终于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危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
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
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的健康。
农药中毒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倦怠、腹痛等,重者出现痉挛,呼吸困难,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
城市垃圾、午睡和化学磷肥中的汞、砷、铅、镉等重金属元素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重要的致癌因子。
有机氯农药在人体脂肪中蓄积,诱导肝脏的酶类,是肝硬化重大原因之一;习惯性头痛、头晕、乏力、多汗、抑郁、记忆力减退、脱发,体弱等均是有毒蔬菜的隐形作用,是引发各种癌症等疾病的预兆。
长期食用污染蔬菜,是导致癌症、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胎儿畸形、死胎、早夭、早衰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绝大多数人食用有害蔬菜后并不会马上表现出症状,毒物在人体中富集,时间长了便会酿成严重后果。
)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趋年轻化,这很大程度上与食用受污染蔬菜有关。
[1][2][3]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
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
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
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视。
我国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存和使用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4]
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1)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5]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
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洒农田的各类农药。
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
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2)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
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容易被莴苣,燕麦和萝卜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
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
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
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抑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
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三、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危害
化学农药人为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
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现在全世界每年因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
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使用后对换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因突变。
[6][7][8]
四、农药对鸟类种群的影响
由于农田、果园、森林、草地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鸟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鸟类体内蓄积的农药达到一定时中毒致死(包括急性中毒致死)。
二是使母鸟产蛋蛋壳变薄,孵化时极易破碎,对鸟类繁殖后代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是施用农药,对非目标生物也造成影响,使杂草与动物种群的多样化减少,并进一步影响到鸟类的捕食与筑巢。
五、农药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1)昆虫多样性趋于贫乏化。
目前使用的多数杀虫剂具有光谱杀虫活性,施用后加速了农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相的贫乏化。
日本在其东北地区苹果园的调查资料表明,使用化学杀虫剂使害虫种类迅速减少,十年后从130-180种减少到仅几种,同时有40多种害虫天敌销声匿迹。
(2)破坏生态系统种间平衡
使用农药压低了主要害虫的虫口数量也杀伤了害虫的天敌,使原来因生存竞争而受到抑制的其他虫种变成了重要害虫。
如:竹篦舟蛾是毛竹上的一种食叶害虫,平时受绒茧蜂。
食虫鸟等天敌的控制。
危害不重,不需防治,但在过去长期使用“六六六”粉剂防治黄脊竹蝗后,绒茧蜂、食虫鸟等天敌大量杀伤,使竹篦舟蛾迅速繁殖起来,上升为毛竹的成灾害虫,导致大面积毛竹林受害而死。
(3)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实践证明,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可使害虫缠手抗药性。
害虫抗药性的发展部速度十分惊人。
据报道全世界抗药性害虫种类1948年14种,1981年589种。
目前,抗性害虫数目已超过1500种。
抗药性的产生使得防治效果降低,不但需要增加药剂的处理次数,而且还会不断提高药剂量,或者应用新的活性更强的杀虫剂。
这样必然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结束语: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药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曙光,王鸿飞; 1992~1996年我国农村农药中毒报告发病情况
[2]郭润霞,蔡诗文;环境卫生工作现状—《环境与健康杂志》检索[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年01期;8-10
[3]丁伟,王胜,张永强;农药产品的绿色营销策略[A];第十九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机械交易会论文集[C];2003
[5]方晓航,仇荣亮.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研究[J];土壤与环境,2002,(01)
[4]赵承,陈照;我国强化农药残留检测[N];中国农机化报;2000年
[6]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业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2005
[7]何文初.加强中国农药污染环境法治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环境监测[J];环境科学文摘;2005年01期;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