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谈论法:通过师生问答、生生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
练习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诗歌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与天门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面带微笑,手持遥控器)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奇妙的旅行,去探访一位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壮丽景观。
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
(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教师:你们知道吗?这幅画面正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这首诗,感受那份豪情与美景。
2.介绍李白及其诗歌风格,为学习《望天门山》做好铺垫。
(展示李白的生平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豪放,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李白到底望到了了怎样的景物呢翻开课本,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现在开始(教师自读诗句,教师巡视)2.指名同学朗读诗歌,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断句。
强调“断”“帆"是前鼻音,“楚”“至"是翘舌音。
谁来把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技能目标:学生能识别并书写“洞庭"翠”“白银盘"等生字,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 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 理解并运用比喻手法,如“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教学难点1. 感受“遥望”二字所蕴含的诗人的广阔胸怀。
2. 体会诗人如何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洞庭湖的静态美。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①展示洞庭湖的高清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
②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感觉如何?"鼓励学生用形容词描述画面。
(2)启发思考①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简要总结图片中的主要元素,如湖水、山色、月光等。
②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幅画面,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尝试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3)引入课题①教师分享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如“湖光秋月两相和”,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②宣布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望洞庭》,并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和《望洞庭》的创作背景。
(4)初读感知①学生自由朗读诗句,教师注意纠正字音,如“和”、“磨"等易读错的字。
②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让学生模仿朗读。
(二)初读感知与理解(1)朗读感知①学生跟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如“和”(hé)的发音。
②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读音。
(2)情境背诵①分组背诵: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能最快背诵整首诗。
②互动背诵:教师随机点名,学生接龙背诵,增加课堂趣味性。
(3)初步理解①词语解析:解释“秋月"和”“镜未磨"等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第【1】篇〗《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孤、帆”等四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默写。
2.理解全诗的意思,体会全诗意境,及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培养此种感情。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意境三、课前准备《望天门山》生字词卡片、诗中所描写画面的PPT、有关诗的音频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谁去看过长江吗?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觉得很雄伟壮观?今天我们来看看大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它的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有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吗?恩,对呀,李白的诗读来总是那么耐人寻味,看来大家都对李白的诗比较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他描写长江的诗(板书“望天门山”)(这样,既能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又能为今日所学做铺垫,鼓励学生自信心,增加其学习的兴趣)2、读全诗,感受意境播放音频,及PPT,大体感知其意境。
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诗中不懂不会的字词句,读通读懂全诗,无法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分小组交流阅读感悟;指名让学生谈谈对全诗的理解;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一步步指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并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帮助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试着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
找出诗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诗中共描述几个画面都是什么样的画面?(四个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汹涌奔腾的长江冲破天山东流而去的壮阔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的是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和反作用;“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作者远望天门山所看到它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道出了作者远望天门山的地点)标题是“望天门山”为何不见诗中有望字?(细细品味全诗,四句诗句句都是作者遥望天门山的所思所感,这种方法更显其神韵。
)3、赏读全诗并背诵再次播放音频、PPT,学生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望天门山》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并背诵全文。
2. 理解诗句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色。
3.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4.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理解诗句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天门山美景的赞美之情,并能够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天门山的图片、古诗《望天门山》的音频等。
2. 学生提前预习《望天门山》,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天门山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哪里,并引出今天的课题——《望天门山》。
二、朗读古诗1. 播放《望天门山》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重音。
3. 组织学生齐读、个别读,评价朗读效果。
三、理解诗意1.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背景理解诗句含义。
2. 提问学生每句诗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景色。
3. 教师总结诗意,强调诗人对天门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四、品味诗情1.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句表达对天门山的喜爱之情。
2. 引导学生从诗中寻找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 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1. 介绍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写自己家乡美景的小诗,培养创作能力。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天门山》的诗意和诗情。
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七、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品味古诗《望天门山》,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1古诗二首《望天门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一、导入1.老师出示《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并简单介绍XXX这位著名的唐代诗人。
2.老师让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和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天门山的景象。
二、呈现1.老师朗读《望天门山》这首古诗,让学生跟读。
2.老师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理解1.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互相讨论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表达方式。
2.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字典等工具,深入理解古诗。
四、体会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XXX的“夸张”表达方法,让学生了解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
2.老师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门山的美景。
五、总结1.老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总结古诗的意境和XXX的表达方法。
2.老师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作业1.让学生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诗的意思。
2.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天门山景象。
首先,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活动1【讲授】第一部分1、研究古诗《望天门山》的方法:读通古诗,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查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抽取几个小组读,带节奏读,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同学们可以邀请XXX成为你们的组员,帮助你们解决问题。
4、小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诗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齐读。
5、通过想象理解诗所表达的意境。
想象“断”和“开”所表现的景象。
6、重点理解“回”。
汹涌的江水流经两山间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7、提示研究古诗的方法:通过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8、走进古诗描述的情景中,品味古诗,将带给你更加深刻的感受。
活动2【活动】第二部分1、研究夸张的表达方式,例如:他气得火冒三丈。
2、用夸张的方式描述一个人酒量小、很瘦等特征。
3、研究带有夸张的成语,例如:一步登天、怒发冲冠、震耳欲聋等。
4、用成语改写成夸张句,例如:广场上人山人海、雷雨来了,雷声震耳欲聋。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天门山》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望天门山》的诗歌内容,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诗文的兴趣和敏感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和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正确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播放天门山的风景图片或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询问学生:“你们见过这样的山水景色吗?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主动猜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回忆旧知,铺垫新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随后,提到李白这一唐代伟大的诗人,简单介绍李白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望天门山》做好铺垫。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望天门山》,注意语调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邀请学生尝试朗读,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在朗读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通过以上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讲解1. 导入诗歌情境首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引入《望天门山》所描绘的美丽画卷中。
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船头,远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这样的情境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1)天门中断楚江开①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或视频资料,了解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感受其雄伟壮观。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希沃助手、智慧课堂平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今天我们就跟着古诗去旅行。
3、出示视频(《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这是我们此次旅行第一站(师板书:天门山)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出示图片)。
3、写作背景。
三、读通诗文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利用希沃助手、请生上台操作,划出停顿并大声朗读,要注意正确的读音。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案(15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
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生:想,是什么呀?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生B:长江真浩瀚啊!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的画面。
学生质疑: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望天门山9篇望天门山 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欣赏天门山风景。
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的激情简介。
2、说一说:天门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学生读题,解题4、题目指的是谁望天门山?(李白)你们对李白了解有多少?(学生自由说)师出示课件,补充简介李白。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自由地读诗2、字正腔圆地读诗(个别读,学生评析,男女赛读,齐读)3、画节奏线,并指导有节奏地读。
4、手舞足蹈地读诗(并提倡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5、按平仄规律读诗。
(画平仄线—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赛读—齐读)三、紧扣字眼,领悟诗意1、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书读百遍,画面出现,那么,这画面里边都画了些什么呢?(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①“楚江”指的是什么?(长江)请学生欣赏长江,说一说长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天门山,配上这样的长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诗。
(指导朗读)②除了天门山,除了楚江,还有孤帆呢,说到“孤帆”,让我想起:李白曾经送孟浩然去广陵时,想起了不能和孟浩然一起作诗饮酒时,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诗,读(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完后,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难过、忧伤……)③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有感伤吗?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日)④理解“日“字(“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有了温暖,“孤帆”就不孤了)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连太阳都放射着光芒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请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能够解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3)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古诗的朗读与背诵。
(2)诗句的理解与诗意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感受诗人通过描绘天门山景色所表达的豪迈情怀和壮志凌云的气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展示天门山美景,引发共鸣①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天门山的壮丽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美丽。
②引导学生分享对天门山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课题①询问学生是否有过亲近大自然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天门山,你会怎么说?由此引出《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并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和创作背景。
(3)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①提出问题:“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心情呢?"②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古诗,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4)师生互动,共同探究①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生字新词,结合图片或视频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意。
(5)小结与过渡①小结导入环节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天门山的初步印象和对古诗的期待。
②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通过以上导入新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共同探究的方式,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习兴趣(1)生字新词学习与拼音标注①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生字新词,如“中断”、“至此回"等,并进行正确的拼音标注。
教师板书生字新词,学生跟读并标注拼音。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初读三首诗,学习《望天门山》中的生字、词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难点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
今天,我们举行一场小组背古诗比赛,看哪个小组背得最多。
(生背) 2.看来,同学们会背的古诗还真不少。
今天,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三首古诗,一起来听一听,读一读。
然后说说你读完古诗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播放三首诗,学生跟读。
(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这三首诗都是写景的。
5.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望天门山)释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二、合作交流,理解诗意1.生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指导学生书写:断、楚、至、孤、帆。
(3)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4)圈画出自己不懂的诗句。
2.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说出自己不懂的词语、诗句,相互讨论。
三、强化诵读,感悟诗情1.指名个别朗读,小组诵读。
2.教师示范读,课件播放并配上诗句的图象,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1)根据诗意,并结合课件画面,想象诗中的景色。
(天门山隔江对峙,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而下,被峭壁阻隔回旋激荡。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教案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
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
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
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五、结语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感谢大家阅读采用!)。